神童变平庸,安迪樊痛惜“仲永”
伤仲永知识点梳理

伤仲永知识点梳理《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教育和后天学习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2、作品背景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借仲永由神童沦为普通人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字音字形1、字音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2、字形“扳”:注意与“板”区分,“扳”指拉、引;“板”指木板。
“谒”: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泯”:左半部分是“民”,不要写成“氏”。
三、重点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4、即书诗四句:书,写。
5、自为其名:为,题写。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采和道理。
7、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8、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乞,求取。
9、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1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
11、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相称。
闻,名声。
12、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
众人,普通人。
四、重点句子翻译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2、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翻译: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翻译: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关于伤仲永的作文素材

关于伤仲永的作文素材
关于伤仲永的作文素材
仲永五岁视为神童,十二不如当初,二十泯然众人,并非天妒英才,其才华深感介甫,向天祈祷,以致盘古沉睡千年后苏醒,集十件上古神奇之力,使得天旋地转,终于扭转乾坤,水倒流,钟反转,时间倒退,回到仲永五岁时。
天气晴朗,仲永戏于院中,忽大声叫喊,父慰之。
仲永求书具,父怒,仲永啼求之。
与之后,书诗四句,传一乡秀才观之。
有一老者,科举九次未中,即归隐山林。
闻仲永之才,异焉,有大西道:“此乃李太白转世托生者,万不可耽搁。
于是乎,老者登门拜访,欲授仲永诗词歌赋、经史子集。
父不懈,而仲永乐此不疲,即请入正堂,拜之。
自此,仲永闻鸡起舞,挑灯夜读,才能增长极为迅速。
又时常作诗,故声誉日隆,以致王安石闻之。
七年后,介甫还自舅家见之。
其才华横溢,令介甫连声称赞,又约其七年后应试。
又七年,介甫复到扬州,见之,才高八斗,令介甫自愧不如。
又预言:“此才子学识可见一斑,定为状元!”
一月后,仲永应试。
托福,殿试状元,即任礼部侍郎。
其师见弟子成器,又归隐山林。
临别前,留葵花画一幅,洒泪告别。
仲永听其言,兢兢业业,平步青云,为天子左膀右臂。
日后,仲永以诗文才华著称,与王安石平起平坐。
介甫兴致大发,即书千古名篇《乐仲永》。
天才后来变平庸的例子

天才后来变平庸的例子方仲永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儿时天才后来变平庸的例子。
方仲永是一个五岁时就能作诗的神童。
虽然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但他却在五岁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一天,他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
他的父亲感到十分惊讶,但还是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
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最后还给这首诗加了一个题目。
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很好。
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方仲永的父亲觉得这样很风光,因此十分愿意接受邀请,经常带着方仲永去四处拜访权贵,参加各种宴会,炫耀儿子的才华,却从不让方仲永拜师,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方仲永一天天地长大,但他的才艺却仍停留在五岁时的水平,没有丝毫的进展。
当二十岁的时候,他和同龄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个“神童”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在儿时有着非常高的天赋和才华,如果不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最终也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除了方仲永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天才后来变得平庸的例子。
例如:江淹: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年轻时就已经成为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其诗和文章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文章质量逐渐下降,甚至写不出好的作品。
成语“江郎才尽”即源于此。
甘罗:12岁时被秦王嬴政赐予上卿之位,曾出使赵国,使秦国得到五座城池。
然而,甘罗并没有继续发展自己的才华,而是很快便去世了。
赵括: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最新伤仲永读后感作文

读了《伤仲永》一文后,我也像当年的王安石一样为仲永扼腕叹息。
仲永从一个神童到一个普通人的经历令人惋惜。
有人说,假如仲永当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没有一个愚蠢的父亲,也许现在就像李白、杜甫那样永远被后人熟知了,也许他写的诗可以让“方仲永”这个名字青史留名,也许……有这样一个父亲,真是仲永人生最大的悲哀!可是,这一切真的全怪仲永的父亲吗?父亲的做法的确在方仲永走向悲剧的道路上狠狠地推了一把,但他不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我们只顾找父亲的错处,却从没有仔细想过方仲永本人。
原文中有一句话:“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这时候的方仲永才华已经开始衰退,但还未消失殆尽。
此时的仲永和我们差不多大,应该也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了。
若是他从此刻开始用功刻苦学习,应该也能有不小的成就。
可是方仲永呢?他不思悔改,一成不变地延续着原来的生活,最终导致了江郎才尽的结局。
这样看来,仲永才能的湮没也不能只怪父亲,仲永没有勤奋学习的上进心,而这恰好是一个人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
勤奋努力的学习对人到底有多重要?汉代史学家司马迁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42岁开始写《史记》。
靠着他的坚韧和努力,历时18年才完成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家巨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里的作文池塘洗笔。
久而久之,竟将整口池塘里的水染成了黑色,才成就了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行书风格;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为研究进化论,勤奋努力了22年,最终写出了《物种起源》……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建立在呕心沥血的努力之上的。
他们的故事,不断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
四五岁的时候,方仲永年纪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听从父亲的话误入歧途情有可原,可十二三岁就不一样了。
按古代的习惯,此时的仲永已经快要成年了,完全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是他自甘堕落,没有一点上进心,不去进一步学习的。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要点14、即书诗四句(写) 15、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1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17、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18、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19、还自扬州(从)2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1、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22、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2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一个天才的陨落

一个天才的陨落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方仲永小时候很有天赋,很会作诗。
这个天赋使他出名后,父亲为了贪图小利,每天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方仲永学习。
十二三岁,他的才能已经开始减退,等到了他成人以后,方仲永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由神童最终便为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教育。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即使一个人具有过人的天资,但他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最终还是会变成普通人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过人的天资,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那就想成为普通人都不能了。
在生活中有许多象方仲永一样,天资过人。
但由于他们不接受后天教育,也会象方仲永一样由神童变化成普通人。
但如果天生就和普通人一样,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并接受后天教育,就能成功。
我们天资不比别人强,那就更应该努力用功学习,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才能成功。
象方仲永那么聪明的人,由于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
终成为了普通人。
如果我们本来就没有天赋,但有不接受后天教育,用功读书的话,那将来一定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吧!
读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后,我明白了我们应该接受后天的教育,好好读书,否则以后就会连普通人都不如了。
方仲永、江淹——由聪明变平庸_初中作文

方仲永、江淹——由聪明变平庸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方仲永、江淹——由聪明变平庸,感谢您的阅读!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有多少人才由聪明变平庸.比如说,江郎.江淹,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的著名作家,早年曾写过不少感人的诗赋。
他的著名作品有《恨赋》和《别赋》,都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是就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物的愁恨和离情别绪来加以描绘的。
《恨赋》概括了当时许多贫贱的知识分子的血泪,曲折地表现了他们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别赋》在艺术上比《恨赋》更为成熟。
尤其象“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抒情气氛极浓的名句,更富有感染力。
这些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是和他早年的处境有很深的关系的。
江淹曾经历了宋。
齐、梁三个朝代。
早年依附宋建平王刘景素,不被重用,甚不得志,反被陷害入狱。
《恨赋》、《别赋》就是他这一时期生活感触的真情流露。
但是江淹到了晚年,先后依附萧道成、萧衍等,逐步做起了大官,过上了安富尊荣的生活,文学才能显著减退,就很难再写出好文章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文学道路上,应该是积累越多,而越有才干,可是……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伤仲永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做《伤仲永》。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叫做方仲永的小孩,从小天资聪慧,五岁那年便作了四句诗。
面对这样一个聪明的“神童”,他的父亲却并没有让他学习,而是拉着仲永拜访乡亲,写诗赚钱,结果使仲永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的故事。
王安石为此感到很惋惜,于是写下了《伤仲永》。
这篇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仲永最终成为了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教育,他的父亲为了赚钱而耽误了仲永的学习。
有一句古话说:“学无止境”,一个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天生就掌握所有的知识,如果不去学习,最终必定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仲永身边的其他人,可能只是平凡的人,通过努力的学习,也是能和仲永一样的。
而仲永不去学习,即使不失去年幼时的才华,也会被身边的人追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我们就像仲永一样,天生比较聪明,比其他的同龄孩子稍微强一些,来到素质班后也可以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但如果我们有好的条件,学习机会又把握在自己手里,却不去学习,或者不认真学习,那么我们就会被身边的其他同学所追赶、所超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了。
我们有像仲永一样的才智,这是一件喜事,但如果我们成为了第二个仲永,那就是一桩“悲剧”了。
山东省汶上县白石镇中学韩春梅转眼间,《伤仲永》一课就学完了,学完这课,我的感受颇深。
在文中,年仅5岁的方仲永就已经会题诗了,而且所题的诗还颇有蕴意。
我不得不羡慕他这先天的能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
然而,他的父亲却认为这样有钱可赚、有利可图。
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孰不知,他这是在害他的儿子啊!由于他有那样一位父亲,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华消失,与普通人一样,也不能全怪他的父亲,他也有一定的责任。
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就应该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为此认真学习。
然而,他并没有学,使他成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
这么好天才就这样成为普通人,着实令人心痛呀!现实生活中,也有“方仲永”这样的人,他只想着自己这么聪明,就不用学习了,可是,就算是伟人,不努力学习也不行啊!伟人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成为伟人的呀!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童变平庸,安迪樊痛惜“仲永”
作为蜜罐中的一代,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尤其是教育层面,当真是极尽挖掘,唯恐埋没了天才,输在了起跑线上,却大多以失望作结。
现实中确有极个别少年,三岁背诗,四岁作画,当真为少年神童,然等其弱冠之时,已泯然众人矣。
对于此种现象,中美安迪影视董事长安迪樊先生表示了无限哀叹,痛惜人才凋落。
古时大学者王安石笔下勾勒出的仲永可谓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众人啧啧称叹,因后天自己不爱学习以及父亲的唯财是图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
近代我们所熟知的神童宁铂也是天赋异禀,两岁背诗词,三岁能数数,四岁学汉字,五岁上学校,六岁会中药,八岁能下棋。
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少年为安迪杯乃至整个国家所熟知,后来顺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那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
然而他以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学业不顺,婚姻失败,最终出家为僧。
其实一个人的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变数,好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没有后劲;有的人起跑平常,后来居上;也有那么一类人不一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处于领先位置。
“神童”是属于起跑快的典型,但是有的人中途落下,和普通人速度一致,但中美安迪影视安迪杯也发现有那么一类人始终都超出普通人很多。
每当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有关“神童”沦落成寻常人的消息后,很多人的神经莫名兴奋起来,当年的“神童”多年后也不过如此,于是心理得到了极大地满足,甚至默念“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安迪樊:我们
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神童”,因为他们终究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