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合集下载

突破地理教学的钥匙逆向思维法

突破地理教学的钥匙逆向思维法

突破地理教学的钥匙——逆向思维法地理作为一门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候会发现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缺乏兴趣和动力,甚至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枯燥。

如何突破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

本篇文章将从“逆向思维法”这一角度出发,为大家提供几种实用的方法,帮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 逆向思维法的概念逆向思维法,是指通过反向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接受知识,而逆向思维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这种被动状态,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逆向思维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

2. 逆向思维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2.1. 探究引导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引导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自主发现地理知识。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方式,探究引导法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现象中反推出地理知识,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以“台风对人类的影响”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台风的成因、路径、风力和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等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交流、思考和创新。

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索,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维法,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并加深印象。

2.2. 问题解决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法,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来获取并巩固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每章节选出一个核心问题或难点问题,并使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规律和深入思考,才能够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问题解决法,学生可以用逆向思维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知识。

2.3. 对比分析法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逆向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逆向思维能力培养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其实,对于某些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逆向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一、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例如:学习地球自转的方向时,对学生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像坐在一个奔驰的汽车上,看不到地球本身的自转,但是却能够感受到它周围的实物向它运动相反的方向运动。

然后结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讲大陆飘移学说,可以出示以下几个证据: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地图拼在一起,得出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且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

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

这些证据足以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只是以后发生了漂移。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科学理论的方法。

二、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浅谈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浅谈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 . 执果索 因,讲解地理概 念、地理原理 和地理规律 。在 地理教 学中,我们既可 以引导学生通过正 向思维去获得地理 概念 、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也可 以挖掘教材 中的某些 探索 性 内容 ,执果索 因,引导学生利用逆 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 、 地理 原理和 地理规律。例如 ,在讲授 “ 海底扩张学说 ”这一 原 理时,首先 可引导学 生阅读 “ 太平 洋洋底地 层年龄分布 图” ,然后利用学生读 图所得 的结论提 出问题:① 为什么海底 岩 石离海岭 愈近 ,年 龄 愈年轻 ,并在 海岭两侧 呈对称分布 呢?② 为什 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 ?接着 引导 学 生阅读 “ 大 洋板块俯冲示意 图” ,让学生 自己表述大洋地 壳 的生成 、移动 、消亡的原理,最后 由师生共 同归纳总 结得 出这 一理论 :喷 出一生成一推移一 俯冲一 消亡一 循环 通过 执果索 因,启发 学生 自己去猜想 、推理、判断、验证这 一学 说 ,启迪 了学生逆 向思维的思路 。这样做 ,不仅使 学生知道 这一理论 的来龙去脉 , 而且 教给 学生科学家是 如何运用地理 思维去逐步得 出该学说的方法 。

在 习题教学 中,强化对 学生逆 向思维能
力的训 练 。
1 .一题多变,活跃逆 向思维的思路。很 多习题 ,只要改 变某些条件 ,或将条件和 结论相互对调 ,或将 已知 和未知相 互对 调,就可供训练逆 向思维之用 。这样 做,既可 以收到举 反三之效 ,又可 以活跃逆 向思维 的思路 。 2 .例题示范,克服 思维定势 的消极影 响。 在习题 教学中, 教师 有意识地 讲解 一些 与学 生原有认知相冲突 的 范例 , 可 以 打破 思维定势 的消极影 响,开拓学生逆 向思维的思路 。 例 如: 近年 来, 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 寒地 区发现 了十分发育 的喀斯特 地形 ,试解释这种现象 。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 特地 形发育的两个基本 条件 , 即首先要有 范围广大 的可溶性 岩石 ,其次必须具有高温 多雨的气候 条件 。现在的青藏高原 气候 高寒 ,不具备上述条件 ,这样 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 感到 求解 无路 。如果教师 引导学 生利用逆 向思维,从青藏高 原发展历 史寻求答案 ,则会产生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 明又 一村 ” 之效: 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 曾是一片海洋 , 沉积 了 巨厚的石灰岩 ,后来地壳上升 ,在上 升的初期高度不大 ,气 候高温 多雨 ,发育 了喀斯特地形 。青藏 高原急剧抬升后 ,喀 斯特 地形亦随之上升 。以上分析 可以看 出,这道题既锻炼 了 学生的逆 向思维能力,又 串联 了有关知 识,使 学生 以其所知 解 决 其 未 知 的 新 问题 。 3 . 正逆互用 ,促 进正逆双 向思维的联结 。有些 题 目,我 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 正向思维去解答 , 也可 以从所 求 的结论 出发,反 向推理 。寻找所需 的已知条件 、概念 、原理和规律 , 引导学生利用逆 向思维来解题 。这样做 ,培养 了学 生从正逆 两个方 向去解决地理 问题 的能力,从而促进 了正逆 向思维 的 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 补充 ,进而产生 良好 的交叉效

浅议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 运 ”基 地攀枝花 市米易县 大棚蔬 菜种植 为例简 要说 明 。第 为主 , 流水侵 蚀的泥 沙在 中下 游的某些 河段 堆积明 显 , 当河 流 通过对 比 2 0 0 5 年、 2 0 1 0 年和 2 0 1 5 年米易 县大棚蔬菜 种植 处 于枯 水期时水位 下降河 床裸露 ,如果 该河 段在该 季节 有较 面积 、 产值 相关数据 , 让 学生对米 易县大 棚蔬菜种 植业 的发展 为强劲 的盛行风 , 盛行风将裸 露的河 沙携带 至开 阔地 , 由于风 有直 观 的感 受 ; 第二、 通 过对 比 2 0 0 5 年、 2 0 1 0 年和 2 0 1 5 年 的 力减弱泥 沙沉积同样能够形 成小范 围的沙丘 。 光照时 间 、 年 平均气温 、 年平均 降水量 、 人均水 资源拥 有量 、 土 3 在学生 自主探 究学 习中培 养学生的逆 向思维能 力
的地理学 习素养具有 重要作 用。但在 实际地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 中利用 正 我 国夏秋季 节的东南 沿海一 带 ,这有 利于缓 解我 国江 淮地 区 向思维解决 问题比较 普遍 ,且长期正 向思维 解决 问题的学 习 “ 伏旱 ” 天气造 成的危害 。 这样 讲解 , 可以提高学生 辩证地分析 习惯 ,使得培 养学生逆 向思维能 力 的培 养成 为地理教 学 中的 问题和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相 冲突 的范例 , 可 以打 破思维定 势 的消 极影 响 , 开 拓学 生逆 向
1 . 1 通过地理概念 、地理原理和地 理规律的探 究培养学 生的 思 维的思 路。例如 , 沙 丘一般分 布于干 旱半 干旱地 区 , 在 我 国 逆 向思维能力 。在 地理教学 中 , 我们 既可以引导学生 通过正 向 常 见于西北 内陆地 区 , 多 由于风 力 的堆 积作 用形成 , 是 一种典 思维去获 得地理概 念 、 地理原理 和地理 规律 , 也可 以挖掘 教材 型 的风积地 貌 。在 我国南方 湿润 区的某 些湖 泊及河 流沿 岸也 中的某些探 索性 内容 ,引导 学生利 用逆 向思维去 掌握地 理概 会 形成一些 小面积 的沙丘 ,这些地 区的 沙丘 与西北干 旱半 干

高中地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正向思维的一种有益补充,他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标签:逆向思维;结论与情境;反转逆向思维;素质教育;新课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大环境下,教学既要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同时又要减轻学生负担。

然而新课改后地理学科的课时大幅度减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地理教学了。

怎样提高教学效率并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位地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本人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特别是高三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思维,把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做题水平,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我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思维单一和思维的程式化,缺乏逆向思维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逆向思维呢?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新课教学和试题讲评来进行。

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一、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1、从结论到情境,通过情境设计掌握地理原理在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提高高三地理课堂复习效率.doc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提高高三地理课堂复习效率.doc

逆向思维在地理复习课堂中的应用【摘要】逆向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

对于习惯正向思维的学生,若及时点拨并引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可扩展其思维联想,对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本文就逆向思维方式在地理课堂复习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逆向思维;提高;复习效率1.绪论在复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纲上要求的内容掌握了,但做起题目来仍感觉比较棘手,有时甚至无从下手。

其原因在于,基础知识都己经掌握,但对知识点的应用还相对缺乏。

题目是千变万化的,题目给的背景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准确、完整、有针对性地应用到题目所涉及的问题当中,并且给出严谨的、科学的、准确的、全面的解答,还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尤为重要。

2.正文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几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来达到“制胜”,逆向思维使创新活动充满创造的活力。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从问题的反而去剖析、理解、应用、推理、设想,他就能突破思维定势的藩篱,较为容易的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寻找到恰当的路径和解题方法,使解题过程简洁、明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把逆向思维的方法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呢?一、由果引因在地理复习课中,如果我们按一般程序,通过正向思维教学让学生重新回顾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虽然条理清楚,但教师学生都易出现照本宣科,课堂氛围略显乏味,不仅学生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也显得低下。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 0 1 4第 1 2 期( 总第 9 6期)
教 育 随 笔
时, 我们 既要 阐述大 气中二 在地理教 学中培养 学生 对 气候 的影 响” 的逆 向思维能力 ,对 于提高 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 温室效应” , 可能使气温下 学生 的科 学思维水 平 ,使之 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 , 逐 步养成 良好 的思 维品 质 , 降, 产生“ 阳伞效应” 。这样讲解 , 可以提高学生 具有重 要作用 。地 理教学往 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往 对正 向思 维关 注 较多 , 长 四、 运用“ 反证” , 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 的 期正 向思维形式 的思维定势 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 , 是 会 影响 逆 向思维 的 建立 ; 又 种典型的逆 向思维 。反证 法是指首 先假设 由于经正 向思维转 向逆 向思 与 已知地理事 实和结论相反 的结果成立 , 然 维 需要 重新 调整 心 理过 程 , 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 、地理原 理 重建 心理过定程 度上增加 了正逆 向思 来的假设 ,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 维联结 的难度 。通 过怎样 的 实和结论 的正确性 。例如 , 当我们讲解 “ 地球 途 径来培养学 生的逆 向思 维 的公转” 时, 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 能力 呢 ? 产生的意义感 到理解 困难 ,一些空间想象力 执果索 因 。 讲解地 理 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 , 我在讲究有关 内容 概 念、 地理原理 和地理规律 。 后, 提出一个假设 : “ 如果 黄赤 交角为 o , 地 球 在 地 理 教 学 中 ,我 们 既 可 以 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 在学生思考议论 的 引导学生通过 正向思维去 获 基础上 , 再 由教师演示讲解 , 学生的疑难点 也 口 得 地 理 概 念 、地 理 原 理 和 地 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 内容 比较困 理规律 ,也 可以挖掘教材 中 难时 , 反证法不仅可 以起到化难为易 、 事半功 杜 的某些探索性 内容 ,执果 索 倍之效 ,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 因 ,引导学生 利用逆 向思 维 五、 例题 示范 , 克服 思维定 势 的消极 影 娟 去 掌 握 地 理 概 念 、地 理 原 理 响。在例题教 学中 , 教 师有意识地讲解一 些 可 以打破 思 和地理规律 。例如 ,在讲 授 与学生原有认 知相冲 突的范例 , “ 海 底 扩 张 学 说 ” 这 一 原 理 维定 势的消极影响 , 开 拓学生逆 向思 维的思 时, 首先可 引导学生 阅读 “ 太 路 。例如 : 近年来 , 科学家在青藏高原 的一些 平洋洋底地 层年龄分 布图” , 高寒地 区发现 了十分发育 的喀斯特地形 , 试 然后利用学 生读图所得 的结 解释这种现象 。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 论提 出问题 :①为什 么海 底 地形发 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 即首先要有 范围 岩石离海岭 愈近 ,年龄愈 年 广大 的可溶性 岩石 , 其 次必须具有高 温多雨 轻 ,并在海 岭两侧呈 对称分 的气候 条件 。现在 的青藏高原气候 高寒 , 不 布呢 ?② 为什么大洋 地壳岩 具备 上述条件 , 这样 的思维定势无 疑会使学 石年龄都不 超过二亿 年?接 生感 到求解无路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 着引导学 生阅读 “ 大 洋板块 向思 维 , 从 青藏高原 发展 历史寻求答 案 , 则 俯冲示 意图” , 让 学 生 自己 表 会产 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赔花 明又 一村” 述大洋地壳 的生成 、 移动、 消 之效 :青藏高原在地质史 上曾是一 片海 洋 , 后来 地壳 上升 , 在 上 亡 的原 理 ,最 后 由 师 生 共 同 沉 积 了 巨 厚 的 石 灰 岩 , 归纳 总结 得 出这 一理 论 : 喷 升的初 期高度 不大 , 气候 高温多 雨 , 发 育 了 喀斯特 出一生成一推 移—俯 冲~消 喀斯 特地形 。青藏 高原急剧抬升后 , 亡一循环。 通过执果索 因, 启 地形 亦随之上升 。从 以上分析可 以看 出 , 这 发 学 生 自己 去 猜 想 、 推理、 判 道题 既锻炼 了学生 的逆向思维能力 , 又串联 断、 验证这 一学说 , 启 迪了学 了有关 知识 , 使学生 以其所知解决 其未知的 生逆 向思维 的思路 。 这样做 , 新问题 。有些题 目, 我们既可 以引导学生用 不仅 使学生知道这 一理 论的来龙 去脉 , 而且 正 向思 维去 解答 ,也可 以从 所求 的结 论 出 教给学 生科 学家是 如何 运用地 理思 维去逐 发 , 反向推理 。寻 找所 需的 已知条件 、 概念 、 步得 出该学说 的方法。 原理 和规律 ,引导 学生利用 逆 向思维来 解 二、 反 向逆 推 。 探 讨某 些命题 的逆 命题 题。 这样 做培养 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 向去解 的真假 , 是研 究地理 科学 的方法 之一 , 也 是 决地理问题 的能力 , 从而促进 了正逆 向思维 学生 学 习地 理的 一种行 之有 效的方 法。例 的联结 , 使两者相 互检验 、 相互 补充 , 进而产 如, 在学完“ 流水沉 积物的颗粒 由大到小 , 循 生 良好 的 交 叉 效 应 。 随着教育 的发 展 , 新 的教 学观念不断 涌 序排列 , 分选性较好 ” 这一特点后 , 可以引导 沉闷 、 呆板 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已被淘汰 , 学生反向逆推 : 分选 性较好 的沉 积物是否一 现 , 定是 流水沉积物呢?( 否, 风力沉积物分选性 取而代之 的是一些 轻松 、愉快 的教学方法 。 亦较 好) 像这样 的反 问 , 学生可能一时答不 角色扮演法就是这样一种 新的教学方法 。角 出来 , 但 只要 教师 略加点 拔 , 学生就 可通 过 色的改变缩短 了师生的距离 , 改变 了学生 心 自己的思考获得 正确答案 。通 过反向逆推 , 态, 有利 于创设 一种生动活泼 的情景 。让学 去思考 、 去谈论 , 这样 引导学 生利用 逆 向思 维去 发 问、 发现 , 可 以 生换一个角色 去阅读 、 进一步扩大 和完善 学生的认知结 构 , 深化 和 不仅可 以活跃课 堂 , 让学生轻 松愉快地学 到 知识 , 还有利 于学生多种能力 的培养 。是一 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三、 辩证分 析 。 从矛 盾的对 立面 去思 考 种变“ 苦学” 、 “ 厌学” 为“ 乐学” 的教学方法 , 在 问题 。事物都是 矛盾的统一体 , 如果我们 从 地理教学 中收到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 矛盾 的不 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 向思维 , 往 往 ( 作者 单位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达拉 特 能 认 识 事 物 更 多 的 方 面 。在 学 习 “ 人 类 活 动 旗 第 九 中学 )

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

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一、利用讲授新课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1、运用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

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运用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

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讲授新课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运用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

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
向思维的思路。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运用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

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

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运用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

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

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

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
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

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利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利用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

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

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
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利用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

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利用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

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

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当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