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51号新教材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PPT免费课件

第3单元 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导入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和发 展。地球又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飘忽变化的白云,波涛汹涌的海洋,雄伟巍 峨的山脉,把地球装点得绚丽多姿。地球的构造是怎样的?是什么力量让沧 海变成了桑田?为什么经常发生火山、地震和泥石流现象?
千米
组成,呈固态
存在软流层,
地壳以下到2900 千米
地壳和地幔的 顶部(软流层以 上的部分)共同
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
外地核 内地核
2900千米以下至 5000千米处 5000千米到 6371千米
呈液态或熔融 状态
固态
随堂练习
地球的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包括地壳和地慢顶部 C.包括地壳和地慢 D.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5.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巩固练习
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多少天?
4×107米÷(5×104米)=800(天) 3、毛泽东有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要真正 日行八万里,应该坐在地球的( B ) A、北极 B、赤道 C、湖南 D、延安
地球形状的证明
卫
星
上
陆地
拍
摄
到
的
海洋
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 力非常有限,且科学技术的落后。
地球形状的证明
A
登 高
A
B
望
C
远
B C
通过比较不同表面不同高度处所观察到 的视野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地球形状的证明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路线图
西班牙
太平洋
大西洋 南美洲南端
印度洋
太平洋
七年级科学上册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课件 浙教版

小结:
1、知道证明地球形状的几种方法。
2、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 方向半径6356千米。
3、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球体。
4、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2900千米 5000千米 6371千米
17千米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地核
地壳 岩 石 圈
地 幔
软流层
地壳
(约0~17千米)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幔
(17~2900千米)
地核
(约2900~6371千米)
上地幔
岩石圈
下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岩石圈和软流层
1、软流层:位于地表以下60~400km处,主要由 呈熔融态岩浆物质组成。
地球和宇宙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类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天圆地方
盖天说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2、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一说: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 先消失?
笔头代表船身,笔身代表桅杆
观察铅笔在篮球和平板上移动, 铅笔的长度和笔头有什么变化?
算一算: 赤道的周长是多少千米?
再算一算: 一个人如果日行50千米,要 多久时间才能绕赤道一圈?
“坐地日行八万 里”, 在哪里能办到
认真思考:
1、地球内部由哪几部分构成?
2、地球内部各结构的深度范围是 多少?
3、岩石圈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岩石圈
外地核
地核 内地核
下地幔
0
1000千米
有什么现象可以说 明地球是球形的?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最早 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后来他 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观测月食时发 现地球投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形的。 更进一步地证实了老师的观点。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也是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
认识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编排的。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人
类认识自己家园的艰辛过程。
在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以及篮球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
自身生活实际,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方法与过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包括资料的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二、地球的数据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地球的两极半径是6357千米
两者仅相差0.33%,因此看起来还是很圆的。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3.2 地球仪和地图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知识重点:
1、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1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2“天涯海角”走不到边
3站得高,看得远
4月食时,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2、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3.2 地球仪和地图(1)
知识重点:
1、经线:
连接南北极,相交于南北极点,不平行;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2、纬线:
指向东西极,所有纬线圈都相互平行;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两极收缩成一
点。
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o经线,
为本初子午线。
4、西经20o和东经160o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半球:20o W 0o160o E
西半球:160o E0o20o W
3.2 地球仪和地图(2)
知识重点: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示方法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等。
大比例尺
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内容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较粗略。
3、重难点在于大小比例尺的理解。
3.3 地球仪和地图(3)
知识重点:
1、地图方向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
2、绘制平面示意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从人类探索地球的过 程中你收获到了什么?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 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地球的大小
两 极 半 6357千米 经 赤道半径
两极稍扁、 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赤道略鼓 的球体。
地心 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为什么?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核
地幔
地壳
地壳(平均厚17千米)
岩石圈
图层名称 地 壳 上地幔
长 度
Km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外地核 地核 内地核
软 流 层
地 幔 地
2900Km
下地幔
外地核 6371 km
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顶 核 内地核 部(软流层以上)共同组成。
•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除地球之外,还有 存在生命的行星,希望我们的太阳系不是宇宙中独 一无二的系统。然而,自1960年第一个以科学手段 探测地外文明的奥兹玛(Ozma)计划实施以来,科学 家通过种种努力,尚未找到一个知音,虽然人们没 有气馁,还在继续寻找,但希望似乎很小很小。
篮球的表面是圆的。 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远去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
得出结论:
地球表面是弧 线形或圆形的.
路程 时间 = 速度
=
4万千米
800千米/时
= 50小时
问题3
约为八万里
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说说诗句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地球每天都要自转一周, 地球的半径取 6400km,则地球的赤道周长为 L=2π×6400km=40212.38km. 1km=2里. 则地球的赤道周长:C=80424.76里,约为八 万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共30张PPT)

同时也证明地球是圆的。
证据2
月食现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观测月食时发现地球投 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形的。
太阳
地球
月球
②登高望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证
实
了
地
球
是
A
地球
B
个C
球
D
体E
。
地球
F
证据4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
西班牙
大西洋
太平洋
太平洋
南美洲南端
麦哲伦的航海路线图: 大西洋
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
地壳 三大 地幔
圈层
地核
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示意 岩石圈是__地__壳__和__地__幔____顶部的岩石的总称; 软流层:位于__地__幔__的上层,是__岩__浆___的发源地。
1、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明 3、地球的大小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过程,下列观点或事实的形成按时间从早 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D→B→C
(5)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 你能感悟到什么?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 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
既然地球是个球体,那么这个球体是什么样 子的呢?是个正圆吗?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大小:
两极稍扁、
赤道半径:6378千米
A. 天圆地方 B.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C. 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D. 天如斗笠,地如覆舟
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多 少天?
《第三章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该主题涉及了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构造,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2. 技能: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掌握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地球基本形状和大小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地球形状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地球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扁球形等,并解释地球大小的概念。
3. 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模型等方式,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
4.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如地壳的厚度变化、地幔的物质组成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7.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测试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短文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桥中学七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作者姓名: wz77414704
备注一、教材分析:对现代学生来讲学生“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知识是一种常识了,所以他
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或者难以接受。
在教学中可以点拨
学生,比如“浑天仪”虽不科学,但是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了。
因为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所以对于要找出一些自然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就
比较难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
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
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五、主要训练形式:
1、小组研讨
2、实验证明法
六、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
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导入】一、地球的形状
【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
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
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
[材料]篮球、直尺、铅笔
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观察] 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的位置的变化。
实验一:在一块平直木板上移动的铅笔在我们视线中会不会逐渐消失。
得出结论:实验二:在篮球上滚动的铅笔会不会在我们视线中消失。
得出结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
【设问引导】这个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同一个道理?
学生得出:【多媒体展示】“哥伦布环球航海路线”
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太平洋——西班牙
【简要讲述】哥伦布航海一周,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多媒体展示】“月蚀现象”
【简要讲述】遮住月亮光辉的那个黑影就是地球的影子,是个圆的。
【导入】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小组派一个代表,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进行讨论)
【多媒体展示】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导入】二、地球的大小
【设问】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
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
【导入】 (三)、地球内部的构造:
上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吧。
1、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
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由学生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看图4-25、4-26后思考;
①地球内部有哪几部分构成?
②地球内部各结构的深度范围是多少?
③岩石圈由哪几部分组成。
3、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地壳、地幔、地核)。
4、学生讨论: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
5、教师小结: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
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
【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代表发言,谈自己对地球家园的看法)
【教师】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地球、保护地球、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同时,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七、作业设计:见作业本B,第23、24页。
八、课后拓展:
1、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古人航海的故事,并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他们的航海路线进行整理。
2、【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象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
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九、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是个球体:
(1)证据: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月食时的轮廓
麦哲伦环球航行
站的高,看的远
(2)地球的大小: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
地幔
地核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