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创新招术之5 引经据典法

合集下载

作文文体创新招术之五 标新立异法

作文文体创新招术之五 标新立异法

作文文体创新招术之五标新立异法作文文体创新招术之五标新立异法话题作文的创新,立意新颖、材料鲜活是根本;而文体的创新虽是外在的,却又是最直观、最能展示考生个性的。

人靠衣装树靠皮,商品不能没有包装,精明的商家无不精心打造其商品的外在形象,新的思想内容也要靠新的艺术形式去承载。

最近五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深得人心的最大亮点是“文体自选”。

“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摒弃了对文体的硬性规定,为广大考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使他们能够张扬自己的写作个性,活跃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显露自己的文化底蕴,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

在文体这个领域,广大考生完全挣脱了手脚的束缚,如鱼得水,如鸟出笼,创作出花样翻新的文体,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所以对中学生来说,作文创新就是指作文超过或突破常规写法、常规文体,“非一般化”,“非旧我”(超载旧我),也就是“领异标新二月花”,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努力追求与众不同。

特别在“文体”上,敢于突破文艺文和实用文,不写大路货的文体,根据作文题目剑走偏锋,突破定式思维,想别人之未想,用别人之未用文体。

面对作文题目,你第一次想到所用的文体,也许别人也想到了,而且就用这个文体在写作文。

此时,你要勇敢抛弃这个文体不用,去另寻文体,另创文体。

例如,这个题目一看写议论文容易,你要另辟蹊径,不要去写议论文,因为大家都写的是议论文,你再去写议论文就和别人雷同了,作为阅卷老师,看多了同一文体作文,可能厌倦了,就会挑剔,如果看到不同的文体,特别是新创的文体,就能吸引他的注意,就有可能得上高分。

如2003年满分作文《用双眼看世界(网络个人主页设计)》,巧用“主页设计”这一前卫形式,以“时事挖掘”作为引子,以“相关衔接”加以扩展,以“专家评论”深入发掘,以“即时评说”眼观现实,最后“压轴发表”自己的观点,环环相扣,独具一格,体现了该生大胆尝试,锐意创新的精神。

例文1(六)网络式江苏考生笔者是一个“邪人”,为了一探众位翩翩君子的心灵深处,我在网上公告栏贴出“贞操观念辩谈”的启事。

高考作文指导-十种常用的引用方法

高考作文指导-十种常用的引用方法

高考作文指导:十种常用的引用方法引用诗句写散文是明亮和引人注目的。

比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文章《无题》引用了著名的诗句“春蚕织到死”,既符合描写,又有助于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联想丰富。

引用文中的诗句可以锦上添花。

比如,文章《往事依依》引用了《千家诗》中歌颂祖国风光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千花总春”,“春城处处飞”,“绿树暗夏日长”,“五月石榴花明”,秋色“绿女耐寒,月中斗霜”再比如春播可以引诗“春播一粟,秋收一万粒”,萤虫可以引诗“小扇掷萤”,莲花可以引诗“碧绿万顷,红莲异花映日”,枫叶可以引诗“霜叶红二月花”,鸭子可以引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文末引用诗句,一举两得,既能概括全文,又能深化主题。

比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引用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诗句“驿道上梨花处处开”是点睛之笔,在结构上照顾主题,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象征雷锋精神在全国各地发扬光大。

二、引用谜语。

引用谜语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新颖有趣。

比如文章《蜘蛛》引用的诗谜“诸葛亮在南阳,稳坐军帐,排八卦阵,独捕飞将”,就有一箭三雕的效果。

诗谜不仅有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而且生动地概括了蛛网虫的生态特征,与下文紧密相连,引出下文。

再比如关于蝴蝶的谜语:“它们长得很帅,爱跳舞,爱跳,春天花开了就来了”;关于老鼠的谜语:“两个小胡子,尖尖的嘴巴和牙齿,一个贼头贼脑,晚上干坏事”;还有关于羊的谜语:“年轻,有胡子,喜欢吃草,喜欢叫妈妈”。

这些谜语与动物的特性密切相关,生动形象。

三、引用成语。

语言简洁隽永,引语贴切,能使文笔准确生动。

比如文章《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引用成语“流水不烂,户户不坏”来说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积极作用,引用成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来阐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根本原则。

这些成语在毛泽东的作品中似乎很得心应手,但它们恰到好处,不仅给人一种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感觉,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再比如敬业,可以用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诚实守信,可以用成语“宁死不屈”,“人无信,不知所措”,缺乏内容,“言而无话,不远矣”。

[高考作文范文素材]高考作文范文选材创新招术之抚今追昔法

[高考作文范文素材]高考作文范文选材创新招术之抚今追昔法

[高考作文范文素材]高考作文范文选材创新招术之抚今追昔法一、选例合适,叙例恰当。

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能和观点相吻合。

例要真实,不编造杜撰;要选典型,尽量选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胜多。

二、叙述史实,可以具体,更要概括。

对尽人皆知的,要概括叙述;对人们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

可以详细叙述一个事实,展开想像,精心描绘;也可以通过几个简明的片断,扼要概述。

三、对而言,叙述史实后,还要加以分析阐释,不能以例代议。

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话。

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

这儿所说的分析,就是指对事例发议论,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使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四、事实有好几个,还要合理安排好先后顺序。

原则上是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也可以从国外到国内)。

总之,所用的例子一定要能够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或鲜明,或暗含。

例文1智者积蓄着纯朴宽忍以选择真诚;信仰着桀骜不驯以选择坚强;雕塑着至死不渝以选择忠贞。

于是,人类才得以挣脱一张张苍白的罗网,继而蔓延到整个时代广阔的背景里。

巾帼不让须眉。

在张骞浩浩荡荡地走出一条丝绸之路后,王昭君便在下一个世纪里毅然选择怀抱着祈愿,捧拾着浪漫的心情,独自踏上了这条优美的征程。

她仅仅凭借一纸婚约,便换来了两个民族长久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将士终生蹒跚仍无法企及的玄妙。

而一切大概都是源自昭君在黄沙四起中那足以震撼苍穹的温柔。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今天,昭君墓已成为一座灿烂的丰碑,记叙匈奴与汉朝万古长青的友好。

高考作文材料取舍与创新之我见

高考作文材料取舍与创新之我见

高考作文材料的取舍与创新之我见古人云:“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蜜蜂能在众多的花粉中酿出蜜来,那我们就可以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出选出好的材料写出佳作来。

所以我们在写作中必须要像蜜蜂那样善于博采,收集一定数量的材料并且精挑细选,写出华美篇章。

怎样精挑细选呢?一、引经据典引经据典就是向古人索取素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诗文佳句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写文章也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取知识,否则会成为一潭死水。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岁月可以吹干易水,却吹不尽我们对荆轲的思念。

为报燕太子之恩,他义无返顾的踏上了行刺秦王的不归路。

价值之花在易水边悄然绽放,也在荆轲那赤诚的心中绽放。

“青山有幸埋忠辜,白铁无辜铸逆臣。

”时间可冲淡中原的色彩却冲不淡我们对岳飞的记忆。

想当年,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让母亲把“精忠报国”刺到脊背上,他是要把这几个字刺进自己心中,价值之花在那爱国的沃土上尽情开放。

——《让人生的价值之花盛开》本文旁征博引,大量运用典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显了“青少年价值观”这一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选材要新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飞速发展,所以我们选材应当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让读者觉得新鲜。

谁愿意吃冷菜剩饭?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关心时事,关注热点问题,多看看“焦点访谈”“大家看法”“今日说法”之类的节目。

如:爱是什么颜色?2008年5月12日,震撼撕裂大地,黑云笼罩,死神降临,将世界变成废墟,但我们决不放弃!看,爱在闪光,在发亮。

看着爱的色彩,就有生的希望!你说,爱是绿色的。

看绿色!武警战士在行动!你说,爱是白色的,看白色!白衣天使在行动!——《爱的颜色》本文结合时代内容,选取了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5月12日地震,紧扣材料中的“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来构思,通过自己眼中不同人的特征——颜色以及他们在地震中的不同表现诠释了“爱的颜色”。

作文立意创新“五法”

作文立意创新“五法”

作文立意创新“五法”元代戴师初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可见,文章的立意只有突破第一二个思考层面进入第三个思考层面才能寻求最佳的立意,那么如何实现文章立意的新突破呢?1、纵向开掘法当我们面对生活或命题后,应抓住它,沿着它自身的内涵,一层层地深入探究并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反复思考开掘,寻找出深层的本质的东西来,或得到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以“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时,有的同学叙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深圳打工的姐姐生病了,老板和同事悉心地照顾她,春节前姐姐痊愈了,带着打工挣的钱回到了家,一家人过了一个团圆温馨的春节”。

这件事自然能体现“社会是个爱的大家庭”“生活处处充满爱”这样的立意,但若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文章的深度和新意还远远不够,若能进一步深入挖掘,结合中央提出的“三农”政策,挖掘出“党的政策如阳光温暖农民朋友的心”这一立意,表现党和中央对农民朋友的关爱,这样文章的立意就有了深度也有了新意。

再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闲暇时扭起了大秧歌,以此来表现“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自然可以,但若进一步挖掘“幸福的生活使农民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立意,表现他们的文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较前者就“更上一层楼”了。

可见,只要深入探究,许多看似平淡的事,司空见惯的感受也能写出佳作,写出深意。

2、横向拓展法当我们运用纵向开掘法到一定深度无法再深化时,就不妨联系生活实际作类比联想,这样往往受到启迪,发现新意。

例如,有的同学看到“父亲为一棵小树整枝而误伤小树”联想到生活中“好心的父母因爱而误伤孩子”,有的同学由“爬山时只顾爬到山顶,而没有欣赏路上的风景”联想到“人生就是一道风景,但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每一处景致”,写出了成功的佳作。

许多名家成功地运用类比联想创作出了许多佳作,象杨朔由蜜蜂地辛勤酿蜜联系到农民地无私奉献,由歌颂蜜蜂转到歌颂劳动人民,于是有了《荔枝蜜》;周敦颐由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联想到洁身自好的君子,于是有了《爱莲说》。

高三语文高考作文选材创新招术之五 引经据典法.doc

高三语文高考作文选材创新招术之五  引经据典法.doc

高考作文选材创新招术之五引经据典法引经据典、即是用已知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方法。

人们在分析某一问题,论证某一观点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论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正确,总之,为了增强论证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运用引言论证观点。

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格言等。

如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许多考生引用了下面这些言论:“失信不立。

”(《左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得黄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

”(大仲马“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富兰克林“诚实重于珍宝。

”(南斯拉夫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德国谚语“以德治国。

”(江泽民“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报纸等。

这些论据,由于是经过实践,为无数事实所证明,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用时也给作文“立意”提供了思想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面三点:一、引用的理论资料必须精粹,必须准确无误。

这里所说的“精粹”,就是指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

引言过长,使文章显得庞杂、繁冗、累赘,使人不得要领。

所说的“准确无误”,是指内容与原文吻合。

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二、对要引用的理论资料,理解必须正确,运用必须有针对性。

这就是说,所引名言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

“引”一定要引最关键、最能证明主旨的句子,不可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管有用没用全部引用出来。

三、引用的方式应富于变化,引言应具有权威性。

引用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引用,二者应相互变通,灵活运用。

同时,在作文中为证明观点,不宜引用我同学怎么说,或父母怎么说,或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如何等,因为这种论据权威性不强。

例文1河北考生人生如河,一路颠簸,风起云涌,险象环生。

艄公说得好,“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的确,人生常有不如意,得失相随,成败难定。

引用名言法——引经据典显文采

引用名言法——引经据典显文采

引用名言法——引经据典显文采作者:徐增才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06期徐老师:我在作文中,经常感到素材空洞,议论没有力度,写出的文章干巴巴,我该怎么办?请老师指点。

谢谢!学生:李若兰你提的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

针对作文素材空洞、无话可写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多多引用,引用素材、引用名言、引用经典。

引经据典是作文选材制胜的法宝,也是文章语言优美、议论深刻的杀手锏。

引经据典,即用已知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方法。

人们在分析某一问题,论证某一观点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论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正确,总之,为了增强论证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运用引言论证观点。

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格言等。

古今中外,无数文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献。

诗词名句等最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如何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这些“精华材料”呢?笔者提供以下几招:招数一:引经据典亮题目。

“题好一半文”。

题目是作文的眼睛。

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因此,标题需创新,引经据典便可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用诗词入题,可以出现许多好的题目。

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晏殊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招数二:引经据典炫开头。

梁启超曰:“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这世界需要你,责任;这世界需要每个人勇敢地承担你的责任。

这世界需要你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担起自己的责任。

——2011年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开头这篇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开头,一开始就为文章蓄满了势,既引起下文,又奠定了抒情基调。

高考语文作文选材创新十二法(31页)

高考语文作文选材创新十二法(31页)

高考作文选材创新十二法高考作文选材创新十二法(一)1.与时俱进法“与时俱进法”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新”既是相对于陈旧而言,也是相对于一般化、大路货而言。

材料新鲜,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做到“与时俱进”呢?一、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

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

二、引入时代的活水,向生活学习语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

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

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未被词典所记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

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注重观念更新。

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活生生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命意。

例文二姨下岗了二姨下岗的时候,我刚刚上初中。

那时候似乎也不叫“下岗”,二姨所在的百货商店,几乎没什么生意,自然发不出工资,自然也无所谓去不去上班,二姨就只好不再每天早早去店里了。

二姨还有好多店里面的姐妹,她们都不舍得就这样离开,所以时不时地约着一起去店里看看,掸一掸货架上的灰尘,擦一擦脏兮兮的玻璃。

其余的时候,她们只好坐在家里,每天听邻居锁门上班。

现在让我想起来,二姨是个温柔得有些怯懦的人,她一定很伤心,却束手无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创新招术之5 引经据典法作文天地03-29 1551:高考作文创新招术之5 引经据典法引经据典、即是用已知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方法。

人们在分析某一问题,论证某一观点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论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正确,总之,为了增强论证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运用引言论证观点。

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格言等。

如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许多考生引用了下面这些言论:“失信不立。

”(《左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得黄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

”(大仲马)“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富兰克林)“诚实重于珍宝。

”(南斯拉夫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德国谚语)“以德治国。

”(江泽民)“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报纸)等。

这些论据,由于是经过实践,为无数事实所证明,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用时也给作文“立意”提供了思想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面三点:一、引用的理论资料必须精粹,必须准确无误。

这里所说的“精粹”,就是指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

引言过长,使文章显得庞杂、繁冗、累赘,使人不得要领。

所说的“准确无误”,是指内容与原文吻合。

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二、对要引用的理论资料,理解必须正确,运用必须有针对性。

这就是说,所引名言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

“引”一定要引最关键、最能证明主旨的句子,不可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管有用没用全部引用出来。

三、引用的方式应富于变化,引言应具有权威性。

引用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引用,二者应相互变通,灵活运用。

同时,在作文中为证明观点,不宜引用我同学怎么说,或父母怎么说,或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如何等,因为这种论据权威性不强。

例文1人生如河,一路颠簸,风起云涌,险象环生。

艄公说得好,“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的确,人生常有不如意,得失相随,成败难定。

我们为了理想一路打拼,要想成功,需要具备诸多条件。

比如健康,比如美貌,比如诚信,比如机敏……在这诸多条件中,有一种东西永远不得舍弃,它天经地义地成为我们每一代人必须承袭的品格,它应超越所有的流行极品,而独享至尊地位。

它是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人际交往中的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是生意场上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诚信的品格千古传诵,诚,乃人性的最善;信,是人应恪守的品格。

战国时的曾子,因为顽童的戏言而杀猪,为的就是“诚信”二字,这样就告诫子孙,为人者,“诚信”为先。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无功而返,第三次立等孔明睡醒,其心可鉴,此一“诚”字;旷世奇才,卧龙出山,助刘备重整河山,三分天下,一生忠心耿耿,死而后已,此一“信”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是为人的根本,一切财富,都源于诚信。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笃信“诚信是无形的资产”,在其创业初期,曾因自己的疏忽,延误了客户的档期,但他并没有逃避,而是逐户登门致歉。

他不但挽回了经济损失,而且还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而今的李嘉诚被商界誉为“一代儒商”。

诚信,对于个人是笔无价的财富,对于国家民族更为重要。

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总书记江泽民提出了新的治国方针——以德治国。

这一决策,不但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

将诚信融入自身,可使人格熠熠生辉。

将诚信融入社会,可使国人其乐融融。

将诚信融入民族,可使国家实现复兴。

诚信无价。

诚信需要呵护,诚信需要提倡,诚信需要光大。

简评:这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观点解明,思路清晰、流畅。

特别在选材上,典型精当,分析传神。

广征博引,无论是曾子杀猪,还是刘备三顾茅庐,抑或一代儒商李嘉诚的事例,都紧紧扣住了“诚信”的内涵,作了恰如其分的阐释与分析。

例文2当蝶羽化而飞时,那款款的舞姿告诉我;她选择做茧化蛹,破茧成蝶的举动使生命无悔。

当荆棘鸟找到那根最长最尖的刺时,那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宣告:选择扑向那最长的刺,用鲜血去浇开荆棘花,用生命歌唱世界的美丽。

她的选择,饱含着她对世界的热爱。

有人说:“当一个人面临选择时,你便可以看见他所有的高贵与卑俗。

”选择,在迈开脚步的同时也铸就人格。

面对纷乱的时代,孔子选择积极地入世传道,游说君主,教化人民,老子选择避世自清,以无为对有为。

面对混乱的官场,李白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骑鹿而去,王安石却吟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

”清者自清,洁身自好地奔波。

不同的选择,但皆因内心的高洁正直而闪着各自缤纷的光彩。

身处乱世中的人无法选择时代,但他可以选择让世界因他而更美好。

总是难忘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博大胸襟,总是忆起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忧国忧民,总是感动于马丁•路德的那个人人平等的梦……如此忧乐的选择,政治家的忧喜虽没有诗人的洒脱无羁,但却是如此的坦荡广博,折射着他们的真诚与关爱,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选择,心灵总会在现实中受到拘束,人总无力于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

但,如果放开这些约束,让心灵在更广的时空中飞翔、选择,心灵的选择,会让我们更感慨它的博大。

就像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可以自由地选择出生的时间与地点,你会选择什么?”“我会选择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的交汇点,在那里看欧洲文明亚洲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交融、沟通与发展。

”如此的心灵选择,汤因比无愧于历史的广博,哲学的睿智。

心灵的选择,无论有无时空界限,无论是诗人、政治家还是哲人,只要有博爱,关注生命,尊重世界,心系人民的忧乐、社会的方向,选择,总会让生命演绎精彩。

简评:这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

以丰富的社会为历史知识,广涉中外,思接千载,引用了孔子、老子、李白、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马丁•路德、池田大作等人的事例,视通万里,思考深邃,说明“身处乱世的人无法选择时代,但可以选择世界因他而更美好”。

例文3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感情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须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

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中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都是相同的话,而他却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妾畏他,客也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

邹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

”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被迷失双眼。

这时唯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沌的未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

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宗教的迷雾,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把人类引入正轨。

理性在认识事物中固然不可缺少,但我们就能因此完全排除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入刻板和抽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设想时,他并不判断正误,只说:“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学中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们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冷眼,又要有热心,虽不能任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去判断,又不可仅仅是可怜的“数字化生存”。

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

简评:这是一篇充满辩证色彩的议论文。

文中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典型论据来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真切、可感。

有中学课本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伶官传序》中的名句,还有外国的科学家布鲁诺、爱因斯坦,哲学家康德。

丰富的材料,显示丰富的课外知识。

相关连接高考作文创新招术之5 引经据典法引经据典、即是用已知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方法。

人们在分析某一问题,论证某一观点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论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正确,总之,为了增强论证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运用引言论证观点。

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格言等。

如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许多考生引用了下面这些言论:“失信不立。

”(《左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得黄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

”(大仲马)“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富兰克林)“诚实重于珍宝。

”(南斯拉夫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德国谚语)“以德治国。

”(江泽民)“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报纸)等。

这些论据,由于是经过实践,为无数事实所证明,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用时也给作文“立意”提供了思想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面三点:一、引用的理论资料必须精粹,必须准确无误。

这里所说的“精粹”,就是指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

引言过长,使文章显得庞杂、繁冗、累赘,使人不得要领。

所说的“准确无误”,是指内容与原文吻合。

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二、对要引用的理论资料,理解必须正确,运用必须有针对性。

这就是说,所引名言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

“引”一定要引最关键、最能证明主旨的句子,不可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管有用没用全部引用出来。

三、引用的方式应富于变化,引言应具有权威性。

引用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引用,二者应相互变通,灵活运用。

同时,在作文中为证明观点,不宜引用我同学怎么说,或父母怎么说,或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如何等,因为这种论据权威性不强。

人生如河,一路颠簸,风起云涌,险象环生。

艄公说得好,“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的确,人生常有不如意,得失相随,成败难定。

我们为了理想一路打拼,要想成功,需要具备诸多条件。

比如健康,比如美貌,比如诚信,比如机敏……在这诸多条件中,有一种东西永远不得舍弃,它天经地义地成为我们每一代人必须承袭的品格,它应超越所有的流行极品,而独享至尊地位。

它是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人际交往中的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是生意场上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