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整体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地理信息。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展示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地球形状的现象。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拓展相关地理知识。
然而,本节课对于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的讲解较为简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并了解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一、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2.理解地球形状对地球其他特征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2.理解地球为什么呈现椭球形状;3.了解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2.地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步骤二: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提醒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步骤三:探索(1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形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是否对地理现象产生影响,并让他们提供一些具体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通过辅助工具(如地球仪、纸张、尺子等),以及测量和绘制地球的形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呈现椭球形状的。
步骤四:讲解(10分钟)回顾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讲解地球的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造成的。
解释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点,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离心力。
步骤五:应用(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变化?为什么地球上存在日食和月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海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展示,全班共同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并对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并以图文形式提交。
(完整版)《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版)《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
1。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
教学过程。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预要求: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糊口的中央,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终究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1、地球的形状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陆地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曾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如何逐步正确熟悉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熟悉,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熟悉。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出示课本第14页下面两幅图以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相识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
可是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众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略有差异。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差异约为21千米。
1.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平均海拔。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海拔约为8,480米。
2.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平均海拔。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四章:地球的公转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五章:地球的运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
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概念理解(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
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
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受地球的形状?(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6. 归纳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地球的形状是近乎球体的,而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7. 检查评价可以通过给学生提问或出示相关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
8.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还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与云层分布、赤道、南北极的位置有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去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地理小学五年级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
2.理解地球球形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
2.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关于地球的形状的相关内容。
3.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5分钟)引入: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兴趣。
比如,你看过地球的照片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地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吗?2.导入新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观察。
并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形状?为什么地球是这个形状的?3.学习新知(20分钟)a.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一个球体,不是一个平面。
-地球呈扁球形,略带有肚脐。
-地球上有大陆和海洋。
b.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探索答案。
c.解释原因:-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因为地心引力导致地球上的物质向地球中心聚集。
-地球自转产生离心力,使地球的两极部分有点被挤压,因此地球呈扁球形。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有自身重力的大球体,重力使得地球能够保持球形。
4.讲解案例(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不同面貌,例如地球的自转、倾斜角度等。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不同景象,进一步理解地球的球形形状。
5.拓展应用(15分钟)a.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以一种形式来表达地球是球形的原因,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书写或其他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和其他组员分享。
6.巩固和评价(10分钟)a.完成活动后,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解释作品背后的原理。
b.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7.温故知新(5分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让学生回答问题,例如: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地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和相关素材,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问答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球形的原因。
《地球的形状》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它对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形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释地理现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特点以及地球半径的计算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地球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2.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平均半径;
4.了解地球表面积和最大周长;
5.掌握地球赤道与经纬网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难点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如何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观念发展到现代的地球科学认识;
(2)地球半径、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理解地球赤道与经纬网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地理现象中的应用。
举例: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历史上地球形状观念的演变,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古人观念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地球半径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为此,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这些基础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地球的形状》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通过地球形状的学习,形成对地球空间结构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你知道吗?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3.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我们一起来看一古代印度人认为:古代中国人认为: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园地方”的猜想。
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刚才我们了解了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
(没有得到多数人验证所以不相信。
那时候的人比较封建等等)5.请同学们看书: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实验器材:纸、火柴梗、地球仪实验过程: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首先出现的是桅杆,然后是船身,出港是相反船在平面上航行,进港时,桅杆和船身同时出现,出港时相同实验结论:地球是球体的。
地球是圆的吗?观察正方体上小纸船的运动观察球体上小纸船的运动小结: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消失;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消失。
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出现;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出现。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如临海观船,登高望远等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1. 2. 3. 4. 5. 6.三、认识地球的大小给地球量一量“身四、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小组汇报。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
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7 •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宇宙飞船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6.学生猜想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全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探讨地球现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和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现状。
(2)、通过阅读查找得出表示地球大小的具体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讨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难点: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师生补充精当材料。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研讨。
2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老师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谁能描述地球的形状呢?学生回答。
(2)、老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1):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对比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
(二)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导入,谈话内容如下:通过: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数据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球体,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继续探究。
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四个大组,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本所给的代表性事件,我们先通过课本图片资料和文字段落的学习,然后小组内汇总,遴选构思,以表演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概貌展现出来。
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作准备,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第一组的代表同学带上自己准备的表演道具上讲台,表演活动一(老师指导学生表演,指导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口述表演过程好内容)。
看完表演,我们自己完成活动一的填空题,填完后,我请一个同学把答案说说。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后,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三)学习新课老师讲故事,学生表演,师生共同学习《天圆地方》老师:在亘古荒凉的年代,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农家父女的对白:学生表演:(烈日下父女耕地)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天上东升西落,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
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老师:点击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
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老师解说:这位小女孩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幵始产生了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幵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
这就是“盖天说”。
老师:点击画面(3)《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
老师讲故事: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识也不断进步,转眼三百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古希腊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观察思考的。
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
老师点击:画面(4)《毕达哥拉斯头像》老师点击:画面(5)船桅杆近岸与离岸动态图”(单击“船帆”和“登高望远”)学生表演二老师提示:“船去桅杆最后消失,船来桅杆最先出现”;如站得再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桅杆又看到了•站得高,看得远,难道这两件事情是偶然的吗?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
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为曲面的第一人,又过了约200年,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又注意到什么现象呢?画面(6)《亚里士多德头像》画面(7)动态月食现象(单击“月食”)。
表演三(亚里士多德看画面(7),自语)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 地球很可能是球形天体。
观众问题1: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仅凭这个现象就能断定地球是球形的吗?亚里士多德: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向南或向北旅行时,在他前面的地平线上会不断出现新星,原先看到的星则不断移位,甚至消失在后面的地平面下,这种情况只有在曲面上才会发生。
所以我也认为大地是个曲面。
老师:又过了约200年,到了公元前24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在埃及的阿斯旺和亚力山大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画面(8)(单击“头像”及“示意图”)埃拉托色尼头像;阿斯旺、亚力山大两地太阳高度示意图。
表演四(埃拉托色尼踱步自语):我站在处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斯旺这个地方有口枯井, 每年夏至,阳光直射井底,而在800千米以外的亚力山大却无直射现象一一这只能说明大地是曲面。
老师:埃拉托色尼由此第一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圆周长,与今天数据仅相差200千米,这是多么微小的差距呀!埃拉托色尼因此被誉为“地理学之父”。
老师:在西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东方文明也未停止追寻的脚步,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对世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公元1世纪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浑天说”。
画面(9)《张衡头像》(单击出简介)。
画面(10)《“浑天说”示意图》。
表演五张衡:看上去,天上太阳、月亮是球体,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不是球体呢?(踱步语)大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张衡:主要区别在于天之形状是整球形的天体还是半球形的天盖?盖天说认为天总在地的上方,不会没于地下,天上地下。
浑天说认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
老师:“浑天说” 虽有缺陷,但不可否认它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此后 人类始终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但都停留在假想、推测阶段,直到历史来到了 16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证实了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