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系统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大一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大一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大一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的身体中,血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要的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液循环是一项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共同完成。

本文将会总结大一学生需要了解的血液循环的重要知识点。

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它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负责接收血液,而左心室和右心室则负责将血液从心脏泵送到全身。

心脏的功能是通过心肌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2. 血管的分类和结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来自心脏的氧合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部分,它们的壁薄得只能容纳一层血细胞通过,以方便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3.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中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肪、激素和其他生化物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4. 血液循环过程血液循环分为两个部分:心肺循环和体循环。

心肺循环指的是氧合血液从左心室被泵送到体循环之前,经过肺部进行氧合的过程。

体循环是指经过氧合的血液从左心室被泵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应养分和氧气,然后返回右心房。

整个循环过程是一个闭合的系统,不断重复进行。

5. 影响血液循环的因素血液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系统、荷尔蒙、体温、运动等。

例如,当身体活动增加时,心脏收缩的频率和力度会增加,以提供更多氧气和养分。

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也会调节血液流量。

通过了解大一血液循环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内部的运作机制。

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体检,以确保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结构和功能1.心脏:心脏是血液系统中的核心器官,它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血液经过心脏的顺序是:从全身组织返回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通过右心房和右心室,再通过肺动脉到达肺部,经过肺毛细血管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将含有氧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左心房,然后通过左心室再次被推送到全身组织。

这样,就完成了体循环和肺循环。

2.血管:血管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并返回的通道,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中直径最细的部分,它将动脉血转化为静脉血,同时进行物质交换。

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1.血液的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由水、蛋白质、糖类、脂质、矿物质和激素等组成。

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红细胞是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输送至肺部,红细胞再将其运送到肺泡排出体外。

3.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它具有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白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有不同的功能。

中性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细菌,淋巴细胞则参与体液和细胞免疫。

4.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血管破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

三、血型和凝血机制1.血型:人类的血型系统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由A、B、O和AB四种血型组成,它们根据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不同而有所区分。

Rh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带有Rh抗原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血液循环重要知识点分析

血液循环重要知识点分析

血液循环重要知识点分析
一、血液流经身体某一器官时成分的改变
1.肺:血液流经肺时,血液由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2.肾脏: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氧气和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3.肝脏:血液流经肝脏时,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尿素含量增加
4.小肠:血液流经小肠时,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含量增加
二、中考题中设计到的血液循环路线题目
1.某一部位患病,静脉注射药物,到达患病部位的路线
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患病部位的毛细血管→患病部位
2.胃肠部毛细血管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某一部位的路线
胃肠部毛细血管→肝门静脉→肝脏→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具体部位的毛细血管→具体部位3.肝脏内合成的尿素运送到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经过的血液循环路线
肝脏→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肾动脉→肾脏
4.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路线
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
5.氧气由肺泡进入运送到组织细胞处经过的血液循环路线
肺泡→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具体部位的毛细血管→具体部位组织细胞
6.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内产生运送到肺泡处排出体外的血液循环路线
组织细胞→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泡→体外。

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

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

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点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携带代谢产物的血液到全身各个部位。

本文将从血液携带氧气、心脏功能、血管结构和血液循环调节等方面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点。

一、血液携带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

在红细胞内,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组织和器官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气,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这个过程中,血液循环系统起到了输送和交换氧气的重要作用。

二、心脏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的泵送。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收缩时,心脏将血液推送到动脉中,舒张时则吸入来自静脉的血液。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依靠心脏的自律性调节,即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系统的协调工作。

心脏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血液的泵送和循环效果。

三、血管结构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运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负责保护血管壁和调节血液流量。

中膜是血管壁的中间层,由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组成,具有支撑和调节血管直径的作用。

外膜是血管壁的最外层,负责保护血管和提供营养。

四、血液循环调节血液循环系统的血流量需要根据身体的需要进行调节。

这个调节过程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实现。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可以增加或减少心脏的收缩力和频率,进而影响血液的泵送。

激素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和血管紧张素等激素,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而调节血液的流动和血压的变化。

血液循环调节的目的是保持血液流量和血压的稳定,以满足身体不同器官和组织的需求。

血液循环知识点

血液循环知识点

血液循环知识点血液循环是人类体内至关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

它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泄。

血液循环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对于各种疾病和问题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下面是血液循环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心脏: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四个腔室组成,包括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通过跳动来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左心房和左心室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推向全身,而右心房和右心室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

2. 血管: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富含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而静脉则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身体组织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的连接点,能够有效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到细胞之间。

3. 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它通过血液的循环来确保身体组织的正常运作。

在循环过程中,氧气通过肺部吸入血液中,随后血液输送到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这个过程中,氧气被释放给组织和器官,同时废物和二氧化碳被带回肺部进行清除。

4. 血液成分: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以抵抗病原体和感染,而血小板则有助于凝结和止血。

血浆是无颜色的液体,它携带了蛋白质、激素和其他重要物质。

5. 疾病和问题:血液循环系统可能受到各种问题和疾病的影响,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和贫血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循环系统的不正常功能,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合理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预防这些问题。

总体而言,了解血液循环的知识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还能够帮助我们预防和管理与循环系统相关的疾病。

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确保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能够正常运作,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血液循环知识点

血液循环知识点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身体内不断循环的过程,将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等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以下是血液循环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流动。

心脏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左心室将氧合血推送到全身,右心室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往肺部。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通过其壁上的微细血管壁与组织细胞进行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它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介质,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水、蛋白质、荷尔蒙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携带氧气、免疫和凝血等功能。

循环过程:循环过程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即心跳,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心跳时,心脏收缩将氧合血液推送到动脉中,然后血液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和器官,交换氧气和养分,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最后,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再次进行循环。

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非常重要。

了解血液循环的知识有助于理解人体的生理过程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血液循环的知识点总结图

血液循环的知识点总结图

血液循环的知识点总结图一、循环系统的组成1.心脏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它负责泵血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传递回肺脏和肾脏进行排泄。

心脏主要包括心脏壁、心房、心室、心脏瓣膜等结构,通过心跳的方式完成了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从而产生了血液的推动力。

2.血管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中输送血液的通道,主要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血液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则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起着血液和组织细胞交换物质的重要作用。

3.血液血液是通过心脏输送的液体,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其中包含了水、蛋白质、糖类、脂肪、激素、盐类等物质。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而血小板则是血液凝固和血管修复的重要元素。

二、心脏的工作原理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主要分为左右两房和左右两室,分别负责接受和泵送血液。

在心跳的过程中,心脏通过舒张和收缩的方式完成了血液输送的过程。

心房的舒张和收缩分别完成了血液的接受和向心室的输送,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则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循环系统和肺循环系统。

2.心电图心电图是观察心脏功能和检测心脏疾病的重要方法,它通过记录心脏产生的电活动来判断心脏是否正常。

当心肌细胞兴奋和传导受到干扰或异常时,心电图会显示出不同的波形和变化,从而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三、血管的作用和结构1.动脉动脉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主要血管,它具有厚壁、弹性好和抗压能力强的特点。

动脉内壁主要包括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它可以通过舒张和收缩的方式调节体内循环系统的血液流量和血压。

2.静脉静脉是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血液带回心脏的血管,它的壁较薄,同时具有较大的容量和柔软性。

静脉内壁也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但相较于动脉而言,静脉的中膜和外膜相对较薄。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

【考纲要求】 1.⼼脏的泵⾎功能:①⼼动周期的概念;⼼脏泵⾎的过程和机制;②⼼脏泵⾎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分数、⼼指数、⼼脏作功量;③⼼脏泵⾎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率对⼼泵功能的影响。

2.⼼肌的⽣物电现象和电⽣理特性:①⼯作细胞和⾃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肌的兴奋性、⾃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电图的波形及⽣理意义。

3.⾎管⽣理:①动脉⾎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静脉压、静脉回⼼⾎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④组织液的⽣成及其影响因素。

4.⼼⾎管活动的调节: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迷⾛神经、交感缩⾎管神经纤维;②⼼⾎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肾素-⾎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流特点和⾎流量的调节。

【考点纵览】 1.⼼脏每舒缩⼀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率有关。

⼼率增快,⼼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脏泵⾎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期、减慢射⾎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的容积不变,压⼒增⾼。

快速射⾎期⼼室内的压⼒⾼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液快速由⼼室流向动脉,⼼室容积缩⼩,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室内压⼒达峰值。

减慢射⾎期⼼室内的压⼒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液继续流⼊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期。

3.⼼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低于动脉压,但⾼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内的容积不变,压⼒降低。

快速充盈期⼼室内的压⼒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液快速由⼼房流⼈⼼室,⼼室容积增⼤。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差减⼩,⾎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为快反应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除结区),但无收缩性。

特殊传导系统包括:(1)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希区)——慢反应细胞。

其中,房室交界的结区细胞无自律性,传导速度最慢,是形成房—室延搁的原因。

(2)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快反应细胞3.区分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标准:动作电位0期上升的速度。

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快。

多由Na+内流形成,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慢,由Ca2+内流形成。

二、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1.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Na+内流接近Na+电化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

4期(静息期)——工作细胞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Na+—K+泵的转运。

自律细胞无静息期,复极到3期末后开始自动去极化,3期末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3.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跨膜电位的不同点: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缓慢去极化。

(起搏电流由Na+、Ca2+内流超过K+外流形成。

)三、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1.自律性:(1)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搏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由高到低顺序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2)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搏点。

(3)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

2.传导性: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个机能上的合胞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

传导的特点:(1)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2)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3)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

心肌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与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成正变关系。

3.兴奋性:(1)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另外,血钾浓度也是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当血钾逐渐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会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

血中K+轻度或中度增高时,细胞膜内外K+浓度梯度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距阈电位接近,兴奋性增高;当血中K+显著增高,静息电位绝对值过度减小时,Na+通道失活,兴奋性则完全丧失。

因此,血中K+逐步增高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

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

4.收缩性:(1)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同步收缩②不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2)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Ca2+、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低O2、酸中毒、乙酰胆碱等减低心肌的收缩力。

四、心动周期与心率1.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大,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心脏泵血(1)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①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

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

③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特点: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心室的搏出血量相等。

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因为主动脉压高于左心房内压,所以心室从血液充盈到射血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心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心室从充盈到射血这段时间内压力是不断升高的。

而舒张过程中压力是逐渐降低的,左心室内压应在充盈开始之前最低即等容舒张期末最低。

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3.心脏作功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六、心音(1)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这一时期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关闭之前。

其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流对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都引起机械振动,从而参与心音的形成。

但各种活动产生的振动大小不同,以瓣膜的关闭作用最明显,因此第一心音中主要成分是房室瓣关闭。

(2)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半月瓣关闭。

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是一种低频率振动,其形成可能与心房收缩和早期快速充盈有关。

在儿童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属正常,在成人多为病理现象。

七、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

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

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

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

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

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八、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1.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迷走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2.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3.植物性神经对心脏活动的作用机制:(1)迷走神经→乙酰胆碱→提高K+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

(2)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增加Ca2+通道通透性。

九、心电图各主要波段的意义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

QRS——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ST段——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

十、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及其最大分支。

作用: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差。

2.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

作用:构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

3.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作用: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