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刺绣文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满族民间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民间刺绣调查报告刺绣是中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民间手工艺。
满族民间刺绣就是其中的代表。
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
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
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
1.非遗等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代际传承链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内部传承,老一代手把手地教给下一代。
目前,出生于19世纪的前三代(第一代王李氏、第二代王夏氏、第三代王王氏)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人都已故去。
健在的第四代传人有苏桂臣、王凤兰两位,她们都已80多岁。
满族民间刺绣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个重任落在了已故第四代传人王桂兰之女夏丽云身上。
作为第五代传人,夏丽云自幼师从母亲。
心灵手巧的她十岁开始学习刺绣,十五六岁便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大部分技法。
1998年,夏丽云利用3年时间到南方学习苏、湘、川、粤等中国名绣。
2003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满族绣品有限公司。
如今,夏丽云已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枕头顶《独占鳌头》与壁画《十相自在》都曾在国际文化节上获奖。
北京奥运会期间,夏丽云以满族刺绣的独门绝技“浮雕秀”精心绣制了一条“盛世龙”。
这条长约2米的金色巨龙跃然欲飞,有凌空之势,令参观者无不叹服。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
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
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地域范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
满族民间刺绣的纹样类型和艺术特色

满族民间刺绣的纹样类型和艺术特色一、满族民间刺绣的纹样类型满族民间刺绣纹样内容大多取材于大自然或者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满族刺绣艺人心灵手巧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解析重构,其刺绣纹样便被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从满族民间刺绣纹样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来看,满族刺绣纹样类型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一)动物纹样动物纹样是满族民间刺绣中最为常见的纹样造型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动物纹样的喜爱一般是出自图腾崇拜,以及某些动物所代表的吉祥寓意,东北地区的满族自然也不例外.具体而言,这一地区的动物纹样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动物纹样造型类型多样.满族刺绣的动物纹样不仅包括蝴蝶、鱼、牛、马、鸟等实际存在的动物类型,而且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飞禽走兽也十分受欢迎,比如龙、凤凰、麒麟等神兽的刺绣造型也常见于服饰装饰图案之中.其中,龙纹是十分受满族人欢迎的动物纹样刺绣图案,这映射出满族人对龙的独特崇拜.例如,满族刺绣龙纹纹样(如图1所示)就是动物纹样的经典之作,在这件刺绣作品之中,布料中心的龙纹造型活灵活现,四周的云彩刺绣装饰图案极具流动感,整个画面十分美观.第二,动物纹样造型生动传神.满族刺绣动物纹样并不刻意追求跟实物的相似度,而是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运用高度夸张、抽象概括的刺绣手法,将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刺绣技艺结合,塑造出生动传神的效果.图1所示的龙纹图案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龙纹图案用黄色流畅的刺绣线条勾勒出龙矫健身姿,在四周流云的衬托下,龙纹造型生动传神、栩栩栩如生.(二)植物纹样植物纹样也是满族服饰刺绣纹样中运用较多的类型之一,它以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为创作题材,并在保留植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法进行抽象概括和夸张变形.具体而言,满族刺绣植物纹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植物纹样主要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在满族刺绣图案之中,常见的植物纹样有牡丹、桃花、荷花、兰花等植物造型,这些刺绣纹样十分常见于满族的民族服饰装饰之中,表现出满族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这些植物纹样一般较为素雅、朴实,反映出满族人民朴素的民族性格.第二,植物纹样寓意十分丰富.例如,牡丹图案十分常见,这与满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密切,牡丹寓意富贵荣华,表达出满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又如,石榴等多籽植物同样十分常见,这是因为这种植物的寓意是"多子",反映出满族人的生殖崇拜观念.(三)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满族民间刺绣装饰图案中相对较为少见的纹样类型.几何纹样具有想象丰富、明快爽朗、绚丽醒目的视觉美感,因而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具体而言,满族刺绣的几何纹样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几何纹样造型抽象且想象丰富.满族刺绣几何纹样的造型以点、线、面或者其他几何图形为素材,凝聚了满族艺人丰富的想象力.满族刺绣艺人匠心独运,常常在选取不同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丰富且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例如,图2所示的满族刺绣几何纹样运用了菱形、圆形以及多边形等素材,营造出绚丽醒目、极具装饰性的震撼效果.第二,几何纹样通常和其他类型纹样搭配使用.满族刺绣中的几何图形往往同其他类型的纹样造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得整个图案显现出内容丰富、层次鲜明的特点.例如,图2所示的满族刺绣几何纹样在几何图形之中,就由各种细致的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进行填充,加之其他类型的纹样造型和几何纹样的巧妙搭配,使得整个图案呈现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二、满族民间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满族刺绣纹样题材既有取自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纹样,也有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几何纹样.满族刺绣艺人运用极高的刺绣技艺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使满族刺绣纹样独具一格,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一)造型生动夸张造型生动夸张是满族刺绣纹样最明显的艺术特征.满族刺绣艺人在对题材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之上,保留了创作物的本质特征,运用高度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以及精湛的刺绣技艺,使表现题材造型不仅适合刺绣创作,也更加生动传神.具体而言,满族刺绣纹样造型夸张传神,不仅凝聚了满族刺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还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例如,在满族刺绣"鸳鸯戏水"纹样(图3所示)最下方的鱼的造型头圆、嘴小、身肥,这样的夸张手法使得鱼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活泼可爱.又如,在图1所示的满族刺绣龙纹图案中,龙头造型被夸大,龙的表情夸张而可爱,龙的身姿也是大弯曲的夸张表达,从而将龙塑造得生动威猛、夸张传神.(二)构图对称均衡满族民间刺绣纹样在构图设计上讲究图案的对称与均衡.虽然满族刺绣纹样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总体而言,在构图设计上,刺绣纹样大致都追求图案的对称与均衡.第一,满族刺绣构图的对称性.满族刺绣的对称性是指在构图过程中,刺绣纹样整体图案的上下左右位置都追求对称的视觉效果,追求一种规整、庄严、稳重的视觉美感.例如,满族刺绣几何纹样(如图2所示)就表现出十分严谨的对称构图美感,在这幅刺绣纹样图案之中,完全以纵向中轴线为分界对称,整体图案密而不乱、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第二,满族刺绣构图的均衡性.满族刺绣的均衡性是在题材无法对称的情形之下,所追求的一种视觉美感.这样一种构图设计打破了图案完全对称的僵硬形式,使刺绣图案更为生动、活泼、自由.譬如,在满族刺绣龙纹图案(图1所示)中的盘曲龙纹,龙纹周围刺有卷云纹样,龙纹造型显然是不对称的,但是整个刺绣图案却呈现出鲜明的富有韵律的平衡感.(三)色彩运用艳丽融洽色彩运用艳丽融洽也是满族刺绣纹样的显着特征之一.满族刺绣色彩运用十分浓烈、艳丽,大胆运用了红色、绿色、黄色等亮色,因而色彩运用风格十分鲜明.同时,满族刺绣艺人也十分注重色彩的协调搭配,使图案整体呈现出融洽的视觉效果.第一,色彩运用艳丽.满族刺绣的色彩运用显现出浓厚艳丽的特征,刺绣图案中红色、绿色、黄色等亮色的运用十分普遍,特别是红色在刺绣图案中使用频率最高,象征喜庆、热烈,深受满族人喜爱.这些色彩浓郁、厚重且对比鲜明,形成了艳丽的色彩风格.第二,色彩搭配融洽.满族刺绣色彩运用十分中追求融洽协调,刺绣艺人常常通过色彩的精心搭配弱化强烈的对比效果.例如,在图3所示的满族刺绣图案中,鸟的羽毛就采用了红色、蓝色、黑色、绿色等不同颜色进行搭配,显着弱化了色彩的对比效果,使画面更加和谐融洽.三、结语满族民间刺绣是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纹样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包含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三种主要类型,且造型生动夸张,追求构图的对称与均衡,色彩运用艳丽又融洽,形成了满族刺绣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今,满族刺绣所具有的这些鲜明艺术特征,已经成为其区别于其它类型刺绣艺术的重要因素,研究它,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吴平,杨紘.《满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03).[2]龙湘平,陈丽霞《满族刺绣发展史探究》.载于《装饰》,2004(08).[3]潘梅《多姿多彩的满族民间刺绣》.上海工艺美术,2009(06).。
关于苗绣的研究报告

关于苗绣的研究报告苗绣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源于苗族民间文化。
苗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饰品等领域。
本研究旨在探讨苗绣的历史、特点以及发展潜力。
苗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据考古学家的证据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苗族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刺绣技艺进行装饰。
而苗绣作为正式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唐朝以后的宋朝时期。
苗绣的创作过程非常繁琐复杂,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因此,苗绣作品被誉为“绣出人的心血”。
苗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苗绣注重色彩的鲜艳和对比,运用红、黄、蓝、绿等明亮的颜色,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苗绣在设计上多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将动植物、山水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刺绣图案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再次,苗绣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包括平绣、立绣、敷绣、填刺等多种形式,使得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强。
最后,苗绣注重细腻精致的刺绣效果,采用特殊的线绣和针法,使作品更加细腻光滑。
苗绣在近年来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还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
苗绣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目前,苗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被应用于服饰、家居饰品等领域,还被运用于建筑装饰、品牌形象设计等。
然而,苗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苗绣的刺绣工艺较为繁琐,需要手工操作,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大规模生产。
其次,苗绣作品的高价值使得其在市场上的普及度有限,难以被更广泛地接受和流传。
最后,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逐渐减弱,苗绣传承面临着困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可以通过推广苗绣文化和刺绣技艺,增加人们对苗绣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增加对苗绣作品的认可和接受度。
其次,可以整合现代科技和工艺,提高苗绣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可以加强苗绣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苗绣的刺绣队伍,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刺绣文化研究

立项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300字以内)彝族刺绣工艺,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艺(漆器、金银器制作、服饰刺绣、擀钻)之一,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
有了“刺绣”的装饰,古朴的彝族成为了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最耀眼、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彝族刺绣工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彝族群众继承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Ⅶ-13)”,实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的研究开发内容及研究路线(300字以内)1、深入彝族刺绣文化与彝族群众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深刻立即彝族刺绣文化内涵。
2、做好彝族刺绣能手的发掘和培养,克服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困难。
3、探索彝族刺绣品牌化路线的开发战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主要关键技术及经济指标(200以内)关键技术:1、“黑、红、黄”三原色的运用;2、纹案象征:日月、山河、牛角、彩虹等等;3、工艺手法: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与挑、压、镶等工艺结合。
主要手法有挑花、贴花、锁花、盘花等。
经济指标: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200字以内)1、依托彝家新寨建设和乡镇成人技术培训学习,打造彝族刺绣文化基地;2、彝族妇女富余劳动力;3、市场对传统彝族刺绣的需求。
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300字以内)彝族刺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人文经济将带来极大影响,不但能培养起一批彝族妇女绣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让彝族妇女实现不走出家门就能发展家庭经济;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高我区民族文化传播力。
针尖指尖——广绣非遗文化美育润心的实践探索

针尖指尖——广绣非遗文化美育润心的实践探索摘要:广绣作为我国重要的非遗文化,为中华优秀的艺术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将广绣非遗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能够让幼儿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并发挥出对广绣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广绣非遗文化与美育教育之间具有较强契合度,值得引起幼儿园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广绣非遗文化幼儿园教育一、开展广绣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近距离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广绣流传于广州、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它是民间刺绣工艺,以色彩富富、针法多样、图案饱满而闻名,曾在2006年申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广绣行业已经成为黄连经济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绣娘,后期由于经济的冲击,大批绣娘都转行,广绣也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为了黄连刺绣的传承,现在建立了黄连刺绣坊,把黄连的绣娘都集中起来,让大家重新拿起针线,继续把黄连刺绣发扬光大。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幼儿的校园生活,提高幼儿对广绣非遗文化的认识,明确非遗文化保护的意义,组织幼儿到黄连刺绣坊开展以“广绣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在顺德勒流黄连,有一对姐妹花,她们是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剑琴和曾剑仑,幼儿园邀请她俩向幼儿讲解与展示绣画,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广绣非遗文化的美,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广绣的历史和创作技法,通过带领幼儿欣赏优秀的广绣作品,让幼儿认识到广绣非遗文化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时期,让幼儿对广绣有一个全面了解,深入感受、了解学习广绣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1]。
通过精彩的非遗文化展示,让广绣艺术真正“活”起来,让幼儿在学习广绣文化的时候,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将广绣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幼儿深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幼儿与非遗有更深的认识,从中提高幼儿的文化底蕴。
通过开展广绣非遗文化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加直观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提高幼儿保护和传承广绣非遗文化的意识。
浅议苗族挑花刺绣艺术的发展现状研究

浅议苗族挑花刺绣艺术的发展现状研究我国刺绣文化源远流长,苗族刺绣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之一。
挑花是苗族刺绣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特征,其纹样丰富、多彩多样,工艺技法精湛,自身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本文试从刺绣文化背景、刺绣艺术特征、刺绣艺术发展三方面对苗族挑花刺绣艺术的现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此来深层次的挖掘挑花刺绣文化艺术内涵,为今后苗族刺绣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为我国刺绣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指明方向。
标签:苗族;挑花刺绣艺术;发展现状一、刺绣的文化起源刺绣,俗称“绣花”,历史悠久,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我国刺绣有着千年的历史发展,文化博大精深,延传迄今,经久不衰。
在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明清封建王朝宫廷绣工规模不断扩大下,民间刺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有名的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便是我国民间刺绣的典范,其风格多样,技艺精细,独具特色,主要用于生活之中,尤其是在服饰上应用颇多。
二、苗族刺绣的文化特征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文化传承除了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文字符号,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苗族刺绣的创作是苗族妇女发自内心深处思想和感情的宣泄,深刻饱含了妇女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朴实的感情色彩。
它是苗族人们记录历史、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世代沿袭相传至今的文化产物。
其创作主题、造型、色彩主要依附在民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民俗生活的基础上,并吸收其它民族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苗族文化。
三、苗族挑花刺绣艺术的形成发展挑花主要流行于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等地区苗族中。
苗族挑花刺绣是苗族时代传袭下来的女性文艺术化,是苗族着五色衣和长途迁徙的历史见证。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方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的差异性,例如: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和沪溪苗族挑花刺绣就是苗族挑花刺绣的杰出代表,它们分别于2006年和2011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魅力。
论文-苏州刺绣传统民间美术研究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研究——苏州刺绣苏州刺绣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代表之一,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而苏绣居“四大明绣”之首,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在经济效益发展的当代,苏绣的设计创造、生产工艺和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研究、推广。
一、苏州刺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述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的发展。
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自此,刺绣艺术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
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
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精细雅洁,称苏州绣。
”“其精细,谓精致细密。
精致,是工美的情趣;细密,是思辨的精微。
精微,足以穷幽则深;细密,乃以精致臻丽。
其雅洁,谓雅致纯净。
雅致,是风雅的意趣;纯净,是脱俗的洁净。
高雅、儒雅在此融汇,高尚、文明在此凝聚。
这是物质的体现,又是精神的蕴涵。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由刺绣工艺师在丝绸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主要概括为精、细、雅、洁。
苏绣图案秀丽,色彩清新高雅,雅艳相宜,针法灵活、丰富,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形象传神。
论述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修订]
![论述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d75a43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e.png)
论述民间刺绣————刺绣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刺绣工艺广泛流行于少数民族当中,刺绣技法很多,主要有素绣、彩绣、凸绣、辫绣、缠绣、锁绣、绉绣、挑花等多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是世界文化艺术发源地之一。
中国传统手工艺浸润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艺术样式异彩纷呈 艺术内涵博大精深。
刺绣暗含中国农业文明时期参与人数最多、传播最为广泛、与人们的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图像方式。
它的影响力肯定超过了绘画,因为人们可以将刺绣穿在身上,而在民间,刺绣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语汇和表达方式。
想一想,在大约两千年的时间跨度里,世界上有一半人一代接一代不停从事着刺绣这样一种精细的手工劳作,刺绣甚至已经变成了她们的生存方式。
从艺术角度讲,无论在造型、色彩、工艺 还是图案纹样上,民间刺绣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也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特征,从而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笔者酷爱民间刺绣,收藏刺绣品近百件,且业余对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如下总结和分析,试图探究民间刺绣艺术的无穷魅力少数民族流行的素绣,指白线绣于青、黑、蓝底的单色绣,以素取艳。
彩绣,是用多种不同颜色线交织绣成各种绚丽图案。
平绣,着重于图案布局的美观匀称,色调分明,给人以明显的物象感。
凸绣,采用多层次的绣法和不同色调,突出图像的立体感和层次。
贴绣,是将布剪成各种形状,然后沿边缝绣或在贴布上加绣,使之产生凹凸效果,突出物体的立体层次感。
连物绣,用线脚扣连银、铜、玉、玛瑙、鱼骨、贝壳、玻璃等装饰物缝在底料上,以绣托物,这种装饰多用于帽饰。
少数民族服饰多装饰刺绣图案,这些刺绣图案讲究,色彩搭配协调、绣工细致精湛,不仅带有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刺绣图案主要用在各民族服饰的衣襟、衣领、衣袖、衣背、托肩、兜肚、裙边、裤脚等许多部位。
图案想象丰富、造形奇特,包括各种龙凤吉祥的图案,鱼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和各种形状、线条等组成几何图案,所用色调各民族不同,多种多样,红色、蓝色、粉红色、紫色、白色、黑色、绿色等都较为常见,色调运用强烈大胆,带有少数民族神秘古朴风格特点,反映了少数民族妇女娴熟高超的刺绣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刺绣文化研究
1陕西民间刺绣的文化内涵
谈及文化,首要问题要弄懂什么是文化?目前,在学术界被称为人类
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关于文
化的科学”进行分析,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民族意义来说,是一
种复合整体,它包括社会成员人们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
但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成,包
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泰勒的文化定义主要
是揭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思想论断,是改造自然、和谐自
然的结果。
在劳动中创造文明,陕西民间刺绣的文化内涵符合这一论断。
譬如,在表达人文情感方面的“鱼戏莲”“莲花石榴”“凤凰牡丹”“喜鹊闹梅”等刺绣作品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从文化哲学
的角度分析,陕西民间刺绣具有三个大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我们认为的物质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
的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
譬如,“老
虎鞋”“、老虎帽”“、布老虎”等刺绣作品无不展示着软雕塑般的
精湛工艺。
人们为了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整合和调控这些关
系而建立的一整套体系规范,我们称为制度文化。
这里的制度文化是
社会关系学的阐述,作为民间刺绣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刺绣作
为一种物质形态,可以借用制度文化的构架解读刺绣标准体系来阐述
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无疑是对文化的深层解读。
刺绣本身是艺术和技术
的产物,脱离了艺术的价值观和技术标准,刺绣将失去美的本质。
陕
西民间刺绣针法足以证明这种观点,如“平绣、锁绣、参针锈、打籽绣、裹物绣、辫子股绣”等技艺标准沿袭这一内涵。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有的文化。
它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有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
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
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
客观化了的思想。
陕西民间刺绣的精神文化体现在三秦人乐观豁达、
古朴淳厚的性格特征。
将自己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审美体验的物质化、形态化。
在它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了固有的风格和原始的特征。
2文化价值研究
陕西民间刺绣形式丰富多样,大致分为布软雕、布刺绣、布拼、布搐
四大类。
多属于生活日用品工艺形式,其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地方民族特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文化发展:其一,立足陕西面向世
界的区域发展观念应要重视。
作为陕西是文化旅游胜地,能将本土文
化特色与旅游产品浑然一起发展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
其二,增强刺
绣传统技艺的保护,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应很好保护。
一方面强
化旅游产品纵向发展,另一方面多举办民间刺绣会展,建立保护机制,培养新人。
3小结
陕西民间刺绣是伴随着本身文化特征而持续发展,研究陕西民间文化
对整个民族文化有着促进的作用。
陕西民间文化的特色不单一体现在
刺绣上,如“凤翔泥塑、关中小吃、化县皮影”等类似的非物质文化
形式都是陕西文化的特色。
它们之间存有着一种必然,就是“艺与技”精华提炼。
总之,陕西民间文化技艺研究是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研究,从秦人的历史中解读华夏文明发展轨迹。
刺绣只作为地方文化的
一支流,它本身融入了秦人人格特征:包含了审美情趣、生活态度、
价值观念、乐观豁达人文风貌,这种文化内涵应该提倡和发扬。
民间刺绣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