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伏尔塔瓦河》 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试析《沃尔塔瓦河》

试析《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写于1874年。

当时的斯美塔那遭到了耳鸣的不幸,但还是继续完成了此杰作。

这部套曲由六个独立乐章构成,分别是《维谢格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波尔》与《布朗尼克》。

1作曲家通过统一的构思和主题贯穿的手段联结起来,形成了这一部展现爱国情结的交响套曲。

其中《沃尔塔瓦河》是最能体现套曲主题,大众最喜欢的一个乐章。

整个乐章大致分为九个部分,引子部分描写了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暖。

慢慢合二为一出现“沃尔塔瓦河主题”,在森林、草地、田野穿梭…...在这过程中有热闹的乡村婚礼,有水仙女的翩翩起舞。

因此,“森林狩猎”、“乡村婚礼”、“水仙女之舞”三个主题相继出现。

之后,河流继续奔跑,主题再现,顺着圣约翰峡谷奔泻而下,此处为乐章的展开部。

最后经过维谢格拉德堡,流入易北河,由再现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主题”步入尾声。

作曲家热情的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了沃尔塔瓦河的瑰丽与壮美。

对于母亲河的赞美,作曲家融入了深刻的民族情感、民族艺术风采,创新的交响音乐写作手法和个人风格特征,谱写了这脍炙人口的美丽乐章。

笔者反复聆听这首曲子,被作曲家具有特色的创作特点所吸引,从而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点的阐释。

一、音乐中的民族性《沃尔塔瓦河》体现了作曲家的民族情结,这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上半叶,是捷克民族文化复兴时期,音乐与文学重新走向繁荣,为提高捷克人的民族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大批的艺术家和文1毛宇宽,《斯美塔那及其不休巨作<我的祖国>》,《音乐研究》,1980年第2期。

学家开始发掘和整理民间艺术瑰宝,斯美塔那也不例外。

因此,他的音乐带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当然,作品中深刻的爱国情结,与他跟随捷克民族文化教师多年的学习有直接关系。

在此期间,他接触了许多祖国体裁的绘画、文学作品和民间音乐,使他的才能在充满革命、爱国的气氛基础上成长起来。

沃尔塔瓦河音乐赏析

沃尔塔瓦河音乐赏析

《沃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是由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在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期间在布拉格完成的,它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

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

《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

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

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起源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由李斯特所创,大多以诗歌、戏剧、绘画、故事传说、历史事迹及自然景物等文学作品为题材,是音乐与外在世界和姐妹艺术相结合的结果。

交响音画、交响素描、交响叙事曲、交响童话、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范畴。

交响诗通常有标题,通过主导动机等手法表达具体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特征,帮助欣赏者去感受音乐的意境、塑造真实可感的音乐形象。

其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规则,可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自由曲式创作,并常将不同结构糅合在一起,通过主题变奏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派生主题,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

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

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乐曲的主题部分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由弦乐器奏出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取自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史诗般咏唱的美,抒发了作者对沃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

我的祖国_沃尔塔瓦河音乐完整版分析

我的祖国_沃尔塔瓦河音乐完整版分析
• 沃尔塔瓦河畔的布拉格,是世间最美 的城市之一。
• 《 沃尔塔瓦河》是整部交响诗套曲中最著名的一 首,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 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这首交 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 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 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 作.
2.主题旋律:
由小提琴、双簧管与大管共同奏出 抒情流畅的主旋律。表现出伏尔塔瓦河 的水流急速穿过山谷,成为一股有力的 巨流,音乐到了高潮。
3.林中狩猎:
当河流穿过茂密的森林时,由四支圆 号吹出的狩猎号角声声逼近。
4.乡村婚礼:
当河流流过绿色的田野时,婚礼正 在进行,农夫们载歌载舞,快乐的波尔 卡舞曲出现了...
• 第二部分从“浩浩荡荡奔向庄严的布拉格城”一句开始, 直到歌曲结束为止。旋律线呈平稳的起伏状,给人舒畅稳 定的感觉。结尾处的力度做了渐弱的处理,给人逐渐远去 的感觉。
谢谢
终于冲破了重重险阻,威严而平静 地流入了捷克首都...
8.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
(主题旋律第三次出现。)
最后,长流不息的河流接受了古 城堡的检阅,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它带着作曲家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 热爱,满载着捷克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流向远方...
沃尔塔瓦河 主题
• 第一部分(1~31小节)旋律走向给人亲切、柔美、歌颂 似的音乐感受。音乐情绪显得明朗、昂扬,赞美的感情越 发高涨。
交响诗
• 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文字 性的交响诗称为“音诗”,描写自然景 物等绘画性的交响诗称为“音画”,以 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称为“交响童 话”。
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 首都:布拉格; 其前身为捷克斯洛伐克 主要河流:伏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赏析

沃尔塔瓦河赏析

沃尔塔瓦河赏析《沃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是由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在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期间在布拉格完成的,它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

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

《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

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

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沃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是由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在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期间在布拉格完成的,它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

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

《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

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

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起源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由李斯特所创,大多以诗歌、戏剧、绘画、故事传说、历史事迹及自然景物等文学作品为题材,是音乐与外在世界和姐妹艺术相结合的结果。

交响音画、交响素描、交响叙事曲、交响童话、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范畴。

交响诗通常有标题,通过主导动机等手法表达具体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特征,帮助欣赏者去感受音乐的意境、塑造真实可感的音乐形象。

其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规则,可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自由曲式创作,并常将不同结构糅合在一起,通过主题变奏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派生主题,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沃尔塔瓦河 音乐赏析

沃尔塔瓦河 音乐赏析

《沃尔塔瓦河》这部交响诗是由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在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期间在布拉格完成的,它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

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

《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

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

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起源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由李斯特所创,大多以诗歌、戏剧、绘画、故事传说、历史事迹及自然景物等文学作品为题材,是音乐与外在世界和姐妹艺术相结合的结果。

交响音画、交响素描、交响叙事曲、交响童话、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范畴。

交响诗通常有标题,通过主导动机等手法表达具体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特征,帮助欣赏者去感受音乐的意境、塑造真实可感的音乐形象。

其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规则,可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自由曲式创作,并常将不同结构糅合在一起,通过主题变奏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派生主题,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

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

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乐曲的主题部分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由弦乐器奏出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取自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史诗般咏唱的美,抒发了作者对沃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

沃尔塔瓦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

沃尔塔瓦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

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作曲家。 1824年3月2日出生于捷克一个小商人家庭, 曾投入争取祖国自由、独立的革命运动,在斗
争中谱写了《革命进行曲》等作品。创办了布
拉格音乐学校、筹建了“捷克民族剧院”、创
办了“捷克艺术家协会”;他一生热衷于民族 歌剧的创作,共写有《被出卖的新嫁娘》等8 部民族歌剧。晚年虽然失去听觉,但仍顽强地
圣`约翰遄滩
维谢格拉德主题
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
民族乐派
是十九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中后期,在俄罗斯、 东欧、北欧各国兴起的,在浪漫主义的整体风格 下派生出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个性和斗争精神的 音乐流派。这一乐派的音乐家们把爱祖国、爱人 民的情感表现在音乐里,他们特别重视民族传统, 以民歌、民间舞曲为创作素材,以民间故事为创 作题材,结合先进的音乐技法,创作出具有浓郁 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斯美 塔那就是一名杰出的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在他的 作品如《沃尔塔瓦河》里就反映出这样的特点。 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柴科夫斯基,(波)肖邦, (匈)李斯特等。
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奋斗,写出了交响诗 套曲《我的祖国》这部伟大的作品。
作品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 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描写纵贯捷克的沃尔塔瓦河的风光,第三乐章 《沙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第四乐章 《捷克的田野和森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 光,第五乐章《塔波尔》和第六乐章《布兰尼克 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六个乐章 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 时间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 日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思考
1、作品呈现了几个不同的音乐形 象,主题共出现几次;

沃尔塔瓦河赏析

沃尔塔瓦河赏析

沃尔塔瓦河赏析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赏析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是斯梅塔那在1874年9月已明显感到耳聋灾难来临时创作的,他以顽强的毅力于1876年完成了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全曲。

当第一次公演时,他却听不到一点声音了。

这六首交响诗分别是:第一首“维谢格拉德城堡”,描写古代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古城,并再现出古代捷克人民的光荣形象;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描写了纵贯南北的捷克最大的河流——沃尔塔瓦河的自然风光及诗一般的传说;第三首“美女沙尔卡”,写的是民间传说中民族女英雄的故事;第四首“波西米亚的森林”,生动地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第五首“塔波尔城”及第六首“布朗尼克山”,描写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英勇斗争,和对未来胜利的讴歌。

沃尔塔瓦河乃是南北纵贯捷克全国、。

并流经首都布拉格的一条著名的河流。

作者用音乐刻画沃尔塔瓦河水缓缓地流往成乡僻壤,展现其沿岸的优美景色及农民们生活习俗,从而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刻画了捷克的秀丽风光,倾吐了作者对于祖国的深忱的爱。

沃尔塔瓦河全区可分为八个部分:一、“沃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沃尔塔瓦河的水源原是由两条小溪汇合而成。

乐曲先是在弦乐、竖琴伴奏下,竖笛奏出了一个委婉曲折的音调,表现水源之一;再用单簧管奏出一个与长笛音调反向行进的音调,表现水源之二。

然后,管弦乐的配器逐层加厚,音乐不断加强,表现出由涓涓细流逐渐汇合成滚滚的合川。

接着,在潺潺水声的伴奏下,小提琴声部唱出了一个民歌风的优美旋律,宽阔而又舒展,它成为贯穿全曲的“沃尔塔瓦”的基本主题二、“林中狩猎”在抒情主题未结束时,突然,四支圆号齐声奏出了嘹亮的号角式音调,它与小提琴走出的流水音调交织在一起,使人恍然若见在河边的树林里,鼓角齐鸣,犬马奔驰,正在进行一场紧张而热烈的狩猎活动的场景。

三、“乡村婚礼”当狩猎的号角声逐渐远去,河面恢复了片刻的宁静。

不久,又传来了一阵轻快、活泼的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的乐声。

这大概是村里的农民们正在庆祝一对青年那女的婚礼吧:那样充满了欢乐,似乎是沃尔塔瓦河也受到了感染,随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呢!四、“月光及水仙的舞蹈”随着“波尔卡”乐声逐渐成绩下来,夜幕降临了,万籁俱寂,唯有那沃尔塔瓦河依然在缓缓地流淌着。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赏析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赏析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赏析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著名音乐家斯美塔那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它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部分,常被作为单独乐章进行演奏。

以下是对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赏析:
1.乐曲开始,在小提琴拨弦和竖琴的轻轻伴奏下,长
笛吹出了流动着的旋律,代表着沃尔塔瓦河的一个源头。

第二支长笛加入,表明这个源头的水流在不断加强。

2.随后,温润的单簧管加入,这是沃尔塔瓦河的第二
支源头,具有温暖的性质。

两支源头各自不停地向前流淌。

3.随着清脆的三角铁的声音传来,弦乐的加入,似乎
两条源头合于一处,接着沃尔塔瓦河的声音传来。

这是作曲家心中的河,充满了对它的热爱、歌颂和崇敬。

4.沃尔塔瓦河主题经过多次的重复和发展,音乐越发
雄壮。

此时铜管乐吹起了猎人的号角,音乐的节奏如纵马奔驰。

5.音乐渐弱,向下一个场景过渡。

小提琴轻轻奏出舞
蹈的节奏,接着粗犷的农村婚礼舞蹈开始了。

在欢乐的舞蹈的高潮经过后,音乐再次渐弱,表示人们渐渐散去,夜深人静。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一、作曲家介绍:斯美塔那(1824—1884):著名的捷克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

被誉为“新捷克音乐之父”,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捷克作曲家。

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捷克民族歌剧的创始人,在体现音乐的民族性方面,他将捷克民间音乐素养充分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少直接采用民歌,却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及意味。

斯美塔寻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作曲家,这种精神明显地体现了他在音乐中。

他8岁创作第一首作品,后从普罗克什学习。

后来到Leipzig与舒曼、门德尔松相识。

1848年与钢琴家Katharina Kolárová结婚,并在布拉格创建音乐学校。

成为李斯特挚友。

1856年以前一直在布拉格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大师们的影响,后来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传统风格产生疑问,使他逐步摆脱西欧传统古典音乐的束缚,走上民族音乐的道路。

1856年赴瑞典,先担任哥德堡交响乐团(Philharmonic Society at Gothenburg)指挥。

并在此居留5年。

奥地利被匈牙利击败后,怀着捷克民族主义热情,到布拉格剧院任指挥。

他发现捷克战争年代带来的沉闷气氛已消失,一个新的捷克已经诞生,他充满热情地写作,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风格写歌剧,他先后写了10部歌剧都以爱主义主题为主导。

1866年完成的《被出卖的新娘》成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1874年又写了三部民族题材的歌剧后,因患梅毒导致突然耳聋。

但他仍然写出他的不朽名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包括6首乐曲,从各方面歌颂了他的祖国美丽的河山,和祖国的苦难、传奇的过去并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其中《波尔塔瓦河》一段,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标题交响音乐的代表作。

斯美塔那在继承李斯特首创的单乐章交响诗体裁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的构思和主题贯穿的手段,创造性地将六首各自独立的交响诗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新的“交响诗套曲”结构。

他的音乐作品同捷克民间艺术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从广阔的角度体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不断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捷克人民的精神面貌,传达了当时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使他成为捷克当之无愧的“音乐奠基人”。

斯美塔那的作品:交响诗: 《理查三世》、《瓦伦斯坦战场》和《哈孔·雅尔》。

器乐曲: 《我的祖国》 (一组六首交响诗)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钢琴曲: 《捷克舞曲》歌剧:《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里布舍》,《两寡妇》,《吻》,《秘密》,《魔鬼之墙》和未完成的《维奥拉》。

对他的社会评价:在体现音乐的民族性方面,斯美塔那将捷克将民间音乐素养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少直接采用民歌主题,却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及意味。

斯美塔那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作曲家,这种精神明显地体现在他的音乐中。

二、作品分析具有非凡意志的斯美塔那和贝多芬有着类似的经历--失聪,但他的耳聋比贝多芬还要痛苦不堪。

斯美塔那年过半百之时,开始感到有种刺耳的尖锐声音回荡在脑际,不久以后双耳完全失聪。

与贝多芬不同,他的全聋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安宁,而是为他带来日夜不休的噪音困扰,据他自己描述,就如同永远置身于一个喧嚣的大瀑布之下一般。

这一病症后来终于引发了精神病,斯美塔那也因此住进了疯人院。

可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他不但没有间断音乐创作,而且不断创作出精品。

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些作品,几乎全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而交响诗《我的祖国》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交响诗《我的祖国》简介:交响诗集《我的祖国》包括六首篇幅较长的交响诗,在1874-1879年共五年时间内陆续写出;这六首交响诗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但在形象与主题方面彼此之间又互有联系,从而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换句话说,作者主要是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来锻合这六首作品的总的构思:他歌颂祖国光荣的过去和山河的壮丽,他对当时还没有得到自由的同胞指明过去历史上人民的力量所在,他在结束这套诗集时还用强壮有力的幻想以坚定人们对祖国的光辉未来的乐观信念。

这套诗集的形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作者通过史诗和历史、人民的生活和神话,多方面地反映了祖国的神貌:这里有俯瞰着布拉格城的古老城堡——捷克过去光荣的象征(《维谢格拉德》);所描绘的祖国山河画面,有时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现实的抒情音调,而有时则笼罩着幻想的迷雾(《伏尔塔瓦河》和《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这里还有关于往昔的传说(《萨尔卡》)和人民为争取自身解放在几个世纪中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篇页(《塔波尔城》),最后,则是对未来胜利的讴歌(《勃拉尼克山》)。

这六首交响诗以其中第三首《萨尔卡》最具戏剧性,但篇幅最短,它的前后两首则是关于捷克大自然的抒情生活画面,诗集的序诗是雄伟的《维谢格拉德》,最后两首都是严峻的英雄性史诗,结尾的一首《勃拉尼克山》是前一首的情绪内容的直接继续,同时因其主题和形象同序诗保有联系,又使全套形象丰富的诗集得以实现其有机统一。

交响诗集《我的祖国》由六首乐曲组成,分别是:1,维谢格拉德(布拉格城边的一座城堡)2,伏尔塔瓦河(又称摩尔道河,是捷克境内最大的河流)3,萨尔佳(捷克十三世纪的一位女英雄)4,波希米亚的森林和草原5,塔博尔(十三世纪的一支古老的捷克军队)6,维谢格拉德(捷克境内的一座山峰)《伏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我的祖国》作于1874一1879年间,这时斯美塔那已遭到耳聋的极大不幸,他一面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面忘我地讴歌祖国光荣的历史,抒写祖国美丽的河山。

这是一闕充满对祖国和人民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

伏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

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伏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

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弦乐器奏出了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

这个主题充满了迷人的诗意,时而又有着史诗般咏唱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伏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

伏尔塔瓦河流过了茂密的森林,猎人的号角以明朗的大调色彩在森林中回响着。

这段音乐表现了正午时分的大河在山门沟壑中翻腾、奔跑,一往无前。

伏尔塔瓦河流过了村庄,岸边传来了轻盈欢快的波尔卡舞曲。

这是黄昏时分,村民们正在载歌舞地举厅婚礼。

欢快的节奏向远处隐去,舞曲的回声逐渐消散,音乐也逐渐转弱。

木管乐器宁激柔和的鸣响中,夜幕徐徐地降临了。

音乐充溢着神秘幻想的色彩。

优美动人虚无飘渺的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缓缓地奏出,这是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银白的鳞鳞月光下翩翩起舞。

长笛和单簧管不停地吹奏着流动音型,朦胧的月光倾泄,伏尔塔瓦河静静的流淌着。

黑夜将逝,表现伏尔塔瓦河的基本主题在黎明中出现。

音乐渐强,乐队的全奏,铜管乐肆虐的喧嚣,木管乐尖锐的啸叫,描写了河流在圣约翰湍滩,峡谷中所形成的汹涌激流,惊涛骇浪猛烈地撞击着陡崖峭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终于,滔滔的河水映着初升的太阳冲出了险境,景色豁然开朗。

伏尔塔瓦河变得波澜壮阔,意气风发。

大调的基本主题由乐队全奏着,显得更加宽广妩媚而感人至深,充满了欢乐利力量。

伏尔塔瓦河流过了布拉格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第一首交响诗中史诗般的"维谢格拉德"主题两次响起,这个主题象征着捷克人民的伟大和光荣,整部交响诗集也有机地贯穿在一起。

最后,小提琴上奏出了波动的旋律,宛如河水从容地流向天际,流向远方……仿佛是将军的得意忘形常常使舞步踏错了拍子,整首乐曲力度偏重,暗示舞步如操练一样,震得地动山摇,结束的和弦硬朗,爽快,是将军至情至性的幽默感。

三、听后感言江河是艺术家们情有独钟的对象。

她象征着母亲,孕育了两岸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便用最炽热的激情,用最美的语言,赞美她,歌颂她。

世界上许多著名音乐大师,对江河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

交响乐中,有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所描写的是流经英国伦敦著名的泰晤士河;德国作曲家舒曼的《第三交响曲》则描写的是莱茵河;而最受广大听众欢迎的莫过于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吟咏江河的歌曲,更是数不胜数——《伏尔加河小唱》、《维斯拉河》、《多瑙河之波》、《老人河》、《月光照在科罗拉多河上》、《索罗河》、《色楞格河之波》,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写下的辉煌不朽的《黄河颂》等等,它们如同一颗颗明亮的珍珠,在歌苑中璀灿夺目。

在我心中,捷克音乐大师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是世界上刻画河流的音乐中最生动的作品之一。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舒马拉林山,由两条支流汇合而成,流经布拉格。

它从远古就同捷克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捷克历史的见证。

交响诗以伏尔塔瓦河为主线,描写了它是怎样由两支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滔滔大河,哺育了两岸人民的生活、风俗、历史,以及一处处缀满故事的遗迹、无数美妙生动的民间传说。

银装素裹的舒马拉林山从沉睡中醒来,雾蔼中露出晨曦,霞光舒展了腰身,风一样轻快地向崇山峻岭跑去,将所到之处染上一片金光。

小溪也醒了。

这条小溪带着生命的活力,带着希望的绿色,争脱母亲的怀抱,从悬崖边飞泻而下,从山谷里奔腾而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去;另一条小溪好象听到了呼唤,从远处追随而来,象一对互相倾慕的恋人,相互拥抱,紧紧亲吻,一路丁冬,一路跳跃,一路嬉戏,一路欢笑,他们相互融进对方的身体,汇成了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

他们流经一片森林。

狩猎的欢乐号声,好象在为他们奏响欢乐颂,令他们惊喜不已;太阳高照,河水喧嚣,他们在山间沟壑中自由翻腾着,不停地奔跑,密林转瞬间逝去,猎号声也悄然消失在潺湲的声中……黄昏时分,他们穿越田野,岸边传来波尔卡舞曲节奏明快的乐章,人们在为这对恋人举行乡村的婚礼。

他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祝福和欢笑的簇拥,惆怅的告别那些好客而善良的村民。

夜幕降临了,朦胧的月色映出银白的河光,水仙女们翩翩起舞,唱着柔曼的小夜曲。

他们本想停留歇息,享受片刻的安宁和幸福,但肩负的重任在呼唤、再催促,他们最终还是踏上了征程……他们义无返顾地向前奔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们包容着、承载着一切强加的不公和误解;他们目光坚定,胸怀宽广,顽强地集聚着力量,孜孜不倦地向前流淌。

他们离开黑暗的城堡,来到了圣约翰峡谷。

他们一波一波地激荡着,一次一次地向大峡谷冲击,要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