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笔记详解
《温病学》笔记

《温病学》笔记2011年10月17日阅毕第一章总论温病学形成的时期是清代中期,距今约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
太阳温病为什么不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它不是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
而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
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
暑证不分表里,不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温邪是上受。
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
其传变的途径,向里传变的过程,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
中医历史: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概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诊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
读《温病条辨》笔记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便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
整个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位医学家,先是明末的吴又可,著有第一部温病专书《瘟疫论》,把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脱胎出来;继之迎来了温病学说的全盛时期——清代,出现了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温病学家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其中以叶天士贡献最大,是温病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其次,便是吴鞠通,他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上,又补充了三焦辨证法则,制定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使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更加臻于完善。
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是根据叶天士的“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说发展而来的,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从现在的临床实践看,卫气营血辨证虽比较符合温病的发病规律,也比较容易掌握,但也有不足之处,而其不足之处,正是三焦辨证之所长。
《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指出温病发展的后期,常见肝肾之阴受损的情况,并详尽论述了如何论治,为温病学派强调的“养得一分阴,保得一分命”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治法。
《温病条辨》对各个季节的温病,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等的特点、变化规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清晰详尽的论述,使辨证与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前人所未能做到的,更应指出的是,吴氏将秋燥纳入温病范围,补前人之未备。
此外,《条辨》在温病治法上的承前启后作用,也不可磨灭。
如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的作用阐述,为后人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直到今天,我们在治疗温病高热时,往往还依靠“三宝”使患者安度难关,这是祖国医学不用物理降温之法,而又绝少后遗症的关键所在。
又如雪梨浆与五汁饮等,解决了高热患者的补液问题。
对下法的应用,《温病条辨》在《伤寒论》下法基础上,结合温病的特点,创制了增液汤、宣白承气、导赤承气、牛黄承气、新加黄龙汤等方,是温病学派提出的“无水行舟”理论的具体应用,使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得到更灵活的应用。
温病学重点笔记

温病学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绪论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伤寒,金匮,张仲景1 z% z0 c# }# k8 I$ I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仲景论坛5 G2 i; |8 j. d& h% R3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仲景论坛V0 J9 J) v8 ]' [8 ~6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张仲景学术研究9 t* D5 T; z1 l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伤寒,金匮,张仲景/ Z$ }4 I- A% b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9 A5 {: M7 @9 S6三、分类: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仲景论坛; w+ ~ q5 E z* n# v0 i9 q 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仲景论坛. q2 _0 F# ~" @4 k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张仲景学术研究8 Z u3 k+ B* }" Q/ w" l. x3 L4 W四、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J3 q: h- \5 I$ d9 W( n8 O6 U) H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u7 ~. M- t C$ H: t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J- K0 k, s1 [9 G0 i* f G7 M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性伤寒,金匮,张仲景7 T/ `; K1 I& f8 Q1 @' L(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弘扬仲景,光大国医5 q( y2 (2)暑热病邪:发病可直接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伤寒,金匮,张仲景9 n# Y+ (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D$ N0 Q' A* |( ~(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温病学第二章详解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3)致病特点: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学习笔记(四)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学习笔记(四)1.汗出异常无汗卫分证发热,无汗,同时伴有恶寒,皮肤潮润营分证身热体温高无汗,并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舌红绛,脉细数,时有汗出湿热病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汗量少而粘。
大汗实证气分里热实证肺胃热炽,蒸蒸汗出,伴见高热,面红气粗,喘急鼻煽,烦渴饮冷,脉洪大有力。
虚证气分虚证。
气脱亡阳,大汗后阳气不能固表摄津,大汗不止。
气脱阳衰,不能温化水液,冷汗淋漓。
伴见形神衰惫,喘喝欲脱,脉微细欲绝。
血分虚证。
津液将枯,汗出如油,伴见低热,齿枯舌痿,目眶塌陷,脉微细欲绝或散大无根。
战汗气分高热邪胜正不衰战后汗出,汗出肤冷,邪从汗解。
伴见昏昏欲睡,脉弱无力,但平静和缓。
正气衰败汗出亡阳战后汗出,汗出肤冷,肤冷之后仍然汗出不止。
同时见四肢逆冷,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躁疾。
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正气虚或津液亏,战后无汗,伴见精神萎靡,衰惫脉微弱。
湿热并重正气不衰邪气强,反复战汗战后汗出,汗出后体温上升,隔一、二日又出现战汗。
这说明,正气不能一战而鼓邪外出,所以一战不解,隔一、二日再战,而解。
2.口渴口渴欲饮卫分证津液损伤口渴欲饮,但饮不多。
气分证津液大伤大渴而欲冷饮口渴不欲饮湿热内蕴湿热裹结湿热裹结,热只煎熬湿,津液未伤,表现为口不渴。
湿阻气机,阳气不能敷布津液病人有口渴的表现,但渴而不欲饮。
温病夹痰痰湿阻滞气机导致津不上承,渴不欲饮热饮助阳化痰渴喜热饮,但饮水不多,多饮则吐。
热入营分热邪入营,蒸腾血中津液入口口不渴,伴见身热夜甚,舌光绛无苔,脉细数3.神志异常神昏谵语阳明腑实气分证燥屎浊热,由大肠上扰心神。
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舌红苔黄燥或焦燥,脉沉实。
气营两燔营热内扰心神,气分热痰蒙蔽心包,心神内闭不能外越。
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馈不语,舌僵,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营分证热邪是伏在血脉中,心主血脉,营分热导致心热,心热内扰心神,又加营阴不足心神失养。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一、名词解释1. 逆传心包逆传心包,是温热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
温热病由浅入深,顺传则传入中焦阳明气分,若不顺传中焦而是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不顺传则为逆传。
因其直逼心主,病势凶险,是为逆证,故称为逆传。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72-373)2. 辛凉轻剂是治疗温热病卫分证的组方原则。
邪在卫分,选用辛散、凉轻、轻扬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在表之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故又称辛凉轻解法。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0)3. 两阳相劫温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气为患,风邪与热邪二者均为阳邪,故称为“两阳”。
风邪与热邪相摶结,则化燥而劫夺耗伤津液,使通过气化作用而敷布周身,主司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亏损,不能上荣头面清窍。
出现口、鼻、唇、咽、舌诸官窍干燥的见症,故称为“两阳相劫”。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4. 浊邪害清外感湿热邪气,湿为阴邪,秽浊黏腻,故称为“浊邪”。
热为阳邪,蒸腾开泄,湿热郁蒸,上蒙清窍,遏阻清阳,则出现头重痛如裹,昏瞀,眩晕,鼻塞,耳聋等清窍壅塞不利的见证,故称为“浊邪害清”。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382)5. 战汗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激烈交争而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周身战慄,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
寒战过后,继则全身大汗,故称战汗。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0)6. 分消走泄“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
“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走,从而达到行气化湿,宣泄湿热的目的。
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以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4)7.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营分证的治法。
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开通门径,给营分热邪以出路,使营分热邪外达,透转气分而解。
温病学复习提要详解(1)

温病学复习提要详解(1)温病学复习提要详解温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的是发热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问题。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温病学的相关知识。
一、温病学的概念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专业科目,其范畴为传染病学,研究的是全身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等问题。
它起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发挥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临床体系。
二、温病学的特点1.温邪易传染:温病多由病原体进入机体而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在传染性极强的疫情中,应该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病程较长:温病的病程常常比较长久,且常常有复发现象。
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变化多端:温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如高热、寒战、头痛、咳嗽、胸闷等等。
不同类型的温病还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如气短、恶心、呕吐、腹泻等。
严重的病例甚至还会导致昏迷、抽搐等症状。
4.治疗方法特殊:温病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
中医治疗上强调体质因素,包括人体的阴阳平衡、经脉系统、腑脏功能等。
对于温病的治疗,常常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较为特殊的治疗方法。
三、温病的分类温病可以按照传染源的不同分为内因温病和外因温病。
内因温病是指机体内部产生的发热疾病,包括暑热、瘟疫、痈疽等。
外因温病则是指外部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感冒、肺炎、流感等。
四、温病的治疗中医划分温病的类型十分丰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
综合考虑病位、病因、病机、证候、体质等因素,常常使用中药、针灸、拔罐等采用中医特殊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感冒引起的温病,中药配方方面我们可选择桑菊饮以及银翘散等,应用于解表清热,还可搭配麻黄、枇杷、银花等草药。
对于由于湿气内停引发的温病,应该采取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花蕊膏等。
以上就是温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治疗等方面的简介,通过学习温病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温病学随堂笔记pdf

温病学随堂笔记pdf温病学随堂笔记pdf第一部分:温病学的概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温病。
温病是指因感受外邪或劳伤等因素引起的急性发热疾病。
温病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温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
第二部分: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不同症状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几种类型,如风热病、暑湿病、湿热病、气郁病、肝火病等。
第三部分: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通过四诊法进行。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闻诊主要听诊病人的声音和呼吸情况;问诊主要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诱因等;切诊主要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
第四部分: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主要分为外治和内治两种。
外治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内治主要通过中药调理来治疗病人。
中药方剂的选用应根据病情和病因进行。
第五部分:温病的预防温病的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3.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疲劳;4.预防感冒等疾病,以免导致温病的发病。
第六部分:温病的治愈后注意事项温病治愈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应规律,避免过度劳累;2.避免接触过于寒冷或过于热的物品;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温病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需要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进行研究。
在温病的诊治中,需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治疗早解、效果好、防复发的目的。
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加强预防和注意自我保健,以免患上温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笔记前言: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
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
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
温病的概念:(1)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而造成。
(2)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
(4)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
基本特征:(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分别温热与湿热之不同分别温病与伤寒的关系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区别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网、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上的意义:(1)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2)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网领(3)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4)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卫气营血临床表现:三焦临床表现温病发生后,病情往往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动态的变化就是传变,主要是温邪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的结果,也反映了温邪在患者体内的发展变化,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规律,一般不外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多数温病由卫分证开始,再由气分、营分、血分传变,但临床上传变的情况是复杂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上、中、下三焦证候不仅表示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它同时也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温病的传变中,还有顺传与逆传之分:如温病初起,病邪始犯于上焦肺卫,再传至中焦阳明胃,一般称为顺传。
若肺卫之邪不下传于胃,而内陷心包,则称为逆传心包。
逆传心包的临床表现为:初病有恶寒发热等肺卫见证,甚或寒战高热,旋即发生神昏肢厥,病情危笃。
顺传的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较盛,病情较稳定,预后较好。
逆传的特点是:发病急骤,病邪以腑传脏,来劫凶猛而正虚邪实,病情重,预后较差“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在临床上如何相辅运用”二者共同点(1)辨证意义上的共同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在温病的辨证意义上是一致的,二者均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辨别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从而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分析温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
三焦辨证则主要阐述温病病变不同阶段所属脏腑的病变部位。
(2)病机及证候表现上的共同点: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可归属于卫分证,上焦热壅于肺证属气分证范畴,而上焦热入心包证一般可归属营分证范畴;中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以及足太阴脾的病证均属气分证范畴二者不同点(1)证候表现上: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肺卫病证,相当于卫分证。
但上焦病变中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证范围;上焦肺热盛极而入血伤及肺络,引起咯血者则引属血分证范围。
上焦病变中邪陷心包的病变,可归属于营分证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邪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
(2)病理变化上:卫气营血辨证着眼于邪实的一面,基本没有论及温病后期邪少虚多、阴液虚损,甚至正气外脱的虚证病变,而三焦辨证不仅阐述了温病初期、中期和极期的病变,其上焦证和中焦证中对肺胃阴伤及下焦证中对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虚风内动等虚证也作了详细的阐述,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论虚证的不足。
“辨舌在温病诊断上具有相当临床意义”∙是通过对舌苔和舌质及形态的观察,来判断病证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许多经络相通,同时又与肺、小肠、大肠等脏腑有间接的联系,从而使舌与全身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舌犹如内在脏腑的一面镜子。
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对于掌握温病的病机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作用。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卫气营血治则中指出,邪在卫分主要用“汗”法治疗。
汗“法即解表透邪之法,就温病而言,主要以辛凉解表为主,对有湿邪在表者,当用辛温芳香化湿之剂,如藿朴夏苓汤等。
对表气中郁闭较甚而恶寒较明显、无汗的表热证,亦可在辛凉之剂中配合少许辛温之品,如淡豆豉、荆芥等,以增加透邪疏表之力三焦治则中提出,治上焦病应“轻”。
其含义除了用药应主以质轻透邪之品外,同时也包含了治疗上焦病证所用药物一般剂量较小、煎煮时间较短意。
对中焦病证的治疗应注意“平”体现了对该病证的治疗应以袪除病邪为主,邪庄而正自安。
同时,由于中焦病证每为热之邪所致,对其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治湿与治热不可偏于一方,也含有“平之意。
对下焦病证治疗主以”重“是指所用方药性质沉降重镇,多用介石类药物,且用药剂量较大、煎煮时间也较长。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都是针对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病证的不同病机特点而确定的,此外,对温病的治疗还有注重祛除病邪、重视顾护阴液等重要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应结合运用。
温病各种治法及主要适应证和代表方一.泄卫透表法:这是通过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表证的一种治法。
(1)疏风泄热:属辛凉解表法,本法是用辛散凉泄之剂以疏散卫表风热之邪。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2)透表清暑化湿:本法是用辛温之品外散表寒,并配合清暑化湿之品内解在里的暑湿。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本法是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湿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者,症见恶寒发热,头昏重如蒙,身体果重,四肢酸楚,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4)疏表润燥:又称“辛凉清润”,也属辛凉解表法。
本法是用辛凉透表和清润之品以疏解肺卫燥热之邪。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者,症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二.清解气热法:这是用清解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气法”,适用于温病气分里热虽已亢盛,但尚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主要作用是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1)轻清宣气:本法是用性质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外达。
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
可见于温病初传气分,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未解时,邪热扰于胸膈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
代表方剂如栀子豉汤加瓜萎、杏仁、芦根等。
(2)辛寒清气:本法是用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分亢盛的邪热。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症见壮热,大汗出,心烦,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数等,代表方剂如白虎汤。
白虎汤禁忌:《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3)清热泻火:本法是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
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
代表方剂如黄芩汤、黄连解毒汤。
三.和解袪邪法:这是通过和解、疏泄、分消,袪除半表半里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温病邪不在卫表,又未完全入里,而处于少阳、三焦、膜原等半表半里者。
(1)清泄少阳:本法是用清化痰热之品以清泄少阳且经半表半里邪热,袪除痰湿,和降胃气。
主治邪热疪痰湿郁于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者。
本证多见于某些湿热性温病。
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苔黄腻,舌红,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本法是用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焦邪热痰湿。
主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既不外解,又不里传,而导致三焦气化失司者。
本证可见于各种湿热性温病湿重于热阶段症见时寒时热,寒热时起时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
代表方剂如温胆汤加减。
(3)开达膜原:本法是用疏利方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之邪。
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者。
本证多见于湿温或湿热性温疫的早期,症见寒甚热象较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代表方剂如雷氏宣透膜原法。
(4)和解截疟:本法是用和解表里,截疟化痰之品治疗疟疾。
主治疟疾病,症见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寒后热,继则大汗后热退,隔日或隔二日一发,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等。
代表方剂如小柴胡加减方。
四.袪湿清热法:这是通过袪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各种湿热性筫的温病。
(1)宣气化湿:本法是芳化宣透之品以宣通你机,透化湿热之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症见身热午后较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面色淡黄,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剂如三仁汤(2)燥湿泄热:本法是用辛开苦降之剂以燥湿清热。
主治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淜腻,代表方剂如王氏连朴饮。
(3)分利湿邪:本法是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主治湿热郁阻下焦者,症见热蒸头胀,小便短涩甚至不通,大便或溏,渴不多饮,苔白腻。
代表方剂如茯苓皮汤。
五、通下逐邪法:这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的一种治法。
本法又称称攻下法,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肠腑或下焦的病症,如热结肠腑、湿热积滞交结胃肠、热瘀互结下焦等。
(1)通腑泄热:本法是用苦寒攻下之品攻逐肠腑实热燥结。
主治热结阳明,内结肠腑者,症见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
代表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2)导滞通便:本法用通导肠胃湿热积滞之品导泄胃肠湿热积滞,疏通肠道气机。
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症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代表方剂如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下:本法是用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之品以泻下肠腑热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