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简介

合集下载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Im Anschluß an Lewis H. Morgans Forschungen)”。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原著以德语写于1884年3月至5月间,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

后来,这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著作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

【内容】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的研究,补充他本人对古代罗马、希腊和日耳曼人社会的研究材料,论述了人类早期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后来科学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恩格斯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

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发表。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此书的创作背景源于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社会》,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度重视,他认为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揭示了“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

马克思意图从摩尔根的思想中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但因其逝世,这一历史重担最终落在了恩格斯的肩上。

恩格斯借用摩尔根对于历史的分期,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从家庭起源到国家形成,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共享生产资料到统治阶级的出现,恩格斯为我们展现了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

书中恩格斯对于国家起源的阐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他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的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国家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恩格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目彔
简介 写作背景 主要内容 现实意义
一,简介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 究成果而作》(原题:Der Ursprung der Familie, des Privateigenthums und des Staats: im Anschlub an Lewis H. Morgan's Forschungen)一书为恩格斯所著。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 思对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 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迚行补充来写一部与门的著作阐述唯 物主义历史观。此书于1884年用德文写成,同年10月在 瑞士苏黎世出版,其后被翻译成法、俄、英、日、中等多 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 (二),斱法论意义
1、以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 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基本线索, 经过严密的分析论 证然后得出科学结论, 是把历史材料和科学结论有机结起来的典范, 是从具体 到抽象的科学分析法的典范。 2、它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这些社会兲系的起源和发展斱面, 来考察它们的社会 本质及其发展觃律, 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 3、以批判继承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然后给予马克主义的阐发, 是把批判继
• 第三种类型,德意志人国家的产生。民众大迁徙时代,德 意志人曾是父系氏族社会,有部落和部落联盟意识,但还 未发展成为国家,而是在征服了罗马帝国之后,在其“废 墟”上改造自己原有氏族机兲幵设置一部分新的机兲的基 础上建起国家的。
四,现实意义
• (一)、哲学意义
• 《起源》一书的内容极为丰富, 它以“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结蒂是直接 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的原理为总论, 以国家问题为中心, 系统阐述了婚姻家 庭、氏族落落、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这些社会兲系发生、发展的历史觃律, 由 此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原始社会的发展觃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 具有重大意义。 • 首先, 从理论上更加完整地概括了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觃 律。 • 其次, 系统揭示了婚姻家庭的起源及其发展觃律。 • 第三, 深刻揭示了氏族的起源及其发展觃律。 • 第四、第一次系统阐明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这三种社会兲系发生、发展和 消亜的觃律。

《家庭、私有制和国的起源》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的起源》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的起源》读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作。

该书写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无产者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阶级运动此起彼伏。

经济上--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政治上-无产阶级日益觉醒,阶级矛盾激化,工人政治运动蓬勃发展;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共产党宣言的纲领作用。

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补充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以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粗粗读了一遍,个人感觉,恩格斯的这本书大致包含着两部分的内容。

其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来看前人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和结论,是一种类似复述的阐释。

恩格斯写作《起源》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执行马克思的遗愿,完成马克思已经开始但未能完成的研究事业。

其二,是恩格斯个人研究成果对前人结论的修正和补充。

《起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学者歪曲历史、美化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谬论。

列宁对这部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应重点看看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都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是根据摩尔根对于家庭、氏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成果来论述国家的起源的,他论述国家起源的先后流程是:家庭、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

恩格斯在书的开头谈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通过动物驯养,随着工具的发明,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家庭,在原始状态中,先后出现了血缘家庭,普那路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在书的28页恩格斯采用摩尔根的话说:“家庭是一个能动的因素,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在普那路家庭形式的时候,产生了母系氏族,在对偶制家庭的时候,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在专偶制家庭的时候,子女成为了父亲财产的继承人,家庭是国家形成的雏形。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需要而写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表作。

一、写作背景《起源》写作于1884年3月至5月,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1.《起源》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撰写的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和阐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

19世纪中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验证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条件。

1877年,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古代社会》一书出版。

摩尔根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他根据自己对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人类婚姻、亲属关系、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写作了《古代社会》一书。

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于1881至1882年间研读了《古代社会》一书,做了详细的摘录和批语,并且计划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

但是,马克思还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就逝世了。

恩格斯对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同样重视,认为是“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摘要和批语。

恩格斯研究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摩尔根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摩尔根的研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于1884年首次出版。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了人类早期的历史,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弄清了各个不同社会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证明了国家由阶级产生,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必将消亡。

该书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文字出版。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包括2篇序言和9章正文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讲述文明时代之前的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探讨古代社会的概况。

2、第二章家庭,主要探讨家庭的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揭示家庭形式的演变及演变的关键与基础。

3、第三章至第八章,主要结合易洛魁人、希腊人、雅典人、罗马人、凯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等诸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专门探讨氏族制度的解体、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重要的理论问题,揭示了私有制在氏族社会的瓦解及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是全书的总结部分,系统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探讨了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与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及其特征,分析了文明社会的实质。

通过对历史素材的全面而深入剖析,对社会转变时期的经济条件及其重要作用做了深刻分析,论证了经济条件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四个部分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认知路径:文明进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受制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转变的逻辑。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家庭从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对偶制家庭走向专偶制家庭,社会组织形式由氏族变成国家,都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外部表现。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改变,促成了社会形态、家庭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转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姓名:谭巍炜班级:2007级法学理论班学号:01001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可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的代表之作。

恩格斯在本书中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起源以及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理论模型,揭示了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第二章“家庭”、第三章“易洛魁人的氏族”、第四章“希腊人的氏族”、第五章“雅典国家的产生”、第六章“罗马的氏族和国家”、第七章“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第八章“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章节的编排呈现出一种“发生”的顺序,即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的演变过程。

在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中,恩格斯又详细地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各分为三个阶段,即低级、中级、高级三阶段,其中对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阐释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包括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章,共七章,最后作为氏族制度解体的应有之义,在第九章中阐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和文明时代的特征。

恩格斯在全书结尾预示了人类必将超越文明时代,通过否定之否定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

而在全书九章之中,第二章“家庭”所费笔墨最多,超过全书篇幅的40%,远远超出其他各章所占的比例。

在书前“1891年第四版序言”中,恩格斯系统总结了家庭史的学术研究概况,如果不对这个序言加以注意无疑将会使我们缺乏对恩格斯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

巴霍芬的《母权论》开启了家庭史领域的研究,在恩格斯看来,巴霍芬第一个抛弃了无意义的空谈,而从经典著作中寻找实际的证据,性杂交、母系社会等观点都在其著作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表述,尽管巴霍芬对宗教的迷信使其最终陷入了神秘主义的泥沼之中。

巴霍芬之后,约·弗·麦克伦南却反其道而行之,依据枯燥的法学方法区分出外婚与内婚,并指出了外婚流行的状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目录[隐藏]【简介】【内容】【主要章节】【恩格斯论国家】【摩尔根对文明时代的评断】【关于母权制的争议】1884年该书(德文)第一版封面Der Ursprung der Familie, des Privateigentums und des Staats 【简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Im Anschluß an Lewis H. Morgans Forschungen)”。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原著以德语写于1884年3月至5月间,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

后来,这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著作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

【内容】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的研究,补充他本人对古代罗马、希腊和日耳曼人社会的研究材料,论述了人类早期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后来科学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恩格斯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

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介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通过对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包括古代希腊、罗马、德意志历史和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度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弄清了各个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证明了国家随着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彻底胜利而将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的生产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劳动力的生产——即繁衍。

因此社会生产也受两种存在的制约: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家庭发展阶段。

生产力愈是弱,血缘关系在社会制度中的作用就愈大。

随血缘关系作用的弱化,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四种家庭关系:血缘家庭,这种家庭中直系亲属不通婚,即排除了不同辈的男女之间的通婚,它是群婚的一种低级的、原始的形式;普纳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亲密的朋友),这种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也被禁止,由于近亲繁殖不符合自然选择规律,不利于人口素质的发展,它是群婚的高级发展阶段;对偶婚家庭,这种家庭中血缘近亲不通婚,它是野蛮时代所特有的家庭形式,是从群婚制向个体婚制的过渡形式。

对偶家庭是一个男性只能和一个女性结婚,但这种家庭形式很容易解体,很不牢固;专偶制家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增加了。

男子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妇女开始转入家务劳动。

男子为了把自己的这些财产传给自己的子女,就要求自己的子女是亲生的,而且必须是属于自己的氏族,于是父系家族就代替了母系家族。

这种家庭中妇女没有改变配偶的权利,但是男性却有改变甚至拥有多个配偶的权利,事实上,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妇女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其他野蛮部落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人的出现。

在恩格斯看来,游牧部落从以采集渔猎部落中分离出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在生产方式方面的进步表现为农业、畜牧业等生产经济逐渐取代采集渔猎经济,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交换成为必要;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为内容。

这表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进一步分化,阶级划分进一步明朗,便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视野,各民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人从生产者中分离出来。

金属货币铸造出来了,土地可以买卖和抵押,财富迅速集中到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贫民和奴隶的人数迅速增加,“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当人也变成私有财产的时候,便开始了阶级对立的历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被视为财产的东西渐次增多,每当一种东西被人们认定为财产时,它便属于私有物,由使用权递升为所有权,向私人所有制全面发展。

而在财产私有制形成中,继承制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初由氏族继承,而后由大家族(宗族)继承,最后才由家庭的子女继承。

实行父系继承法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深刻的革命之一”。

依靠它,私有制得到全面巩固和悠悠世代的延续。

他以雅典国家、罗马国家、日耳曼国家为典型进行了剖析。

总结恩格斯对三种国家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外部条件只起延缓或促进作用。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在详尽阐述了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国家的消亡问题。

他说:社会发展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不可避免地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

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