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精选10篇)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精选10篇)欣赏《小步舞曲》篇一教学目标1.模唱、记忆小步舞曲第一主题旋律,听辨和标记乐曲段落。
2.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有兴趣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向同学介绍。
教学重、难点1.能听辨出乐曲的结构,并用简单的图式表现。
2.模唱记忆第一段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不想长大》,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师:这么时尚的歌曲中的有些旋律出自离我们有200多年之久远的作曲家莫扎特。
让我们来走进莫扎特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
2.教师介绍作者。
(莫扎特简介)二、欣赏小步舞曲1.教师介绍小步舞曲的风格特征。
“小步舞”是一种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三拍子舞蹈,原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
“小步舞”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
《小步舞曲》的音乐特点是旋律流畅、优美、华丽,节奏多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也有的作曲家在作品中选用带符点的节奏,使得乐曲更具有推动力,伴奏简单清晰。
2.初次聆听乐曲《小步舞曲》。
教学要求:感受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整体段落,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
3.分段欣赏。
(一)听赏第一部分。
(教师播放《小步舞曲》第一部分音频)①教学要求:熟悉乐曲第一部分。
师:听辨第一部分有几种不同的旋律。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再次聆听第一部分,感受乐曲第一部分两种旋律宛如对话般呈现的形式。
宛如公主和王子在舞会中相识,你一言我一语在对话在舞蹈。
教师指导:学生先以较慢的速度读出节奏,然后跟琴进行演唱,注意空拍处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才能表现乐曲轻巧俏皮的感觉。
师:第二旋律宛如王子娓娓动听的话语,我们来感受一下旋律线的方向,感受乐曲的情绪。
②完整听第一部分音频。
(二)听赏第二部分。
(教师播放《小步舞曲》第二部分音频)师:请跟着乐曲划拍,听辨这段旋律的节奏特点。
生:每拍四个音,节奏紧凑,旋律流畅华丽。
师:我们来当一名钢琴家怎么来演绎一下莫扎特的音乐。
(用OO节奏来演奏一遍。
)(三)听赏第三部分。
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可爱的家乡5篇

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可爱的家乡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可爱的家乡精选5篇(一)教案标题:可爱的家乡教学目标:1. 了解《可爱的家乡》这首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唱准歌曲,并能用正确的发音和歌词表达歌曲的意思。
3.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教学准备:1. 《可爱的家乡》的录音或视频。
2. 歌曲歌词的挂图或课件。
3. 音乐教学素材或乐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歌曲(5分钟)1. 利用一幅描绘家乡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问他们对家乡有哪些印象和情感。
Step 2:听歌曲(10分钟)1. 播放《可爱的家乡》的录音或视频。
2. 学生静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Step 3:学唱歌曲(20分钟)1. 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摆动身体,熟悉歌曲的节奏感。
2. 分段学唱歌曲,老师先带领学生跟唱,然后逐渐减少老师的声音,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唱准歌曲。
3. 老师纠正学生发音、节奏等问题,批评指导学生唱准歌曲。
Step 4:理解歌曲(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 选取数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5:活动延伸(10分钟)1. 分组让学生围绕家乡的美景、美食、美德等进行创作和分享。
2. 邀请学生利用音乐教学素材或乐器,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祝福。
Step 6: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歌曲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自评自己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可爱的家乡》这首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唱歌和创作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可爱的家乡精选5篇(二)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音乐课程中的一首音乐作品《嘀格伢儿的梦》进行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该音乐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同时通过活动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集体合作能力。
新版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学设
计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音乐是什么
第一课:认识音乐
教学目标
- 能够理解音乐的定义和作用
- 能够识别不同类别的音乐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音乐
- 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 音乐的作用和价值
2. 音乐的分类
- 中国传统音乐
- 西方古典音乐
- 流行音乐
教学步骤
1. 导入
- 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
- 提出问题:“你认为音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 研究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简单的例子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讨论音乐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3. 认识不同类别的音乐
-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并播放示范音乐
- 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并播放示范音乐
- 介绍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并播放示范音乐
- 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类型的风格和氛围
4. 总结和展示
- 回顾研究到的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为什么?”
-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展示
教学资源
- 音乐记录仪器(如播放器或电脑)
- 音乐示范音频
- 图片和简单例子的幻灯片
教学评价
-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 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学生参与展示的表现和分享内容。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秀13篇)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秀13篇)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1、演唱嗯嗨呀2、听赏阿里郎3、练一练合唱练习教学目标1、能用愉快、风趣的情绪学会演唱歌曲《嗯嗨呀》,认识朝鲜民歌“安旦长短”的韵律,并能为歌曲伴奏。
2、能认真聆听朝鲜民歌《阿里郎》,体验朝鲜族人民的思乡之情,并能与管弦乐曲《阿里郎》进行对比听赏,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3、能与同学一起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合唱小品《小鸟在歌唱》,逐步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用高亢、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嗯嗨呀》,表现歌曲愉快、热闹的劳动场面。
2、认识朝鲜民歌“安旦长短”的韵律特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感受朝鲜族音乐文化的魅力1、导入: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段少数民族的舞蹈,仔细听听,猜猜是哪个民族的?(欣赏长鼓舞片段)A、谁来说说?(朝鲜族)B、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服饰图片)(他们穿的衣服很有特点,是短衣长裙,以白色为主,这是朝鲜族人民在节日或民族集会时喜欢穿的素白衣服,这个民族有“白衣民族”的美称。
)C、他们的舞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而优美典雅,时而热情奔放,很有活力。
)这就是朝鲜族的长鼓舞。
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民歌的`音调和节奏常常和轻盈飘逸的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朝鲜族,感受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播放朝鲜族音乐特点介绍)2、(出示长鼓图片)朝鲜族的姑娘在跳舞时,胸前常常挂着一面鼓,这就是朝鲜族独特的乐器——长鼓。
想不想跟老师来学几个长鼓舞的动作?在跳长鼓舞时通常右手拿鼓棒,左手拍打鼓面,身体和肩膀随着音乐有节奏的摆动。
A、我们可以这样表演(老师示范)B、我们也来试试,在大腿上轻轻拍一拍C、看看老师是怎么拍的?对了,要拍出强弱,跟老师来模仿(用身势动作拍击,并突出强弱。
)这种节奏在朝鲜族音乐中叫“安旦长短”。
三、学唱歌曲《嗯嗨呀》1、导入:朝鲜人民喜欢用欢乐的歌舞表达着自己的心情,即使是在劳动当中也充满着歌声,朝鲜民歌《嗯嗨呀》就是其中一首韵味儿十足的劳动歌曲。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课朝夕教学目标:1.以自然循环为主题,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性,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或五线谱综合运用,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练习中掌握六拍的节拍数。
4.唱好二重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唱好二部合唱,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教学难点: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掌握乐谱记录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模仿与记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学期信息。
1.简单回顾上学期的学习内容。
2.布置本学期学习任务及内容,并提出要求。
二、聆听四首作品1.导言:学生们都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形成一天。
我们可以把一天分成白天和黑夜两部分。
那么,一天中还可以划分哪些时段呢?现在请听一下这四部作品展示了什么?它属于哪个时间段?12.听《清晨》(1)第一次听这首歌的录音,感受它的心情。
(2)如何表达歌曲的内容?描述了什么时间段?3.第一次听音乐“晨景”(1),感受音乐的情绪。
比较课本上的三幅图片,或者画自己的图片。
(2)《晨景》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创作的《佩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
(3)再听一遍,谈谈你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表达了什么?描述了什么时间段?(4)重点听第一部分,比较教材中的图形频谱和职员频谱,边听边哼这首曲子。
(5)再听一遍,在三张图片的底部写一个适当的句子。
4.聆听《晚风》(1)初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2)复听,歌曲表达怎样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情景?5.“晚上的渔船歌唱”(1)第一次听音乐,感受心情和速度。
(2)作品创作背景简介:《渔舟夜歌》是中国现代古筝艺术家娄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歌《归词》改编的一首传统筝曲。
(3)听第一部分,然后问:从音乐中你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4)哼第一部分的主题曲,画一个图形频谱。
(5)听第二部分,问:你从这首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6)哼唱这段音乐的主题曲,并连接每个酒吧的第一个声音来唱歌(321653)。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秀10篇)五年级上音乐教案人教版篇一教学目标: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1、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4、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复习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演唱歌曲《快乐的嚓嚓嚓》并用二拍子指挥图式。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3、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4、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快乐的小队》。
5、复习升记号、“D.”、“Fine”、二拍子指挥图式、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组织教学三、复习歌曲1、齐唱《快乐的嚓嚓嚓》。
2、分男女声唱《快乐的嚓嚓嚓》。
3、齐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4、小组派代表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5、齐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6、分男女声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7、指名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8、齐唱《快乐的小队》。
9、指名演唱《快乐的小队》。
10、复习升记号、“D.”、“Fine”、二拍子指挥图式、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四、课程结束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2. 能够唱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3. 能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概念的介绍;2.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学唱;3. 音乐节奏和韵律的感受。
教学步骤1. 温暖活动: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活动,准备开始音乐研究;2. 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例如音高、音色、节奏等;3. 分段学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逐句进行教学和练;4.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让他们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5. 结束活动:与学生一起回顾研究内容,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1.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材;2.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音频资源;3. 音乐节奏和韵律的示范资源。
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狗的故事情节;2. 能够表演《小狗与九个小朋友》的歌曲;3. 能够运用简单的乐器伴奏歌曲。
教学内容1. 小狗的故事情节的理解;2. 《小狗与九个小朋友》的学唱和表演;3. 使用简单乐器伴奏歌曲。
教学步骤1. 温暖活动:与学生一起做一些动物的动作游戏,引入故事情节;2. 给予学生一份小狗的故事,让他们用语言叙述故事情节;3. 学唱《小狗与九个小朋友》歌曲,并进行表演练;4. 引导学生使用简单乐器,如手拍、口哨等,伴奏歌曲;5. 结束活动:回顾故事情节,进行歌曲表演。
教学资源1.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材;2. 《小狗与九个小朋友》歌曲资源;3. 简单乐器,如手拍、口哨等。
(以下省略,共计八课时)。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音符、节奏、音阶等;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能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能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章:乐理知识2.1 音符与节奏教学内容:音符的种类、音符与休止符的组合、节奏的划分。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
2.2 音阶与和弦教学内容:大调、小调音阶的构成,三和弦、七和弦的构成。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解法、练习法。
第三章:歌曲演唱3.1 歌曲的选择与学唱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进行音准、节奏、唱腔的训练。
教学方法:示范法、模仿法、分组练习法。
3.2 合唱与对唱教学内容:学习合唱和对唱的技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集体练习法、分组竞赛法。
第四章:乐器演奏4.1 乐器的选择与演奏技巧教学内容:了解常见的乐器种类,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分组练习法。
4.2 合奏与独奏教学内容:学习合奏和独奏的技巧,培养音乐表现力。
教学方法:集体练习法、分组练习法。
第五章:音乐欣赏5.1 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教学内容: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讨论法。
5.2 音乐创作与表达教学内容:学习简单的音乐创作方法,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方法:示例法、实践法、展示法。
第六章:音乐与生活6.1 音乐与情绪教学内容:了解音乐与情绪的关系,学会通过音乐调节情绪。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实践法。
6.2 音乐与舞蹈教学内容:探索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分组练习法。
第七章:音乐与文化7.1 音乐与民俗教学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民俗,感受音乐的文化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实践法。
7.2 音乐与历史教学内容:通过音乐作品,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小学阶段要求了解、掌握的五线谱知识已掌握一大半,并能进行简单的二部合唱,视唱听音能力逐步提高。
A、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唱歌。
合唱的歌曲声音协和、节奏准确、并带一定的感情,部分学生声音嘹亮、悦耳。
B、器乐方面:能辨清中国民族乐器的名称、种类、外形特点、演奏姿势、音色。
个别学生在演奏方面较突出。
C、欣赏方面:能说出演奏乐器的乐器名称、构造、音色特点;节奏上、力度上、速度上的变化发展;能讲出曲调的结构、情绪等。
D、表演方面:能精心设计编排一组动作,表演时认真持久,效果较好E、视唱、节奏练习方面:能按一定的步骤,准备视唱或节奏练习的内容,有些同学稍作准备,便能准确的表达出来,部分学生还借用指挥来进行练习。
二、教学目标(一)总的目标1、在唱好二部合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能背唱4~6首歌曲3、学习音乐知识及视唱听音练习?(二)具体目标读谱知识:保持音记号、上滑音、下滑音记号、切分音节奏、弱起小节、6/8拍子的含义及基本的强弱规律。
技能目标:a、培养主音感b、听辩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和声音程c、视唱2/4、3/4、4/4、3/8、6/8拍和包括已学过知识在内的四小节旋律d学习二、三拍子的指挥图式,有感情地背唱歌曲6——8首b、继续学习简易乐器的演出法,能演奏简单乐曲2——4首三、教材重点难点唱好二声部合唱、听记能力的培养四、具体措施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学详案。
2、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优补差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
(2)、通过课外艺术活动。
5、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嘀格伢儿的梦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嘀格调》、《土家喜爱咚咚喹》、《脚踏水车唱山歌》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嘀格调》,并用明亮、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2、在听赏《土家喜爱咚咚喹》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地跳起摆手舞主动参与听赏活动。
教学重点: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嘀格调》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地参与听赏活动。
教学准备:I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基础训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咱们湖南的湘西吗?在湘西啊,有很多的大山,大山里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有些什么民族吗?1、请同学们交流。
师: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最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听,他们脚踏着水车,唱起了山歌呢!2、聆听歌曲《脚踏水车唱山歌》。
3、听唱法学唱《脚踏水车唱山歌》4、轻声演唱,注意声音位置。
三、新课教学。
1、导入师:今天,我们学唱一首湘西民歌,(解释歌词中湘西方言的意思)如:“嘀格”有小和少的意思,“一班”、“坪坝”、“伢儿”分别是“一群或一伙”、“大块的平地或操场”、“孩子”的意思2、老师范唱3、采用竞赛的方式学习曲谱(1)自由击拍视唱两分钟(2)谁先举手就让谁先唱,请3-5名学生唱(3)比一比谁唱得好(4)全班唱曲谱4、学习歌词:吐词要清晰5、歌曲分析与处理:基本速度为中速稍快,基本情绪是活泼、富有朝气。
第一、二乐句力度为mf,要唱得连贯、轻松、活泼。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力度为f,情绪较为激动,演唱应连贯圆润第四乐句的前两小节用微弱、清晰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最后两小节用力度mf和连贯的课题:嘀格伢儿的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音乐活动教学目标:1、听赏《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感受歌曲的情绪。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了解二拍子和三拍子。
教学重点: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嘀格调》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地参与听赏活动。
教学准备:钢琴、电脑、CAI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复习1、演唱《脚踏水车唱山歌》,注意声音位置,轻声演唱三、新课教学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嘀格调》描写了湘西的孩子开开心心去上学的情景,整首歌曲欢快明亮,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呢?1、聆听歌曲《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感受歌曲的情绪(优美的)师:你们看看,这首歌曲在情绪上与《嘀格调》有不同,在节拍上也有不同呢。
前一首是二拍子的歌曲,而这首是三拍子,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2、再次聆听歌曲。
3、轻声跟唱歌曲。
师:你们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没?4、同学们交流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5、全班跟唱歌曲,表现出歌曲的情境。
四、音乐活动。
师:刚才我们通过《嘀格调》和《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感受到了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区别,下面,这两辆音乐火车呢,就需要同学们把这火车蕊片装上去,火车才能顺利开动,谁来试试?1、视唱曲谱2、找出二拍子的乐曲和三拍子的乐曲3、填入拍号。
4、划拍演唱一遍。
五、总结下课。
西部放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时,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2、能学会唱《走降州》,并在歌曲表现活力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走进西部1、歌声引进西部听《黄土高坡》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提问导入这首歌叫什么?它的风格怎样?你能唱几句吗?(十多年前,这首歌红遍了全中国。
这么高亢、这么粗狂、这么豪放的歌曲它源自哪里呢?)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进入西部,说说黄土高原,黄河和我们这里的区别2、简介西部说一说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黄河与我们湘江有区别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性格呢?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咆哮怒吼的黄河与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赋予那里的人开朗豪放、纯朴淳厚的性格,在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和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空旷。
高亢的声调和喉咙。
听,他们的歌声传过来了)。
二、西部放歌1、听《黄河船夫曲》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
你听出他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师:我们在听一遍,请你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粗圹、高亢、空旷、雄浑、朴质等特点。
)师: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
师: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2)跟唱师:好,我们就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唱《黄河船夫曲》(全班随乐唱一唱,唱出它的高亢、粗犷)歌曲中的“艄公”用了什么语言?(陕北方言)还有那一句用了方言?(3)、表演(!)体会:你觉得歌曲的曲调和速度有什么特点?(曲调有多处重复,速度比较慢。
)平稳稍慢的速度,让你感受到此时的船是在急流险滩中还是在平静的河面上行驶呢?(平静的河面)听了这首歌,你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船夫们是怎么划船的,你能学一学吗歌曲开始处有一大一小两个吆喝声,这是怎么回事?(是交错而过的两只船上的船夫在打招呼)。
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排成一条船,一起来扮演黄河上唱着《黄河船夫曲》的船夫们。
比比看谁唱得韵味更足。
2、唱《走降州》(1)、过度语船靠岸了,船夫坐下休息休息。
高原上到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
你听,那边船夫的声音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歌。
(2)、听听《走降州》①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你从歌声中听到了什么?生:一根扁担…….. ②说说走《走降州》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降州”,降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降州而不是坐车到降州?降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现在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
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拉钱到超市去买。
可是那时侯高原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降州去。
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降州”的说法。
(3)、学学挑担子师:你回条扁担吗?能学学吗?(尽量模仿各种不同的姿势)。
学生随音乐《走降州》挑担律动,再次熟悉音乐。
(4)、学唱曲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5 1 5 1 5 1 5 1这句音比较高,不能叫喊,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切分节奏引导学生想象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5)、学唱歌词 1、随琴唱词 2、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并唱出他的重音。
(歌词只有一句,其余全是虚词衬词,刻画了软溜溜的扁担一上一下颤动的形态与颤动的声音,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表现了挑夫苦中作乐得心情。
所以,要唱得轻快、活波幽默。
)(6)、感情处理挑夫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可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
请想一想,要怎么唱才能让他们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脚步变得更加轻快呢?三、拓展(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2)你还了解那些高原上的情况呢?学生交流(3)今日光秃高原新貌今天的黄土高原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们看!平庸的土地上开垦出了肥沃的梯田;黄河大桥巍然耸立;高速公路穿过高原;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启动,黄土高原一步步走向繁荣。
四、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他们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下课西部放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读甘肃民歌《刮地风》的曲谱,学会唱这首歌,并用竖笛吹一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四四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能认出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2、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并能随乐跟唱,了解陕北秧歌的特点,并能随歌曲《拥军秧歌》跳一跳。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钢琴、课件2、学生准备: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忆西部歌曲的特点,学习《刮地风》。
1、听歌曲《刮地风》。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从哪里听出来的?《刮地风》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岛一带的传统小调,也是新春佳节闹秧歌时的常用曲目。
2、学唱曲谱这首歌曲有四个乐段,分给四个组自己学唱曲谱。
(1) 5 5 3 5 │ 6 16 │5 5│ (2) 3 5 5 3 │ 2 3 5 │ 5 3 2 1 │2 —│ (3) 5 3 5 │ 5 3 2 1 │ 6 1 2 │ 3 2 3 │ (4) 6 12 │ 3 2 3 │ 1 2 1 6 │ 5 —││ 句中带有切分音型的重复,打破了均衡的节奏感,为旋律增添了欢乐的情绪。
3、唱歌词歌词叙述了一年十二月中各种节气的变化和时令的特征,使人们在娱乐消遣、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