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高考
坚定目标的高考名人素材

坚定目标的高考名人素材
以下是一些坚定目标的高考名人素材:
- 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
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
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读书学习。
- 范蠡: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 莱特兄弟: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看到一群大雁飞过。
牧羊人鼓励两个儿子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后来,两个儿子果然发明了飞机。
高考古代名人篇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
名人故事:“钱学森之问”与高考录取

名人故事:“钱学森之问”与高考录取
钱学森,中国著名的科学家,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小时候,他就表现出聪明过人的天赋,他曾在自习课上发表过自己的见解,而且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器重。
1930年,钱学森考取了湖北省第一届高考,他以满分的成绩
脱颖而出,被湖北大学录取。
但在此后的几年里,由于政治原因,钱学森没能在湖北大学就读。
1936年,钱学森参加了上海第一届高考,以满分的成绩脱颖
而出,被上海大学录取。
但是,当时的上海大学校长了解到钱学森的来历,对他的政治背景有所怀疑,于是就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样的政治信仰?”
钱学森回答:“我只相信科学,我只信仰科学!”
这句话让校长深深地感动,他把钱学森录取为上海大学的学生,并且把他安排到数学系学习。
钱学森的经历,证明了只要坚持信仰,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高考考生的榜样,激励他们勇于挑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高考改变命运的名人例子

高考改变命运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学生们的梦想和希望。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成绩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下面将介绍几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名人例子。
首先,让我们看看马云。
马云在高考时期考试成绩并不出色,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考上。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学英语和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最终创办了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考试,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只要我们有梦想和努力,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
接下来,我们看看李彦宏。
李彦宏在高考中考了600多分的成绩,虽然没有考上一流大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
他去了北京大学读书,并且在大学期间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他创建了百度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之一。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高考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只要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成功。
此外,还有很多名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比如,作家鲁迅高中时期考试成绩并不出色,但他通过自学和努力,成为了中国文学的巨匠;企业家马化腾高考时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了腾讯公司,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高考并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高考的成绩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相反,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通过努力和坚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高考成绩如何,只要我们有目标并为之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结起来,高考改变命运的名人例子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无论高考成绩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不要被一次考试的结果所束缚。
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考名人事迹议论文素材

高考名人事迹议论文素材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评价)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
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
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颁奖词)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
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
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
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
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
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
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
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
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
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
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
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
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
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获奖名片)浊世清莲(评价)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
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
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怎能不让人叹惋?(颁奖词)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
高考名人素材:海伦·凯勒_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名人素材:海伦·凯勒海伦·凯勒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充血症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
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海伦凯勒,是一个聋盲人。
孩童时期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
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
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
安妮·莎莉文老师十分有爱心,她首先了解了海伦的脾气,她终于知道凯勒的脾气会如此躁动,是因为父母不忍看她做错事(打人、不守规矩、破坏东西等)被惩罚的模样,于是在她做错事时都给她糖吃,所以安妮·莎莉文老师必须要纠正这些父母的错误行为,并且与她建立互信的关系,再耐心的教导海伦手语。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
到后来,她不耐烦了,把老师给她的新陶瓷洋娃娃摔坏了。
但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水井房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水管口下,让清凉的水滴滴在海伦凯勒的手上。
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写了几次,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液体。
高考作文素材十位文化名人

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历史上十位最博学的文化名人一、张衡(公元78-139) 字平子,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科技发明家,文学家。
117年制造出世界最早的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现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馆),之后造出第一台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年)以及气象仪器候风仪(类似于西方的风信鸡,但早1000多年),此外,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活动日历等很多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发明都出自张衡之手。
科技著作有专门解释浑天仪运行原理的《浑天仪图注》。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食成因的人,著有天文著作《灵宪》,这些伟大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
在数学上,张衡著有《算罔论》(已失传),他计算的圆周率是3.1622,虽不够准确,但在18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确的计算的确十分令人惊叹。
地理学上,他绘制的地图十分先进,流行了几百年。
同时,张衡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是京都大赋的极致,堪与辞赋大家的作品比肩,《四愁诗》、《归田赋》等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绘画方面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成就非凡。
张衡以其耀眼的科技发明和多面的全才令人景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所罕见。
”二、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喈,今河南杞县人。
蔡邕广博典籍,是东汉时期广学无所不逮的文化巨匠,曾拜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
《后汉书》关于他的记载:“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蔡邕是一个艺术全才,书法成就卓然,自成一家,字体工整秀丽,创造的“飞白书”独具一格,影响深远。
他的碑文纂刻“骨气通达,爽爽为神”,作品有《六经碑石》等。
作为杰出的音乐家,他通晓音律,对琴很有研究,焦尾琴就是他的发明。
蔡邕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作品很多,艺术水平也居于魏晋大家的行列,比较著名的有《述行赋》,《翠鸟诗》等。
蔡邕同时是东汉享有盛名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有《讲学图》,《小列女图》等,可惜大都散佚不传。
高考状元奋发图强的名人

高考状元奋发图强的名人高考结束,分数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而在互联网界,很多大佬都有过难忘的高考经历,还出了不少状元郎。
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就是其中一位,当时他以安徽怀远县第一的成绩被浙江大学数学系录取,在大学里他还领悟到一个重要道理:实现梦想需尊重现实、奋发图强,这为他今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佬们都有怎样的高考经历?一起来看看。
1、史玉柱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
1977年恢复高考,史玉柱认真学习。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
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难。
”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
就这样,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
他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
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4年。
那时候极大的磨练了史玉柱的意志。
也让他明白梦想的实现需要尊重现实、奋发图强。
这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阔别校园多年,史玉柱对人才视如珍宝。
不仅在巨人网络重视高质量的研发人员,同时创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在互联网游戏、医疗、金融领域有想法、有干劲、有能力的大学生进行创业。
今年,浙大120周年校庆中,史玉柱更是捐出5000万元修建巨人数学大楼,反哺学校,希望有能力的年轻人有高远的发展。
2、马云别看马云现在商界叱咤风云,曾经为了考上大学,可谓是坎坷万分。
马云一共经历了三次高考,才考上专科学校。
1982年,马云18岁,他第一次参加高考。
但成绩出来以后,他的数学只有1分。
以为一辈子跟大学无缘马云,偶然间读到了路遥的《人生》,“知识改变命运”,马云茅塞顿开,他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那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这次,数学成绩有了进步, 19分!当然,又没有考上。
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
这次有了很大进步,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了5分,正当他准备以专科生的身份进杭州师范大学的时候,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云:豪气冲天要考北大数学成绩就1分1982年的时候,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
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了。
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
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的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的那一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马云又开始了一遍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
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
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
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的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的往公式里套。
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
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
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
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
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的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马化腾:放弃天文梦选择计算机马化腾在家人的翼护下读完了初中和高中,高考之后,他仍然没有离开深圳,就近上了深圳大学。
进入大学后,马化腾的天文理想并未实现,在得知学习天文的出路大多是做地理老师后,他在大学的申请表上改填了计算机专业,并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快乐。
2010年4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时回忆道:我原来是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
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研究什么特异功能。
1986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
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
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
考大学的时候,我问老师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那时候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
当时就觉得,别搞不好变成去当地理老师,后来又刚好开始接触到计算机,就觉得这个也挺有兴趣,那时候就考到深圳大学计算机系。
“毕竟天文太遥远了”他说。
深圳大学在国内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但是身处深圳特区,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深圳大学受到改革开放思想影响,学校里实用主义思潮也是比较浓厚的。
可以看出,受深圳大学学校风气的影响,马化腾的实用主义理念在毕业之前已有了苗头。
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总是在前五名,他也渐渐地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了乐趣。
马化腾表示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其实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
在大学里面,马化腾也并不是核心,技术也不是最强的一个,然而马化腾会找到比较互补的一些伙伴做成一些事情。
马化腾看问题比较中立,但他会尊重比他强的人的意见。
马化腾在产品应该往哪个地方去做这个方面想法会多一点。
史玉柱:高考状元数学差1分满分从初中开始,到18岁离开故乡,史玉柱不为了什么,就为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去爬山,大家都爬山,我不去爬山,觉得好像太另类,就养成爬山的习惯。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
“爸爸是怀远公安局的,我妈妈是一个工厂的工人。
”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
1977年恢复高考,让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
此前,他高中毕业就“下放”了。
18岁之前,史玉柱随父亲两次见识过大上海的繁华,基本印象是“太大了”。
最深印象是南京路上24层的国际饭店还有外滩,外滩的楼和怀远的楼是不一样的,非常洋气。
此刻,尽管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觉得他离大上海很遥远。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
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的难。
”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
“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知道1+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
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很早地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这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
理想破灭后的史玉柱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
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四年。
丁磊:第十名现象我们在浙江省奉化中学找到了丁磊的足迹。
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学习,成为当时高一(2)班56位同学中的一份子,江鸿跟他是同班同学。
在江鸿老师的记忆里,10多年前的丁磊学业平平,入学时在班内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当下“首富”名号很不对称。
“可喜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排名总有进步。
不过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更别提在年级内的排名了。
”3年后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绩同样貌不惊人:他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有幸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
只不过,这是丁磊喜欢的大学,他很早就被西部这所藏着大量电子类书籍的高等学府迷住了。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
我现在想想,丁磊这个个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现象’的。
”江鸿老师这么评价他的老同学。
李彦宏:从戏曲少年到高考状元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
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
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
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
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
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
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
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
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
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
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读北大,学会独立思考。
面临毕业,正是沉闷的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读研期间。
偶然间,导师一句话,“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有未来”,这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
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距离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这天,正在家里看书的张亚勤突然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冷汗直流。
到医院一查,诊断是劳累过度引起的急性肝炎,必须进行住院治疗。
住院就意味着要放弃当年的高考。
母亲安慰他,说他的年纪还小,可以迟一年再考。
但张亚勤生平第一次反对母亲说:“不行,不考就等于彻底失败,一定要考。
”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一边照顾他,一边帮他把复习资料拿到病房里来。
就这样,在医院的病床上,伴着消毒水的味道,张亚勤一边输液一边学习,准备高考。
有惊无险。
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和全国的60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
那是“文革”后正式恢复高考的第二年。
十年上山下乡,无数学子在田间地头、牛棚猪舍旁刻苦学习,只为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
从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考场上考生年龄参差不齐,三四十岁的考生也很常见,甚至有些考生的子女的年龄都比张亚勤大。
尽管年纪小,在与成年人同场竞技的考场上,张亚勤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他的信心不输给任何一个成年人。
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尽管张亚勤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比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线还是低了十分。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和中科大失之交臂的时候,三位华裔科学家的一个创举改变了他的命运1978年3月,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联合倡导在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少年班有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
这时距离少年班考试只有差不多两个星期了,考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
那时候的少年班不像现在是统一报名,而是推荐报名,由老师推荐到学校,到市里,再到省里,一级一级上报。
到真正报名时家人才知道报名程序,而这时候老师已经将考生名单上报了。
离考试只有几天时间,报不上名,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了。
张亚勤没有放弃,他和母亲直接找到了省招生办。
由于时间仓促,他连考试科目都不知道,只能借来一些很老的习题集翻看。
张亚勤当时已经闻名山西全省,如果他能成为少年大学生,也将是山西省的一大荣誉,所以当母亲带着他向招生办主任说明情况后,对方马上爽快地答应将张亚勤的名字加进考生名单。
“皇天不负苦心人”。
7月的一天,张亚勤领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
人们争相传颂着这个奇迹“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比宁铂还小的大学生”……一时间,张亚勤成了整个山西省的骄傲,《太原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教育报》……省内的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
李开复:哥伦比亚大学更符合自己性格1978年年底到1979年年初,我已经是一个十一年级的美国高中生。
这意味着,我将迈出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申请大学。
SAT成绩出来了,虽然数学考了满分800分,但是英文我考得非常不理想,只有550分,这离哈佛的平均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并没有死心,在那段时间里,我全心全意地准备自己的申请材料。
因为在美国,入学申请中包括SAT成绩和社会履历等综合考量因素。
相对台湾的单纯看重分数,这种评判标准还是要有弹性得多。
因此,我依然存有一线希望,我非常真诚地写了一篇我认为很好的作文,谈到未来中美关系的展望,和作为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我希望为此努力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