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3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作业
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 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观
者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
的
脚步,浑身发抖”
所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见
叫不出来”
所
感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八年级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27页)

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和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主旨:牢记历史,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 这就是重大的新闻!
延 伸 拓 展
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 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 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 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 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 馆留言簿上写下什么么吧⋯⋯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1、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2、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3、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和情感?
1、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 戏。 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奥 斯 维 辛 集 中 营
拥挤的囚犯宿舍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焚尸炉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毒气室外景
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一次,一个小女孩 在被推进坑中,即将 被活埋的时候,抬起 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 士兵说:“叔叔,请 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 到我了。”
和情感?
2、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 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词语_______强化了反差的效果? 这种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和情感?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 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 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 梦想而微笑。 _______与_______构成了反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作者用的是反语,景色固然美好,却和 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一个暗 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 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 作者却吃惊的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 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
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 有什么反应?文中勾划出相应词 句。(7-15)
“…人们对他说,这 是‘小的’,还有 一个更大的。…” ——《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 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
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 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 觉…”
(1)“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 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 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 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 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 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 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 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在文中找出参观者反应的句子,
讨论这些反应变化说明了什么?
•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 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 法想象的,以此控诉纳粹法西斯的暴 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思考: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
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 有什么反应?文中勾划出相应词 句。(7-15)
“…人们对他说,这 是‘小的’,还有 一个更大的。…” ——《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 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
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 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 觉…”
(1)“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 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 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 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 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 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 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 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在文中找出参观者反应的句子,
讨论这些反应变化说明了什么?
•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 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 法想象的,以此控诉纳粹法西斯的暴 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ppt课件

• 人们表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 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 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 人发指!
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 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 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 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 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
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 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 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 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 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 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 感到无比压抑。
2005年,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 年的1月27日定为“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 日”。
今天,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
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 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 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 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
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
历史!
同样,七十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
奥斯维辛集中营 大门,门上的格言 非常著名:‚劳动 意味着自由‛ 。
集中营的头头 在囚犯到来的当天 就对他们说明白: ‚……集中营进得 来,出不去,除非 从焚尸炉的烟囱里 爬出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实际使用ppt课件

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0多岁,丰满可爱,
金发碧眼。她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温和地微笑着-------
对生死的超越,表 明生命的坚韧
姑娘的微笑说明在绝境中她并没有泯灭 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即使这样一位 象征美好与幸福的姑娘连同她的追求梦 想也被残暴地毁灭,更加表明法西斯的 罪行罄竹难书。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 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 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 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问题1:参观者在集中营里
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 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
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 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 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 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 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 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 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课件

奥斯维辛的解放
1
苏联军队
1945年,苏联军队终于解放了奥斯维辛
镜头见证
2
集中营。
解放奥斯维辛的场面被记录下来,成为
了历史上重要的证据。
3
世界震惊
奥斯维辛的解放震惊了世界,揭示了纳 粹大屠杀的真相。
奥斯维辛在历史中的地位
纳粹罪行
奥斯维辛成为了纳粹罪行的象征,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错误。
纪念和教育
世界各地建立了纪念馆和教育机构,以纪念奥斯维辛的受害者并防止历史重演。
人性的黑暗
奥斯维辛是人性黑暗面的集中展示,提醒我们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压迫与种族歧视。
结论和要点
永远不要忘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将永 远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坚 守人道主义和平等的原则。
人性的力量
奥斯维辛中的幸存者和救助 者展示了人性善良和顽强抗 争的力量。
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和教育,我们可以 帮助预防纳粹大屠杀这样的 人间灾难再次发生。
管理
奥斯维辛采取了严厉的纪律和 恶劣的条件来管理囚犯。
工业化
集中营内设有各种工厂,囚犯 被迫从事体力劳动。
囚犯生活的惨状
饥饿与疾病
囚犯面临着持续的饥饿和疾病, 生活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
强迫劳动
囚犯被迫从事艰苦的劳动,往往 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生命的丧失
集中营中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 成为了纳粹大屠杀的牺牲品。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欢迎来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奥斯维辛集中 营,探索纳粹大屠杀的背景,以及这个恐怖地方的运作与组织结构。
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1 历史背景
建于1940年,是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倡导新闻职业道德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批 的犹 太人 被送 向死 亡
部奥 分斯 遇维 难辛 者集 照中 片营
档 案 室 中
集 中 营 里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辛照 集片 中显 营示 密的 布是 的奥 电斯 网维
集中营幸存者
妇女与孩子 走向毒气室
囚房
巨大的 焚尸炉
本文的独特之处
•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 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 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 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 的情感。
•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 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 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 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 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 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 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 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 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 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 多是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