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肾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倪海厦讲肾和脾的关系文字版

倪海厦讲肾和脾的关系文字版

倪海厦讲肾和脾的关系文字版五个脏,就是收藏,就是阴。

腑是消化系统,就是所谓的阳,这里面阴木就是肝,阳木就是胆,阴火就是心,阳火就是小肠,火有两个东西,心脏是一个,小肠是一个。

脾土就是阴,脾是内脏,和阳土相对,就是胃。

肺是阴脏,所以肺脏是阴,阳是大肠,水就有阳水跟阴水。

如果我们讲脏的话,就是阴,腑的话就是阳,所以肾脏的话,就是阴,阳水就是膀胱。

代号有他的意义,我先用个例子你听。

为什么我们中医把心脏定义为火?因为心一直跳产生热,西方医学不是这样子。

一看,你瓣膜闭锁不全,你有心律不整,你有心肌梗塞,动脉血管硬化,西医都是看到结构上的问题,也就是只看到外形。

所以西医定的病名都是形,他没有神。

好像讲得很详细,但只有形,没有神。

就是因为心脏不断的搏动,一天大概十万次以上,你想想看心脏不断跳,热不热?既然热的话,我们没办法讲,只好用“火”来代替,对不对?所以体温的来源,来自心脏,因为心脏不断的搏动,全身上下,就是心脏不断地跳动,西医只知道后面,不知到前面,体温华氏98但体温怎么来的不知道,它是由心脏来的。

小肠在这边,小肠是阳火,因为是消化系统,食物到胃里面,到小肠里面,小肠把食物消化掉。

为什么把小肠也定为火呢?因心脏跟小肠是表里,像这种关系我们叫表里关系。

中医讲表,讲的是腑,讲里的时候,指的是脏。

心脏和小肠通通被定义成火,小肠是第二个心脏,心脏产生的热,按照道理,热应该是往上走的,你没有听过冷气球,只有听过热气球上升吧!所以,热本生的性是往上升的,那光上升不行,每天都会过热,一发高烧就走人啦。

脑袋烧坏掉了!所以,制造了肺,肺是金,在阴阳五行里面呢,火是克金的,而两个相互制衡。

肺好像天空一样,天上都是寒冷的嘛。

把心当成引擎的话,肺就是水箱,肺如果只有呼吸,那就太简单了!你要有肺跟心脏有制衡的观念,正常肺的功能,肺会让热往下走,练气的人让气往下走,丹田是小肠的募穴,让气就往下走。

因此小肠的温度,就变得非常的热。

原来热的来源是来自心脏。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

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

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

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

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

),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是中医学中争论颇多的两大治病法则,后学者常感扑朔迷离,难得要旨。

为此,浏览前人典籍,广寻诸家之言,以定其确切之意,勉力成文,尚祈教于同道。

(一)“补肾不如补脾”说明清大多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唐代孙思邈,但遍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未见到。

其说最早提出者,当是宋代孙兆,原著可能已佚,仅载于张锐《鸡鸣普济方〃卷十二》“大效厚朴煎”条下,其曰:“治脾胃虚弱,不入饮食。

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

脾胃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补之以味,形不足补之以气。

宜服此药。

大补脾肾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

”其基本观点就是,脾为后天之本,津血精液生化之源,肾须脾的供养,才能充盛,肾虚则补脾。

这一观点得到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挥。

如朱丹溪云:“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格致余论》)胡慎柔也说:“先天固有损者,非后天损之,治先天后治后天耳,岂能舍后天治先天。

”(《慎柔五书》)陈修园亦曰:“人之既生,全赖中宫输及肾后肾得补益”,“真阴精血亏损,必救太阴阳明。

”甚至还绝对地说:“真正肾虚,必专补脾。

”(《景岳新方砭》)(二)“补脾不如补肾”说明清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宋代许霞微,但查许氏著作,均未见到。

许氏在《普济本事方〃卷二》“二神园”条下仅说:“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

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臵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最早提出此说者,当是宋代严用和。

严氏在《济生方〃五脏门〃脾胃虚实论治》“补真丸”条下说:“大抵不进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谓焉。

人之所生,不善调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之脾与肾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之脾与肾

病理:脾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 五更肾泄,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命火的温 养,脾阳亦虚,出现火不生土,五更泄泻的病变。 正如《华佗神医秘传》所说:“肾泄者,五更溏 泄也。其原为肾阳亏虚,既不能温养于脾,又不 能禁锢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 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乃安。此 病藏于肾,宜治下,而不宜治中”。又如:肾虚 水肿,肾主水i,司关门的开合,使水液正常的 吸收和排泄。但肾司关门开合的作用,有赖于气 加以制约。若脾阳肾衰,失去对肾的制约作用, 则关门开合不利,水液的吸收和排泄障碍,以至 于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腹水小便不 利等阳虚水肿的症候,称为“土不制水”,治宜 健脾温阳利水,即尊土制水法。
在病理情况下,脾肾之间相 互影响:
1.两脏精虚 2.两脏气虚 3.脾肾阳虚 4.脾肾阴虚
脾与肾在水液代谢方面 :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是多个脏腑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脾 肾的作用更加重要。脾主运化水液,为水 液代谢的枢纽,肾主水液,气化作用贯彻 在水液代谢始终,故曰“其本在肾,其制 在脾”。概括了脾肾两脏在水液代谢过程 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1.脾与肾五行的生克乘侮之间的关系 2.脾与肾先后天关系方面的关系 3 系
五行之中:肾为水,脾为土 土能乘水,水能侮土 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 防肾水泛滥
脾与肾先后天关系方面的关系:
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为 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后天之本。 由于“先天生后天,后天养 先天”。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全赖于脾之 阳气的作用,但脾阳须依赖于肾阳的温煦 才能强盛。肾藏精,但肾精必须得到脾运 化的水谷精微之气不断资生化育,才能充 盛不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OVER

中医肝脾肾三脏关系如何影响健康状态

中医肝脾肾三脏关系如何影响健康状态

中医肝脾肾三脏关系如何影响健康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肝、脾、肾三脏的关系紧密相连,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如果这三脏之间的关系失衡,就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肝。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等功能。

肝就像是一个交通警察,指挥着体内气血的运行,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如果肝气郁结,就如同交通堵塞,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心情抑郁、胁肋胀痛等症状。

同时,肝气还能协助脾胃的消化功能,若肝气不舒,脾胃的运化也会受到影响。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脾就像是一个勤劳的后勤部长,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养分。

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

而且,脾还负责统摄血液,若脾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出血等问题。

肾,被称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就像是一个能量宝库,储存着人体的精华和元气。

肾中所藏之精能够化生肾气,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当肾气不足时,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肝、脾、肾三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生关系。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

正常情况下,肝气的疏泄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

但如果肝气过旺,就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肝脾不和”的症状,如胸胁胀满、腹痛腹泻等。

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能够制约肾水,防止水湿泛滥。

但如果脾阳虚衰,不能制水,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水肿、尿少等症状。

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

肾中所藏之精能够滋养肝血,使肝气得以舒畅。

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就会导致肝血亏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肝、脾、肾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病理变化上。

例如,长期的情绪抑郁或暴怒,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火上炎。

肝气郁结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等症状。

肝火上炎则可能灼伤肾阴,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

肾脾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肾脾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肾脾的作用与功能主治肾脾的作用肾脾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脏腑之一,它在维护人体的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肾脾共同协调的功能主要包括:1.调节水液代谢:肾脏作为体内水液代谢的关键器官,负责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

脾脏则控制着体内的水液运输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

2.调节血液循环:肾脏通过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及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脾脏则能提高血液的黏稠度,增强血管收缩力,从而保证血液循环的顺畅。

3.调节免疫功能:肾脏和脾脏均参与免疫调节。

肾脏可以清除体内的抗原和免疫复合物,维护免疫平衡。

脾脏则能够分泌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增强免疫功能。

4.维持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肾脏与生殖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调节激素的分泌和作用,维持生殖器官的正常功能。

肾脾的主治功能肾脾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主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脾胃功能肾脾具有强化脾胃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从而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2. 补益元气和精血肾脾能够补益元气和精血,对于疲劳、乏力、虚弱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尤其对于经常熬夜、过度劳累、产后体虚等人群,补肾脾能够有效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 改善水肿和尿频肾脏是排泄体内多余水分的主要器官,而脾脏则控制体液的运输和分布。

肾脾的调理可以改善水肿和尿频等问题,调节体液的平衡。

4. 增强免疫力肾脾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5. 改善生殖系统问题肾脾对于生殖系统的调理作用显著,能够改善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特别是对于肾虚引起的阳痿、早泄等男性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使用肾脾相关药材和食物为了促进肾脾的作用和功能,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调理肾脾的草药和健康食物:•肾脾药材:枸杞子、山药、黄耆、桂圆、当归等药材可以作为调理肾脾的药材,可以煎煮成药膳或泡茶饮用。

浅谈脾胃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浅谈脾胃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胃功能 失调 的关 系 。 1 . 肾衰 中 肾与 脾 胃的相互 影 响 3
131 肾气亏则 脾 胃困 : 损伤 。 .. 肾气 真阳无焰 , 能温 不 运脾 土 , 水湿 难化 , 土虚 不能 制水 , 则水 湿泛滥 。肾主
水。 为气化之源 。 主司二 阴 , 胃之关 。肾气虚损 , 为 不能 化气行水 , 门不 利 , 失司 , 液不 得外泄 。 一方 关 开合 水 另 面。 水湿 潴 留 , 困脾害 胃 , 必 导致 中运不 健 , 毒 内盛 。 浊
补脾 胃 。 可辨 , 以脾 胃 ; 无症 治 病后 防复 , 培补 脾 胃。 这 样 一 套完整 的治脾 理论 , 足见 其对 调理 脾 胃的重 视 。 2 1 补 脾 扶正 : 性 肾衰 者病 程 长 。 损 程度 重 , . 慢 虚 中 焦脾 胃不 足 。 力运 化 。 气 亏损 , 受 邪袭 , 重 病 无 正 易 加 情 。《 问 ・ 机真 藏论 》 :五 脏 者 皆禀气 于 胃 , 素 玉 云 “ 胃 者 五 脏 之本 也 ” 。又 。 性 肾衰 。 应 补 肾 , 中焦 失 慢 本 然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 医药 2 0 Biblioteka 7年 6月 第 3 8卷 第 3期
5 0
Fj n Ju a o C Jn 2 0 3 ( ) u a or l f T M ue 07, 8 3 i n


百家谈 ・
浅谈脾 胃与慢性 肾功能衰竭的关 系
鄢 庆 圳
( 泰县 嵩 口中心卫 生 院 , 永 福建 永 泰 3 0 0 ) 5 73
关 键 词 : 胃 ;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 能失 调 脾 慢 功
中 图分 类 号 : 6 2 R 9.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

“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

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

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

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

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

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

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

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
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

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

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

在一定程度上,后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应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温补肾阳,兼补脾阳;或温运脾阳,兼补肾阳,而分别施治。

?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