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全面解读中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全面解读中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全面解读中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一、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与特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它的理论体系包括了诸多独特而深奥的概念。

其中,五脏六腑便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1. 五脏:心、肺、肝、脾、肾。

2.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人体内负责掌管着各自领域的器官,而六腑则指与消化和排泄相关的器官。

这些器官不仅有独立的功能,还存在着密切相互关联。

二、五藏对应力量与情感1. 心藏神灵:心主血脉,掌管精神活动和情感。

心为人体之主宰,主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思想意识。

心藏神灵,因此在中医看来与情感紧密相关。

当人的心情愉悦时,血液循环也会良好;而当情绪低落或过分激动时,则可能影响到心底火炽,进而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2. 肺主气机:肺经气机,调节呼吸和水液代谢。

肺为人体最易受到外界侵袭的器官之一。

它具有调节呼吸、控制水液代谢等功能。

肺主气机,在中医看来与人体的自身免疫、情绪和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感到忧愁或垂头丧气时,往往会影响到肺气的运行以及正常饮食和睡眠。

3. 肝主疏泄:肝藏血脉,负责调节情绪与新陈代谢。

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肝脏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身体废物的排泄功能。

此外,肝也对情绪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人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系统的健康。

4. 脾转化营养:脾胃运化食物。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视为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

它具有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的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人体免疫系统、血液循环以及情绪调节紧密相关。

当脾胃消化不良时,不仅会影响到营养吸收,还可能导致疲劳、情绪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5. 肾藏精气:肾主生殖、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

肾脏被视为人体储存精气之地,在中医学中对应着生殖系统、骨髓以及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

肾主负责身体的发育和代谢,同时也影响人体的性功能、思维能力和抗老化能力等方面。

三、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1. 六腑是五脏的配套器官。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

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

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

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

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

),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肺与脾、肝、肾之间得关系1、肺与脾得关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与肺得关系主要表现于气得生成与津液得输布两个方面。

(1)气得生成方面: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就是全身之气得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得水谷之气,必赖肺气得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得津气,又要靠脾运化得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

因此,肺气得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得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

总之,肺司呼吸与脾主运化功能就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得重要脏器。

人体得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得宣发与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

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得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

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

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

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得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得生成不足与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2、肺与肝得关系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与,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得气机升降运动。

肝与肺得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与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得正常升降运动。

人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

人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

人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
1.肝与胆:肝与胆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上,肝的精气生成胆汁,而胆负责储存和排泄胆汁,同时肝的疏泄功能和胆一起协同负责胆汁的正常分泌,帮助脾胃消化进入体内的食物。

2.心与小肠:主要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生成血来滋养小肠,小肠通过消化食物来生成水谷精微,再由心化成血,来滋养心脏。

病理上,热邪可以在心与小肠之间上下移动,出现失眠、烦躁、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颜色深黄)等。

3.脾与胃:不仅在经络上构成表里关系,在消化饮食上也相互配合、协调。

4.肺与大肠:二者在经络上构成表里关系,同时肺有清肃下降的特点,可帮助大肠将糟粕往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

5.肾与膀胱:主要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同时共同负责尿液的生成、储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该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环境的平衡,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下面是关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的20条详细解析。

1、心生肺:心主精神,肺主气,心的精神质可以促进肺气的产生和运行,同时肺气的运行也会促进心气的血液循环。

2、肺生肾:肺气可以促进肾气的产生和循环,肺气中的水分在肾中得到排泄,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

3、肾生肝: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水源,而肝脏则分泌胆汁,在发生代谢作用时需要肾脏提供水分的支持,肝脏的健康也需要依赖于肾脏的正常工作。

4、肝生脾:肝脏中的气血经过胆汁的代谢,流向脾脏,促进脾脏的运行和新陈代谢。

5、脾生肺:脾脏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肺气的循环,才能被分配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6、心生肝: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肝脏,维持肝功能正常,并且心脏同时也抑制肝脏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

7、肝生心:肝脏中的气血通过心脏的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8、心生脾:心脏中的气血可以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和运行,同时心脏还可以抑制脾脏的思维和过度紧张。

9、脾生心:脾脏中的气血可以为身体各部分输送营养和氧气,促进心脏的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可以平衡心脏和情绪。

10、肾生心:肾脏是人体中生命源泉的主要器官,正常的肾功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和稳定。

11、心克肾: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会影响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肾炎等。

12、肺克肝:肝脏在情绪波动或过度兴奋时会分泌大量的胆汁,降低人体内的气血水平,过度蓄积胆汁还会反过来影响肺的正常运行。

13、肝克脾: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荷,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导致脾虚。

14、脾克肝:过度的思虑和情绪波动会过度消耗脾脏的气血,使其运行不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黄帝内经:肝、心、脾、肺、肾之间是相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肝、心、脾、肺、肾之间是相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肝、心、脾、肺、肾之间是相生的关系五臟皆为阴,它们有顺序吗?为什么是肝、心、脾、肺、肾呢?对应木、火、土、金、水,它们是相生的关系。

谈五臟要把肝放在第一位,因为它代表春天、春生;而一般人都把心放在第一位。

再次说明微言大义。

古代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方,说话都有讲究。

孙悟空的老师敲孙悟空脑袋三下,孙悟空就知道:半夜三更子时师傅要传我道,就去了。

我们被人敲三下,只知道疼得不行。

就像钱超尘老先生讲的项背强( jiang)几几,很多人叫强 shu shu.我们上学的时候是念强shu shu的。

他把几十个版本的《伤寒论》对照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才能解释项和背紧张的那种感觉。

我们讲到,肝、心、脾、肺、肾是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膲、六腑皆为阳。

六个腑就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膲。

我们背上的膀胱经,据说是全身最重要的一个排毒经。

“排毒”就是把中医通俗化了。

没办法,为了普及中医,借用一些概念也是可以的。

膀胱经属于足太阳,是我们的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是六臟六腑代表的经络,它和奇经八脉不一样。

十二正经里面行走路线最长、穴位最多的经络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一共有67个穴位。

另外,它是足太阳,它走在哪?我们说背为阳,腑为阴,说一下它的经络名字,就大概知道它走在什么位置,这就是我们学阴阳的好处。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先把队站对了,站错了就会出问题。

足太阳膀胱经覆盖在我们的头顶、后背、腰,然后还有我们腿后面,最后走到小脚趾,它的行走路线特别长。

更为重要的是,五臟六腑的腧(shu)穴,六臟六腑的腧穴,都在膀胱经上,所以你很难分清楚,你到底是在刺激膀胱经,还是在刺激六臟六腑在后背的代表穴。

因此,它非常重要。

所以,推背是很重要的了。

保护自己的腰背也很重要,而且我们得病的最早表现,伤的就是足太阳。

经典岂能鸟瞰,我们现在时常背一些儒家的经典,其实在古代,学中医都要背《黄帝内经》的。

所以我觉得应该端正态度,先背再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1、肺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方面:
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

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

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

总之,肺司呼吸和脾主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
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

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

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

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

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

故有“脾
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

2、肺与肝的关系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

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

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

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肝与肺之间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失常和气血运行不畅方面,如肝火犯肺(又名木火刑金)之候等。

3、肺与肾的关系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相生,又名肺肾相生。

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1)呼吸方面: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

只有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

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水液代谢方面: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和本的关系。

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只有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才能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去,浊液下归于肾而输入膀胱。

所以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主水之脏,有气化升降水液的功能,又主开阖。

下归于肾之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使清者升腾,通过三焦回流体内;浊者变成尿液而输入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

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但是,两者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肾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

所以说:“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3)阴液方面:
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

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保证肾的功能旺盛。

水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循经上润于肺,保证肺气清宁,宣降正常。

故曰:“肺气之衰旺,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炼金,则长保清宁之体”(《医医偶录》)。

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候,往往须肺肾同治而获效。

故又有“肺肾同源”、“金水同源”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