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17例体会
支具矫正结合姿态训练治疗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体会

支具矫正结合姿态训练治疗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体会吴超;张利强;郭志伟;白德明【摘要】目的支具结合姿态矫正训练治疗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9 ~ 2016-10就诊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门诊的17例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9-16岁,平均(10.88±1.41)岁.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进行详细的专科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并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脊柱侧弯.据X线测量的Cobb角度大小,给予胸腰骶支具结合姿态矫正训练.结果 17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年,5例Cobb角度减少10°以上,7例Cobb角度减少5°以上,4例Cobb角度相差在5°以内,1例因间断佩戴而Cobb角未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未出现疼痛、压迫性溃疡或压疮,未出现材料方面的特殊不良反应等并发症.结论支具结合姿态矫正训练是治疗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一种有效方法.【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8)002【总页数】3页(P181-183)【关键词】支具;姿态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作者】吴超;张利强;郭志伟;白德明【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儿外教研室,太原030001;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儿外教研室,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儿外教研室,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在青少年生长发育中发展迅速,脊柱侧弯的程度易加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外观,甚至引起心肺功能受限等诸方面问题[1],因此脊柱侧弯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际脊柱侧弯研究会提出Cobb>10°即可确诊脊柱侧弯。
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有术

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有术*导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教授等通过14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新分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系统,对临床诊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外还在该疾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研究、相关器械研发等方面均有创新。
该系列研究成果日前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特发性脊柱侧凸约80%见于青少年,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由于患者大多数处于生长发育期,手术矫形不当将影响脊柱的发育,甚至加重畸形。
特发性脊柱侧凸又是非常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对其中不同类型的手术治疗方法和融合范围均不尽相同。
因此,其分型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邱贵兴教授等在建立大型脊柱侧凸数据库(3000余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分型系统。
该系统按照世界脊柱畸形研究协会(SRS)定义,根据顶点的数目将侧凸分为三个主型,每型中再根据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三维畸形特点分为不同亚型,共计13个亚型。
与之相比,国际通用的King及Lenke分型方法均有不足。
King分型主要以胸弯分型为主,而且以冠状面为标准。
Lenke分型未考虑侧凸在横断面上的畸形,而且分型复杂,临床实际操作有难度。
PUMC分型系统则充分包容了侧凸的畸形特点,也比较符合临床疾病特点,而且便于记忆,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分型方法。
该系统每一种分型均有相应的规范化治疗原则,临床应用后手术平均矫正率67%,失代偿率0.2%。
此外,该系列研究发现椎间盘和椎旁肌内Ⅸ型胶原、Bcl-2蛋白、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等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相关;开发应用了Zebris无创检测系统和支点弯曲像对患者进行评估;探索了支具矫形、三维矫形手术和严重僵硬性脊柱侧凸的前后路一期矫形手术,支具治疗有效率为88%,手术矫形前路和后路矫正率达73.5%和64.4%,前后路一期严重侧凸矫正率达45.3%;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中长期随访研究回顾重点

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Gitelman等¨41等认为脊柱后路矫 形手术可以在术后长期随访中改善患者肺功能,但脊柱前路 矫形手术对肺功能的益处不大。基于同一批患者,Greggi 等¨纠探讨了行胸廓成形术的AIS患者肺功能变化,发现胸 廓成形术对AIS患者术后肺功能亦无显著的改善作用。 Urquhart等¨叫研究了前后路联合脊柱融合术对AIS患者肺 功能的影响,患者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1000减小至术后的 290;FEV,的z评分术前为3.4,末次随访为3.3;FVC的 z评分术前为3.4,末次随访为3.4,故作者同样认为前后路 联合手术对AIS患者术后长期随访的肺功能没有明显改善 作用‘1…。因此,脊柱矫形手术对AIS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既 往文献研究仍有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AIS患者术后肺功 能恢复程度与其手术年龄相关,手术年龄越小,则肺功能的 恢复越显著,而手术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改善则较 小。对于手术年龄较大的患者,即使手术对肺功能改善的效 果不明显,但手术对患者胸廓容积的恢复和脊柱正常形态的 支撑将有助于防止肺功能的继续恶化。 三、并发症 常见的脊柱矫形术后长期随访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内固 定失败、假关节、感染及椎间盘退变等,这些并发症均可显著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翻修手术。 Danielsson等旧1回顾性分析了行手术治疗的AIS患者术后平 均长达23年随访的临床资料,发现内固定失败并发症发生 率约为3.8%,假关节发生率约为1.9%,平背畸形发生率约 为2.6%。另外,作者还发现AIS患者术后随访中椎问盘退 变发生率约为2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支具治疗组一1。 Helenius等¨叫发现未固定的腰椎在术后20年随访中退变的 发生率约为22%,其中13%的患者术后诉频发腰背部疼痛。 Bjerkreim等…1发现患者术后长期随访中深部感染的发生率 约为5.8%。Green等【J刊报道20例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 MS患者在术后平均11.8年随访中,85%的患者发生不同 程度的椎间盘退变,且大部分退变发生在腰5一骶1椎间盘。 未融合节段的Pfirrmann分级由术前的1.1退变为末次随访 时的1.8,其中k.s,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由术前的1.2改 变为末次随访时的2.3,提示有明显的变性。|.al'son等¨o报 道AIS患者术后20随访中28.6%患者出现躯干倾斜>
TSRH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疗效分析(附17例报告)

( 在冠状面上 C b 角 > 0 , ob 1。且合并有脊柱旋转) 是 ,
一
种 由于椎体 序列 复杂移 位而 导致 的脊 柱 的三 维 畸
正 4 . 。矫正率 为 7 . %。1 43 , 77 7例手术切 口愈合 良 好 , 感染 , 无 无脊 髓 功 能 障 碍及 腰 背 疼 痛 现 象 , 柱 脊 般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再次行 C T扫描 , 置钉准 确率 9 .%。术后 x线观察植入物无移位, 59 无矫正
[ 关键词 ] T R S H器械 ; 脊柱侧凸 ; 矫正术 [ 中图分类号 ] R 8 . 62 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0 —6 X(0 8 0 - 5 -2 0 22 6 20 )60 20 0
特发 性脊 柱侧 凸是指 青少 年脊 柱有 结 构性 侧 凸
l ) 月 。C b 为 5 ~1 。 平 均 l . 。 , 均 矫 5个 o b角 。 6( 27 ) 平
包扎。 2 结果
别是胸腰段交界处后 凸畸形 ; 最小的融合 范围是主 侧凸区以外 向凸侧旋转 的椎体 ; 融合后脊柱 的平衡 是 由未融合的节段来维 持, 至少应保 留 3 个运动节
段。
32 T R . S H的特点
TR S H系统 内固定牢固, 出 取
及修正更为容易, 它继承了 C D系统的多点作用 以及 三维矫正脊椎畸形的特性 , J又作了以下的改 良: ①
维普资讯
山东医药 20 年第 4 卷第 6 08 8 期
式, 不仅 安装 方 便 , 棒 位 于 其 内外 两 侧 均 可 ; 棒 且 ③ 与钩 及螺 钉 之 间 设 计 了眼 螺 栓 作 为 连 接 器 , 成 稳 形 定 的三点 连接 , 既牢 固又方 便 拆 卸 ; 横 向连 接 装 置 ④ 病 原性 皮肤 菌群 生 长 的环 境 。本 组 术 中术 后 均无 神
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的护理体会

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的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1例(Ⅰ型),16岁,男,发病到就诊时间10年。
2 护理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的年龄较小,对手术的恐惧感较成人稍强烈,承受能力较小,入院时向其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解除其焦虑情绪,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感,增强其信心。
(2)术前准备:根据手术的需要给予备皮、备血,必要时留置导尿,遵医嘱术前镇静剂的使用。
2.2 术后护理:该手术术后护理是整体护理的关键。
(1)饮食:患者从手术室返回病房,根据麻醉的方式饮食指导,本手术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回病房后麻醉已清醒,嘱其6小时后普食,术后1日内少食奶类、豆类、含糖类高的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多食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蕉、苹果等),因该类食物增加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体位:去枕平卧,3~4小时压迫切口。
(3)引流放置:背部刀口接引流袋1个,更换负压吸引器,保证引流的畅通。
向患者家属宣教负压吸引器放置的时间为48~72小时。
根据出血量医生选择拔管的时间,观察切口渗出情况及引流(负压)颜色、性质,液量大于200毫升/小时要汇报医生,防止引流管受压、折曲而致引流不畅。
(4)按时给予纵轴翻身、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5)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神经功能情况。
(6)观察二便情况,注意有无尿潴留。
(7)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如①呼吸困难②出血。
(9)下地时间:一般在术后1~3周,若无头晕不适,即可下地活动。
2.3 术后功能锻炼:(1)直腿抬高:术后1天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每日2~3次,每次10~15秒。
(2)腰背肌锻炼:术后3~5天开始练习腰背肌。
如“三点支撑、五点支撑”。
2.4 出院指导:(1)腰围:佩带3个月,如有特殊情况遵医嘱。
(2)防止外伤,注意不要过早负重、弯腰等。
(3)饮食应多吃高蛋白、高纤维食物。
(4)复查:一般要求3个月、半年、1年来我院门诊复查,如有不适随时联系。
对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体会

中 国脊 柱 脊 髓 杂 志 2 0 第 1 0 7年 7卷 第 4期 C i s o ra pn n pn C r 2 0 V 1 7 N . hn eJun lfs i adS i ̄ od,0 7,o. , o4 e o e 1
2 53
对 后 路 全 脊 椎 切 除 术 治 疗 严 重 脊 柱 侧 后 凸 畸形 的体 会
吕国 华 ( 中南大 学湘雅 二 医院 脊柱 外科 4 0 1 湖南 省长沙 市 ) 10 1
重 度僵 硬性 脊柱侧 后 凸是 严重 的脊 柱 三维畸 形 。 广泛前 后柱 结构 的僵硬 , 以及脊柱 冠 状面 和矢 状面 的严 重失衡 。 使得 单纯 传统 后路 内固定矫 形 或前路 松 解联合 后 路矫形 技 术不 能获 得满 意矫 正效 果 , 并具 有较 高 的脊髓 神经损 伤 风险 。 虽然 常用 于强 直性 脊柱 炎 胸腰椎 后 凸畸形 治疗 的后 路 脊椎 截骨 术 (pn l sia ot tm ) 经关 节 突“ 型截 骨或 经 椎 弓根椎 体 截骨 ) 轻 、 s oo y ( e V” 在 中度 成 人僵 硬侧 凸或 脊柱 侧 凸 翻修 手 术 中 取得 成功 , 但对 于重 度 、 僵硬 的脊 柱侧 后 凸畸形 , 由于截 骨范 围有 限 , 两种 方法 均不 能取 得 畸形 的满 意 该 矫正 和躯 干平 衡恢 复 。 于先 天性 脊柱 侧 凸半椎 体切 除 和脊柱 恶性 肿瘤 后路 全脊 椎 切除 的经 验 , 脊椎 基 全 切 除术 (etba o m eet n V R) vr rlcl n rsci , C 主要 适应 证 为 : 发性 或各 种继 发 因素 引起 的结 构性 主 弯冠 状 e u o 特 面 Cb o b角 超过 9 。 支点 反 向弯 曲侧 凸 自动矫 正 率< O 顶 椎 位 于 中胸 段 、 O, 3 %, 胸腰 段 和 上腰 段 的侧 后 凸 畸 形 。B afr rdod和 Tiu 报 道 了 2 r s b 4例 一期 前后 路 全脊椎 切 除 治疗 僵硬 失 代偿 脊柱 畸 形 的临 床结 果 , 侧 凸矫正 率为 5 % 。 2 脊柱 冠状 面和矢 状 面失衡 的矫正率 分 别为 8 %和 8 %, 均手 术时 间 为 7 0 i , 均 2 7 平 3mn 平 术 中失 血 5 o Il其 中 1 5 0I, l 4例 患者 出现 3 例 次手 术并发 症 , 中有 3例 神经损 伤 。 u 1 其 S k报 道 了 1 6例后 路 全 脊椎 切 除 治疗 严重 僵 硬 脊柱 侧 凸 的研 究结 果 。 凸矫正 率 为 5 %, 柱 冠 状 面 和矢 状 面 失 衡 的矫 正 侧 9 脊 率 分别 为 7 %和 5 % , 发症 发 生率 2 % , 中 1 出现 完全性 截 瘫 , 9 5 并 5 其 例 平均 出血 量达 7 3 m 。 究表 明 , 0 4 l研 通 过前 后路联 合 或一期 后 路将 畸形 顶椎包 括 相邻 上下椎 问盘完 全切 除 。可完 全去 除 畸形关 键 部位对 矫 正 的阻挡 , 合 三维矫 形 器械 和脊柱 缩短 术 的应用 , 可取 得满 意 的畸形 矫正 和躯 干平 衡 的恢 复 。但 无 结 均 论 前后 路联 合或 一期 后路 全脊椎 切 除治 疗重 度僵 硬性 脊柱 侧后 凸均 是一 种损 伤 巨大 、复 杂而 高风 险 的 手术 。 笔者 认为 , 一期 后路 全脊 椎切 除对 于角 状 后凸 畸形是 一较 佳选 择方 案 , 可在 损伤相 对 较小 、 安全性 较高 的范 畴 内取得 畸形 矫正 、 干平衡 。而 长节 段重 度脊 柱侧 后 凸的病理 解剖 较短 节段更 为复杂 。 顶 躯 除
手法治疗“S”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一例

更新日期:2009-04-12 点击:
梁建情
关键词 脊柱侧凸;特发性;手法治疗
患者,男性,11岁,因腰弯不正半年于1998年7月27日到我院门诊。患者1998年1月中旬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腰弯不正,并出现气促,咳嗽,于1998年7月13日到某省级医院作X线检查,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后未经任何治疗,今来诊。体检:体温37℃,脉搏9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8kPa(90/60mmHg),神清,精神可,姿势不正,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皛音,心率90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均正常,胸椎以第7椎体为中心向右侧凸,腰椎以第4椎体为中心向左侧凸,脊柱呈“S”型侧凸,1998年7月13日X线摄片(X线号:54596)示:腰椎向左侧凸,胸椎向右侧凸呈“S”型,X线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1〕。胸正侧位片检查:心肺未发现异常,血象、血沉、抗“O”检查均正常。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排除脊柱肿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未发现椎体畸形。
治疗方法:胸柱向右侧凸部分用膝顶复位法复位〔2〕。操作方法:患者端坐矮凳,双下肢自然屈曲,双手交叉握于颈部,医者端坐患者身后高凳上,双手向患者两腋下绕过握患者两前臂,嘱患者低头,医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顶住向右突最明显胸椎棘突,在患者呼气末时,医者双手用力往后下压,右膝往前上方顶椎,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声,手法完毕。
(编辑林江)
梁建情(柳州市中医院 广西柳州市解放北路32号 545001)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13~915
2,韦贵康,陈忠和,贺俊民,等.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8~204.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干预的案例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干预的案例发布时间:2021-06-10T08:52:01.78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5月5期作者:徐育华[导读]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指发病原因不明确,发生于10岁以上至发育成熟前青少年的脊柱侧凸,是危害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防治脊柱侧凸,早期干预尤其重要。
故而笔者于本文中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干预的案例进行分析。
徐育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江苏无锡 214181【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指发病原因不明确,发生于10岁以上至发育成熟前青少年的脊柱侧凸,是危害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防治脊柱侧凸,早期干预尤其重要。
故而笔者于本文中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干预的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干预;案例0引言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为0.1%-1.33%,其中90%以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青少年的躯体沿着纵轴发展生长,脊柱侧凸的症状会逐渐严重,因此,防治脊柱侧凸,早期干预尤其重要[1]。
1工作思路1.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学习压力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
从2016年起惠山区康复医院对辖区内青少年脊柱侧凸情况进行了筛查,分析发现我区青少年脊柱侧凸阳性率较高。
1.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由惠山区残联牵头,以惠山区康复医院为主导,组织骨干人员召开会议,针对问题原因分析如下:病理因素:骨骼系统发育异常、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系统异常、中枢神经功能异常。
家庭因素:遗传因素、家长不够重视、日常生活姿势异常。
学校因素:桌椅高度设置不合理。
社会因素:健康教育不足、康复干预不足。
1.3找出主要因素除遗传因素和部分可能引起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病理因素,医院从社会方面着手,可以干预的主要因素为:人群健康意识不强、健康教育力度不足、康复干预不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 形成原 因有神 经肌 肉 、 0 其 脊柱结 构 、 内分 泌 、 遗 传 因素等多个 学说 , 女性 多 于男 性 。手 术 方 法应 根据 患者侧 凸发生 的部位 、 程度 及年龄 等作 出选 择 , 目的是恢 复脊柱 的生理 弯 曲。我们 的体 会是 即使有 支具 保护 , 高质量 的植骨 融合仍 然是相 当重要 的 , 内 固定 不能 代替确 实有效 的植骨 融合 。 2 2 手 术指征 . 22 1 后 路矫 形 术 . 适 用于 畸 形 < 0 , 柱 柔 韧 8 。脊 性 良好 , 屈位 片显 示 矫 正 良好 , 龄 不大 , 体 旋 侧 年 椎 转 畸形 也不大 的特发性 脊 柱侧弯 。在治疗 中应针 对 每一个 患者 的具 体 情 况 ( 畸形 的类 型 、 柔韧 性 , 否 是 存 在交 界性后 凸 , 向的旋 转 方 向等 ) 来 选 择融 合 轴 , 固定 的节段 , 免 过 度矫 正 。伴 有 的剃 刀背 畸形 应 避 同时进 行胸廓 成 形术 。切 除 剃 刀 背畸 形 , 以 改善 可 整体 的效果 , 切除 的肋骨 可 以用来 植骨 融合 , 免髂 避 骨取骨 , 但应 小心避 免肺部 感染 、 气胸 等发生 。 222 前路矫 形 术 椎 体 放 置 的测 量有 助 于 预计 .. 进展及 对 手 术 矫 正 率 进 行 评 估 。前 路 矫 正 可 获 得对 旋转 更 好 的 纠 正 , 以 直 接 作 用 于 旋 转 的椎 可
特发性 脊柱 畸形是一 种不 明原 因累及脊 柱 的三 维畸形 , 目前 国 内外 的 治 疗 方 法 繁 多 , 效 不 一 。 疗 20 20 00~ 07年 , 我们 对 特 发 性 脊柱 侧 凸 畸形 1 7例
采 用后路矫 形术 、 路矫 形术 及前后 路联合 矫形术 、 前 取得 良好效 果 。现作报 道 。
采用 T R 中华 长 城 系列 内固 定 各 1例 。所 有 病 S H、 例均行 剃刀 背 肋 骨 部 分 切 除 , 度 4~6 c 4~6 长 m, 根 , 行 自体 骨植骨 融合 术 。 均
1 3 结 果 矫 正 角 度 最 大 6 。 最 小 3 。 平 均 . 2, 6, 4 . 。均伴 有不 同程度 的剃 刀背畸形 。术 后无 切 口 19 ,
维普资讯
42 6
JB n b d C i,uy2 0 V 13 No 4 e g u Me olJ l 0 7, o. 2, .
[ 文章编号 ]1O 一2O 2 O )40 6 -2 0 2O (O 8 0 - 20 4
・临床 医学 ・
果: 术后无切 口感染 , 神经 系统并发症 。随访 1 4年 , 无 ~ 纠正无明显丢失。结论 : 脊柱侧 凸畸形 比较复杂 , 应根据患者 的特点 ,
采取不 同的手术方式 , 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 关键词]脊柱侧凸 ; 骨骼/ 外科手术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 法分类号 ]R 62 3 R 67 3 8 . ; 8 [ 文献标识码]A
感染 , 无神经 系统并 发症 , 无死 亡病例 。术后 并 发肺 部感 染 1 , 例 主要 原 因是 患者 年 龄偏 大 , 畸形 较 重 , 肺功 能受影 响 时 间较 长 , 经抗 感 染 治疗 后 痊 愈 。所
有病 例均 进行 随访 , 长 1 4年纠正 元 明显 丢失 。 最 ~ 2 讨论
Ⅲ度 。
2 1 发病 原 因 脊 柱 侧 凸 畸形 患 者在 生 长 发育 过 .
程中, 由于椎体旋转 , 凹侧椎体 、 椎弓根和椎板发育 差, 椎体变 楔形 , 期发 生 软 骨退 行 性 变 , 时 凹侧 早 同 的软 组织发 生挛 缩增 厚 , 形成 影 响 畸形 矫 正 的 主要 原因 j 。特 发性 脊 柱 侧 凸 约 占脊 柱 侧 弯 的 7 % 一 0
体 。适应 于 : 1 青 少 年非 僵 硬性 侧 凸 ; 2 中度 () ()1 临 Nhomakorabea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本组男 5例 , 1 . 女 2例 ; 年龄 1 4 7~ 5 岁 。术 前 冠 状 面 脊 柱 侧 凸 角 度 (ob角 ) 3 cb 4 。~ 17 。矢 状 面 后 凸 角 度 一8 0。 。~6 。 旋 转 畸 形 0。 ( ah o 法 ) I ~Ⅳ 度 。Kn N sM e 为 i I型 3例 , g Ⅱ型 8 例, Ⅲ型 4例 , Ⅵ型 2例 。 12 手术方 法 全麻 或硬膜 外麻 醉 , 纯采用 后路 . 单 矫 形术 9例 , 中 T R 内固定 4例 , 其 SH 中华 长城 系列 内 固定 5例 。单 纯 采 用 前 路 矫 形 术 6例 , 采 用 均 T R 内固定 。采 用 前 后 路 联 合 矫 形 内 固定 2例 , SH
手术 矫 正 特 发性 脊 柱 侧 凸畸形 1 体会 7例
叶义 军 , 运武 , 朱 黎 炜
[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矫正特 发性脊柱侧 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 采用 后路矫形 T R S H或 中华 长城系列 内 固定 ( 后路矫形 术 ) 前路松解矫形 T R 、 S H内固定 ( 前路矫形术 ) 及前路松解后路矫形 T R S H或 中华长城系列内固定( 前后路联 合矫形术 ) 。结
的胸 腰椎 侧 弯 ( ob角 < 5 ) ( ) 弯再 侧 屈 位 Cb 7。 ;3 主 上被 动矫 正达 到 5 % 以上 ; 4 具有 柔 韧 的胸 椎侧 0 () 弯, 在侧屈 位片 上 可减 少 至 2 。 更 少 ;5 侧 弯上 0或 () 方 没有大 于生 理 性 的 胸椎 后 凸 ; 6 椎 体 的 旋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