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合集下载

传统中医知识 五脏之五 肾

传统中医知识  五脏之五 肾

传统中医知识五脏之五肾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

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

在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阴精,又主命火。

肾精宜藏,最忌耗泄损伤,命火宜潜于水中,不宜升腾。

所以,在古代,以潜藏蛰伏之意比喻肾的生理特性。

正是由于肾的封藏固摄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得以保留,元阴元阳得以闭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

若肾有病变,使肾的封藏、固摄机能失职,就会引起阴精过度耗损妄泄病症,表现为遗精、带下、滑胎、尿浊、尿甜等。

2、肾与冬气相通应。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而冬季阴气最盛,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表现在病理方面,肾的病变,在自然界之气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转,病人的自我感觉亦较为舒服些。

当然冬季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对肾也容易产生损害作用。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之一。

在中医学理论中,精的运用甚为广泛,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是由精这种物质构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胚胎的发育,生命的产生。

故《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

"二是指精为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即是说,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壮年、老年,都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肾与五脏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

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五脏学说,是以心、肺、脾、肝、肾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各脏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

在病理上,各脏之间的病表又常互相影响。

下面谈谈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一、心与肾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肾居下焦,属阴属水,为阴中之阴脏。

心与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生理方面可概括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阴阳水火既济理论,源于《周易》,本用来说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后被引用到脏象学说,用来说明心肾之间在生理方面的有机联系。

具体说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其主要含义是:心火下交与肾,协助肾阳,以使肾水不寒,维持肾的阴阳平衡。

而肾水必须上升交于心,滋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维持心的阴阳平衡。

正如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说:“ 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又说:“ 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

”心属火,火性炎上;肾属水,水性润下,而心火何以能下降?肾水何以能上升?总的来说,心虽火脏,而火中有水;肾虽水脏,而水中有火。

因此,心阴、肾阳为火之主,升降之动力源泉,而心火、肾水为升降之本体。

心阴下降,心火亦随之而降,肾阳蒸腾,真阳发动,肾水则能上升滋助心阴。

故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另外,心肾相交又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有关。

肝气升发,有助于肾水上升而交于心,肺气萧降,有利于心火下降而温助肾阳。

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阴阳水火升降必经之地。

在病理时,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平衡失调,不但可影响到心或肾的生理活动,而且均可影响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正常联系,产生心肾不交、水火未济的病变,出现以失眠、心烦、心悸、腰膝酸软、遗精等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如心火虚衰或心阴亏损不能引火下行以助肾阳,可形成下寒精冷等病症。

另外,肝、肺、脾、胃等脏腑气机升降功能紊乱,也可使心肾之间的功能失其协调,产生心肾不交种种病症。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三)

中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三)

中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三)肾主水是指肾精用水来收藏,因此《说文解字》将“肾”这个字解释为“水藏”。

这个水藏要与在上的火藏相对,心肾有阴阳对時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心在上统一身之阳,肾在下统一身之阴;统一身之阳依靠火性炎上,统一身之阴依靠水性润下。

病理状态下,由于火性是炎上的,因此当身体有热时,则多表现为在上在外有热,治疗以清泻在外在上的热为常见;由于水性是润下的,当身体阳虚有寒时,则表现为下在内有寒,治疗当以温脾肾之阳为常见。

总之,六经辨证所表现的阴阳的时间性是脏腑阴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综合结果,主生;脏腑辨证所表现的阴阳的空间性是五脏相互对時、抑制的结果,主克。

三、何为精?释字:精者,《说文解字》:“择米也。

”《易・系辞:“精气为物。

”《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庄二十五年・日有食之疏):“日者阳精,月者阴精。

”又《襄二十八年・春无水疏:“五星者五行之精:木精曰岁星,火精曰荧惑,土精曰镇星,金精曰太白,水精曰辰星。

”(以上内容来自康熙字典)单从上述这些内容就应该对“精”有较深刻的了解了。

所以说学习《黄帝内经》时,对文字的理解要力求准确,尽量做到每一个字都要从字典中找到它的本意,我们最常用的字典就是《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

有时候觉得这些字很简单不查也可以,这是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知识。

查字典经常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这5种解释关于“精”这个字,基本上比较详细地概括了“精”的本意。

第一,精是物质的,而且是聚集着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的物质,阴阳和合好像是太极,是具有巨大能量的精微物质。

第二,日者阳之精,月者阴之精,五星者五行之精。

说明精存在于世间万物,存在于阴阳各个部位。

精本身既不单指阴,也不单指阳,是阴阳氤氲之物,有类似太极之意。

从另个角度来看精化气则为阳,精收藏则为阴,这是指精的生理状态,其病理状态是精不藏为阴虚有热,精泄为阳虚有寒。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五脏之一,是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根源。

肾主藏精、主水、主骨、主生长发育,是人体的生命之源。

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代谢和免疫等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肾的功能主要包括肾藏精、主水、主骨、主生长发育、主生殖等。

肾藏精是指肾脏内所藏之精液,精液是男性生殖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男性生殖能力的基础。

女性的卵巢中也有所谓的卵精,也是由肾脏所调节的。

肾主水是指肾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肾主骨是指肾脏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代谢的掌控,肾主生长发育是指肾脏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肾主生殖是指肾脏对人体生殖和性功能的主要作用。

中医学中,肾有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肾之分。

先天之肾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肾,藏有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气。

后天之肾是指出生后形成的肾,也就是指平常所说的肾脏。

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肾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维系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是人体生命之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肾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先天之精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精液,藏于先天之肾中,是生命之源。

后天之精是指成年后形成的精液,由肾脏和其他脏器共同生成。

肾精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性功能、免疫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脏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肾脏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水液排出,维持人体内部的水分平衡。

同时,肾脏还可以通过调节水液的分布,保持人体各个部位的水分平衡。

中医认为,肾主骨,肾脏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代谢有着重要的掌控作用。

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骨骼生长激素、钙、磷等物质的代谢,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健康。

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肾脏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肾脏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肾脏对人体生殖和性功能的主要作用。

肾脏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殖和性功能。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

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

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

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

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

),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与五脏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

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

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
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肺肾在水液代谢功能方
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

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

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即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配合,以共同完成呼吸运动的功能。

肺的呼吸功能,主要是呼吸的深度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持。

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景岳全书喘促论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另一方面,肺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摄纳,也有利于肺之肃降。

因此,肺肾在呼吸运动方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

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呼吸浅表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气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

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

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3.肝与肾
肝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与精之间和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方面。

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

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互生”。

在病理上,如肝血不足可以引起肾精亏损,肾精亏损亦能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昏、目眩、耳鸣、腰酸等症。

肝与肾中各有阴阳,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维持协调与充盛的生理状态,称为“肝肾同源”。

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称为“水不涵木”;肝阴不足,亦可以引起肾阴亏虚而致相火偏亢;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之证。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4.脾与肾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肾脾为先后天之本的依存与协同关系;一是脾之运化功能与肾精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一是脾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

脾为后天之
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比较而言,后天更重于先天,故又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

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脾主运化,肾中有肾精、肾阳,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脾主运化水液,肾主管水液代谢,两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以保证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上脾肾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导致脾阳虚亏,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

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