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与五脏间奇妙的关系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
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
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肾与五脏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
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五脏学说,是以心、肺、脾、肝、肾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各脏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
在病理上,各脏之间的病表又常互相影响。
下面谈谈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一、心与肾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肾居下焦,属阴属水,为阴中之阴脏。
心与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生理方面可概括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上下交通。
阴阳水火既济理论,源于《周易》,本用来说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后被引用到脏象学说,用来说明心肾之间在生理方面的有机联系。
具体说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其主要含义是:心火下交与肾,协助肾阳,以使肾水不寒,维持肾的阴阳平衡。
而肾水必须上升交于心,滋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维持心的阴阳平衡。
正如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说:“ 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又说:“ 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
”心属火,火性炎上;肾属水,水性润下,而心火何以能下降?肾水何以能上升?总的来说,心虽火脏,而火中有水;肾虽水脏,而水中有火。
因此,心阴、肾阳为火之主,升降之动力源泉,而心火、肾水为升降之本体。
心阴下降,心火亦随之而降,肾阳蒸腾,真阳发动,肾水则能上升滋助心阴。
故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另外,心肾相交又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有关。
肝气升发,有助于肾水上升而交于心,肺气萧降,有利于心火下降而温助肾阳。
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阴阳水火升降必经之地。
在病理时,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平衡失调,不但可影响到心或肾的生理活动,而且均可影响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正常联系,产生心肾不交、水火未济的病变,出现以失眠、心烦、心悸、腰膝酸软、遗精等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如心火虚衰或心阴亏损不能引火下行以助肾阳,可形成下寒精冷等病症。
另外,肝、肺、脾、胃等脏腑气机升降功能紊乱,也可使心肾之间的功能失其协调,产生心肾不交种种病症。
五脏功能与身体的密切联系

五脏功能与身体的密切联系肝1.肝主疏泄—肝气足,促消化,气机畅。
2.肝藏血——肝气足,人轻松,面红润,血气旺,精神好。
3.肝合体为筋,其华在爪——肝气足、筋骨强健,运动灵活、指甲红润,坚韧。
4.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血足,眼睛亮,视力好。
5.在志为怒——肝气足,五志安、心情舒畅、处事周到。
6.肝藏魂——肝气足,魂滋养,潜意识强。
心1.心主神志——心气足,精神好,神采奕奕。
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气血足,面色红润光泽、皮肤光滑细嫩。
3.开窍于舌——气血足,舌头红润。
4.在液为汗——气血足,毛孔均匀、汗出正常。
5.在志为喜——气血足,乐于言表、喜形于色。
6.心藏神——气血足,神志清晰,反应迅速。
脾1.脾主运化水液——脾气足,人不虚胖,脸不臃肿。
2.脾主升清——脾气足,皮肤不皱褶,内脏不下垂。
3.脾统血——脾气足,血不溢出脉外,皮下无瘀斑。
4.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壮,皮肤充满弹性。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足,口气清香,嘴唇红润。
6.在志为思——气血足,思维敏捷,乐观开朗。
7.脾藏意——脾气足,记忆好,意念强。
8.脾主运化水谷——脾气足,消化好,吸收快,身体棒。
肺1.肺主气——肺气足,气道畅,呼吸匀,免疫力好。
2.肺朝百脉——肺气足,血液循环好,含氧高,精力充沛。
3.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气足,水液运行通畅,身材好。
4.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气足,皮肤细嫩光滑,不易感冒。
5.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气足,鼻子精气,嗅觉灵敏。
6.喉为肺户——肺气足,声音亮,气顺畅。
7.在志为忧——肺气足,人不忧愁,常欢笑。
8.肺藏魄——肺气足,做事果断持久,意志坚定有毅力。
肾1.肾主藏精—肾气足,不怕凉,夫妻生活和谐。
2.肾主水——肾气足,水液代谢正常,人不虚胖,浮肿。
3.肾主纳气—肾气足,脸不长斑,人不喘。
4.肾主骨生髓—肾气足,骨强健,背直挺,牙坚固。
5.肾主智,通于脑—肾气足,记忆强,学习轻松,不患老年痴呆。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多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其生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关系;并用五行相乘相侮与子母相犯来说明其在病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四方面的病变关系。
但是,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与研究,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是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间的联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这样,就更具体、灵活、实用。
五脏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此以两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心与肺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就是心主血与肺主气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从心主血对肺主气来说,心推动血液运行,一方面,能维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而运行全身,从而使肺能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从肺主气对心主血来说,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能促进、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在肺司呼吸的作用下形成宗气以养心,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血运载宗气以养肺,以维持肺脏司呼吸的功能。
所以,宗气具有的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能够强化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病理现象: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
如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使血行无力,或肺失宣降,气机不畅,使血行受阻,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
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心悸、唇青、舌紫、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心血供养脾,维持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则化生血液功能旺盛,保证心血充盈。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五脏之一,是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根源。
肾主藏精、主水、主骨、主生长发育,是人体的生命之源。
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代谢和免疫等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肾的功能主要包括肾藏精、主水、主骨、主生长发育、主生殖等。
肾藏精是指肾脏内所藏之精液,精液是男性生殖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男性生殖能力的基础。
女性的卵巢中也有所谓的卵精,也是由肾脏所调节的。
肾主水是指肾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肾主骨是指肾脏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代谢的掌控,肾主生长发育是指肾脏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肾主生殖是指肾脏对人体生殖和性功能的主要作用。
中医学中,肾有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肾之分。
先天之肾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肾,藏有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气。
后天之肾是指出生后形成的肾,也就是指平常所说的肾脏。
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肾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维系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是人体生命之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肾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先天之精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精液,藏于先天之肾中,是生命之源。
后天之精是指成年后形成的精液,由肾脏和其他脏器共同生成。
肾精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性功能、免疫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脏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肾脏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水液排出,维持人体内部的水分平衡。
同时,肾脏还可以通过调节水液的分布,保持人体各个部位的水分平衡。
中医认为,肾主骨,肾脏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代谢有着重要的掌控作用。
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骨骼生长激素、钙、磷等物质的代谢,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健康。
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肾脏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肾脏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肾脏对人体生殖和性功能的主要作用。
肾脏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殖和性功能。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
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
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
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
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
),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该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环境的平衡,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下面是关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的20条详细解析。
1、心生肺:心主精神,肺主气,心的精神质可以促进肺气的产生和运行,同时肺气的运行也会促进心气的血液循环。
2、肺生肾:肺气可以促进肾气的产生和循环,肺气中的水分在肾中得到排泄,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
3、肾生肝: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水源,而肝脏则分泌胆汁,在发生代谢作用时需要肾脏提供水分的支持,肝脏的健康也需要依赖于肾脏的正常工作。
4、肝生脾:肝脏中的气血经过胆汁的代谢,流向脾脏,促进脾脏的运行和新陈代谢。
5、脾生肺:脾脏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肺气的循环,才能被分配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6、心生肝: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肝脏,维持肝功能正常,并且心脏同时也抑制肝脏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
7、肝生心:肝脏中的气血通过心脏的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8、心生脾:心脏中的气血可以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和运行,同时心脏还可以抑制脾脏的思维和过度紧张。
9、脾生心:脾脏中的气血可以为身体各部分输送营养和氧气,促进心脏的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可以平衡心脏和情绪。
10、肾生心:肾脏是人体中生命源泉的主要器官,正常的肾功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和稳定。
11、心克肾: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会影响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肾炎等。
12、肺克肝:肝脏在情绪波动或过度兴奋时会分泌大量的胆汁,降低人体内的气血水平,过度蓄积胆汁还会反过来影响肺的正常运行。
13、肝克脾: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荷,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导致脾虚。
14、脾克肝:过度的思虑和情绪波动会过度消耗脾脏的气血,使其运行不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肾与心:肾为水脏,而心为火脏,二者共为水火既济关系,心火下降,以
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使心阳不亢,肾水有病必殃及心脏,而心脏有疾也
会影响肾脏,于是就水火失济,心肾不交。
肾与脾:肾为水脏,内容相火,而脾为土脏,土筑为堤,水屯其中,命
门火旺必生脾土,脾土旺满,方可容大;肾为“先天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精,有赖后天之脾气滋养和培育,肾水有恙,命门火衰,则脾土难旺,水失收藏;堤内无水则堤岸崩塌,脾随肾虚,肾降脾殃。
肾与肺:肾为水脏,而肺为金脏,金水相生,则肺为肾水之上源。
肺金
不旺难生肾水,肾不纳气则肺气短浅,肾水枯竭必耗水源,二者共为母子,肺
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
肾与肝:肾为水脏,而肝为木脏,水木相生,涵养共勉。
肾水充盈则肝
木条达茂盛。
肝木凋零则肾水空泛,二者共为母子,肾为母,肝为子。
二者唇
齿相依。
可见肾脏并不是孤立的脏器,而是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的一个功能系统。
循五行的生克制化,患病则可相互传变,因此,肾脏患病,心肺肝脾诸脏也都
会同病,可见治肾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必须找到根源,全息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