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五肾
(中医学课件)象-五脏-肾

1.肾藏精(Essence Stored by the Kidneys)
精的涵义:是构成人体具有生命 活力的精微物质,精又是人体生 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 胎的原始物质。有生殖和繁衍后 代的作用,又称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 生,又称水谷之精。两者贮藏于 肾,称为“肾精”。
(1)涵义: 人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肾的纳气 作用,帮助肺吸气,以保证呼吸运动达到一定的 深度。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归根于肾,防止 呼吸表浅的作用,以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 故有“肾为气之根”之说。
纳:摄纳、受纳; 气:肺吸入之清气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 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 乃和”。
(2)机理 :肾的气化作用。 ①体内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
关,水液以上、中、下三焦为通道 输布全身,肾阳的蒸腾气化,主宰 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等对津液的 气化,均赖于肾阳的温煦。
16
肾主水和气化
②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 始终。 主司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各个 环节,对参与代谢的有关脏腑具 有促进作用。 如推动、促进肺、脾等脏对 在水液的输布、排泄。
5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物质基础 先天之精 充养培育 后天之精
肾精
“先天生后 天,后天养
先天”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互依存,胎儿形成之 前,先天之精的存在已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 质基础,胎儿形成之后,后天之精又不断供 养先天之精。
6
肾藏精
(2)肾藏精的涵义:
肾有摄纳、贮存、封藏先、后天之精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切论》:“肾者……受五脏六腑
19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肾与五脏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
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中医五脏 公式

中医五脏公式中医五脏公式是中医学中关于五脏功能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它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功能以及五脏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
中医五脏公式包括“心藏神,肝藏血,脾藏思,肺藏气,肾藏精”。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五个部分。
首先是“心藏神”。
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之官,主宰着人的思维、记忆、意识等活动。
心脏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器官,更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中枢。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液循环,将充满氧气的血液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以供养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接下来是“肝藏血”。
肝脏在中医中被视为血液储藏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血液。
中医认为,肝脏对血液的储藏和调节能力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肝脏还有调节情绪、保持心理稳定等重要功能。
第三个是“脾藏思”。
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的中心。
脾脏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生理活动所需。
脾脏还有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控制肌肉活动等重要功能。
第四个是“肺藏气”。
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呼吸和气机活动的中心。
肺主气,具有呼吸、发散、宣发等功能。
肺脏的主要作用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身体,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机的正常运行。
最后是“肾藏精”。
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人体的先天之本,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人体的精气。
肾脏不仅掌管生殖、生长发育,还有调节水液代谢、骨髓生成等重要功能。
肾脏的健康与人体的生命力、免疫力等密切相关。
总结一下,中医五脏公式是中医学中对五脏功能的总结和概括。
它包括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中医五脏公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五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
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脏者,藏也。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心脏功能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补肾脏

内外xx,五脏同调—补肾脏xx养生时间:2013-02-21曾经有一位养生大师说过:“疲劳的本质是衰老,衰老本质是肾虚。
”这句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是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肯定会衰老,衰老在人体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肾虚。
因为在五脏中,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只是父母给我们恩赐,是我们人体的米缸。
五脏中肾脏承载的功能是最多的。
肾脏除了具备主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放入功能以外。
肾脏还掌管着我们周身水液的循环,肾主水液代谢,我们日常的水的吸收和排泄都直接和肾脏有关系。
可以说肾脏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总开关”。
人每天都会和很多水,水喝到肚子里以后,首先要输送到各个器官供人体使用,使用不了的经过代谢系统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我们全靠肾脏这个总开关进行调节。
要是肾脏功能降低了,就会出现这个水不受控制了,四处乱窜,就会出现两种结果,该排的水排不出去,该得到水供应的器官又得不到。
很多老年朋友会出现水肿,早上起来脸滂了,双腿肿的一按一个坑,经常的便溏、盗汗,这是该排的没有排出去。
而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便不利,甚至咱们说的失眠、健忘都是该得到水的地方又得不到水了。
这都是肾主水液功能衰退导致的。
说到肾主水液的功能就不能不提肾司二便的功能。
我们经常说的肾脏可以掌管这大小便的功能,肾气足的时候啊,那么大小便都非常有规律,有力量而且大小便是可控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一个人啊都吓尿裤子了,说的是,当一个人极度恐惧的时候,肾气严重亏虚,不能固摄二便了,所以就尿裤子了,那么再比如说我们走在大街上想小便,没有厕所怎么办啊,年轻人就能挺得住,挺一会,及时找个厕所,解决一下,但是我们年纪大的人可就完喽,只要一有大小便,憋都憋不住,多少人都因为没找到厕所尿裤子、拉裤子,我们还有很多老年朋友,尤其是男同志,在街上,马路上,想小便但是没有厕所,挺不住,于是就在墙角啊,胡同啊,就地解决了,根本顾不上什么脸不脸面的事。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对于精气之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效应创造良好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1.精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精,是精微、精华之意。
中医学中的精,即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其含义有两方面。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虽然来源与功能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肾所藏的精气可以转化为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兹分述之。
肾主生殖:生殖,即生育繁殖,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保证。
中医学认为,生殖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肾的精气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是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基础。
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就逐渐充盛,到了青春期(男子二八,女子二七),肾的精气进一步充盛,体内产生了一种叫“天癸”的物质,这时人的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男子出现排精,女子月事以时下,从而具备了生殖能力并维持到一定的年龄。
从中年进入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竭,“天癸”这种物质也逐渐消失,生殖能力即逐渐地丧失。
肾气促进生长发育: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可见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如果肾的精气虚衰,必然会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病理变化。
此外,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的理论,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保养肾中精气,是中医防止早衰、延年益寿的核心内容。
目前所研制的抗衰老药物,亦以补肾药物为主。
此外,中医学认为,精血互相化生,肾精可以化生为血液,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肾精生血理论,对中医临床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的关系: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五肾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
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
在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阴精,又主命火。
肾精宜藏,最忌耗泄损伤,命火宜潜于水中,不宜升腾。
所以,在古代,以潜藏蛰伏之意比喻肾的生理特性。
正是由于肾的封藏固摄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得以保留,元阴元阳得以闭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
若肾有病变,使肾的封藏、固摄机能失职,就会引起阴精过度耗损妄泄病症,表现为遗精、带下、滑胎、尿浊、尿甜等。
2、肾与冬气相通应。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而冬季阴气最盛,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表现在病理方面,肾的病变,在自然界之气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转,病人的自我感觉亦较为舒服些。
当然冬季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对肾也容易产生损害作用。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之一。
在中医学理论中,精的运用甚为广泛,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是由精这种物质构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胚胎的发育,生命的产生。
故《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
二是指精为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即是说,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壮年、老年,都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所谓先天之精,即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并决定着每个人的体质、生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寿命。
在出生离开母体后,这精就藏于肾,成为肾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传、繁殖、生育的物质基础。
所谓后天之精,即指脏腑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
因为这精来源于出生后,依赖于脾胃所化生,故称之为后天之精.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到五脏六腑、皮毛筋骨,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
其通过代谢平衡后所剩余的部分,则输注到肾脏,成为肾精的一部分。
后天之精的化生,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先天之精亦依赖于后天之精的补充,才不致耗尽。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保证了肾精的充盛。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藏于肾,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所以肾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条件有关外,还和后天营养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
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是生养身体的根本。
而肾所藏之精属于物质,这种物质又可转化为功能,即肾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
肾气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功能。
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殖机能的旺盛与衰减。
肾主生殖人体的生殖机能包括两个方面,即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它是繁衍后代、代代相传的根本保证。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和肾有关。
一方面,肾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肾精又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使生殖机能成熟并维持生殖机能旺盛不衰。
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滋养,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期,体内就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中医学称之为天癸.所谓天癸,乃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它来源于男女之肾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滋养和充盈。
天癸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当天癸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则男子出现排精现象,女子按时排泄月经,男女性机能开始成熟,并已具备生殖能力。
此后,随着年龄的变化,肾精由充盛而逐渐衰减,天癸也逐渐减少,生殖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
由此可见,天癸的盛衰主要依赖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而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通过天癸而发挥作用。
既然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殖机能,所以当肾中精气衰减时,就会导致性机能和生殖机能的异常。
而对于性机能和生殖机能的病变,也往往采用填补肾精的方法治疗。
肾主生长发育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开始充盛,人体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活泼,在七、八岁时,由于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出现了齿更发长的生理变化。
到了青壮年,肾中精气更加充盛,不仅具备了生殖能力,而且身体强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牙齿坚固,头发黑亮,处于人生中身体最强壮的时期。
进入老年,由于肾中精气开始衰减,人的形体逐渐衰老,不仅生殖机能丧失,而且头发斑白,牙齿动摇,弯腰驼背,步履不稳,耳聋失聪,面憔无华。
既然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那么在肾中精气不足时,往往出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
如在幼年时期,肾中精气不足,则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或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五软(手足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在成年时期,如肾中精气亏损过度,则可未老先衰,表现为发脱齿摇,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衰弱。
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补肾精的方法治疗,能获得一定疗效。
另外,在肾主生长发育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于抗衰老的预防,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调补肾脏,目前研制的抗衰老药物,尤以补肾者为多。
肾藏精,肾精化生肾气,肾精充足,则肾气旺盛;肾精亏损,则肾气衰弱。
肾精与肾气互为体用,故有时将二者合称为精气。
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种生理活动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故肾被看作先天之本.从阴阳属性来分,精属有形,为阴;气属无形,为阳。
所以亦称肾精为肾阴,称肾气为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本源,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
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它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肾之阴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
由于阴阳同居肾中,故肾又被称为水火之宅.(二)主水液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机能。
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虽然与肺、脾、肝、肾等多个脏腑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是肾,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贯穿在水液代谢过程的始终。
肾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所谓气化,是指肾中阳气的蒸化作用。
肾阳蒸化水液,使水能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以利于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布散排泄,从而使水液代谢维持正常。
具体来说,肾主水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升清降浊。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有清浊之分,所谓清者,即指含有营养成分的部分水液;所谓浊者,即指含有各种代谢废物的水液。
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是水液在体内气化的基本规律。
水液代谢,首先是通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运化,其精微部分转输于肺,通过宣发肃降,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归于肾。
归于肾的水液虽名为浊,但其中仍含有清的部分,故在肾阳蒸化作用下,浊中之清可进一步蒸腾气化,复上升于肺,再次布散周身,这种生理过程,称为肾的升清功能.而其中的浊中之浊,则注入膀胱为尿,这个生理过程称为肾的降浊功能.因此,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升浊降,促进着体液的代谢,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其次是司膀胱开合。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排尿,与肾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
贮尿要依靠肾气的固摄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故称此作用为肾司膀胱开合。
开,则使尿液顺利排出体外;合,则使水津保留于体内,维持体内水液量的相对恒定。
另外是对肺、脾、肝、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
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大动力,只有在肾中阳气的温煦和蒸化作用下,脾运化水湿,肺通调水道,肝疏泄水液,三焦司水道之决渎,以及上述膀胱适度开合等,方能并行不悖,各守其职,协调一致,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肾有病变,失去主水之功能,往往会影响水液代谢,使之发生紊乱,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理表现。
若肾阳不足,失去温化蒸腾作用,则表现为小便清长或尿量明显增多等症。
(三)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人体的呼吸虽然由肺来主司,还必须有肾的参与才能维持正常。
具体来说,由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达于肾,由肾来摄纳,方能保持呼吸运动的深沉和平稳,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只有肺肾协调一致,呼吸功能才会正常。
实际上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
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肺吸入之清气上逆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病症。
从临床实际来看,往往在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患中,可见到肾不纳气的征象,治疗常用补肾纳气的方法,多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肾的附属功能(一)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骨,促其生长发育。
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其内在联系。
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则发育旺盛,骨质致密,坚固有力。
反之,如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其滋养。
在小儿,就会骨骼发育不良或生长迟缓,骨软无力,囱门迟闭等;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步履蹒跚,甚则脚痿不能行动;在老年,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
藏于骨腔内之髓,称为骨髓。
位于脊椎管内之髓,称为脊髓。
位于颅腔中的髓,称为脑髓。
这三种髓,均由肾精所化生。
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到骨的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影响到髓的充盈和发育。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因为脊髓上通于脑,聚而为脑髓。
肾精充沛,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目聪明,记忆力强。
反之,若肾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儿,则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头晕,眼花,耳鸣,失眠;严重者,则可发展成为健忘症。
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称齿为骨之余.既然牙齿与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齿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
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
若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或脱落。
对于牙齿松动等病证,临床上亦常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多能获效。
肾主骨这一理论,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充分的证实。
例如研究发现,某些补肾药物,能增加骨的坚韧度,对于某些骨折的病人,采用补肾的方药治疗,多能加速骨质愈合。
近年来,根据肾主骨的理论,从治肾入手,治疗多种骨的病变,都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