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 两代是可以的。
”文中填空处应是( )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唐宋D、明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诛杀异己者C、强化君主专制D、监控臣民举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有关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设丞相②设立军机处③颁布“推恩令” ④实行行省制度⑤实行厂卫制度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④⑤②【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D、专制集权的加强【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C、“楚河汉界”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朝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是( )A、兵部B、五军都督府C、按察使司D、都指挥使司【解析】:第8题【单选题】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元末红巾军的一位领袖B、他大杀建国功臣C、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D、他于1421年建立明朝【答案】:第10题【单选题】以下是我国古代某著名小说第62回中的一段描写:“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贼来,寡人亲审。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3分)$2 阅读下列史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1阅读下列材料:[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后练习

《15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后练习适用年级:七年级建议时长:0分钟试卷总分:30.0分一、单选类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三省六部②设三司③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④设特务机构(2.0分)(单选)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D. ②④2.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古代的称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都②中都③涿郡④北京(2.0分)(单选)A. ①②③④B. ③②①④C. ④③②①D. ③①④②3.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2.0分)(单选)A. 实行三省六部制B. 创立科举制C. 废除丞相制度D. 设立军机处4.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
(2.0分)(单选)A. 压制知识分子B. 推崇儒家经典C. 完善法律体系D. 加强思想控制5.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 。
(2.0分)(单选)A. 八股取士B. 试题类型繁多C.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6.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2.0分)(单选)A.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 制定法律C. 监视、侦查臣民D. 督查百官7.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列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8个部分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④解答内容必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0分)(单选)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2.0分)(单选)A. 君权的强化B. 君臣关系亲善C. 君臣关系紧张D. 大臣昼夜忙于政务9.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制度或措施是( )。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1、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1368年,朱元璋(即明太祖),南京。
2、明太祖统一全国后,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各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奋力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军政)(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3、何为锦衣卫、东厂,职责是什么?如何评价?锦衣卫:明太祖时,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东厂:明成祖朱棣时增设,由皇帝亲信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明朝科举制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答题形式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八股取士?目的: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消极影响:考试内容单调,考试形式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5、概述靖难之役,并分析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时间:1398年—1402年;结果:朱棣(明成祖)称帝;实质: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之争。
6、明成祖即位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政治方面: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2)文化教育方面:继续实行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继续实行削藩7、重点归纳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行政机构)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成祖时)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实行削藩政策,加强君权。
8、列举秦朝、西汉、隋唐、明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科举制,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最为重要;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表个人见解。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余秋雨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其向往的理由是①废除宰相,专制顶峰②消灭割据,结束分裂③科技领先,宋词兴盛④经济繁荣,重心南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宋朝”,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太重而有篡位夺权的危险,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对左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后,干脆乘机废除宰相制度,中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①不合题意,因此含有①的选项,均不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2.秦朝的“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
明太祖时,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3.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A.锦衣卫B.内阁C.六部D.八股文【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八股文。
教材中顾炎武的原话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顾炎武批评的是八股文,不是什么锦衣卫、内阁、六部等。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4.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使六部直接归中央管辖;清朝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的枢纽;这两项措施都表明皇权的高度膨胀,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置,表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据此可知,明朝定都南京,故选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故选D。
B选项三通四史,杜佑《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为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
C选项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据此可知,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故选C。
A选项东厂是明成祖时期增设的特务机构。
B选项是明成祖时期将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改名而来。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以上材料的内容应该发生在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改革的相关知识内容。
鉴于元代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的情况,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试题类型繁多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发展的相关知识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B、C、D三项是明朝之前的科举制的史实;到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3.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不包括()A.丞相制的废除B.军机处的设立C.厂卫制度的设立D.大兴文字狱【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4.“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这一史实最早发生在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解决本题,需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今我朝罢丞相”,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君主权利,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5.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C.开创殿试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准确识记。
第13课《明朝皇权的加强》习题

第13课明朝皇权的加强一、选择题。
1.明朝皇权空前强化的重要表现是()。
A.设三司B.罢宰相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设内阁制度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是在()A.大都B.北京C.应天D.东京3.丞相制度创立和废除的朝代分别是在()A.秦朝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4.明太祖将行省之权分于三司,三司包括()①布政司②按察司③宣慰司④都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明朝特务机构设立的先后顺序是()①锦衣卫②西厂③东厂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6.明太祖的下列措施中,旨在加强思想控制的是()①设三司②八股取士③颁行《大明律》④大兴文字狱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7.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根本目的是()A.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B.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D. 完善君主专制的政体8.朱元璋采纳的朱升的建议是()A.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高筑墙、广积粮,缓称D.完善君主专制的政体9.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一位领袖B.他吸收读书人充当谋事C.它建立明朝,定都南京D.1421年建立明朝二、填空题。
1.明朝的建立者是明太祖_______。
2.1368年,明军攻占_______,标志着元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
3._________机构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4.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_______》和《孟子》。
5.明太祖在中央废除_______,撤销_________,_________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之人。
今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彼此相互制约和抗衡,而诸事皆朝廷总揽。
1.据材料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明太祖的说法对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四、问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为 ( )
A.1351年 B.1368年 C.1399年 D.1421年
2.元朝灭亡是在 ( )
A.1368年 B.1399年 C.1402年 D.1421年
3.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在 ( )
A.诸子百家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5.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靖难”的含义是 ( ) A.最大的困难 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 D.克服困难
6.明朝迁都到北京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嘉靖帝
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 ( )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 )
A.废除丞相 B.设立特务机构 C.分封藩王 D.八股取士
9.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
里? (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位封建帝王相似 (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二、填空题
1.1368年,朱元璋以为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燕王朱棣因“”的胜利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明
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3.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
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明成祖朱棣改为北京,于年将都城从迁到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有关“靖难之役”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
明初建都南京,远离塞北,北元(蒙古)势力时常出没塞下,构成对明朝的威胁。
明太祖晚年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主持军务。
……(诸王)都是“据名藩,控要塞,以分制海内”。
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一万六千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1398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蚊继位,是为建文帝。
时诸王势焰,建文帝怕尾大不掉,便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计削藩。
建文帝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2.建文帝为什么采取削藩政策?结果怎样?
3.明朝初年分封藩王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四、列举题
试列举明朝前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具体表现。
五、问答题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2.B 3.C 4.D 5.B 6.C 7.B 8.C 9.B 10.C
二、1.应天,靖难之役2.行中书省,三司,削藩3.锦衣卫,东厂,厂卫4.北平,142l,南京
三、1.①为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对开国功臣宿将的猜疑心理③防止蒙古势力对北部边疆的骚扰
2.藩王势力的恶性膨胀,威胁到建文帝的统治。
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
统治。
3.明成祖朱棣继续推行削藩政策,最终解决藩王的割据势力。
四、1.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2.在中央废丞相,撤消中书省,权分六部分理朝政;
3.设立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4.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5.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五、1.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但科举考试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仅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
2.不好。
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为中试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