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试题-1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1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D. 社会文化现象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统计分析法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合作C. 顺从、合作和认同D. 服从、合作和竞争4.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形成对他人的看法?A. 直接观察B. 归因C. 社会比较D. 刻板印象5.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A. 自尊B. 自我效能感C. 自我服务偏差D. 客观自我6. 米尔格拉姆实验主要研究了什么现象?A. 服从权威B. 社会影响C. 群体思维D. 社会认同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如何学习社会行为?A. 通过观察他人B. 通过自我反省C. 通过内在动机D. 通过直接经验8.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群体极化?A. 群体决策倾向于极端化B. 群体成员意见趋于一致C. 群体成员行为趋于保守D. 群体成员情绪趋于激动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维持基于什么原则?A. 公平原则B. 互惠原则C. 权力原则D. 情感原则10.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社会影响的范畴?A. 从众B. 社会促进C. 社会抑制D. 社会隔离答案:1-5 C D A B D 6-10 A A D C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2. 解释什么是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效应。

3. 描述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作用。

答案: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用于解释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性格)或外部因素(如情境、环境)。

这种归因方式影响个体的自我感知、情绪反应和行为选择。

2.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在简单任务上的表现会提高,而在复杂任务上的表现可能会降低。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一、选择题:1. ( )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A.0岁一1岁半 B.1岁半一3岁 C.3岁一6岁 D.6岁一10岁2.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 (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3.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价值成分4.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意向5.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6.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该、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7.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是( )A.大学合唱团 B.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C.英国曼联足球队 D.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8.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热情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北美人更喜欢独处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9.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为()A.首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印象形成 D.人际认知10.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这是()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1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D. 社会结构答案:C2.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B.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工作效率提高C.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降低D.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提高答案:B3.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塔杰菲尔D. 斯金纳答案:C4. 从众行为通常发生在哪种情境下?A. 个体独立完成任务B.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C. 个体与他人意见一致D. 个体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答案:B5. 社会影响的类型不包括:A. 服从B. 从众C. 认同D. 独立思考答案:D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班杜拉B. 皮亚杰C. 弗洛伊德D. 荣格答案:A7.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阿伦森B. 费斯汀格C. 马斯洛D. 卡尔·罗杰斯答案:B8.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A. 负面影响B. 无影响C. 积极影响D. 有时积极有时消极答案:C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A. 情感B. 利益C. 义务D. 权力答案:B10. 社会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特里普利特C. 阿伦森D. 班杜拉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案: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水平会影响其动机、情感和行为。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可能面对挑战,坚持努力,并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态度。

2. 描述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

答案: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服从、从众和认同。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他人或群体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认同是指个体因为欣赏或尊重他人,而模仿其行为或观点。

社会心理学题库1

社会心理学题库1

单项选择题(50分)第1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答题分析:正确答案:DA。

警察B。

法官C。

外交官D。

朋友本题得分:0第2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答题分析:正确答案:BA。

问卷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观察法本题得分:0第3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的创始人。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CA。

罗斯B。

鲍德温C。

奥尔波特D。

卢梭本题得分:0第4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医生应该救死扶伤,军人应该绝对服从命令属于( )。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BA。

规定性角色B.理想角色C。

领悟角色D。

实践角色本题得分:0第5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CA。

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

初级社会化本题得分:0第6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CA。

再社会化B。

初级社会化C。

基本社会化D。

预期社会化本题得分:0第7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AA。

罗斯B。

塔尔德C。

奥尔波特D。

鲍德温本题得分:0第8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AA。

再社会化B。

基本社会化C.初级社会化D。

预期社会化本题得分:0第9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答题分析:正确答案:AA。

鲁东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鲁东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鲁东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 学校社会心理学(鲁东大学)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绪论——社会心理学何为?1、问题: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驱动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当我们置身于某种情境时,似乎被某种魔力所控制,常常会变得身不由己。

选项:A:关系B:结构C:情境D:互动答案: 【情境】第二章社会认知第二章单元测试1、问题:个体的()对其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选项:A:自我认知B:环境认知C:情境认知D:人格特征答案: 【自我认知】2、问题:自我服务偏见其实是个体维护()的一种手段,他是下意识地在保护自己。

选项:A:自信B:自尊C:自省D:自主答案: 【自尊】3、问题:人们在自我认知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聚光灯效应呢?选项:A: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B: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C:透明度错觉D:情境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答案: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透明度错觉】4、问题:人们除了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还有什么类型的习得性无助?选项:A:替代性无助B:书本性无助C:群体性无助D:情景性无助答案: 【替代性无助;群体性无助】5、问题:“察言观色”中的“观色”主要是指哪几个方面?选项:A:面部表情B:静态的肢体语言C:口头语言D:互动中的人际距离答案: 【面部表情;静态的肢体语言;互动中的人际距离】6、问题:通常我们会从角色,身份、社会比较、自尊、他人的评价以及文化六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认知。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 【正确】7、问题: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素有归因理论之父之称,他提出归因的二分法理论,这一理论是指人们在归因时通常将个体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者是外部原因。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 【正确】8、问题:长期处于稀缺思维的人,这种稀缺心态会给人们大脑增加大量带宽。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 【错误】9、问题:人们有两套思维系统,分别是自动化思维系统和控制性思维系统。

社会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

社会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

社会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包括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

A.交往过程B.群体过程C.心理过程D.行为过程正确答案:B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华生B.班杜拉C.斯金纳D.巴甫洛夫正确答案:A3、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B.奥尔波特C.勒温D.华生正确答案:A4、与麦独孤同属于社会心理学生物理论的人物有()。

A.班杜拉B.阿德勒C.巴甫洛夫D.劳伦兹5、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由()提出的。

A.马斯洛B.荣格C.华生D.桑代克正确答案:D6、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是()。

A.勒温B.华生C.奥尔波特D.班杜拉正确答案:C7、以下哪一位不属于行为主义学派?A.华生B.斯金纳C.罗杰斯D.桑代克正确答案:C8、与麦独孤同属于社会心理学生物理论的人物有A.班杜拉B.阿德勒C.劳伦兹D.巴甫洛夫9、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由()提出的。

A.桑代克B.华生C.马斯洛D.荣格正确答案:A10、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斯金纳B.巴普洛夫C.班杜拉D.华生正确答案:D11、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予以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

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A.负强化B.正强化C.消退D.惩罚正确答案:C12、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数据是重要的一步。

新闻评论、日记、病历等属于什么方法?A.观察法B.元分析方法C.档案研究法正确答案:C13、在社会心理研究的实验设计中,用民族志、文献分析法来描述社会行为的方法叫做()。

A.元分析方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档案研究法正确答案:B14、我们想要了解历代皇帝和大臣人际互动的特点,一般选择什么研究方法?A.非参与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档案研究法正确答案:D15、坐在教室后面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观察的方式是()。

A.有目的式观察B.一般观察C.情景式观察D.参与式观察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学习社会心理学有助于()。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2023模拟卷注:找到所考试题直接看该试题所有题目和答案即可。

查找按键:Ctrl+F超越高度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社会学习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是()。

(2分)A.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B.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体现个体的攻击欲望C.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来消除D.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标准答案:C2.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

(2分)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标准答案:C(2分)3.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oA.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

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C.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D.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标准答案:C4.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形成较(2分)为固定的看法,这种现象是()β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C.定型D.刻板印象•★标准答案:D(2分)5.社会学习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是()βA.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B.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体现个体的攻击欲望C.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来消除D.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标准答案:C二、多选题(共5题海题3分洪15分)L身体语言主要有()。

(3分)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标准答案:A,B,E2.责任分散是一种()的现象。

(3分)A.责任意识降低B.责任意识提高C.性质有益D.性质有害E.故意推诿责任的行为•★标准答案:A,D3.有关态度改变,正确的说法是()«(3分)A.信息重复次数越多,态度改变的效果越好B.从长远来看,任何一种态度改变的努力都是有效的C.态度改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激发主体的自我防御D.态度改变的本质是人的继续社会化E.可》通过行为改变来引导态度改变•★标准答案:B,C,D,E4.社会刻板印象是()o(3分)A.一种认知偏见B.是个人性格偏执的折射C.是一种消极有害的认知D.可以快速形成对人印象E.是人的一种适应性反映•★标准答案:A,D,E5.不同于一般理工科研究,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研究原则有()o(3分)A.充足补救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可重复性原则D.自愿参加原则E.自由终止原则•★标准答案:A,C,D,E三、判断题(共5题,每题2分洪10分)1.个体因为受到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作――同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和()。

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与()三种成分。

22.舒茨(W.C.)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的需要、()的需要和()的需要。

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和()攻击行为。

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和()。

26.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的服从和对()的服从。

27.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和()。

(二)单项选择题
1.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

A.海德B.维纳C.凯利D.贝姆
3.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B.可信赖性C.吸引力D.相似性
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A.顺从B.服从C.从众D.同化
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从众D.社会惰化
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
7.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
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

A.费斯廷格B.海德C.谢里夫D.凯尔曼
9.“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

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C.自我暗示D.反暗示
1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的存在。

A.中心特征B.边缘特征C.从众D.服从
1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B.朋友C.外交官D.妻子
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
13.三度归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凯利B.海德C.维纳D.库利
1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
15.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A.伯克威茨B.多拉德C.弗洛伊德D.班杜拉
16.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现象的存在。

A.中心特征B.边缘特征C.从众D.服从
17.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18.罗森塔尔等(& ,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A.皮克马利翁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
19.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
20.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
21.卡茨(D.)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A.功能理论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学习理论
22.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A.机关的科室B.集邮爱好者协会C.学校的班级D.工厂的班组
23.心理学家雷维奇()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种类型。

A.5 B.6 C.7 D.8
(三)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
2.社会角色
3.归因
4.基本归因错误
5.社会认知
6.刻板印象
7.自我实现的预言
8.社会比较
9.社会态度
10.利他行为
11.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12.责任扩散
13.攻击行为
14.社会影响
15.群体思维
16.去个性化
17.群体极化
18.偏见
19.从众
20.服从
(四)简答题
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3.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
4.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6.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7.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8.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

9.什么是从众?为什么会产生?
10.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11.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
12.简述从众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五)应用分析题
1.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
2003年5月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的面,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竟无一人上前制止。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
象。

2.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请用学过的内容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群体内的各个成员间可能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

很多事实表明,不良的竞争常常会两败俱伤,相互合作常会产生双赢的局面。

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与您自己的经验来阐述:
(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作的形成。

4.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2秒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在飞机发射之前工程师对发射提出过置疑,认为空气的温度过低会
对飞船的安全造成威胁。

但是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强迫操作者发射了飞船。

他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美国宇航局已经有55次成功发射的先例。

反对者迫于压力,保持沉默,于是出现了一致通过的假象。

请说明为何会产生这种悲剧?如何减少这种悲剧的产
生?
5.在2001年的辛辛那提市。

一个警察跟踪一位名叫托马斯的黑人进入了一条小巷,并命令他举起双手,托马斯还没来得与答应就被开枪打死。

实际上,托马斯没有携带任何武器。

托马斯成为六年中第15个被辛辛那提市警察打死的美国黑人,而期间没有一个白人被警察打死。

为什么警察对黑人白人会区别对待?如何避免这种区别对待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