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期末复习
古代文学期末资料整理(唐-宋)

唐代士风1.心态:自信与豪迈(国力强大、文化进步、入仕自主权)2.生活:(1)漫游之风(田园诗,山川神道,边塞诗,市井题材)(2)入幕—入仕—贬谪(3)读书山林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儒释道融合唐代文学风貌:内容壮阔、情调昂扬、音韵和谐、意境圆融、整体雍容浑厚;外向、抒情,富于理想色彩、浪漫情调;“声律与风骨俱备”,文质斌斌,尽善尽美。
唐代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歌颂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侧重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边塞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元白诗派白居易和元稹新乐府诗人,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追求奇崛险怪的诗风,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白话诗派唐代散文: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
唐代小说:唐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人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
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
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唐五代词:词----曲子词的简称,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
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
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始于中唐白居易等人。
到晚唐五代,词逐渐成熟。
有两大创作中心。
★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初盛唐干时用世——慷慨激昂、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唐忧时拯世——面对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晚唐愤世嫉俗——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用文学痛心国事、哀伤时局、讥刺政治,作最后的抗争。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中国古代唐宋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坤等诗人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敢于面向生活,自觉地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的赋咏新题材,及运用新体写实事的乐府诗。
特点;1用新体,不用乐府旧题材,2写事实,不是借古讽今,而是直接反应事实。
3,不以入乐为否为标准。
2.元白,元和体:清浅通俗,开启了市民文学。
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1)讽喻诗特点:A一事一提,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以宫文奏折为主。
主题明确。
B.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形式上采用了三三七体C多用对比的手法,揭露深刻,夹叙夹议感情鲜明。
D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如上阳白发人讽喻诗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
如《轻肥》《卖炭翁》.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闲适诗特点:独善其身,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如《问刘十九》感伤诗特点:《琵琶行》。
《长恨歌》古典叙事诗的顶峰。
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杂律诗特点:《忆江南》《花非花》长恨歌的艺术特色:(1)以乐景写哀。
官中之乐——贵妃之死——玄宗思念——蓬莱仙境2)整首诗歌善于掌握节奏,以变化的节奏连缀画面,造成不同的气氛(3)人物刻画形象韩愈“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这次变革适应着时代的需要,总结了从先秦以来,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的进行了创作实践,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为推行新文体,不懈努力,广为宣传,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
而提出新文体的韩愈等人,与当时流行的骈体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革新叫古文运动。
韩愈在古文方面的作用:建立了古文的理论,“文以明道”“不平则鸣”。
古代文学史 唐宋复习资料

李白: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道教:独立自身,及时行乐,对人生自由的向往。
游侠之气;儒学: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贺知章称之为“谛仙人”。
最突出的特点: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的运用古题,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借用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运用古题却处处有我,呈现无人能拟的个性——李白体。
大胆的运用夸张和巧妙地比喻来突出主观感受。
李白的歌行体:更加注重抒情,以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展开篇章。
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一切固有的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人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绝句贵在含蓄,又贵在自然天成。
五绝;七绝: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有乐府民歌的形象极为明显。
李白艺术体貌的概括:在文学史上,从六朝到隋唐,是审美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虽然曹丕已经提出了“文以气为主”,钟嵘也提倡“自然英旨”,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六朝的艺术趣味仍是更多地偏向于典雅文饰。
到了盛唐诗歌,转而以主体意识的天才抒发和自然表现为目标,前人的哲学审美理想才真正地得到充分的体现。
而李白在这方面又正是一个集中的代表。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以“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两句话概括李白诗歌总貌。
这一特点体现于李白诗的艺术形象、抒情方式和诗歌语言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他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白诗歌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李白既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就形成了李白诗歌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型则着意于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优美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
总之,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照诗人个性,被改照和理想化的图景李白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擅长用超现实的的东西变现现实性的主题。
@李白不重视生活本身细节的描写,而抒发对生活的整体感受。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

此答案 仅供参考 若有错误
请谅解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 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 有 时 透 露 了 诗 歌 变 革 的 消 息 , 有的还对 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 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 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风格较为清俊,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 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 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 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以贾岛、姚合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 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 西昆体诗歌 宋初,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 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 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 。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 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期,后蜀赵崇祚编辑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收录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内容 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词风浓艳香软。后人称集中地作家 为“花间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 故称之曰江湖诗派。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 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但部分诗人也多应 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中国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学史唐宋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1、⽂章四友:杜审⾔,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歌⾏体。
3、吴中四⼠: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有很⼤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完成“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
五律的定型是由⼆⼈最后完成的。
同时⼜与李杜等⼈成功的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于七⾔诗,完成了七⾔诗的定型,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唐代最早出现的⽐较成熟的古⽂---王勃《野望》6、初唐诗⼈的核⼼旗⼿,盛唐诗坛的奠基⼈和揭幕⼈—-陈⼦昂7、唐代第⼀本当代诗歌集—-殷璠《河岳英灵集》8、写意⼭⽔画的创始⼈---王维9、诗仙---李⽩,诗圣---杜甫,李杜---李⽩、杜甫,⼩李杜---李商隐、杜牧10、南宗诗史:后⼈对杜甫诗的评价11、⼤历⼗才⼦: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诗多写应景献酬,流连光景。
12、韩孟诗派:韩愈,孟郊的合称13、郊岛:孟郊,贾岛的并称,“郊寒岛瘦”14、百代游记之祖---柳宗元15、张王乐府:张籍,王建的合称。
两⼈长于乐府诗。
16、韦柳: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皆善于⼭⽔⽥园诗。
17、刘禹锡、柳宗元的不同: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雄,柳诗⾻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8、晚唐七律第⼀---李商隐19、唐传奇的开篇—-王度《古镜记》20、词---是合乐⽽歌的新体诗。
⼜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1、⼩令---58字以下,中调---58~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
上阕最后⼀句---歇拍(过⽚),下⽚第⼀句---换头22、易安体:李清照创作的词风。
23、词中之帝---李煜24、宋代初期词坛的领军⼈物---晏殊25、宋代以诗论诗的开⼭之作---欧阳修《六⼀诗话》26、总结江西诗派的创作---陈师道《后⼭诗话》27、诗话成就最⾼---严⽻《沧浪诗话》28、词学理论的代表作---张炎《词源》29、开词创作的先河的作品---李清照《词论》30、北宋词史的三座历程碑---柳永,苏轼,周邦彦31、北宋婉约词派的集⼤成者---周邦彦32、周姜:周邦彦、姜夔的并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期末复习

“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出现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在题材、风格、形式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朔漠”,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开朗豪放、积极进取。
诗体上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创作特点:创作主张:一、复归风雅。
陈子昂在著名的《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这一倡导,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创作特点:诗歌创作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倡导风雅兴寄,具有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追求风骨以及对美学思想的提出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古代文学唐宋期末复习

2017年古代文学4-3 期末复习一、填空1、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理论家#“文章四友”:①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②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乎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一些其他作品中,有时也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③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④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如其五律诗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2、“孤篇大家”:张若虚,号称以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3、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韩愈:“不平则鸣”说(出自《送孟东野序》)4、白居易组诗《秦中吟》《新乐府》。
创作闲适诗和讽喻诗。
其讽喻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主要风格: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5、上官仪:对唐代格律诗起到奠基作用。
其理论是:“六对”、“八对”之说。
上官体:《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6、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7、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代表作: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8、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出现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在题材、风格、形式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朔漠”,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开朗豪放、积极进取。
诗体上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创作特点:创作主张:一、复归风雅。
陈子昂在著名的《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这一倡导,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创作特点:诗歌创作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倡导风雅兴寄,具有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追求风骨以及对美学思想的提出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一个曲名,为南朝陈后主制作,属宫体诗。
艺术特色为:1、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融合。
借景抒情;以月光统摄群象,画面清新明丽;融入人生短暂、明月长圆而人情难圆的感伤。
2、结构清晰,线索分明,重点突出。
标题即线索。
全诗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围绕春江花月夜依次展开,后八句由江月联想到人生。
第二部分先总写明月之下的离别相思,由思妇到游子,最后八句将题中五字再一一收束。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和谐婉转,富于音乐美。
张若虚是借用宫体诗旧题作诗。
在这首诗中,他用清丽婉转的诗句描绘了春江之夜的静谧与美好,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彻底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唐诗名篇。
初唐诗人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了哪些准备一、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南北文学的差异。
先秦诗经与楚辞。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
南北文人相互学习,相互批评,相互促进。
二、在写景体物的技巧、对仗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代表。
“上官体”诗的主要特点: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错(泛指镶嵌或绘绣。
)婉媚。
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三、诗歌题材的开拓初唐四杰的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关山大漠。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现实政治生活的作品。
四、风骨的倡导杨炯倡导“骨气”、“刚健”;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的相关论说。
五、五律的声律定型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宫庭文人,题材较为狭窄,但对近体诗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在声律、对仗方面都作了积极探索。
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说明: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沈佺期、宋之问在五律定型上的贡献。
五律定型的意义:具有推导作用,成为近体式的定式、法则。
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优美意境的营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融合。
以月光统摄群象,画面清新明丽;融入人生短暂、明月长圆而人情难圆的感伤。
《代悲白头吟》: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那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
在它面前一切都变渺小了,一切都没有了。
自然认恋人也就变成哲人了。
识了那无上的智慧,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七绝圣手”七绝圣手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
高适诗歌的主要内容:抒情人失意感慨,隐居情怀,反映民生疾苦的边塞作品,交游酬赠。
高适以擅长边塞诗闻名,他一生三次出塞,边塞诗是诗人据边塞生活体验写成,代表作有《燕歌行》等。
其诗中既有报效沙场的壮志,又有对军中苦乐悬殊的揭露,还有对失职将领的讽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了同时代的边塞诗人。
高适的诗风慷慨悲壮,雄浑朴厚。
岑参的边塞诗:两次出塞写下七十多首诗,在盛唐时代,他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最有的写边疆奇异风光。
有的写边疆战事,有的治国安边抱负,突出的诗人。
边塞诗内容丰富,其诗风壮丽奇伟,多写西北边塞奇异景象,将士豪迈情感,极具浪漫色彩。
王维、孟浩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两人均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孟浩然诗风平淡自然,山水诗的特点:长于表现大自然清幽景象,多用白描手法,以清幽淡雅或清空闲远为主要风格,但也有例外。
其田园诗的特点:在内容上多与隐居思想融合,风格平淡。
王维山水田园诗,主要写山林幽美风光及隐居的快乐,曲折表现对官场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
《山居秋暝》就创造一清新明郎、洁静纯美的世界。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标志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达到高峰。
高适、岑参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二者为边塞诗派的代表,合称“高岑”。
高适诗歌的主要内容:抒情人失意感慨,隐居情怀,反映民生疾苦的边塞作品,交游酬赠。
高适以擅长边塞诗闻名,他一生三次出塞,边塞诗是诗人据边塞生活体验写成,代表作有《燕歌行》等。
其诗中既有报效沙场的壮志,又有对军中苦乐悬殊的揭露,还有对失职将领的讽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了同时代的边塞诗人。
高适的诗风慷慨悲壮,雄浑朴厚。
岑参的边塞诗:两次出塞写下七十多首诗,在盛唐时代,他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最突出的诗人。
边塞诗内容丰富,有的写边疆战事,有的治国安边抱负,有的写边疆奇异风光。
其诗风壮丽奇伟,多写西北边塞奇异景象,将士豪迈情感,极具浪漫色彩。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式:乐府诗、歌行体诗、绝句。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
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充沛的气势。
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
(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
(4)语言清新俊逸。
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李白乐府诗的主要特点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占之妙。
李白的乐府诗诗创作创新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等。
简说《丁都护歌》。
二是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情怀。
(李白用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必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如《将进酒》,此诗的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诗人在选择乐府旧题抒写己怀时,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这种动感,见诸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在杂言体的乐府中尤为明显。
李白乐府的代表作,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大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
这种杂言体乐府,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李门的乐府诗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诗圣”“诗圣”指的是杜甫。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沈郁顿挫的风格。
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既对现实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后世称。
之为“诗圣”“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忧时伤乱、忧国忧民感情悲壮深沉,忧思浩渺,千汇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