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朱子家训》01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敬事篇》:敬事是指对祖先、父母、师长、君主等尊重敬畏,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
朱熹强调要常怀敬畏之心,不要忘记祖宗的恩德,不要违背父母的教诲,不要轻蔑师长的教导,不要背叛君主的恩惠。
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敬事之法,如祭祀祖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忠于君主等。
《勤俭篇》:勤俭是指勤劳节约,不贪图享乐,认为这是做人的本分。
朱熹指出,人生在世,应该以乾坤为师,以四时为法,以日月为鉴,以万物为友,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修身。
他还警告人们要避免懒惰奢靡之弊,不要贪图富贵名利,不要沉溺于酒色财气,不要浪费时间金钱。
《治家篇》:治家是指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亲属关系,使之和睦有序,认为这是做人的基础。
朱熹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不和睦不有序,则社会也会动荡不安。
因此,人应该按照儒家的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管理自己的家庭和亲属关系。
他还提出了一些治家之法,如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爱、亲戚相亲等。
《齐民篇》:齐民是指教化好自己的乡里和同胞,使之文明有礼,认为这是做人的责任。
朱熹认为,乡里和同胞是自己的近邻和同类,如果他们不文明不有礼,则会影响自己的安宁和荣誉。
因此,人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感化,以礼待人,以义助人,使乡里和同胞都能遵守法度,尊重道德,和睦相处。
他还提出了一些齐民之法,如教导农桑、传授技艺、推广文化、解决纠纷等。
《安邦篇》:安邦是指维护好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使之安定昌盛,认为这是做人的忠义。
朱熹认为,国家和社会是自己的根本和依靠,如果国家不安定不昌盛,则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因此,人应该忠于国家,义于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本分,支持正义的政治和制度,反对邪恶的势力和行为。
他还提出了一些安邦之法,如奉公守法、尊重君臣、敬重士大夫、爱护百姓等。
《致治篇》:致治是指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使之无忧无虑,认为这是做人的理想。
朱熹认为,天下太平是人类最高的福祉,也是天地之心意。
但要达到这个境界,并非易事,需要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朱子家训》是明代思想家朱熹为教育子孙而写的一部家训,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论述了修身、治家、读书、交友、处世、为官、忠孝、节俭、恩仇、礼仪、祭祀、后嗣等方面的道理和要求。
《朱子家训》体现了朱熹的儒家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篇修身修身者,即修正自己的心性,使之符合天理。
修身之本,在于存心诚敬,不可有欺瞒自己和他人的念头。
修身之法,在于勤学善行,不可有懒惰邪僻的行为。
修身之功,在于成就德性,使之能够光明正大地生活在世上。
修身之要,在于知止。
知止者,知道自己的分寸和限度,不贪求过多,不越过界限。
知止之人,能够安分守己,不妄动妄言,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知止之人,能够知足常乐,不怨天尤人,不患得患失。
知止之人,能够自重自爱,不轻贱自己和他人,不恃才傲物。
修身之难,在于克己。
克己者,即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情感,使之服从于理智和道义。
克己之人,能够戒除贪嗔痴慢等恶习,不为物所累,不为情所困。
克己之人,能够守住良心和信义,不违背正道,不辜负期望。
克己之人,能够顺应天命和时机,不强求逆境,不失去机会。
修身之美,在于涵养。
涵养者,即涵泳自己的气质和风度,使之优雅和谐。
涵养之人,能够清心寡欲,不扰乱自己和他人的心境。
涵养之人,能够温文尔雅,不冒犯自己和他人的礼仪。
涵养之人,能够博学多闻,不局限自己和他人的视野。
第二篇治家治家者,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使之和睦安康。
治家之本,在于父慈子孝,夫妇相敬相爱。
治家之法,在于教育子女,培养后代。
治家之功,在于维护家风家声,传承家业家法。
治家之要,在于节用。
节用者,节约使用财物和资源,不浪费挥霍。
节用之人,能够量入为出,不超支债务,不贪图奢侈。
节用之人,能够知足常乐,不羡慕他人,不攀比虚荣。
节用之人,能够惜福感恩,不忘本怀恩,不辜负恩德。
治家之难,在于和睦。
和睦者,即和谐相处,不争吵纷争。
和睦之人,能够宽容谦让,不计较小事,不怀恨他人。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朱子家训】全文第一章尊敬一、字孝远,心孝远。
骨肉离散,四海为家。
二、冲天不拜尊,土地百姓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三、王者不高尚,民庶何足加?四、见尊长,勿欺其质。
私邪求通,人将不与。
五、偃息织任儿有,何为患于目之端。
六、人岂无贵贱?贵贱即辨也。
审于朋友,晏然自适。
七、志士惜其身,仁者救人贫。
八、老大小实验,实为最难。
九、不可不大有,然静以修身。
十、正志气即刚气,非中国仅丧腐散。
十一、担当大是大非,自沉默发壮志。
十二、平日多溢美之词,至困窘则改风改俗。
第二章就学一、童子不学,老翁之口衰。
二、终日无所学,孰能说之?三、勤学励志者,俗称骄客。
四、博学之徒,不在匡时,不博于德。
五、庶人之子不贵贱,贫士之子不贵诗书。
六、取于己而用于人,居然不可志意之圣。
七、心正意诚,虑进思退。
第三章修身一、心之宽狭,言之细大。
人之高卑,而骨自脆。
二、尔言爱尔,尔言贱尔,尔何益?三、纵内中不爱之心,犹强味熏腌之鹰。
四、志者自写新乐,当使言未许人听。
五、心慈若厚,孰敢慀达之。
六、独留子姪,岂得倚贫自累哉?七、是为志士。
家无余财,不朽无官。
八、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大命有为,君人未期。
九、赜之底都,不可仰兮。
十、岂能尽忠尽智,肯求一红角公秤?十一、孝子不足为贤哉?季等宜素事吏矣。
第四章齐家一、老者实周私感苦,目未为见亦难知。
二、余于告身勿受名誉。
制于言教者不足信。
三、花草无定亿载生,人莫不宁畜时。
四、有私有公,善杂相生。
五、府库空虚,黎庶为贵。
六、世上之所谓得失之心,谁得失之?第五章使民一、同心同德,若同一体。
二、聪明在于稳,资财在于施。
三、关生养,忠从事。
四、虚心淡泊,安民敬吏。
五、艺亦专心致,亦必怀忙志。
第六章正名分一、固知行之,必知止之。
二、岁考素行,理得乐道之宜。
三、子有弟,君人不爱。
知也始知,知也已要爱。
四、身之间藏富源,众之间有康衢。
第七章慎独一、子孙多无旁与性命。
二、外人逐利同心勿理。
以是腹系,用是心帷。
朱子家训原文以及译文

朱子家训原文以及译文朱熹(1130-1200)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教育家和北宋理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著作包括《朱子家训》也被称为《家铭》,是他对于家庭伦理和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教诲。
本文将为您提供《朱子家训》的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
《朱子家训》原文如下:一、父子篇父曰:“父母之性,须敬须孝。
劝之不依,圣不责己。
”子曰:“优孟达矣!”二、夫妇篇夫曰:“夫妇之道,陈明第一。
斯作始后,如琴如瑟。
”妇曰:“音最正矣!”三、兄弟篇兄曰:“兄弟之义,聚于孝悌。
让则同道,争则齐家。
”弟曰:“力可济矣!”四、友善篇友曰:“有朋驾车,己任自押。
虽有深交,不动乎亲附。
”友善者曰:“信且好矣!”五、饮食篇饮曰:“食色更饱,饮息反少。
细之人合,通大于是小。
”食者曰:“宜人矣!”六、宾客篇宾以言携,以杯盆酌。
颜色有节,宰友有度。
宾主道备,虽贵弗能里。
七、朋友篇不善求之,谓之失宾。
破斧同舟,称朋友之德。
兄弟亦然,亲友亦然。
以上是《朱子家训》的原文。
下面为您提供译文:一、父子篇父亲说:“父母的本性,就是要孝敬。
如果劝告他,他不听,圣人就不会责怪他自己。
”儿子说:“那真是优秀的孟子啊!”二、夫妇篇丈夫说:“夫妇之间的道德,要坚持陈明为第一原则。
婚姻的开始之后,就要像琴和瑟一样和谐。
”妻子说:“这样音乐才最美妙!”三、兄弟篇哥哥说:“兄弟之间要遵守孝道和悌道。
如果让位,就能和睦相处,如果争斗,就会团结家庭。
”弟弟说:“这样就能互相帮助了!”四、友善篇朋友说:“有朋友同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包办。
虽然和朋友往来深厚,但不会动摇对家庭的依附。
”友善的人说:“这样才是真实可靠的!”五、饮食篇饮食之间说:“食物的颜色看起来更美,但吃的时候反而不会太多。
善于理解而适度的人,不拘泥于细节。
”用餐者说:“这样的人很受人欢迎!”六、宾客篇作为宾客,要言谈得体,以杯盆敬酒。
脸色要掌握好节奏,对主人要有分寸。
宾主之间的交流很和谐,即使是贵族也无法冲破。
《朱子家训》原文及解读

《朱子家训》原文及解读朱子家训[清]朱用纯【01】解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解读】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清扫院落,把室内室外打扫干净整洁。
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亲自检查。
一句写“勤”,一句写“谨”。
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日出而作、闻鸡起舞,都有一个“勤”字在。
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
从礼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02】解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读】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这是告诫子弟要知足,要认识到吃、穿、用都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时,昆山一带连年灾荒,不是旱灾,就是水涝,有一年还闹蝗灾。
这两句正是柏庐先生忧民之心的体现,现今食堂的语录牌上经常引用。
【03】解读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解读】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平时就要作好防备工作以备不测之时。
这句话是说,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好房屋门窗;不要到了口渴想喝水时,这才去挖井。
绸缪,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两句是告戒子弟做事情不能“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这很值得我们今天处事时作借鉴。
【04】解读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解读】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这句话是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上也不能无休无止。
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
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专学那些挥霍的纨绔子弟。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序朱子,字子真,号述庵,为宋明理学大师,被誉为“理学之祖”。
他的著作《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中《朱子家训》是一部经典的家教文献,记录了朱子对子女的规劝、教导与叮嘱。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部文献,感受朱子先生对子女的深爱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正文第一章夫妻子曰:家和者,有时而失之,无时而不可得也。
唯夫妻之间不可不慎也。
家和者,有时而失之,无时而不可得也。
唯夫妻之间不可不慎也。
故夫妻之道,当先重名分,次及团圆。
团圆常在,名分常备,天下乐之。
名分有本,团圆有情。
本固不可废,情犹未可极也。
夫妻苟得其情,可以久合而不相厌矣。
所以为名分者,以正其本;所以为团圆者,以化其情也。
信义是名分之本,和合是团圆之情。
故夫妻信义最要,和合最紧。
夫贱者虽有信义,不足以全其尊;妻贵者虽有和合,不免有争。
夫妻之道,唯彼此听任,全其本情,乃可得其团圆也。
夫妻之谓,本乎胶漆。
胶漆之生,凝而不散者也。
故胶漆之所维,长而无极。
夫妻之所重,而固其本分;所恶,而无失其团圆也。
夫妻之间,宜深相承接,勿令微怨长久,验其彼此直言,不隐情于心,或者有不平,毅然自讲,忍己安人,以成其和也。
注释:1. 团圆:指一家人团结和睦。
2. 名分:指夫妻间的情分,也指夫妻在家庭中的分工和责任。
3. 信义:指对道德的忠诚与诚实守信。
4. 和合:指夫妻相处时应该和睦相处,互相体谅和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1. 《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实施的民法典,内容包括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规定。
2. 《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规范和保护的法律文件。
3. 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在婚姻期间一起承担的债务。
4. 财产公证:对财产进行公证,以达到协议约定受到监督的目的。
《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朱子家训》全文第一章孝亲篇第一节养亲第二节事亲第三节敬亲第四节忠亲第二章尊师篇第一节事师第二节敬师第三节爱师第四节从师第三章奉献篇第一节奉公第二节奉国第三节奉父母第四节奉长辈第四章友爱篇第一节交友第二节诚信第三节帮助第四节忠诚第五章勤学篇第一节恒心第二节勤奋第三节求知第四节实践第六章修身篇第一节正心第二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三节自律第四节慎独第七章修身篇(续)第一节悔过第二节自省第三节正直第四节宽容第八章辞让篇第一节辞让第二节谦虚第三节自尊第四节感恩第九章中庸篇第一节中庸之道第二节自省第三节谦虚第四节宽容附件:1. 《朱子家训》详细注释2. 《朱子家训》解读视频教程法律名词及注释:1. 孝亲: 孝顺父母的义务和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被视为社会秩序、家庭和谐的基石。
2. 尊师: 尊敬师长、师傅的行为。
在中国文化中,尊师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强调学生对教育者的尊重和敬意。
3. 奉献: 以无私的心态为公共事业、国家、父母等尽力付出自己的努力。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困难: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对于一些传统的家训观念可能难以接受和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传统家训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大家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2. 困难: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忽略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解决办法:通过引导和教育,提醒人们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困难: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人们可能容易放弃努力和坚持,缺乏恒心和毅力。
解决办法:通过激励和指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信念,坚持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注意事项:1. 所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2. 在执行时,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
3. 如有需要,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律师,以获取更准确的法律解释和建议。
朱子家训全文及注解

全文:一、为人之道1. 修己以敬,敬业乐群,存心养性,克己复礼。
2. 为人诚实,言行一致,谦虚谨慎,和气待人。
3. 知足常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勇者知难而进。
5. 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
二、治家之道6. 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衰。
7. 父母恩深,子孙孝顺。
8. 兄弟友爱,夫妻和睦。
9.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0. 节俭为本,勤劳致富。
三、教子之道11. 子孝父慈,兄弟和睦。
12. 教子以德,养子以礼。
13. 知书达理,明理修身。
14. 严师出高徒,教子先教德。
15. 子不教,父之过。
四、处世之道16. 和为贵,忍为高。
17. 知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为英豪。
18. 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19. 诚信为本,仁义为宗。
20. 恕人如己,宽以待人。
五、养生之道21. 早起早睡,养生之道。
22.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23. 动静结合,养生益寿。
24. 知足常乐,身心健康。
25. 精神饱满,身体健康。
注解:1. 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对他人保持敬意。
2. 敬业乐群:对工作敬业,与人为善。
3. 存心养性:保持内心的善良,培养自己的品德。
4.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仪。
5. 为人诚实:做人要诚实守信。
6. 父母恩深:父母的恩情深厚。
7. 兄弟友爱:兄弟之间要友爱。
8. 夫妻和睦: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
9.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宽容。
10. 节俭为本,勤劳致富:以节俭为根本,勤劳致富。
11. 子孝父慈:子女孝顺父母,父母慈爱子女。
12. 教子以德,养子以礼:教育子女以德行为先,培养子女遵守礼仪。
13. 知书达理,明理修身:读书明理,修身养性。
14. 严师出高徒,教子先教德: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徒弟,教育子女首先要培养品德。
15. 子不教,父之过:子女不孝顺,是父母教育不当。
16. 和为贵,忍为高:和谐相处为贵,忍耐为高。
17. 知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为英豪:明白时代潮流的人是英雄,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是豪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家训》
【清】朱柏庐
《朱子家训》简介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 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 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 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 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 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 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 读课本之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释】我们对于所吃的一碗粥或是一碗饭,应当想着它们是来之不易的;的 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解读】这是告诫子弟要知足,要认识到吃、穿、用都来之不易。“谁知盘中 餐,粒粒皆辛苦。”当时,昆山一带连年灾荒,不是旱灾,就是水涝,有一年 还闹蝗灾。这两句正是柏庐先生忧民之心的体现,现今食堂的语录牌上经常引 用。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解释】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清扫院落,把室内室外打扫干净整洁。到了太 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并亲自检查。
【解读】一句写“勤”,一句写“谨”。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 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古 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日出而作、闻鸡 起舞,都有一个“勤”字在。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 “谨慎”。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压有才华的官员,很多有识志 士被关进牢里。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有一位少年名叫陈藩,从小立有大志,决心长大后为国效力,为天 下百姓谋福利。他独自住在一个小院里,每天闭门读书,其他什么都不 管,就连自己的庭院和房间都懒得收拾。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看他。见陈藩住的房间乱七八糟的, 薛勤不禁皱起眉头问:“年轻人,为什么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再接待客 人?”陈藩昂起头,不以为然地回答:“男子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 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的小事?”薛勤虽然为陈藩年 少就有澄清天下之志感到敬佩,但他很不赞同不爱整洁的理由,反驳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藩一时无言以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 他明白了凡事要从小处做起,懂得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后来,陈藩在朝廷做了官,历任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 年,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被世人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