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流程图
社区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服务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内容
(一)基本项目 1、建立健康档案:给每个儿童及其监护人 建立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填写儿童迁入、 迁出、转诊、死亡报告,掌握辖区儿童变 动情况,分析各类儿童保健服务需求、明 确社区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
二、服务内容
(一)基本项目 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负责儿童保健系统 管理首诊建卡(立案)与结案,收集各次服务 (包括其他机构提供的)情况,定期分析辖区儿 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并形成报告。 3、实施新生儿家庭访视。 4、实施儿童健康检查和发育评价,发现儿童的 健康问题,重点关注包括小儿贫血、佝偻病、营 养不良、肥胖、肺炎、严重腹泻、肢体残疾等健 康问题,及时矫治或转诊。
二、服务内容
7、预防接种 (4)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或电子档案, 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 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 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 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可采用书面或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 的情况。 (5)接种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 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 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三、服务流程
(二)社区预防接种流程图 社区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
社 区 服 务 中 心
建档-服 务对象 管理 预约
登记
接种
观察
查漏
补种 处理及 转诊
医 院
CDC/
培训
指导监督支持三、服务流程 1、服务对象管理:动态掌握社区儿童基本 资料,建立儿童及家庭健康档案,预约接 种对象。 2、按照黑龙江省预防接种工作流程的要求, 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3、定期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引言概述: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的效率和质量,制作一份清晰的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的内容,包括五个大点,每个大点下分3-5个小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病种筛查1.1 检查接种者的病史1.2 进行体格检查1.3 了解接种者的过敏史1.4 确定接种者是否符合接种条件1.5 制定个性化接种方案2. 疫苗选择2.1 根据病种筛查结果选择合适的疫苗2.2 考虑接种者的年龄和性别2.3 考虑接种者的健康状况2.4 考虑疫苗的供应情况和价格2.5 与接种者进行充分沟通,解答其疑虑3. 接种操作3.1 按照接种操作规范准备疫苗3.2 对接种者进行必要的消毒和防护3.3 选择合适的接种部位3.4 使用正确的接种方法和工具3.5 注意接种后的观察和处理4. 接种记录和管理4.1 记录接种者的个人信息和接种情况4.2 建立接种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4.3 进行接种后的追踪和评估4.4 提供接种证明和相关资料4.5 定期进行接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5. 宣传与教育5.1 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活动5.2 提供接种相关知识和教育培训5.3 向社区、学校等群体提供预防接种服务5.4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提高接种意识5.5 进行接种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收集总结: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提高预防接种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病种筛查、疫苗选择、接种操作、接种记录和管理以及宣传与教育等五个大点的详细阐述,可以清晰地了解预防接种服务的流程和要点。
同时,合理的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还能够帮助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供高效、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制定相应的服务流程图是必要的。
以下是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的标准格式,详细描述了从预约接种到接种完成的整个流程。
1. 预约接种1.1 用户通过电话、在线平台或现场窗口预约接种服务。
1.2 工作人员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
1.3 工作人员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为其安排合适的接种时间和地点。
1.4 工作人员将预约信息录入系统,并提供预约确认信息给用户。
2. 到达接种点2.1 用户按照预约时间和地点到达指定的接种点。
2.2 工作人员核实用户的身份信息,确保预约的准确性。
2.3 工作人员引导用户填写相关的健康问卷和同意书。
2.4 工作人员对用户进行初步的健康评估,排除接种的禁忌症。
2.5 工作人员将用户的信息录入系统,为其建立接种档案。
3. 接种操作3.1 工作人员根据用户的接种档案,确认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剂次。
3.2 工作人员准备好所需的疫苗和接种工具。
3.3 工作人员对用户进行必要的消毒和皮肤准备。
3.4 工作人员按照接种操作规范,正确注射疫苗。
3.5 工作人员记录接种信息,包括疫苗名称、剂次、注射部位等。
4. 接种后观察4.1 用户接种完成后,被引导到观察区域进行观察。
4.2 工作人员告知用户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4.3 工作人员定期观察用户的身体反应和症状变化。
4.4 若出现异常反应,工作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提供接种证明5.1 接种完成后,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接种证明。
5.2 接种证明包括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日期等信息。
5.3 工作人员将接种证明记录在用户的接种档案中。
5.4 用户可随时向接种点索取接种证明的副本。
6. 接种后咨询与回访6.1 工作人员向用户提供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
6.2 工作人员询问用户是否有不适症状或其他问题。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旨在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供高效、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以下是预防接种服务的标准流程图及详细说明:1. 预约登记- 患者通过电话、在线平台或现场预约接种服务。
- 预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2. 疫苗供应管理- 医疗机构根据预约情况及时储备足够数量的疫苗。
- 疫苗的储存和管理需符合相关规定,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3. 接种前咨询- 接种前,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咨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 详细解释接种的目的、疫苗的种类、剂次、副作用等内容,回答患者的疑问。
4. 接种操作- 在接种区域进行消毒,确保接种环境的清洁与安全。
- 医务人员根据接种计划和患者的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按照规定的接种部位和方法进行接种。
- 接种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需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5. 接种后观察- 接种后,患者需要在接种区域进行观察,医务人员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
- 观察期间,医务人员向患者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指导,如疫苗反应的自我管理、注意事项等。
6. 接种记录和报告- 医务人员在接种后及时记录患者的接种信息,包括疫苗名称、批号、接种日期、接种部位等。
- 接种记录需准确、完整,并按规定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监测体系。
7. 定期回访和提醒- 医疗机构定期回访接种患者,了解接种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 医务人员通过电话、短信或在线平台提醒患者接种下一剂疫苗的时间和地点。
8. 接种宣传和教育- 医疗机构通过宣传栏、宣传册、官方网站等渠道发布相关的预防接种宣传资料,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医务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和教育,推动接种率的提高。
以上是预防接种服务的标准流程图及详细说明。
通过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可以确保预防接种服务的高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预防接种保障。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程序表(2023年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程序表(2023
年版)
一、引言
本文档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程序表的2023年版。
该程序表旨在指导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实施疫苗儿童接种工作时的操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二、程序表内容
下面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程序表的具体内容:
1. 出生时
- 听证时间: 出生后 12 小时内
- 接种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第一剂次
- 备注: 乙型肝炎疫苗第一剂次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2. 月龄接种
- 对象: 凡出生的婴儿
- 接种项目:
- 2 月龄: 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日咳(百日咳无细胞疫苗)第一剂次
- 3 月龄: 百日咳(百日咳无细胞疫苗)、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第二剂次
- 4 月龄: 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第二剂次
- 备注: 接种间隔时间需符合国家免疫规划要求
3. 岁月接种
- 对象: 一岁至六岁儿童
- 接种项目:
- 1 岁时: 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第一剂次
- 3 岁时: 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第二剂次
- 6 岁时: 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强化免疫
- 备注: 接种时间需根据接种记录及国家免疫规划要求进行安排
三、总结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程序表的2023年版提供了清晰的
接种时间和项目安排。
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应按照该程序表的要求,正确实施儿童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儿童免疫健康。
*注意:程序表中的接种项目和时间仅为示例,请根据具体情
况和国家免疫规划要求进行调整。
*。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旨在保护人们免受各种疾病的侵害。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预防接种服务,以下是预防接种服务的标准流程图及详细说明。
1. 预约患者或家长可以通过电话、在线平台或亲自前往接种点预约接种服务。
预约时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接种需求以及预约时间。
2. 登记患者或家长到达接种点后,需要进行登记。
登记过程包括核对个人信息、建立接种档案以及了解接种史。
3. 咨询在登记完成后,接种点的医务人员将向患者或家长提供详细的咨询服务。
这包括解释接种的目的、接种疫苗的种类、剂量和副作用等信息,以便患者或家长做出知情决策。
4. 评估在咨询之后,医务人员将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接种。
评估的内容包括身体状况、过敏史、接种禁忌症等。
5. 疫苗选择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将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
根据接种计划和国家或地区的推荐,确定接种的疫苗种类和剂量。
6. 接种接种过程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他们会采取必要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接种通常在肌肉或皮下进行,具体位置和方法根据疫苗种类而定。
7. 监测接种后,患者需要在接种点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监测,以确保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将记录接种时间、疫苗批号以及任何不良反应。
8. 建档接种完成后,医务人员将更新患者的接种档案,包括接种日期、疫苗种类和剂量等信息。
这有助于追踪接种历史和提供后续的接种提醒。
9. 提供接种证明在完成接种后,医务人员将向患者或家长提供接种证明,以证明接种已经完成。
接种证明通常包括接种日期、疫苗种类和批号等信息。
10. 提供接种建议在接种完成后,医务人员将向患者或家长提供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这包括可能的副作用、接种后的观察期、接种计划的下一步等。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的目的是确保接种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提供准确、可靠的预防接种服务。
通过严格遵循这一流程,可以保障接种者的健康和安全,预防疾病的传播,提高社会的免疫水平。
请注意,以上流程图和说明仅为示例,实际的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可能因地区和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儿童预防接种流程图

儿童预防接种流程图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
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
三、每天下班前,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 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 2,<70UW/ CM 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 3空间≥瓦,安装在离工作面1米左右,并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接种台面和地面采取湿式清洁,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擦拭接种台面、湿拖地面。
四、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
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75%乙醇,涂擦注射部位,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待干后再接种。
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使用自毁型的注射器。
使用后的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安全盒,或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放入专用收集袋,集中处理,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
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
预防接种信息化监测系统管理制度一、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为接种门诊使用《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而统一配置的专用设备,必须安装在接种门诊(点)工作区域,禁止挪用和安装在其他工作场所。
计算机禁止安装与免疫预防工作无关的程序。
二、接种门诊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负责计算机保养和系统维护、数据传输、联系故障处理等工作。
三、《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设定、日常接种管理、接种监测管理、计划免疫年报管理、异常反应管理、报表统计、基本资料和系统维护等八大功能模块,由省、市、县疾控中心统一设定,不得擅自更改。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引言: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预防接种服务,制作一份清晰的服务流程图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图的内容和步骤。
一、预约接种1.1 线上预约-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网站进行线上预约,填写个人信息和接种需求。
- 系统将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可用时间段,为其分配接种时间和地点。
- 用户可以在预约成功后收到预约确认短信或邮件。
1.2 线下预约- 用户可以亲自前往预防接种服务机构进行预约。
- 工作人员将询问用户的接种需求和可用时间段,为其分配接种时间和地点。
- 用户将得到一张预约单据,上面标明了接种时间和地点的信息。
1.3 预约确认-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预约,用户都需要在接种前一天或当天进行预约确认。
- 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应用程序进行预约确认。
- 预约确认的目的是确保用户能够按时接种,并避免资源浪费。
二、接种过程2.1 登记信息- 用户到达接种点后,需要填写登记表格,提供个人信息和接种需求。
- 工作人员将核对用户的身份信息,并记录到接种数据库中。
-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保接种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 咨询和评估- 在接种前,工作人员将与用户进行咨询和评估。
- 工作人员将解答用户对疫苗的疑问,并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 咨询和评估的目的是确保用户了解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2.3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前,工作人员将准备好所需的疫苗和接种器具。
- 工作人员将按照接种计划,为用户注射相应的疫苗。
- 接种后,工作人员将记录接种信息,并提供接种证明。
三、接种后服务3.1 监测和观察- 接种后,用户将在接种点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和观察。
- 工作人员将观察用户有无不良反应,并记录相关信息。
- 监测和观察的目的是确保用户接种后的安全和健康。
3.2 定期提醒- 接种后,工作人员将为用户制定接种提醒计划。
- 工作人员将通过电话、短信或应用程序定期提醒用户接种下一剂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预防接种流程图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儿童预防接种
流程图
预防接
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
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
三、每天下班前,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 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
70UW/CM 2,<70UW/ CM 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 3空间≥瓦,安装在离工作面1米左右,并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接种
台面和地面采取湿式清洁,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擦拭接种台面、湿拖地面。
四、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
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75%乙醇,涂擦注射部位,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待干后再接种。
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使用自毁型的注射器。
使用后的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安全盒,或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放入专用收集袋,集中处理,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
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
预防接种信息化监测系统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为接种门诊使用《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而统一配置的专用设备,必须安装在接种门诊(点)工作区域,禁止挪用和安装在其他工作场所。
计算机禁止安装与免疫预防工作无关的程序。
二、接种门诊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负责计算机保养和系统维护、数据传输、联系故障处理等工作。
三、《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设定、日常接种管理、接种监测管理、计划免疫年报管理、异常反应管理、报表统计、基本资料和系统维护等八大功能模块,由省、市、县疾控中心统一设定,不得擅自更改。
四、网络连接属性设置后,禁止擅自更改。
五、接种门诊每天下午5时进行数据备份工作,并将数据上传。
六、接种门诊必须由培训合格的监测软件操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禁止未经培训的其他人员操作。
七、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杀毒。
八、系统发生故障,及时与系统维护人员联系,不得擅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