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换热器) (2)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换热器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下面将为您介绍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步骤:
1. 确定换热器类型:根据工艺要求及介质性质,选择适合的换热器类型,如管壳式、板式、螺旋板式等。

2. 估算传热系数:根据换热器类型、流体类型、流量、温度等因素,估算出传热系数。

3. 计算传热面积:根据所需传热量和传热系数,计算指定温度下需求的传热面积。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根据所需传热面积和换热器类型,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

5. 设计热损失:根据换热器使用环境,计算换热器热损失量,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6. 设计流路:结合工艺流程及介质性质,确定换热器内部介质的流路和流速,
以确保传热效率。

二、注意事项:
1. 选用合适的换热器类型,以确保传热效率和占用空间的合理性。

2. 估算传热系数要考虑介质性质、流量、温度等因素,更加科学地估算传热系数。

3. 所需传热面积要根据实际需要,同时结合换热器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要遵循一定的社会标准及安全规范,以确保换热器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设计热损失要考虑换热器使用环境,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同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设备,其作用是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以实现物料加热或冷却的目的。

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以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

首先,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热量传递的原理。

当两种介质温度不同时,热量会从温度较高的介质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介质,直至两者达到热平衡。

换热器通过设计合理的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以及确定良好的介质流动方式,来实现高效的换热效果。

其次,设计换热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确定换热器的类型,包括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等,根据介质性质、温度压力要求、换热效率等因素进行选择。

其次是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这需要根据介质流动性质、传热过程中的温度差、介质流速等因素进行计算。

最后是确定换热器的实际应用场景,包括换热器的安装位置、管道连接方式、维护保养等方面的考虑。

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掌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这包括传热面积的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换热器的选型和性能评价等内容。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换热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工程设计能力。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还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观察不同工况下的换热效果,掌握换热器的实际操作技能。

这对于学生将来从事化工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的换热器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践的结合,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换热器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列管式换热器,实现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设计要求如下:1. 列管式换热器采用直管式结构,热传导介质为水和油;2. 设计流量分别为水流量 Q1 = 500 L/h,油流量 Q2 = 300 L/h;3. 设计温度分别为水的进口温度 T1i = 80℃,油的进口温度T2i = 120℃;4. 确定水的出口温度 T1o 和油的出口温度 T2o;5. 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确保换热效果良好;6. 根据设计参数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A 和换热效率η。

设计方案:1. 确定管径和管长:首先根据水和油的流量和温度差,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然后确定换热器的尺寸,其中包括管径和管长。

2. 选择换热器材料:根据换热介质的性质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例如不锈钢。

3. 计算出口温度:根据热平衡原理,计算水和油的出口温度。

假设换热器满足热平衡条件,即水的热量损失等于油的热量增加。

4. 计算换热面积:根据换热器的尺寸和热传导方程,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5. 计算换热效率:根据热平衡原理和换热器的热传导性能,计算换热效率。

实施步骤:1. 根据设计流量和温度差,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假设水和油的传热系数均为常数,可以使用换热传导方程进行计算。

2. 根据所需的换热面积和理论计算值,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尺寸。

3. 根据所选换热器材料,计算换热器的尺寸和管径。

假设管壁温度近似等于流体温度。

4. 根据热平衡原理,计算出口温度。

假设热平衡条件满足,即水的热量损失等于油的热量增加。

5. 根据所选材料和尺寸,计算换热效率。

假设换热器的热传导系数为常数,使用换热效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总结:本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和计算换热器的尺寸,实现了水和油之间的热量传递。

根据设计要求,通过计算出口温度和换热效率,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量和温度差等。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本文主要介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的换热器的相关知识和设计思路。

换热器是化工工业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实现热量的传递,从而将一个流体的热量传递给另一个流体。

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涉及到换热器的设计,既需要考虑流体的物理性质,也需要考虑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换热器的类型繁多,按照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对流式换热器和辐射式换热器。

常用的对流式换热器包括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螺旋式换热器等。

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需要首先确定换热器所要实现的传热方式和工作条件,如流体流速、进出口温度和压力等。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流体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参数的要求。

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换热器的设计重点之一是热力学计算。

为了实现对流体的热量传递,需要考虑流体的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与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包括流体的密度、比热、粘度和导热系数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计算出传热系数,并进而确定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另外,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换热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换热器的尺寸、材料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尺寸的设计需要考虑工作流体的容积和流速等因素,以保证换热器的实现效率和安全性。

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到流体的化学性质,以避免流体与材料发生反应和腐蚀。

结构设计需要兼顾容易清洗、拆卸和维护的要求,以方便日常运行和维护。

总之,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换热器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运用。

只有充分理解流体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参数,才能做出合理的设计并实现高效的换热效果。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实际工程的应用需求,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和安全的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设计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要紧是针对给定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设计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设计条件,以及换热器的传热运算、壁厚设计和强度校核等设计,差不多确定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

通过分析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条件,确定设计步骤。

对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筒体、封头、管板等部件的材料选择、壁厚运算和强度校核。

对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前端管箱、后端管箱、传热管和管板等结构进行设计,对换热器进行开孔补强校核。

绘制符合设计要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图纸,给出相关的技术要求;在固定管板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参考相关的标准进行设计,比如GB-150、GB151……,使设计能够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要是设计的结构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

通过设计过程达到熟悉了解换热器各部分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的目的。

关键词:换热器;固定管板;设计;强度名目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论 (1)1.2固定管板换热器介绍 (2)1.3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3)1.4换热器的进展历史 (4)2产品冷却器结构设计的总体运算 (6)2.1 产品冷却器设计条件 (6)2.2前端管箱运算 (8)2.2.1前端管箱筒体运算 (8)2.2.2前端管箱封头运算 (10)2.3后端管箱运算 (11)2.3.1后端管箱筒体运算 (11)2.3.2后端管箱封头运算 (12)2.4壳程圆筒运算 (13)3各部分强度校核 (15)3.1开孔补强运算 (15)3.2壳程圆筒校核 (18)3.3管箱圆筒校核 (19)4换热管及法兰的设计 (20)4.1换热管设计 (20)4.2管板设计 (21)4.3管箱法兰设计 (22)4.4壳体法兰设计 (25)4.5各项系数运算 (27)5 产品冷却器制造过程简介 (34)5.1 总则 (34)5.2零部件的制造 (34)结论 (43)参考文献: (44)致谢 (44)1绪论1.1换热器的作用及分类在工业生产中,换热设备的要紧作用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过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过程上的需要。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之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之换热器

(一)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所示,出混合器的混合气体经过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可溶组分。

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27801kg/h,压力为6.9Mpa,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入口温度29℃,出口温度为39℃,试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已知混合气体在85℃下的物性数据如下:))3590105.10279.0297.3mkg sPa C m W C kg kJ C o o o po =⋅⨯=︒⋅=︒⋅=-ρηλ(二)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与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原因: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壳程流体清洁,不易结垢,或者管外侧污垢能用化学处理方法除掉的场合,同时要求壳体壁温与管子壁温温差不能太大。

) 浮头式换热器能在较高的压力下工作,适用于壳体壁温与管壁温差较大或壳程流体易结垢的场合。

U 型管式换热器适用于壳程易结垢,或壳体壁温与管壁温差较大的场合,但要求管程流体较为清洁,不易结垢。

) 2.流程安排:从物流操作压力上来看,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

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传热器的传热能力下降,从总体上来看,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合气体走壳程。

(三)确定物性参数: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粘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进出口温度平均值。

故混合气体的定性温度为C T ︒=+=85260110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C t ︒=+=3422939 查表确定冷却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333.99410742.0624.0174.4mkg sPa K m W K kg kJ C i i i pi =⋅⨯=⋅=⋅=-ρηλ(四)估算传热面积:1.热流量:2.平均传热温差:先按纯逆流计算(一般逆流优于并流,在工程上若无特殊需要,均按逆流考虑)()()()())(3.48296039110ln 296039110ln 12211221K t T t T t T t T t m =-----=-----=∆逆3.传热面积:由于壳程气体压力较高,故选取较大的K 值。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在换热过程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换热器类型及适用范围,了解各类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优缺点。

3. 学生能够运用热量平衡原理,进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公式,对换热器进行选型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并掌握换热器材料的选用原则,提高材料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换热器简图,提高绘图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工程,关注化工设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换热器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工原理课程的一部分,侧重于换热器的原理、计算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基础,对工程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计算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在教学评估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原理: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热量传递过程。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2. 换热器类型与结构:介绍各类换热器(如管壳式、板式、空气冷却式等)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及优缺点。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换热器的类型与结构》3. 换热器选型与计算:讲解换热器选型原则,热量平衡原理,换热器热力计算方法及步骤。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换热器的选型与计算》4. 换热器材料:介绍换热器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分析不同材料的性能和适用场合。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2)掌握换热器的传热原理,包括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3)熟悉不同类型的换热器结构及其特点;(4)学会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2)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换热器设计和模拟;(3)具备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2.换热器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平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及其特点和应用。

3.换热器计算方法:教授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的方法。

4.换热器实际应用:分析换热器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案例,讲解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化工原理、热力学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一、设计题目:设计一台换热器二、操作条件:1.苯: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5℃。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k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型式:管壳式换热器四、处理能力:1. 99000吨/年苯五、设计要求: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

(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传热设备。

与其他种类的换热器相比,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具有的传热面积较大以及传热效果较好;此外,结构简单,制造的材料范围较广,操作弹性也较大等。

因此在高压高温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

若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根据热补偿方法的不同,管壳式换热器有下面几种形式。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管外不能机械清洗。

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其上连接有顶盖,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

通常在管外装置一些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

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

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致管子扭弯或是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

但补偿装置(膨胀节)只能用在壳壁与管壁温差低于60-70℃和壳程流体压强不高的情况下。

一般壳程压强超过0.6MPa时,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作用,就要考虑其他结构。

其结果如下图所示:(2)浮头式换热器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连接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称为浮头式换热器。

其优点是: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约束,因此当两种换热器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

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造价高。

其结构如下:(3) U型管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只有一个管板,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

其缺点是管子内壁清洗困难,管子更换困难,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

其结构如下图所示:(4)填料函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廉。

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一易挥发、易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

其结构如下:由设计书的要求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设计时冷却水两端温度差可取为5℃~10℃。

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资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青海是“中华水塔”,水资源相对丰富,故选择冷却水较小的温度差6℃,即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为31℃。

Tm -tm=80+4025+31-=3222℃<50℃,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kPa,可选择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工艺流程图主要说明: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所以选定循环水走管程,苯走壳程。

如图所示,苯经泵抽上来,经加水器加热后,再经管道从接管C进入换热器壳程;冷却水则由泵抽上来经管道从接管A进入换热器管程。

两物质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苯从80℃被冷却至40℃之后,由接管D流出;循环冷却水则从25℃变为31℃,由接管B流出。

二、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1.估算传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1)基本物理性质数据的查取冷却介质为循环水,取入口温度为:35 ℃,出口温度为:40 ℃ 苯的定性温度: 6024080=+=m T ℃ 水的定性温度: 5.3724035=+=m t ℃ 两流体的温差: 5.225.3760=-=+m m t T ℃根据《化学工程手册》.化工基础数据.化学工业出版社 分别查得在此条件苯和水的物性为:物性流体 密度 3/m kg 比热容)/(C kg kJ ︒⋅ 粘度/Pa ·s导热系数)/(C m W ⋅ 苯 829.3 1.975 0.454 0.127 水993.24.1740.7050.628(2)热负荷计算 冷却水流量(3)确定流体的流径该设计任务的热流体是苯,冷流体为水,本换热器处理的是两流体均不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为使苯通过壳壁面向空气中散热,提高冷却效果,且水易结垢,令苯走壳程,水走管程。

(4)计算平均温差暂按单壳双管程考虑,先求逆流时平均温差。

苯: 80 40 冷却水: 40 35 △t 40 5 计算R 和P :由R 、P 值,查教材图4-19(a ),85.0=Φ∆t 所以C t t m t m 28.148.1685.0,=⨯=∆Φ=∆∆又因为0.85>8.0,故可选用单壳程的列管换热器 (5)选K 值,估计传热面积。

参考附录相关资料,对于黏度低于0.5x10-3 Pa ·s 和水体系,可取K=480)/(C m W ⋅,则24428.14480301736m t K Q S m =⨯=∆=。

初选换热器型号由于两流体温差<50℃,可选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由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初选型号为 公称直径/㎜ 450 管子尺寸/㎜Φ25x2.5 公称压强/MPa 1.0 管长/m 4.5 公称面积/㎡ 46.6 管子总数 135管程数 1 管子排列方法 正方形斜转45° 中心排管数13管程流通面积0.0424实际传热面积()26.461.05.4025.014.3135m L d n S =-⨯⨯⨯==π 采用此换热器,则要求过程的总传热系数为 2.核算压强(1)管程压强降其中 Ft= 1.4, Ns=1,Np=1。

管程流通面积2220424.0113502.044m N n d A P ii =⨯⨯==ππ管程流速: s m A V u i s i /343.00424.02.99346.14=⨯== 管内雷诺数取管壁粗糙度mm 1.0=ε,005.0201.0==i d ε,查(夏清等.化工原理(上册).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图1-27,由Re -λ关系图中查得:λ=0.036;所以管程压强降:()Pa Pa P i 100000907114.1175473<=⨯⨯⨯+=∆∑ 符合工艺要求; (2)壳程压强降其中,15.1=t F ,1=s N ,2)1(2'1u N n Ff P B c ρ+=∆管子为正三角形排列,4.0=F 取折流挡板间距 m h 70.0=壳程流通面积: 2070.0)025.01445.0(07.0)(m d n D h A c =⨯-=-= 壳程流速: s m A V u s /52.0070.03.829819.3=⨯==壳内雷诺数: 2374610454.03.82952.0025.0Re 3=⨯⨯⨯==-μρ u d ﹥500(湍流)壳程流体摩擦因数 5.0237460.5Re 0.5228.0228.000=⨯==--f所以计算表明,管程和壳程的压强降都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3.核算总传热系数(1)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i α)/(2067)4.69()9664(02.0628.0023.0Pr Re 023.024.08.04.08.0C m W d i i i i ︒⋅=⨯⨯==λα (2)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α由式 14.03/155.0)()())((36.0wp e e c u d d μμλμμρλα =计算取换热器列管之中心距mm t 32=。

则流体通过管间最大截面积为 壳程中的苯被冷却,取99.0)(14.0=wμμ。

所以 参考教材附录管内、外侧污垢热阻分别取为(3)总传热系数。

忽略管壁热阻时,由前面的计算可知,选用该型号换热器时要求过程的总传热系数为()C m W ⋅2/4.453,在规定的流动条件下,计算出的K e 为513.5)(2C m W ⋅,故()Cm W d d d d R R K ii i si so ⋅=⨯+⨯++=+++=20000/3.55102.02067025.002.0025.00002.000017.084101111αα所选择的换热器是合适的。

安全系数为: %3.31%1004.4534.4533.551≈⨯-(满足要求,即在范围之内:10%~25%) 三、设计结果一览表 参数 管程(冷却水) 壳程(苯) 流量/(kg/s) 14.46 3.819 进/出口温度/℃ 35℃ 40℃80℃ 40℃ 压强降MPa50kPa<=物性 定性温度/℃ 37.5 60 密度/(kg/m 3)993.2829.3 定压比热容/[kJ/(kg?C )] 4.174 1.975 黏度/(Pa?s ) 0.705×310- 0.454×310- 导热系数/(W/m?C ) 0.628 0.127 设备结构参数形式固定管板式 壳程数 1 壳体内径/㎜ 450 台数1管径/㎜ Φ25×2.5 管心距/㎜32管长/㎜ 4500 管子排列 正三角形 管子总数/根 135 管程数 1 传热面积/㎡46.6 材质不锈钢 主要计算结果 管程 壳程 流速/(m/s )0.343 0.66 表面传热系数/[W/(㎡?C )] 137765135污垢热阻/(㎡?C /W ) 0.000200.00017 压强降/Pa 90747359热流量/W301736传热系数/[W/(㎡?K )] 513.5 安全系数/% 13.3四、设备简图五、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经过连续一周的奋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终于告一段落。

对这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充分认识到实践来自理论,又高于理论。

这次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设计,让我认识到:课堂上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没有落实到实处,是远远不够的。

换热器的设计,从课本上简单的理论计算,到根据需求满足一定条件的切实地进行设计,不再仅仅包括呆板单调的计算,还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区分和确定所设计的换热器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我对换热器的结构、性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我也掌握了一定的工艺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