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6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管国锋主编_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6_气体吸收

第6章 气体吸收1)总压100,温度25℃的空气与水长时刻接触,水中的的浓度为多少?别离用摩尔浓度和摩尔分率表示。
空气中 的体积百分率为。
解:将空气看做理想气体:y= p*=yp=79kPa查表得 E=×510kPa610/*-==E p xH=)./(10342.6)181076.8/(1000)/(65m kN kmoL EMS -⨯=⨯⨯=ρ C=p*.H=79××10-5=×10-4kmol/m 32)已知常压、25℃下某体系的平稳关系符合亨利定律,亨利系数E 为大气压,溶质A 的分压为大气压的混合气体别离与三种溶液接触:①溶质A 浓度为 的水溶液;②溶质A 浓度为的水溶液;③溶质A 浓度为 的水溶液。
试求上述三种情形下溶质A 在二相间的转移方向。
解: E=×104atm ,p=,P=1atm ,y=p/P=① m EP==⨯015104. x 135002110183610=⨯=⨯-.. ∴y mx 110054*.== ∴∆y y y =-=10*∴平稳② x 2350001110181810=⨯=⨯-.. ∴y mx 220027*.== ∴∆y y y =-20* ∴气相转移至液相 ③ x 3350003110185410=⨯=⨯-.. ∴y mx 330081*.== ∴∆y y y =-30*∴液相转移至气相④ P=3atm y= E=×104atm∴m=E/P=×104 x 4=x 3=×10-5∴y mx 440027*.== ∴∆y y y =-40* ∴气相转移至液相 3)某气、液逆流的吸收塔,以清水吸收空气~硫化氢混合气中的硫化氢。
总压为1大气压。
已知塔底气相中含%(摩尔分率),水中含的浓度为 (摩尔分率)。
试求塔底温度别离为5℃及30℃时的吸收进程推动力。
解:查表得(50C ) E1=×104kpa m 1=E 1/P=315 p*1=Ex=KPa 5724.0108.11055=⨯⨯⨯-6222222222225422224205111111111.111063.6/*0040.0*011.033.101/1106.1/**1106.1108.11017.6*609/,1017.6301096.2/*0093.0*015.00057.033.101/5742.0/**---⨯=-=-=∆=-=∆====⨯⨯⨯====⨯=⨯=-=-=∆=-=∆====x m y x x x y y y P p y kpa x E p p E m KPa E C x m y x x x y y y y P p y 液相推动力:气相推动力:):查表得(液相推动力:气相推动力:4)总压为100 ,温度为15℃时 的亨利系数E 为 。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由 y * mx得,
Y* mX 1 Y * 1 X
*
mX Y 1 (1 m)X
当溶液浓度很低时,X≈0, 分母约等于1. 上式简化为:
Y mX
*
亨利定律的几种表达形式也可改写为
P * x , c HP E y Y * ℃ 下 , 测 得 氨 在 水 中 的 平 衡 数 据 为 : 0.5gNH3/100gH2O浓度为的稀氨水上方的平衡分压为400Pa, 在该浓度范围下相平衡关系可用亨利定律表示,试求亨利系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在m—n截面与塔顶截面之间作组分A的衡算
VY LX 2 VY2 LX
L L Y X (Y2 X 2 ) V V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表明 : 塔内任一截面的气相浓度Y与液相浓度X之间成直线 关系,直线的斜率为L/V。
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s
EM s
1000 7.32 104 kmol / m3 Pa 7.59 10 4 18
E 7.59 10 4 m 3 0.749 P 101.33 10
三、用气液平衡关系分析吸收过程
1、判断过程的方向
例:在101.3kPa,20℃下,稀氨水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为 :
L L Y1 X 1 Y2 X 2 V V
吸收率 A 混合气中溶质A 被吸收的百分率
Y2 Y1 (1 A )
2、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式与操作线
在 m—n截面与塔底截面之间作组分A的衡算
VY LX1 VY1 LX
L L Y X (Y1 X 1 ) V V
操作线位于平衡线下方,则应进行脱吸过程。
并流吸收塔的操作线:
第六章吸收化工原理

【例6-1】 总压为101.325kPa 、温度为20℃时,1000kg 水中溶解15kg NH 3,此时溶液上方气相中NH 3的平衡分压为2.266kPa 。
试求此时之溶解度系数H 、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
解:首先将此气液相组成换算为y 与x 。
NH 3的摩尔质量为17kg/kmol ,溶液的量为15kg NH 3与1000kg 水之和。
故0156.018/100017/1517/15=+=+==BA A A n n n n n x022403251012662...Pp y *A*===436.10156.00224.0*===x ym由式(6-11) E =P ·m =101.325×1.436=145.5kPa或者由式(6-1)3.1450156.0266.2*===xp E A kPa溶剂水的密度ρs =1000kg/m 3,摩尔质量M s =18kg/kmol ,由式(6-10)计算H382.0183.1451000=⨯=≈ssEMH ρkmol/(m 3·kPa )H 值也可直接由式6-2算出,溶液中NH 3的浓度为 ()()869.01000/10001517/15//=+=+==ss A AA A A m m Mm V n c ρkmol/m 3所以 383.0266.2869.0*===AA p c H kmol/(m 3·kPa )【例6-2】 在20℃及101.325kPa 下CO 2与空气的混合物缓慢地沿Na 2CO 3溶液液面流过,空气不溶于Na 2CO 3溶液。
CO 2透过厚1mm 的静止空气层扩散到Na 2CO 3溶液中。
气体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0.2。
在Na 2CO 3溶液面上,CO 2被迅速吸收,故相界面上CO 2的浓度极小,可忽略不计。
CO 2在空气中20℃时的扩散系数D 为0.18cm 2/s 。
问CO 2的扩散速率是多少?解:此题属单方向扩散,可用式6-17计算。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M液 M剂
表6-1某些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值(E×10-6/kPa)
由表6-1中的数值可知:不同的物系在同一个温度下 的亨利系数E值不同;当物系一定时,亨利系数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溶解度愈小。所以亨利系数值愈大, 气体愈难溶。在同一溶剂中,难溶气体的值很大,而易溶 气体的值很小。
编辑ppt
体,则混气中的A组分有:
cA
nA V
pA RT
(6-5)
编辑ppt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液相平衡关系是指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被吸收的 组分(吸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关系,即吸收质在吸收剂 中的平衡溶解度。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恒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用一定量的溶剂与混合气体 在一密闭容器中相接触,混合气中的溶质便向液相内转移, 而溶于液相内的溶质又会从溶剂中逸出返回气相。随着溶 质在液相中的溶解量增多,溶质返回气相的量也在逐渐增 大,直到吸收速率与解吸速率相等时,溶质在气液两相中 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此时气液两相达到了动态平衡。平 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用符号 表示;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它们 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平衡关系。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 收
编辑ppt
第一节 概 述
一、吸收综述 吸收就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即是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处理 气体混合物,利用混合气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分离气体 混合物的操作,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气、液相扩散传质过程。 吸收系统包括气、液两个相,气相由可溶于吸收剂的气体组分(称为吸 收质或溶质)和不溶或难溶于吸收剂的惰性组分(称为惰性气或载体)组成, 液相则是液体吸收剂(或称为溶剂);吸收操作所得到的溶液称为吸收液, 其成分为吸收剂和溶解于其中的吸收质;排除的气体称为吸收尾气,其主 要成分应为惰性组分和残余的溶质。 吸收的原理:就是利用混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的 特点,选择适宜的吸收剂对混合气中组分进行选择性吸收,以达到从混合 气中分离或提纯组分之目的。 与吸收操作相反,使吸收质从吸收剂中分离出来的操作称为解吸或脱 吸。其目的是循环使用吸收剂或回收溶质,实际生产中吸收过程和解吸过 程往往联合使用。 吸收和蒸馏一样也牵涉到气、液两相间的质量传递,但蒸馏是依据混 液中各组分挥发度的不同而得以分离;吸收则基于混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 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得以分离;蒸馏属双向传质,吸收为单相传质。
化工原理第六章吸收

吸收
§1 §2 §3 §4 §5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 吸收塔的计算 吸收系数 脱吸及其他条件下的吸收
概述
1、定义 吸收:利用混合气体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 差异,使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 溶液,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 实现混合气体分离。 解吸:也称为脱吸,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 溶质从液利。
2.1.2 亨利定律
体系:单组分、低浓、恒温、物理吸收。 总压P<5×105Pa,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液相中 的溶解度(平衡)与其在气相中的分压成正比。
亨利系数(E): (单位与分压单位一致) ① 理想溶液:P不高,T恒定,亨利定律 与拉乌尔定律一致,即:E=p0
② 非理想溶液: E≠p0,但在一定浓度范 围内(低浓),E=const. E=f(T)。
混合气中某些组分在气液相界面溶解、在气相和液
相内由浓度差推动的传质过程。
分离
气相 1.定义:
液相
气相 NH3 + 空气 水 NH3
2.依据:溶解度不同
吸 收
NH3: 气相
液相
٭吸收质(溶质):A ٭惰性组分(载体):B
٭吸收剂:S ٭吸收液:S+A
٭尾气:B+(A)
2、吸收分离操作的目的与任务 制取液体产品:如盐酸、硝酸,碳化氨水吸收CO2 制碳酸氢氨等。 分离混合气体吸收获得某些组分:如用液态烃吸收 裂解气中的乙烯、丙烯等。 气体净化除去混合气体中杂质:如合成氨原料气脱 CO2等; 尾气处理和废气净化:脱SO2、NOx等 分离基础:各组分溶解度的差异
例2: 已知20℃时,1atm下氨在水中的溶 解度数据(p85)。绘制p*~x及Y*~X曲 线,计算E、m,并指出服从亨利定律的范围。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例题

气液相接触时,氨由液相转入气相,发生解吸过程。 此外,用气液相平衡曲线图也可判断两相接触时的传质方向 具体方法: 已知相互接触的气液相的
实际组成y和x,在x-y坐标
图中确定状态点,若点在 平衡曲线上方,则发生吸 收过程;若点在平衡曲线 下方,则发生解吸过程。
例:空气与氨的混合气体,总压为101.33kPa,其中氨的分
E 7.59 10 4 m 3 0.749 P 101.33 10
将其与实际组成比较 : 0.05 x* 0.1 x ∴气液相接触时,氨将从气相转入液相,发生吸收过程。 或者利用相平衡关系确定与实际液相组成成平衡的气相组成
y * 0.94 x 0.94 0.05 0.047
0.0053 Y2 0.00533 1 0.0053
0.0128 X1 0.01297 1 0.0128
1)L/V为(L/V)min的倍数
0.0417 0.00533 Y1 Y2 L 2.804 0.01297 0 V X1 X 2
Y1 Y2 L Y2 ( ) min m(1 ) 2.5(1 0.00533 ) 2.18 Y1 V Y1 0.0417 X2 m
将其与实际组成比较:y 0.094 y * 0.047
∴氨从气相转入液相,发生吸收过程。
练习:
y 0.94 x
*
若含氨0.02摩尔分数的混合气和 x=0.05的氨水接触,则
x y / 0.94 0.02 / 0.94 0.021
*
x 0.05 x* 0.021
c p H*Fra bibliotek0.5 / 17 c 0.293kmol / m3 0.5 100 1000
化工原理之六 吸收

吸收简介重要概念:⑴.吸收⑵.溶质、载体、吸收液和吸收尾气关于吸收的介绍:吸收过程常在吸收塔中进行,图2-1为逆流操作的吸收塔示意图。
气体的吸收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操作,它在化工生产中主要用来达到以下目的:(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
例如用硫酸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氨,用洗洗油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芳烃,用液态烃处理裂解气以回收其中的乙烯、丙烯等。
(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气体。
例如用水或碱液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丙酮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等。
(3)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
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氮以制造硝酸,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取盐酸,用水吸收甲醛以制备福尔马林溶液等。
图2-1 吸收操作示意图在吸收过程中,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以当作气体单纯地溶解于液相的物理过程,则称为物理吸收;如果溶质与溶剂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则称为化学吸收。
前面提到的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洗油吸收芳烃等过程都属于物理吸收,用硫酸吸收氨、用碱液吸收二氧化碳等过程都属于化学吸收。
若混合气体中只有一个组分进入液相,其余组分皆可认为不溶解于吸收剂,这样的吸收过程称为单组分吸收;如果混合气体中有两个或多个组分进入液相,则称为多组分吸收。
例如合成氨原料气含有N2、H2、CO及CO2等几种成分,其中唯独CO2在水中有较为显著的溶解度,这种原料气用水吸收的过程即属于单组分吸收;用洗油处理焦炉气时。
气体中的苯。
甲苯、二甲苯等几种组分都在洗地中有显著的溶解度,这种吸收过程则应属于多组分吸收。
气体溶解于液体之中;常常伴随着热效应,当发生化学反应时,还会有反应热,其结果是使液相温度逐渐升高,这样的吸收过程称为非等温吸收。
但若热效应很小,或被吸收的组分在气相中浓度很低而吸收剂的用量相对很大则;温度升高并不显著,可认为是等温吸收。
如果吸收设备散热良好,能及时引出热量而维持液相温度大体不变,自然也应按等温吸收处理。
吸收过程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取决于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平衡关系。
化工原理讲稿 气体吸收

两相相内传质速率可用下面的形式表达为:
NA
DG
RT1
P pBm
p
pi
令kG
DG
RT1
P pBm
N A kG p piFra bibliotekNADL
2
cm cSm
(ci
c)
令kL
DL
2
cm cSm
N A kL (ci c)
DG、DL —— 溶质组分在气膜与液膜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P/pBm —— 气相扩散漂流因子; cm/cBm —— 液相扩散漂流因子; 1、2 —— 界面两侧气液相等效膜层厚度,待定参数。
一、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二、亨利定律 三、传质过程的方向、限度及推动力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一、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当气体混合物与一定量的溶剂 接触时,气相中的溶质便向液相中转移,直至液相中溶质 达到饱和为止,这时,我们称之为达到了相平衡状态。达 到了相平衡状态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称平衡分压;液相 中溶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溶解度)。
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M点):
y
ye=f(x)
ye
溶质解吸
y
M
释放溶质
o
xe
xx
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则体系将 发生从液相到气相的传质,即解吸过程。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气、液相浓度(y,x)处于平衡线上(K点):
y ye=f(x)
yye
K
o
xe x x
第一节 概述
2. 吸收操作实例:石油液化气脱除硫化氢
第一节 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吸收过程的总阻力等于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之和, 符合双膜理论这一当初的设想。
24
第6章 气体吸收
3. 气体溶解度对吸收在液相中的溶解度甚大时,
亨利系数E值很小,因此,当混合气体总压P一定时,相平衡常
数m=E/P亦很小,由式(6-22)可知,当甚小时,
(3)溶解度适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气、液两相阻力都 较显著,不容忽略。如符合亨利定律,可根据已知气膜及液 膜吸收系数求取吸收总系数。
26
第6章 气体吸收
6.4 吸收过程的计算
6.4.1 全塔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
则
NA
Y Y
1 KY
KY (Y
Y)
19
第6章 气体吸收
由此可得出,以气相比摩尔分率差(ΔY)表示推动力的吸收 速率总方程式:
用同样方法可得 令
N A KY (Y Y )
X X NA 1 1
kY m kX 1 1 1 K X kY m k X
(6-20)
Y Yi 1/ kY
(6-17)
式中
NA—吸收质A的分子扩散速率,kmol/m2.s; kY —气膜吸收系数,kmol/m2.s; Y、Yi—吸收质A在气相主体与相界面处的比摩尔分率。
16
第6章 气体吸收
2. 液膜吸收速率方程式
吸收质A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液膜的吸收速率方程式,可 表示为
亦即 式中
(2)溶解度甚小的情况。当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甚小时,
亨利系数E值很大,相平衡常数m亦很大。由式(6-23)可知,
当m甚大时,
KX kX
或 1 1
KX kX
在这种情况下,液膜阻力构成了吸收阻力的主要矛盾,
气膜阻力可忽略不计,而液相吸收总系数可用液膜吸收系数 来代替,这种情况称为液膜阻力控制。
溶解度随物系、温度和压强的不同而异,通常由实验测 定。图6-1、图6-2、图6-3分别表示氨、二氧化硫和氧在水中 的溶解度与其气相平衡分压之间的关系(以温度为参数)。图 中的关系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5
第6章 气体吸收
图6-1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图6-2 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 图6-3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K Y kY 或
1 1 KY kY
1
1
即收吸质收的总吸阻收力速率KY 主主要要受由气气膜膜一吸方收的阻吸力收kY 阻所力构所成控。制这,就故是称说为,气吸
膜阻力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气膜阻力是构成吸收阻力的主要
矛盾,液膜阻力就可以忽略不计,而气相吸收总系数可用气膜
吸收系数来代替。
25
第6章 气体吸收
12
第6章 气体吸收
6.3.2 吸收机理——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的模型如图6-4所示。
图6-4 气体吸收的双膜模型
13
第6章 气体吸收
其基本论点如下: 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相界面两 侧分别存在着作层流流动的气膜或液膜,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 式通过此二膜层。 2.无论气、液两相主体中吸收质的组成是否达到平衡,在相界 面上,吸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组成关系都假设已达到平衡。 物质通过界面由一相进入另一相时,界面本身对扩散无阻力。 因此,在相界面上,液相组成Xi是和气相组成Yi成平衡的。 3.在两膜以外气、液两相的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吸 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因而没有任何传质阻力或扩散阻 力,即认为扩散阻力全部集中在两个膜层内。
21
第6章 气体吸收
6.3.4 吸收总系数
1.吸收系数的确定
吸收系数往往是通过实验直接测得的,也可以用经验公 式或用准数关联式的方法求算。实测数据是以生产设备或中 间实验设备进行实验而测得的数据;或从手册及有关资料中 查取相应的经验公式,计算出吸收膜系数后,再由公式求出 吸收总系数。这类公式应用范围虽较窄,但计算较准确;准 数关联式求得的数据,误差较大,计算也较为繁琐。工程上 多采用经验公式来确定,选用时应注意其适用范围及经验公 式的局限性。
6.1.2 吸收过程的分类 6.1.3 吸收剂的选择
2
第6章 气体吸收
6.2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6.2.1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1.质量分率。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与混合物总质量的比值, 称为该组分的质量分率,以xW表示。 2.摩尔分率。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千摩尔数与混合物总千摩尔 数的比值,称为该组分的摩尔分率,以x表示。 3.比质量分率。混合物中某两个组分的质量之比称为比质量 分率,以 XW(或YW)表示。 4.比摩尔分率。混合物中某两个组分的千摩尔数之比称为比 摩尔分率,以X(或Y)表示。
6
第6章 气体吸收
6.2.3 气、液相平衡关系—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是描述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间组成关系的数 学表达式。它适用于溶解度曲线中低浓度的直线部分。由于 相组成有多种表示方法,致使亨利定律有多种形式。
1. p—x关系
当气相组成用分压p表示,液相组成用摩尔分率x表示时,吸 收质在液相中的组成与其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成正比,其数 学表达式为:
4
第6章 气体吸收
6.2.2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平衡状态下,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上的分压称为当时条 件下的平衡分压;而液相中所含溶质气体的组成,称为在当 时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习惯上, 溶解度是用溶解在单位质量的液体溶剂中溶质气体的质量来 表示,单位为:kg气体溶质/kg液体溶剂。
(6-11)
8
第6章 气体吸收
3. y—x关系
若溶质在气相与液相中的组成分别用摩尔分率y与x表示, 则亨利定律又可写成如下形式:
y mx
(6-13)
式中 y*—与液相组成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分率; m —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9
第6章 气体吸收
4. Y—X关系
若溶质在液相和气相中的组成分别用比摩尔分率X及Y表示
(6-22)
或
1 1m KY kY k X
(6-22a)
23
第6章 气体吸收
以及
KX
1 1
1
kY m kX
(6-23)
或
1 1 1 K X kY m kX
(6-23a)
式中 m—相平衡常数,由式6—14,m E 求出;
P
1 、1 KY KX
—与推动力(ΔY、ΔX)对应的总阻力。
11
第6章 气体吸收
物质在湍流流体中扩散时,主要是依靠流体质点的无规 则运动而产生的漩涡,引起各部分流体间的强烈混合,在有 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物质便朝其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扩散。 这种借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漩涡来传递物质的现象,称为涡流 扩散。
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的共同作用称为对流扩散。对流扩 散时,扩散物质不仅靠分子本身的扩散作用,并且依靠湍流 流体的携带作用而转移,而且后一种作用是主要的。对流扩 散速率比分子扩散的速率大得多。对流扩散速率主要决定于 流体的湍流程度。
NA kX (Xi X)
NA
Xi X 1/ kX
(6-18)
NA—吸收质A的分子扩散速率,kmol/m2·s;
kX—液膜吸收系数,kmol/m2·s;
Xi、X—吸收质A在相界面与液相主体的比摩尔分率。
17
第6章 气体吸收
3. 吸收速率总方程式
在吸收过程中,因吸收质从气相溶入液相,而使气相总量 和液相总量不断变化,这也使计算变得复杂。由于相界面上的 组成Yi、Xi不易直接测定,因而在吸收计算中很少应用气、液 膜的吸收速率方程式,而采用包括气液相的吸收速率总方程式。
则
NA
X X 1 KX
KX (X
X)
20
第6章 气体吸收
由此可得出,以液相比摩尔分率差(ΔX)表示推动力的吸 收速率总方程式:
NA KX (X X )
(6-21)
式中 Y*—与液相主体组成X平衡的气相组成(比摩尔分率); X*—与气相主体组成Y平衡的液相组成(比摩尔分率); KY—气相吸收总系数(kmol/m2·s); KX—液相吸收总系数(kmol/m2·s)。
15
第6章 气体吸收
6.3.3 吸收速率方程
在吸收操作中,单位时间内单位相际传质面积上吸收的溶
质量称为吸收速率。表示吸收速率与吸收推动力之间的关系式 即为吸收速率方程式。
1. 气膜吸收速率方程式
吸收质A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的吸收速率方程式,可 表示为;
N A kY (Y Yi )
亦即
NA
(6-19)
18
第6章 气体吸收
由式(6-16)可知
Y mX ,Yi mX i
将上两式代入式(6-19)得,
NA
kY
(Y
Y i)
k
X
(Yi m
Y m
)
NA
Y Yi 1 kY
Yi Y m kX
Y Y
1 kY m kX
令
1 1m KY kY k X
第6章 气体吸收
6.1 概述 6.2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6.3 吸收机理与吸收速率 6.4 吸收过程的计算 6.5 填料塔 6.6 解吸
第6章 气体吸收
6.1 概 述
6.1.1 气体吸收过程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吸收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重要单元操作。这种操作是使 气体混合物与选择的某种液体相接触,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 分在该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有选择地使混合气体中一种或 几种组分溶于此液体而形成溶液,其他未溶解的组分仍保留 在气相中,以达到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某些组分的目的。
22
第6章 气体吸收
2.吸收总系数与吸收膜系数的关系
在吸收计算中,要得到每一个具体过程中的吸收总系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