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局部)【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 (续一)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 (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那么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科棋》一潘德华(局部)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局部)【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一李允疑.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一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一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一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一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一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138、浅谈电视节目中古建筑与古文物的拍摄技巧.pdf

139、浅谈历代的床和席.pdf140、清朝祖陵——永陵.pdf

141、清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连载一_.pdf142、清工部一工程做法那么例一连载二_.pdf 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那么例一连载三一九楝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pdf144、清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连载四_.pdf

145、清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一连载五_.pdf146、清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连载六_.pdf 147、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棒卯l.pdf148、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桦卯2.pdf

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筑瓦屋面及与我国唐代屋面作法的联系.pdf150、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PDF

151、山西古牌楼浅析.PDF152、山西晋城碧落寺石窟调查记.PDF

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PDF154、山西省夏县司马光墓余庆禅院的建筑.PDF

155、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PDF156、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一一梁思成.pdf

157、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pdf158、山西应县木塔应当怎样修_.pdf

159、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开掘.PDF160、绳床及相关问题考—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pdf

161、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162、试从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3、试论一材分八等一的数理渊源.pdf164、试论—营造法式一中的定向.定平技术.pdf

165、是比例关系还是模数关系.关于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的再探讨.pdf166、数码摄影技巧:古建筑掠影.pdf

167、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pdf168、宋《营造法式》垒造窑制度初探.PDF

169、宋代官方建筑设计考述.pdf170、宋代建筑地面与墙体营造技术.pdf

171.宋代建筑基础营造技术⑴.pdf172、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pdf

173、宋代建筑瓦屋面营造技术.pdf174、宋代营造工程管理制度.pdf

175、宋式彩画设计.pdf176、泰州城隍庙建筑修缮方案设计.pdf

177、谈_树_的文化功能一顾恺之一洛神赋—与砖画.竹林七贤—中_树_的比拟.pdf178>唐—北宋木结构建筑—平面尺寸—之分析.pdf

”9、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上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180、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下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1、唐代彩画及宋_营造法式—彩画制度.pdf182、唐代门窗形制考.以唐诗及相关文献史料为据.pdf

183、唐风建筑斗棋初探.pdf184、唐风建筑斗棋初探下.PDF

185、唐宋单体建筑之面阔与进深如何确定.pdf186、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pdf

187、唐宋园林之瑰宝.PDF188、天津大悲禅院大雄宝殿施工技术.PDF

189、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pdf190、文水那么天圣母庙后殿结构分析.PDF

191、文物五OO期总目索引192、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确实立及其原生形态.pdf 193、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PDF194、斜棋演变及普拍榜的作用.PDF

195、新发现的一批—斗棋分件图_.pdf196、兴洲行宫考.PDF

197、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PDF198、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PDF

199、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pdf200、阳泉关王庙大殿.PDF

201、疑义相与析——读《斗棋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PDF202、以管窥豹犹有一得.PDF 203、以管窥豹犹有一得一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木大作营造尺及比例初探.pdf204、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pdf

205、榆社郝壁村寿圣寺山门时代考.PDF206、云冈石窟建筑特征的镜头诠释.PDF

207、正定广惠寺华塔建筑年代问题新探.PDF208、正定广惠寺华塔内的二尊唐开元年白石佛造像.PDF

209、中国传统建筑翼角处理.pdf210、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pdf

211、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pdf21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pdf

21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卖_.pdf214、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pdf

215、中原古刹-河南省香严寺,pdf216、追寻古典的美丽.PDF

217、追寻历史足迹一一用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2) .pdf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

219、作庭记译著与研究张十庆.pdf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一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一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一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那么例》.pdf第一卷一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糅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一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一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一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架双全的QQ号

69、《园综》一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一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说楼一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说门一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说弄一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pdf说墙一尹文.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pdf说台一韦明锌.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pdf说亭一覃力.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pdf说园一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丁雨露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l8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l2佛教建筑(一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 •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文物1973.7)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

唐一北宋木结构建筑一平面尺寸.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橐刊》第一卷第一期【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麋刊》第一卷第二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橐刊》第二卷第一期【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橐刊》第四卷第三、四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麋刊》第五卷第二期【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橐刊》第五卷第三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橐刊》第五卷第四期【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麋刊》第六卷第一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麋刊》第六卷第二期【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麋刊》第七卷第一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麋刊》第七卷第二期【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河南古建【有原书】2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有原书】

3东方建筑研究(上册)(超星)4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超星)

5敦煌家具资料6佛像艺术造型

7古建筑保护与研究【有原书】(超星)8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有原书】(超星)9江南园林志(第二版)【有原书】(超星)10叩开鲁班的大门一一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有原书】(超星)

11刘敦桢文集(一)(超星)12刘敦桢文集(二)(超星)

13刘敦桢文集(三)【有原书】(超星)14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超星)

15曲阜孔朝建筑【有原书】(超星)

16园冶注释(第二版)【有原书】(超星)

17中国古代高建筑(超星)18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彩画

19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刻20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

21中国古建探微(超星)22中国古建筑(超星)23中国古建筑百问(超星)24中国古建筑全览(超星)25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超星)

26

27

28

29

30 中国民族建筑

中国民族建筑

中国民族建筑

中国民族建筑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超

星)

(超

星)

(超

31佛教寺院考古.pdf

32城记.pdf【有原书】33佛教石窟考古.pdf

34宫殿考古通论.pdf

60老宅第.djvu 61老牌坊.djvu62老书院.djvu

63老门楼.djvu64老戏台.djvu

65老楼阁.djvu66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山西.djvu68中国民居.djvu

69中国园林.djvu70避暑山庄.djvu

71晋祠揽胜.djvu72日本传统艺术第四卷浮世绘.djvu

73园林史.djvu74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圆明园.djvu76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八百年的村落一一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走遍中国南京.djvu80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江南六镇.djvu

83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意(超星)84建筑十书【有原书】(超星)

85中国古建筑百问86洛阳伽蓝记

87长物志校注8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局部(超星)

89中国古建筑艺术(第04册)【不全】(超星)90梁思成建筑画

31佛教寺院考古.pdf

32城记.pdf 【有原书】

33佛教石窟考古.pdf

34宫殿考古通论.pdf

35故宫辞典.pdf

36汉代画像石—吴曾德—文物出版社1984.pdf

37汉字古音手册.PDF

38建筑历史与理论

39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林徽因文存+建筑

41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港.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

43秦汉瓦当・pdf

44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唐代长安辞典.pdf

46隋唐两京丛考

47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户0^

49闲情偶寄.pdf

50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中国石窟寺研究宿白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pdf

56梓室余墨—陈从周随笔.pdf

57长城.djvu

58明十三陵.djvu

59颐和园.djvu

91隋唐宫廷建筑考92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文物》杂志1959-2000共

152期文物五OO期总目索引

1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中国古亭.pdf

3中国古亭.pdf

4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清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图解.pdf【有原书】

11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明式家具珍赏

15盛京宫殿建筑

16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二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永诀的建筑.pdf

20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紫禁城宫殿,pdf

23中国臧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一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红木小件.pdf

26清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图解.pdf

27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永诀的建筑.pdf

29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年10月第一版).djvu 另:《建筑史论文集》【有原书】、《古建园林技术》【有原书】、《建筑历史研究》等相关散篇论文目录如下1、—材分八等—在建筑史上的意义.pdf

2、_礼制建筑—求解.pdf

3、_应县木塔—读后札记.pdf

4、—营造法式一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

5、—营造法式一变造用材制度探析.pdf

6、一营造法式一变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

7、—营造法式一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pdf

8、—营造法式一瓦作制度初探.pdf9、一营造法式一中厦两头造出际制度释疑.pdf

10、_营造法式.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讨.pdf11、_营造法式小木作—几种门制度初探.PDF 12、《“礼制建筑”求解》——方晓风.pdf13、《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pdf

14、《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确实立及其原生形态》徐伯安.pdf15、《营造法式》变选用材制度探析.pdf

16、《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II ).pdf17、《营造法式》中的翼角构造初探.PDF 18、《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简介.pdf19、2006年—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议梁思成—省略

一诞辰105周年及中国营造学社的.pdf

20、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浮雕艺术初探.pdf21、保存完好的“样式雷”古建筑群一一清西陵.pdf 22、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木雕艺术.PDF23、边靖楼修缮设计上.PDF

24、崇福寺小召牌楼构制初探.PDF25、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pdf

26、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27、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下_户(^

28、从驼峰与墓股的比拟看中日古代建筑的源流和开展关系.pdf29、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pdf

30、定兴慈云阁修缮记.PDF31、定州开元寺塔塔刹发现一批文物.PDF

32、斗棋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_铺作一与_跳铺之作_辨析.PDF33、斗棋——李学武.PDF

34、科棋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一一“铺作”与“跳,铺之作”辨析.pdf35、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PDF

36、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_.pdf37、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一下

—.pdf

38、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PDF39、独乐寺辽代建筑结构分析及计算模型简化.pdf

40、对清东陵裕陵地宫棺位问题的探讨.PDF4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把注意力投放到建筑_物_的研究上.pdf

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pdf43、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家具_—_.pdf

44、敦煌雕塑.pdf45、敦煌火珠图像探微.pdf

46、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pdf47、抚宁境内明长城敌台的建筑形制.PDF

48、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PDF49、高安回澜塔.PDF

50、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pdf51、古代的椅和凳.pdf

52、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拟试论从营造法式至工程做法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pdf

53、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_宋_营造法式一与日本一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拟.pdf54、古代营建技术中的_样_造_^_.pdf

55、古建瑰宝一一千年古刹独乐寺一一杨作瑞.pdf56、古建瑰宝永乐宫.PDF

57、古建门种种.pdf58、古建上的主要装饰纹样.PDF

59、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PDF60>古建筑结构研究十八年.pdf

61、古太原晋阳建筑文化浅析.PDF62、故城县庆林寺古塔.PDF

63、关于—营造法式—的研究.pdf64、关于对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工程抬升修缮方案的意见.pdf 65、关于清一工程做法一斗科局部的假设干问题探讨_—_.pdf66、关于清—工程做法_斗科局部的假设干问题探讨_:_.pdf

67、关于清一工程做法一斗科局部的假设干问题探讨_m_.pdf68、关于清_工程做法一斗科局部的假设干问题探讨_四_个0£

69、关于清一工程做法—斗科局部假设干问题的探讨—五—.pdf70、关于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pdf

71、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PDF72、广东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PDF

73、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pdf74、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基础.pdf

75、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之二一斗棋之分类一柱头铺作—转角铺作—补间铺作.pdf76、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一之三_柱_础一梁杨一平坐腰檐.pdf

77、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之一78、何谓《营造法式》之_槽_.PDF

79、河北赤城县古塔调查.PDF80、河北深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pdf

81、河北辽代古塔建筑艺术初探.PDF82、河北玉田净觉寺调查报告.PDF

83、河北赵县西林寺塔.PDF84、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PDF

85、黑龙江省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PDF86、胡床杂考—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

三.pdf

87、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承启楼.pdf88、换个方法拍“古建” .pdf

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90、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pdf

91、基于CAD与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筑景观的三维重建方法.pdf92、济渎庙寝宫建筑研究.PDF 93、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94、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5、简述汉画建筑脊饰的文化意象.pdf96、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pdf

97、江西樟树临江文物调查.PDF98、金狮床考—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二.pdf

99、晋城青莲寺塔幢建筑分析.PDF100>晋祠圣母殿研究.pdf

101、晋祠献殿.PDF102、晋东南歇山建筑的梁架做法综述与统计分析—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一.pdf

103、开善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设计深化与现场实施.pdf104、开元观古建筑初探.PDF

105、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构建筑.PDF106、梁思成建筑画.pdf

107>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pdf10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pdf

109、辽金珍品塞外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PDF110、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PDF

111、灵岩寺石刻造像考.PDF112、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pdf

113.龙在古建器具上的装饰形式.PDF114、隆兴寺宋代木雕立式弥勒像的修复.PDF

115.隆兴寺天王殿的建筑时代及复原设想.PDF116、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pdf

117、用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PDF118、绿水苍柏话晋祠.PDF

119、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pdf120、略议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古代木构开展史研究.pdf

121、论明代建筑之斗棋用材等级.PDF122、米兰佛寺考.PDF

123、明代建筑油饰彩画要点.PDF124、南朝帝王陵寝初探.PDF

125、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pdf126、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PDF

127、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pdf128、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pdf

129、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考略.PDF130、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pdf

131、宁安兴隆寺建筑概述.PDF132、牌坊建筑文化初探.PDF

133、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局部造像.PDF134、铺作•出跳•科科及其它.PDF 135、普救寺原状考.pdf136、千古一刹佛光寺.PDF

137、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PDF

百本古建筑电子书

百本古建筑电子书 李明仲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全四册1933年初版 北京老宅院门楼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电子档案 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寓意吉祥 故宫建筑内檐装修调整图 建筑设计资料集 历史地图1 梁思成全集1—10册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 清代内廷宫苑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 中国古建筑百问 中国古建筑浏览与审美_90120229 中国古建筑游览与审美_11795691 中国建筑史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djvu [跨越世纪的问号-图说秦始皇陵(博古架)]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中国回族史.上、下册]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册)》《北京四合院建筑》 《传统民居艺术》阎瑛 《东南塔影》 《斗栱(上册)》1 《斗栱(下册)》 《佛经故事传说与敦煌壁画》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中国壁画》1 《中国壁画史》 《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 25传统文化系列-中华古建文化 CJJ 70-9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 安阳永和桥.caj 保利藏珍——石刻佛教造像精品选.djvu 北京四合院

长物志校注 敦煌壁画 敦煌雕塑 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 风水词典 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寓意吉祥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弄摄影珍藏版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墙摄影珍藏版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台摄影珍藏版 摄影珍藏版:说园 说楼摄影珍藏版 说门摄影珍藏版 说亭珍藏版 古文物称谓图典 话说古建筑 绘图鲁班经 建筑百家言 建筑史论文集.第八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六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史论文集.第十辑.清华大学建筑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制图标准 精典园林花窗图式 乐浪文化——以墓葬为中心的考古学研究(王培新) 梁思成建筑画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小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平遥古城与民居 祁英涛《怎样鉴定古建筑》1981 清式营造则例 商务中国古代园林耿刘同 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图集 苏州历代园林录 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细说中国园林(彩图版) 学看建筑结构施工图(1) 营造法式注释 怎样鉴定古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建筑结构: 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 一、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1、80cm夯土台 2、封闭庭院(廊院) 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 西周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 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 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 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 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 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 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 汉代墓阙的代表——高颐阙 东汉时期出现重楼 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 隋、唐、五代建筑 隋(581-618年) 1、大兴城 2、洛阳城 3、赵州安济桥(李青)单孔孤形桥 4、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618年-907年) 中国木结构建筑在唐代初期迈入了体系发展的成熟时期。 唐大建筑特点: 1、建筑规模宏大。 2、建筑布局水平提高,注重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突出组群的纵深轴线;推进了宅院 与林木山水环境的交融。 3、木结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大体量建筑已不需要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型木构的方法来解 决;木构件的形式和用料已呈现规格化;斗拱结构机能被充分发挥。 4、砖石技术取得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砖石塔的演进。 5、建筑形象呈现雄浑,豪健的气质,从主体、单体到局部都呈现有机联系唐代的建筑成就, 对日本、朝鲜产生了不少影响。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是唐代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宋,明,清代建筑 屋面形式:重檐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卷棚式屋顶、四阿殿顶、攒尖式屋顶、勾连搭屋顶 带抱夏式勾连搭、一点一卷式勾连搭 台基: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 柱: 檐柱:用以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称为檐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 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买不起) 4.李允(和)《华夏意匠》(天大曾出售过翻印本) 第二章城市建设 1.贺业(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2.郭湖生《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专栏)》(《建筑师》连载) 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找不到) 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考天大的经典必读书目)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1.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是香港出版的,找不到,列了也白列) 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据说天大也测过了,为什么自己不出一本?) 3.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刘敦桢文集》有) 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2次出现) 第四章宗教建筑 1.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文集》有) 2.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古建筑》 3.罗哲文《中国古塔》(其实类似的很多,这本真不好找) 4.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虽然不太好找,但今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

第五章住宅 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地民居专著(没法看了)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3次出现,足见其重要性所在) 第六章园林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3.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御苑撷英》 4.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很难找) 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买不起,如果熟读了也就不用考研了) 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同上) 3.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不好找,也太难) 4.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太专业了) 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 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经典中的经典) 2.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同样是太专业了) 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据说天大学生人手一册,不知风水大师是否也拿回扣?) 4.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概论: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自然环境条件: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东南风为主导风向) 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 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 (一)原始社会建筑: 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 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 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 ↓ 东周:春秋 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 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 建筑著作:《考工记》 (三)封建社会的建筑: 秦朝:高台建筑 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 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 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 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 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 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 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 南北大运河 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 1,结构的方式: 〈1〉抬梁式:梁瓜柱 〈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 〈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 2,木结构的优点: 〈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 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二)组群布局:利用“间”为单位形成建筑单体,若干单体围合面或庭院而庭院的组合进而面或为组群。 1,间→二檐柱间的距离 三,五,七,九,十一。 ↘↙↘↙↓ ↘ 民居官府,署较为隆重皇宫(故宫太和殿) 2,步→二个相邻屋檀的距离,步长之和组成通进深。 控轴线的排列方向区分:纵轴线 横轴线 3,古代中国建筑在“间”与“步”组成的柱网上,建立了许多灵活的平面处理 方式。 〈1〉金箱斗底槽:用内外的两圈柱子对建筑平面进行分区。 〈2〉单槽,双槽:用内柱把建筑平面划分为二个区成三个区。 〈3〉分心槽: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一分为二。 4,单体的立面处理方式: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处理。(台基,墙柱,屋顶)〈1〉生起→功能与艺术的统一。 〈2〉侧脚→受力合理,避免视觉错觉。 5,单位的组合方式: 总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和横轴线设计。 〈1〉庭院的方式: A 三合院和四合院 B 廊院 〈2〉组群的方式: A 纵向扩展 B 横向扩展 C 纵横向扩展 (三)艺术形象 1,单体建筑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古书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延续逾千年,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的歧视,以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为口实,不予提倡,无数妙想巧思、精工绝技大都只在民间袭传口授,未能总结整理,成书问世,即使有明智之举,命笔编纂,内容也多属官府邸宅,极少顾及庶民百家,刊行专著更是寥寥无几。目前能见到的也只《考工记·匠人》、《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营造法原》、《园冶》、《闲情偶寄》等几本。 1.《考工记·匠人》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记述奴隶社会官府手工业生产各工种制造工艺和质量规格的官书,成书于春秋时代末期。其中《匠人》篇的“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三节分别规定了给都城选址、定位、测高程,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道路以及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及仓库、附属建筑等具体制度。例如都城规划“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轨为“八尺”,九轨即为“七十二尺”,一夫为100步X100步。元大都就是按这种规格布局的。元大都时城市中心是钟鼓楼,是市场的集中地区,严格地体现了“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再如王宫规划“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宫分外内。前朝后寝的制度为后世六殿布局所遵循。书中还有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的片断记载。所以,《考工记·匠人》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较早的有关建筑的文献资料。 2.《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二年(1100年),将作少监李诫编修,全书三十四卷,概括为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大部,按壕寨、石作、大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分别记述。该书对建筑设计、施工、汁算工料等记述都相当完整,尤其可贵的是详细说明了古代完善的模数制,具体将“材份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作了详尽的阐述,并在大木作图样中提供了以前尚不为人知的有关殿堂、厅堂两类建筑的断面图,从中明确了两种屋架在结构形式卜的不同之处。该书实际上是对我国汉唐以来木构架建筑体系的技术和规范的总结,过去只能在绘画、壁画或雕刻中见到的一些宋、辽.金以前的建筑遗物,通过《营造法式》有了具体的图证,并从中了解到现存古建筑中未曾保留,也不使用的一些有关建筑装饰和建筑设备的专名术语。这有助于理解汉唐以来在建筑及文艺著作中有关建筑的形象描述,也加深了些知识感受,它较之《考工记·匠人》具有更完善、更丰富,更具体的学术价值,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学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较为详尽的重要典籍。 3.《清工部工程做法》 《清工部工程做法》是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一部标准设计规范,成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著。全书共七十四卷,内容大体分为各种房屋营造范例和应用工料估算限额两大部分,对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铜铁件安装等17个专业、20多个工种部分门别类,各有各款详细的规程,大木作各卷并附有屋架横断面示意简图。该书既是工匠营造房屋的准则,又是验收工程、核定经费的明文依据。其应用范围包括营建宫殿、坛庙、城垣、王府、寺观、仓库的建筑结构及彩画裱糊装修等工程。对于民间修造,多与《清会典·工部门·营造房屋规则》所载禁限条例相辅为用,起着建筑法规监督限制作用。该书也是自宋《营造法式》以后历经元明两朝建筑、施工及管理等经验成果的又一系统总结,因之在我国建筑史上都将这两部专著看作是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形制及演变的仅存文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书籍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书籍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书籍_中国传统文化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物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楼西庆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书籍。xxxx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物,供大家参考中国传统文化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物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楼西庆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内容提要 在世界发展史上,古老的中国埃及希腊和罗马都曾创造了光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它们的祖先都给人类留下了众多的建筑古迹。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这些建筑就不难发现,它们的形象在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希腊罗马等地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书,尤其介绍了一些中国大地上具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建筑,包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四合院和紫禁城祭祀与坛庙陵墓皇家园林小品建筑等。 折叠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以四根立柱围成的间为单位的中国房屋,它们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外形不复杂,体量也不大,从四合院的百姓住房到封建帝王的宫殿都是这样。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楼庆西,一九三零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九五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建筑历史的研究,近期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中国古建筑二十一讲中国建筑小品十讲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等。 折叠编辑本段目录信息 第一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 木结构的中国建筑 大屋顶 斗拱 木结构的优与劣 第二章四合院和紫禁城 规则的四合院与城市

紫禁城的规划与布局 紫禁城的建筑 紫禁城建筑的装饰 紫禁城的建造 第三章祭祀与坛庙 祭祀坛庙的产生 北京天坛 北京社稷坛 山岳之祭 祖先祭祀 民间祠堂 第四章陵墓 秦汉陵墓 唐宋陵墓 明十三陵 清朝东陵与西陵 第五章佛教建筑 石窟 佛寺与佛殿 佛山 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第六章佛塔 中国佛塔 多姿多态的佛塔 山河塔影 佛塔的延伸 第七章皇家园林 园林分类与特征 清朝皇家园林

中国古建筑书籍

中国古建筑书籍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还 是建筑技艺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除了实地 观摩之外,阅读相关的书籍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下面介绍几本经典 的中国古建筑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建筑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 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演变、技 术特点等多个方面。它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进行分类、 举例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和风格特点。同时,该书也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如中国古代皇宫、寺庙、园 林等,让读者能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建筑与装饰技艺》是一本专注于古代建筑与装饰技术的 著作。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构造和装饰技艺。通过对古代建筑材料和技艺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读者可以了 解到中国古代建筑师们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创造出了独特 的建筑风格和技艺。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一些著名古代建筑的建造过 程和装饰特点,对读者深入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图典》是一本以图片为主的古建筑参考书籍。该书 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内部布局和装饰特点。 读者可以透过这些图像,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建筑的宏伟和精美。该书 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古建筑,包括皇宫、庙宇、园林等。

尽管该书没有过多的文字阐释,但透过观赏这些图片,读者可以对古代建筑的形式美和艺术内涵有更直接的感受。 除了上述几本经典的古建筑书籍,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一提的书籍,如《中国宫殿建筑史》、《中国庙宇建筑史》等。这些书籍在不同层面和角度上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历史和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古代建筑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书籍,都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欣赏。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所在。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还能够让人们在欣赏古建筑时更加有深度和内涵的体验。因此,不妨在闲暇之余,翻开一本古建筑书籍,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书籍: 焕发千年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展现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工 艺水平。古人为了传承和记录这些宝贵的知识,创作了许多宝贵的建 筑书籍。这些书籍不仅仅是古代建筑的指南,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 化的重要见证。 第一部经典书籍是《营造法式》。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奠基 之作,被誉为古代建筑学的百科全书。它详细描述了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书中既有具体的施工技巧,又有 对建筑师修养和道德要求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它还融入了儒家学说,提倡以人为本、顺应天地的建筑理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的 深刻思考。 另一本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是《木构建筑手册》。木构建筑在中国 古代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结构系统和工艺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木构建筑手册》通过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分类和解析,系统总结 了木构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修技术。该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木构 建筑技术的发展,并且对后来的建筑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除了技术手册之外,还有一些关于建筑理论的书籍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清代建筑学派研究》就是一部探讨中国清代建筑学派发 展历程的研究专著。清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出 现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清代建筑学派的

兴衰演变,揭示了不同学派的特点和影响,为了我们更好地了解清代 建筑的独特之处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此外,还有一些以名人建筑师为主题的书籍,例如《梁思成》,讲 述了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起到的巨大影响。用他的话说,中国传统建筑 是“以天地人道为本,身心合一”的体现,他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研究,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介绍了 梁思成的人物风采,还详细解析了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和改进, 是了解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重要读本。 中国古代建筑书籍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理论的总结,更蕴含着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通过阅读这些古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 古代建筑的构造形式、工艺技巧和设计思想,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 生活、艺术和人文的独特理解。 这些古代建筑书籍是传承古代建筑智慧的珍贵财富,也是研究中国 传统建筑的重要参考。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有些书 籍已经失传或只剩下残卷,这为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带来了 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书籍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工作,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的宝贵智慧,使其继续为后人所铭记。 中国古代建筑书籍见证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千年传承和智慧的积累。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建筑的深入思考和精湛技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的资源。让我们共同努力,保 护和弘扬这些古代建筑书籍,让他们闪耀着千年的光芒,永远照耀我 们前行的路。

中国古代建筑年表

中国古代建筑年表 太古时期至先秦时代: 太古时期:远古时期的人类开始搭建简易的居所,如洞穴和树屋。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木材、竹子和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房屋。 商代:出现了使用砖石砌筑的城墙和宫殿。 周代: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型建筑工程,如 国都、宫殿、祭祀建筑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朝:兴修长城、宫殿、墓葬等,特色主要是实用和宏伟。 汉朝:宫殿建筑发展,如未央宫、洛阳宫等。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壁画、彩塑等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寺 庙建筑开始兴起。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以建造大运河等工程为主要特征,注重水利与港口建设。 唐朝:建造了壮丽的大明宫和皇家陵寝等建筑,大力发展了佛教建筑。 五代:佛塔成为重要的建筑形式,五代后期城市建设也取得了突破。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建筑注重精致和雅致,出现了以庭院为核心的园林建筑。 元朝:很多回回族劳动力参与了古华丽的回民建筑。 明朝:明朝重视城市建设,如明长城、话城等。 清朝:建筑受到满族的影响,尊重传统建筑风格,建造了许多宏伟 的宫殿和园林。 近现代时期: 民国时期:建筑开始西化,出现了许多新式建筑,如西式府邸、购 物商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力发展现代建筑,建立了许多标志性建筑,如 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世界级建筑, 如上海金茂大厦、北京国家体育场等。 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 文明的演进,中国古代建筑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多种风格和类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建筑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 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精髓。通过对古代建筑年表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中国建筑的演变与发展,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

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 第六版前言 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 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 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建筑大学(现工业大学)、大学、东南大学、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大学(现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2003年,我们根据读者及建筑史学者在互联网上所作“补遗与校勘”,对第四版作了一次认真的校订,成为第五版。 此次再版又根据各方意见,更换了一些不够清晰的线图与照片,同时对第3篇“现代建筑”作了若干修改。所附光盘参考图也增加了二百余幅。 本书第3篇中最敏感的的部分,特别是对建筑作品与建筑创作思想的评价,更是人之所见各有千秋,因此,书中提出的见解,只是作为一家之说推荐给大家,供讨论、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