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检测分散染料品质方法

合集下载

高温匀染剂对分散染料分散性的测定方法32

高温匀染剂对分散染料分散性的测定方法32

高温匀染剂对分散染料分散性的测定方法
一、 试验仪器:天津染料工业研究所制造的DTI —1型分散性测试仪或具有相当作用的真空抽滤装置。

二、 ⑴、分散染料染液的配制:准确称取0.2g 001.0 分散红S —BWFL 或分散深蓝HGL (力份均为100%)放置于烧杯中,常温下以少量1g/L 的匀染剂溶液调成浆状,然后将该匀染剂溶液将染料稀释成200ml ,再用1%的HAC 调节PH=4.5~5.0
⑵、染液热处理;将上述配好的染液在高温高压小样染色机中,40℃开始,2℃/min 升温到130℃*30min 再降温到90℃。

⑶染液的过滤;先将瓷漏斗和不锈钢圈用90℃的热水预热,并用毛巾擦干。

然后将中速滤纸叠放在快速滤纸上,放入漏斗并且用不锈钢圈亚紧。

开启真空泵,将90℃染液倒入漏斗中(保证染液能掩盖全部滤纸而不超过不锈钢圈)同时记时。

当滤纸外观由湿变干,即为终点,记录抽滤时间。

晾干滤纸待评。

三、结果评定;根据滤纸上染料残余情况和抽滤时间惊醒综合评定。

一般而言,抽滤时间越长,滤纸上残留染料越多或染料颗粒越大,表示该匀染剂对分散染料的高温分散性越差(通常也和空白对比)。

分散染料 色光和强度的测定-最新国标

分散染料 色光和强度的测定-最新国标

分散染料色光和强度的测定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分散染料色光和强度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分散染料色光和强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74-2017 染料染色测定的一般条件规定GB/T 6687 染料名词术语3 术语和定义GB/T 668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原理采用试样与同品种的标准样品于同一条件下,在标准规格的纯涤纺织品或醋酸纤维织物上进行染色或印花,以标准样品的得色强度为100分,色光为标准,进行目测比较或仪器测量比较,评定试样的色光和强度。

着色方法分高温高压染色法、热熔染色法、印花法、醋酸纤维染色法四种。

5 试剂和材料所用试剂和材料应符合GB/T 2374-2017中第3章的规定。

6 设备所用设备应符合GB/T 2374-2007中第4章的规定:a)热熔机:实验室用热熔轧染机组或电热恒温鼓风烘箱;b)轧染机:实验室用小型轧染机;c)印花机:实验室用小型印花机;d)高温高压染色机:实验室用小型高温高压染色机;e)酸度计。

7 试验方法一般条件染色或印花的一般条件应符合GB/T 2374-2017的有关规定。

着色方法的选择须根据具体品种、性能,以给色力最高为原则。

着色深度根据具体品种选定,以符合分档清晰为原则。

高温高压染色法7.2.1 纯涤纶纱或涤纶织物的前处理(如适用)可在下列条件下对纯涤纶织物进行前处理:净洗剂MA:2g/L;浴比:涤纶纱1∶50;涤纶织物1∶100。

于70℃~80℃处理10min,取出清洗,甩干,备用。

7.2.2 染料悬浮液的制备准确称取染料试样及标准样品若干克(精确至0.0005g),分别置于400mL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调成浆状,再加蒸馏水约200mL,充分搅拌使染料完全均匀分散,移入5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绿色分散染料产品检验方法和指标计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绿色分散染料产品检验方法和指标计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HG/T xxxx —20209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检验方法和指标计算方法A.1 染料合成收率染料合成收率按式(A.1)计算:%100⨯⨯=CY M CM K ····························(A.1) 式中:K —— 收率,% ; C —— 产品纯度,% ;M Y ——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的实际得量,t ; M C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的理论得量,t 。

A.2 新鲜水消耗量每生产1t 产品所消耗的新鲜水量,主要包含生产工艺用水和车间清洁用水,不包括办公生活用水。

新鲜水指从各种水源取得的水量,各种水源包括取自地表水、地下水、城镇供水工程以及从市场购得的蒸馏水等产品,按式(A.2)计算:ciM V V =…………………………(A.2) 式中:V ——每生产1t 产品的新鲜水消耗量,t/t ;V i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生产用新鲜水量, t ; M c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的总产量, t 。

A.3 水的重复利用率生产过程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按式(A.3)计算。

%100⨯+=tr rV V V K …………………………(A.3)式中:K ——水的重复利用率,单位为百分率(%);V r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使用的重复利用水的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 3);V t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使用的新鲜水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 3)。

10 A.4 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每生产1吨产品产生的废水量,按式(A.4)计算。

cg M V V j =…………………………(A.4)式中:V j ——废水产生量,t/t ;V g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生产产生的废水量,t ; M c ——在一定计量时间内(一年)产品的总产量,t 。

学习分散染料的五大性能及测试方法

学习分散染料的五大性能及测试方法

学习分散染料的五大性能及测试方法分散染料的五个主要性能:提升力、覆盖力、分散稳定性、PH敏感性、配伍性。

01提升力①提升力的定义:提升力是分散染料的重要性能之一。

这一特性表示各个染料应用于染色或印花时,染料用量逐步增加,织物(或纱线)上得色深度相应递增的程度。

提升力好的染料,染色深度按染料用量比例增加,说明有较好的染深性;提升力差的染料,染深性差,达到一定深度时,得色就不再随染料用量增加而加深。

② 提升力对染色的影响:分散染料的提升力在具体品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染深浓色泽要选用提升力高的染料,染鲜艳的浅淡色泽可以选用提升率低的染料。

掌握染料的特性,合理使用,方能达到节省染料、降低成本的效果。

③ 提升力的测试:高温高压染色的染料提升力用%表示,在指定的染色条件下,测得染液中染料的吸尽率,或直接测得染色试样的色深数值。

各染料的染色深度可按1、2、3.5、5、7.5、10%(O.M.F)分成六档,在高温高压染色小样机内进行染色。

热熔轧染或织物印花的染料提升力用g/L 表示。

从生产实际而言,染料的提升力就是染液浓度的变化,即相对于印染成品得色深浅的变化情况。

这种变化,既可以凭莫测,又可以借助于仪器进行精确的测定色深值,再通过色深公式计算求得分散染料的提升力曲线。

02覆盖力① 什么是染料的覆盖力?如同活性染料或还原染料在染棉时的死棉遮盖性,分散染料对品质差的涤纶的遮盖性这里称做覆盖力。

涤纶(或醋纤)长丝织物,包括针织品,在用分散染料匹染后,常会出现色档。

色档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有的属于织疵,也有因为纤维品质的差异,通过染色以后暴露出来。

② 覆盖力的测试:选择品质低劣的涤纶长丝织物,在相同的染色条件下,用各色不同品种的分散染料进行染色,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色档严重,有些不明显,这反映分散染料对色档有不同程度的覆盖能力。

按灰色标准评级,色差严重的为1级,无色差的为5级。

分散染料对色档的覆盖力决定于染料结构本身,染料初染率高、扩散慢、迁移性差的品种,多数对色档的覆盖力也差。

纺织品分散染料标准

纺织品分散染料标准

纺织品分散染料标准
一、染料分类
分散染料根据化学结构和性质,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 偶氮型分散染料
2. 蒽醌型分散染料
3. 杂环型分散染料
4. 酞菁型分散染料
二、染料试验方法
1. 颜色试验:按照标准方法制备样品,使用标准光源和色差计进行颜色测量。

记录每个样品的颜色特征值,包括L*、a*、b*值。

2. 牢度试验:分别对每个样品进行摩擦牢度、水洗牢度、升华牢度和热牢度测试。

记录每个样品的牢度等级。

3. 化学性质试验:对每个样品进行化学性质测试,包括耐酸碱性质、耐氧化还原性质等。

记录每个样品的化学性质表现。

三、染料安全性能
1. 毒性试验:对每个染料进行毒性试验,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记录每个染料的毒性等级。

2. 环境影响:对每个染料进行环境影响试验,包括生物降解性、光解性等。

记录每个染料的环境影响等级。

四、染料使用规范
1. 使用范围:每个染料都有其适用范围,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纤维和织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染料。

2. 使用条件:使用染料时应遵循规定的温度、时间、压力等条件,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

3. 注意事项:使用染料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皮肤接触和眼睛接触,并确保通风良好。

五、染料质量标准
1. 外观:染料应呈均匀的固体颗粒状,无机械杂质和结块现象。

2. 细度:染料的细度应符合规定要求,以确保在染色过程中能均匀分散。

3. 强度:染料的强度应符合规定要求,即在使用相同量的染料时能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

4. 溶解性:染料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在水中充分分散。

颜料分散剂的分散程度

颜料分散剂的分散程度

颜料分散剂的分散程度
如何测定颜料分散剂的分散程度。

分散剂(Dispersant)是一种在分子内同时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两种相反性质的界面活性剂。

以下是几种用于测定颜料分散程度的方法。

▲赫格曼细度用于测定较大颜料微粒尺寸。

一个分散好的颜料的赫格曼细度读数较高。

两个具有相同赫格曼细度读数的涂料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透明性和/或显色。

▲比色法是定量的测量着色力在色空间上的矢量。

本文中通过把色浆加入到一个白色色浆中,测量干膜在CIELAB L*中的反射值来得到着色力的数值。

比色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分散程度的评估方法。

▲粒径分析可提供颜料微粒尺寸的信息,包括粒径范围和跟粒径相关的颜料数量分布函数。

▲布鲁克菲尔德粘度可以量化分散差的色浆与分散很好的色浆之间的差别。

中和润消泡剂。

分散性测试方法

分散性测试方法

分散性测试方法
a)点滴试验,滤纸底部不与其它物接触悬空状态,在保持成水平的滤纸上将染料液10g/l,用5cc滴管在同一位置滴5滴,完成滴落后,把滤纸保持垂直的状态加以风干。

b)判定:由对滤纸的厚度方向与平面方向的染料液扩散状况的变化,将所发生纹路状态区分为1级到5级的等级加以判定。

c)分散性最好的判定为5级,此染料液的滴落部分,扩散部分的着色度差异小,在滤纸的表里皆无明显界限且均匀。

如滤纸表里状态相等,滴下的中央部被染着成浓色,染料粒子会从滤纸表面通过至里面,而判定为3级。

如为非分散性的染料时,则染料成分只位于滴下部分的表面,而称此为分散性1级。

分散染料 相对强度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最新国标

分散染料 相对强度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最新国标

分散染料相对强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分光光度计测定分散染料相对强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符合光吸收定律的分散染料相对强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74-2017 染料染色测定的一般条件规定GB/T 6687 染料名词术语GB/T 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3 术语和定义GB/T 668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原理将分散染料试样(包括原染料和商品染料)和标样用溶剂溶解后,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其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值。

根据光吸收定律,即可计算出分散染料试样的相对强度。

5 仪器和设备所用仪器和设备应符合GB/T 2374-2017中第4章的规定:a)分光光度计;b)电热恒温烘箱;c)分析天平:精度0.0001g;d)比色皿:玻璃或石英,光路长10mm;e)容量瓶:500mL、100mL;f)单标线吸管:1mL、2mL。

6 试剂和材料试剂和材料应符合GB/T 2374—2007中第3章的有关规定,实验用水应符合GB/T 6682—2008中三级水的规定。

a) 二甲基甲酰胺(DMF)酸性溶液:每升DMF中加入1mL浓硫酸,充分混合均匀;b) 二甲基甲酰胺(DMF)水溶液:DMF与水的体积比为8∶2,混匀后调节pH值为5.5;c) 丙酮;7 试验方法溶剂的选择丙酮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是比较常用的溶剂,可根据不同的分散染料产品选择使用,但也可根据情况选用其它溶剂。

原染料相对强度的测定7.2.1 含固量的测定7.2.1.1 烘干称取试样约2g(精确至0.0001g),置于已在100℃~105℃下烘干至恒量的称量瓶中,用电热恒温烘箱在100℃~105℃下烘干至恒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检测分散染料品质方法
一、扩散性检测
准确称取1g染料,加人30℃水100mL,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后,将染料的悬浮液用吸管滴4-5滴在滤纸上,观察它的自然渗圈,扩散性好则其面积越大。

有些染料溶液滴入处有1~2层模糊渗圈出现,面积不大,染液渗圈外是水溶液,这种染料应用在搅拌时最好再补充染料用量20%~30%的扩散剂MF,或者添加2g/L 分散染料修补剂,以改善染料扩散性,提高染料的移染性。

非常温染色切不可应用扩散剂N,因为其不耐高温。

二、分散性检测
将上述剩余的染料溶液,放在恒温电炉上加热至70℃~72℃,离开热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烧杯壁和玻璃棒上的染料是否呈粘糊状。

如果染料溶液的流动性很好,玻璃器皿上几乎无沾污,说明该染料的分散性好,可在100℃或高温高压条件下染色。

三、高温分散稳定性检测
仍将上述染料溶液倒人玻璃染杯中,放在染样机中,在130℃和0.18MPa条件下处理30分钟,取出后观察溶液是否变稠,缓慢倒在滤纸上(滤纸一般可放在50mL烧杯上),过滤的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观察到染料溶液经加热后变稠厚,用手指触摸有糊状感,说明染料的高温分散稳定性差。

该染料在使用时也应采取补充染料用量20%~30%的扩散剂MF的措施。

如果生产中使用的水质硬度过高,分散染料加入染浴中会产生二次凝聚。

要防止这种状况,首先染浴的pH值要采用硫铵予以稳定;其次,可添加1~2g /L分散赘合剂加以改善。

切不可加六偏磷酸钠作软水剂,因为六偏磷酸钠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失去络合钙、镁离子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使染浴的pH 值上升,破坏染浴的稳定性。

轻则出现纤维表面浮色增多、色牢度下降,严重时,会出现深色变色等现象。

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可通过还原清洗改善色泽清晰度,或在还原浴中加入分散螯合剂则效果更好。

四、焦油含量检测
扩散剂大多采用粗甲基萘,其中杂质含量较高,不仅有焦油,还有其他化合物。

一般将上述经过加热与未加热的染料溶液倒在滤纸上干燥后,若滤纸上呈细
小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即可视为焦油等杂质。

如果杂质含量较少,只需在处方中添加一些具有良好分散乳化能力的匀染剂,染中等或深的色泽问题不大。

如焦油含量较多,染料溶液表面还会出现如油花状金亮色层。

可在染色时加入2g/L分散剂WA,并在染料加入之前,先加入少量抑泡剂。

实践证明,这种“一液多用”的鉴别方法,很适宜印染企业,且操作方便。

五、热迁移性检测
涤纶产品经分散染料染色后,在热处理如热定形、熨烫时,纤维内部的染料向纤维外迁移而沾染在其他纤维上。

它不同于升华牢度,但可以运用升华/熨烫牢度的检测方法进行模拟试验。

即用一块染色的涤纶,两面各附贴一块锦纶和醋纤织物,于180℃热压30秒后,视附贴织物上的得色评判热迁移性能优劣程度。

一般以灰色卡3级以上为好,反之则较差。

对色牢度要求高的或色织产品,不能采用热迁移性差的染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