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原文
春风十里散榆钱阅读理解

春风十里散榆钱阅读理解【原文】春风十里散榆钱李晓影ㅤ①在中国,最诗意的钱币可能要数“榆钱”了。
②榆钱,圆而薄,形似一枚枚青碧的铜币,累累地挂在春天的枝头,成熟后会变成土黄色,又状如金币了。
你可能会疑惑,这钱能用吗?——当然能。
元曲里面就有“又不颠,又不仙,拾得榆钱当酒钱”的句子。
a绵软香甜的榆钱③在我儿时的印象里,榆钱就像一串串泛绿的的铜币,沉甸甸地挂在童年的天空。
那时,我喜欢画画,有一年春天,居然爬上屋顶,用细长的竹竿把榆钱成串地拿下,摊在红瓦房上晒干,秘密地储存起来,试图有朝一日拿它来买天样的纸树样的笔来作画呢。
可惜,那热情没过多久,就被香喷喷的实实在在的榆钱饽饽诱惑得忘乎所以了。
ㅤㅤ④榆钱饽饽,你尝过么?味道也是很美的。
童年时,榆钱儿青嫩的时节,妈妈常拿它来和面,捏成圆圆的面饽饽,放在笼里蒸了吃。
等饽饽熟的间隙,她将蒜瓣、葱花切得碎碎的,加上油盐与味精,再滴少许醋,放在碗里调好,等榆钱饽饽蒸好了醮着吃。
ㅤㅤ⑤热腾腾的榆钱饽饽出锅时,那一种青翠的色泽,看着就让人嘴馋;饽饽入口,更是绵软香甜,如若不吃个肚儿圈,谁肯罢休呢!ㅤㅤ⑥也有的时候,妈妈凑巧忙不过来却又拗不过馋猫样的孩子们,就会把榆钱拌面来蒸,上锅几分钟就熟了,加上葱花、味精、香油和盐等佐料,调匀即可,这道菜既快又省事,也是极为绵软香美的。
b________ㅤ⑦说到榆钱,就不能不说到榆树了。
榆树是萧淮地区一种极平凡的树,随处可见。
ㅤㅤ⑧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春天来临时,榆树枝条上一夜之间就会冒出无数褐色的小绒包来,一粒紧结着一粒。
不几日,所有的小绒包都会被春风一一解开,挣脱了春衫的榆钱儿鲜嫩极了,一嘟噜一串地挤满高枝,看去如一串串鲜润出尘的玉片儿。
ㅤㅤ⑨站在榆树下,迎着纯净的阳光,让人觉得满树间此起彼伏,爆发着一团团冲天的清气,那种强烈的生命张力,绽放在枝头,也蓬勃到人的心底里。
ㅤㅤ⑩年少时,家里房前屋后就长着许多大榆树。
每年春天,大人们举着长长的竹竿与镰刀削榆钱儿的情景,是榆树底下最常见的画面。
柳笛和榆钱阅读理解答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柳笛和榆钱阅读理解答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柳笛和榆钱我的故乡在北方农村,那里的榆树和柳树并着肩长。
柳树的长发披散开来,自由自在地沐浴(mùyù)在春风里;榆树常常把身子探出墙头,向我们招手。
春天,我们折下—根小手指粗的柳枝,拿小刀切割齐整,然后轻轻拧(níng)一拧,使绿色的树皮略(lüè)略松动,猛一下把它褪(tùn)出树枝,一管柳笛就温驯(xùn)地呈(chéng)现在手中,愿意怎么吹就怎么吹。
柳笛声音的高低是由柳管的粗细决定的。
粗笛声音浑厚,呜呜的像牛吼;细笛声音尖厉,吱[z ī]吱的像雏(chú)鸡叫。
那时候,我们常常绿着手心和嘴唇,手拿十几只柳笛回家。
柳笛要现做现吹,放一夜,第二天就无法吹响了。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榆钱是榆树的奉(fèng)献。
榆钱非常好吃。
清晨,露水还浸(jìn)润着榆钱的时候,它们亮晶晶、绿莹莹的,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
折下一枝,像吃糖葫芦一样吃下去,那滋味真美妙!第一片如果入口欲化,第二片一定稍稍提醒你仔细咀嚼(jǔjué)。
第三第四片呢,你能尝到露水与榆钱混(hùn)合后的甜美,尝到土地的芬芳。
手中的榆钱吃完了,你会把目光停留在更高更密的榆树枝上,然后想方设法爬上墙头,骑着树杈(chà),在枝叶的遮蔽(bì)下吃个够。
(1)全文的总起段是第_____段,全段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榆树和柳树的秀美和情致。
(2)课文按的________结构方式,写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童年趣事,表现了对童年________,对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拟人(2)总分;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生活的向往;故乡无比热爱【解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赏析;全文的总起段是第一段,全段采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榆树和柳树的秀美和情致。
榆钱饭香阅读理解

榆钱饭香阅读理解
嘿,你知道不?榆钱饭那可是老香了。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有棵老大的榆树。
一到春天,那榆树枝上就挂满了一串串的榆钱,就像一串串绿色的小铜钱似的,可好看了。
有一回啊,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树下玩。
突然就有人喊:“看呐,榆钱!” 我们一下子都围了过去,抬着头看着那满树的榆钱,眼睛都放光了。
“咱摘点榆钱吃呗。
” 不知道谁提了这么一句,大家立马响应。
可树太高了,我们够不着啊。
这时候,有个机灵鬼说:“咱找根长棍子。
” 嘿,还真管用。
我们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对着树枝一阵乱敲。
那榆钱就像下雨似的往下落,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捡了满满一兜榆钱回家,我妈一看,笑着说:“你们这群小调皮,这榆钱可以做榆钱饭呢。
” 然后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
她把榆钱洗得干干净净的,又弄了点玉米面啥的,就开始蒸榆钱饭了。
不一会儿,那香味就飘出来了。
我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那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等榆钱饭出锅了,哇,那颜色绿绿的,看着就有食欲。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碗,尝了一口。
嘿,那味道,甜甜的,还有一股清香。
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碗接着一碗,根本停不下来。
现在想想,那榆钱饭的香味好像还在嘴边呢。
榆钱饭香,真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呀。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尝尝那美味的榆钱饭。
又是于前飞满天的阅读答案。

又是于前飞满天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又是榆钱飞满天“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
榆钱饭榆钱儿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故乡那些熟透了的榆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飘在优美的《采榆钱》歌声里,又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
故乡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乡野,随处可见树枝的变化,花朵的盛放,野草的生长,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万物的萌动,一到春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发,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
榆钱是榆钱树盛开的果实,一团团,一簇簇,清新鲜嫩,榆钱生长期不长,若不及时采摘,便会随风飘下,轻如蝶翼。
还是早春,抬眼看高大的榆钱树,枝头上早挂满了果粒状的榆钱包。
小伙伴们总是急不可耐,想吃榆钱的味儿,常常趁大人不注意,爬上树摘了榆钱包,剥开还显青涩的榆钱包,塞进嘴里慢慢品味,提前享受榆钱带来的春天的味道。
渐渐地,榆钱包长大了,长结实了,待到清明前后,榆钱就打个哈欠,满足地伸个懒腰,绽开绿色的笑脸,这喜人的绿色,映亮了孩子的脸,也映亮了大人们的脸。
这时,会爬树的孩子,麻利地攀上树干,摘下榆钱放进嘴里,让自己先品个够,然后,得意洋洋地摘下好些榆钱串儿,掷下树去。
看着大家欢喜地捡,欢喜地吃,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小时候缺少吃食,每到四五月间,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这时候,母亲便带着我们去采榆钱。
榆钱树高大挺拔,爬上去很困难,母亲便找来一根细长的竹竿,绑上镰刀,然后将竹竿伸进浓密的枝叶间,看准又浓又密的榆钱串儿,轻轻地往下一捋,一串串嫩幽幽的榆钱就飘下来了。
母亲负责采摘榆钱,我负责在地上捡,这儿一串,那儿一串。
我躬下身欢快地捡,母亲笑嘻嘻地叮嘱我:“别踩着榆钱啦,可嫩着呢,慢慢捡。
”家乡人对于榆钱的吃法很有研究,不仅拿榆钱蒸麦饭,还做榆钱丸子、榆钱粥、榆钱窝窝,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极其美味的。
江苏省南京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前好题精练(6)—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前好题精练(六)现代文阅读(一)果园快乐的时光白兰华①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
园内有一株高大的漳州柑子树,绿萌如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门的一小块空地。
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习功课。
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
玩腻了,又蹦跳着飞落地面,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戏。
他静静地观望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面轻轻摇曳。
②果园里还有三株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日复一日地成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
经常变化的是地面种的蔬菜。
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
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
他常帮外婆打杂,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捉虫子。
手里拿双筷子,将茎叶间的毛毛虫一条一条的夹进玻璃瓶,拿去喂鸡仔。
外婆说吃了活食的母鸡生蛋勤,蛋的个头大。
他就在下午放学做完作业后到菜园转悠捉虫子。
他发现藤藤菜叶上常有一种胖乎乎的、颜色与菜叶颜色接近的虫子,握在手心里肉唧唧的,爬在肌肤上痒痒的,想笑。
外婆说是猪儿虫,吃菜叶挺厉害的,看见菜叶缺边少角的,没准就是它干的坏事儿。
将猪儿虫扔到母鸡脚下,母鸡“咯咯咯”地惊叫着躲开,雄健威武的公鸡要在母鸡面前显摆显摆,扑过来用尖尖的喙啄一下虫子滚圆的身体,还是不敢下口。
虫子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他的心像被鸡啄了一下,有些生疼。
③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
收割后,把青菜搬到水井边,用一桶桶清水洗涤。
洗菜的活儿很细,得将菜叶褶皱里的尘土粪渣淘洗干净。
外婆的手在凉水里泡久了就泛白。
他端来小凳依偎在外婆身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中。
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一片波光。
他和外婆把洗净的青菜挂在竹竿上晾晒,一杆一杆的在房前屋后散放清香。
《榆钱饭香》阅读答案

(1)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
(2)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
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3)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
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
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来。
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
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
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4)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
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
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5)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
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
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玉米面蒸制的。
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
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
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
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进嘴里,难以下咽。
(6)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
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
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
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7)榆钱,又名榆荚。
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
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
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8)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
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
无奈,随意找了家卖小吃的铺子。
2021年延庆区下屯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延庆区下屯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柚周伟赖显增,一个人过,只有四十多岁,无残无疾,半傻不傻,在贫困户中是一个特例,没有通水通电,危房也没有改造。
我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蹲在自家屋前的水田下面的水渠里洗手,双手使劲儿压低往水渠中伸,腰身拉得长而直,隔老远看去真像一只黄狗埋头在水渠里喝水。
说起用水的事,村里原来没有统一规划的自来水,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一伙分别搞的自来水。
最早只要每个人摊上200块钱,就能接上清凌凌的自来水。
当接到赖显增屋门口时,他不舍得出那200块钱,还说了很多气愤的话:“太不像话!在农村连喝水都要钱,真的是太不像话!”他不肯接,说:“我不接,我就不相信会渴死!……”赖显增家的危房改造是早已列入计划的,却迟迟没有落到实处。
第一批危房改造,当时的政府补助10700元。
赖显增的房子改造好,大约得花18000元,自己也就添个六七千元。
赖显增一屁股坐在他家的大门口,死活不肯,说就是他卖了血也凑不够这么一大笔钱。
这次,我们又去找他,说今年危房改造最高补助到两万元,不要他自己再掏钱,你就放心改造吧。
但他却一万个不相信,说政府的钱哪会一会儿一万一会儿两万,分明是骗他的,不可能。
房子改造完成后,肯定又要他自己拿钱的。
他说:“莫要三番五次来找我,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主。
”他认定死理,说:“我反正不改造,总不会让我自己掏钱吧——”说起赖显增,村里人都讲他父母死得早,两兄弟都是奶奶带大的。
他奶奶是个硬棒的人,再苦再难,也硬撑着。
赖显增也跟他奶奶一样,从不欠人家的情分,穷也穷得硬棒,饿也饿得精光。
自从他那个傻弟弟走丢以后,他变得更古怪了。
他说他的弟弟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但是大家没有点破——他的傻弟弟都走丢十多年了,肯定早死在外边了。
一到夜晚,赖显增总在头上套一个探照灯,在黑夜里游荡。
他说,在他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白昼一般,没有什么事能瞒得过他,他的心里亮堂堂的。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识字与写字(8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通过这三单元的阅读,我们看到了江南春雨的晚上,透出的那一点点黄(晕)的光;看jì儿的白花;感受到了诗人静(谧)到了雪后济南山上的矮松,树尖上顶着的那一()qiáocuì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看到了史铁生的母亲那()的脸;听到了百草园油líng()的低唱;看到了海伦·凯勒那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心灵世界。
(1)文段中加点字“晕”有两个读音,当它在语境中表意昏迷的时候,读yūn;当它在语境中表意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时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或头发昏时,读yùn。
在这段文字里,“晕”读什么音?(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正楷汉字。
(3)A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谧”的读音拿不准,如果要查字典,如何在字典中查到这个字的读音?(4)有个同学对“美不胜收”这个词语很感兴趣,对A同学提出的要求是:解释“胜”在词语中的意思,并造一个句子。
A同学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
请你解释“胜”的意思,并用“美不胜收”这个词语造句。
二、梳理与探究(18分)2.鲁迅、孔子、朱自清、老舍、史铁生、泰戈尔、冰心、海伦·凯勒、曹操、李白、马致远等,是这个三个单元中我们要识记的重要作家。
请你选择最喜欢一位作家,向全班同学作全面介绍。
3.《世说新语》《论语》是我们要识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向全班同学作全面介绍。
4.积累好词好句,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学习习惯之一。
请写出本三个单元课文中你积累的印象最深刻的两个句子,并说明积累的理由。
5.月,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
借月抒怀,是特有的文化现象。
请写出《古代诗歌四首》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四个有关写月的完整的古诗句,并注明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钱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原文
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仿佛把人生的视线一下子扩展和延伸了。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榆钱饭》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榆钱饭》阅读原文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掉上虾皮和生酱做馅儿,用玉米面羼杂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随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
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节选自刘绍棠写的《榆钱饭》,有改动)
《榆钱饭》阅读题目
1.体会加粗字的作用。
(1)我自幼常吃榆钱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语段的叙事线索,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描写榆钱儿的生动语句,想一想为什么“馋得人淌口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榆钱饭是救命粮,为何还要写杨芽儿和柳叶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榆钱饭》阅读答案
1.(1)常:指经常这样,写出了榆钱饭是救命粮。
(2)揉:写出了丫姑吃榆钱儿时一口接一口的状态,这是饥饿时产生的动作。
2.吃榆钱饭的经过。
3.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榆钱儿长势好,“我”又处于饥饿状态,渴望东西吃,但榆钱儿挂在枝头上,“我”采摘困难,只能“远观”,自然会产生这种感觉。
是符合孩子的心理。
4.从对此中写出了榆钱饭作为救命粮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