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知识概括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基本概念嗨,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物理中的运动。
别急,听我慢慢说,保证让你轻松搞懂。
运动,说白了,就是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
你坐在教室里,发现窗外的树在动,那是因为你在动,树却在原地,这就叫做相对运动。
1.1 运动与静止首先,运动和静止这两个概念很有趣。
简单来说,运动就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静止就是位置没变。
就像你坐在车里,车在路上跑,你感觉外面的风景在飞快地变化,而你自己坐在车里不动,这就是静止和运动的相对关系。
1.2 参考系说到运动,就不得不提参考系。
啥是参考系呢?就是你用来观察物体运动的那个背景。
如果你在火车上,看外面的风景,感觉一切在移动;但如果你站在站台上,看火车上的风景,感觉火车在动,站台上的风景没变。
其实,两种情况都是对的,只是参考系不同罢了。
2. 速度和加速度运动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化,还包括速度和加速度。
别急,我们一项一项地讲。
2.1 速度速度就像是你跑步时的快慢。
简单来说,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比如,你在操场上跑步,如果你跑得快,那速度就大;跑得慢,速度就小。
速度可以有快慢之分,还可以有方向,比如你向东跑,速度就是向东的速度。
2.2 加速度加速度呢,就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举个例子,当你骑自行车从静止状态开始骑行时,你的速度会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快慢就叫做加速度。
如果你骑得越来越快,说明你有加速度;反之,如果你骑得越来越慢,就是负加速度,简单来说就是减速了。
3. 描述运动的方式现在,我们知道了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接下来就说说怎么描述这些运动。
其实,我们可以用图像、公式和文字三种方式来描述。
3.1 用图像描述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图像。
想象一下,绘制一条线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
比如,你画了一条曲线,表示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
这个图像告诉我们,小明的移动路径,以及他在每个时间点的位置。
3.2 用公式描述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用公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2. 运动的图像直线运动的图像常用的有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3. 运动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at,s=vt-1/2at²。
二、力和运动1. 动力和静力动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常见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静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常见的有支持力、拉力等。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 使用受力分析解决力和运动问题通过受力分析可解决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方向、加速度等问题。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计算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压强=力/面积。
2. 浮力的产生和计算浮力是物体浸没液体或气体中所受的向上的支持力,计算公式为:浮力=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
3. 压力和浮力的应用常见的压力和浮力的应用包括气球的浮力原理、气压原理等。
四、简单机械1. 斜面上的力与运动斜面上的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力和平行斜面的力,可以利用这些力来计算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等。
2. 轮轴与滑轮轮轴和滑轮都是应用受力分析的原理,可以提高力的效率,使得施加的力更小可以产生更大的作用力。
3. 杠杆原理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应用受力分析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杠杆平衡时的力的大小。
五、电1. 电荷和电场电荷是描述物体所带的电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物理场,描述了在电场中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
2.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描述电荷流动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电流=电荷/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精析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参照物) 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运动分类(根据运动路线):曲线运动、直线运动。
考点概览运动的描述是第一章机械运动主要知识点,也是中考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类型,其主要考题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个大类。
物体运动描述的考题一般有一道题,主要考查运动的相对性,物体静止和运动的描述等知识点;考题所占分值一般在 1.5 分-2 分之间。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此类考题出现频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1.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是是重要知识点,要求考生理解。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它的运动情况怎么样,与所选取的参照物有关,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在中考考题中,用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的考题出现频率很大,也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3.中考题型分析运动的描述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选择题出现更多,分值在 1.5 分 ~2 分之间。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运动描述的理解和参照物的选取,填空题主要是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在解答此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物的选取,以及运动描述的正确性。
物理第二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必须是指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分子、原子)、化学反应、生物的生长不是机械运动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不能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被选为参照物的物体便认为是静止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二、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m dm㎝mmμm nm换算:1km=1000m、1m=10dm=102㎝=103mm=106μm=109nm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被测物体长度不能超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测量操场的跑道2、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3、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 min s msμm换算:1h=60min=3600s1s=103ms=106μm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完整)初二物理运动的描述详细讲义

第二讲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 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判断标准:判断是否属于机械运动的关键在于研究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例1.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 .五四运动B .太阳升上天空C.一杯开水变凉D.铁生锈了)例2. 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 .蜡烛燃烧B .电梯上升C.飞机的飞行D.正在下沉的潜艇)例3. 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 .一江春水向东流B .孤帆一片日边来C.一行白鹭上青天D.霜叶红于二月花知识点二参照物1.问题探究: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右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呢?这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的参照物作为标准。
孩子们是以地面为标准,认为汽车、乘客、司机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所以说运动得真快;司机以汽车为标准,认为乘客、自己和汽车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没有做机械运动。
可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同。
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1)任意性原则:参照物的选定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2)为了方便地研究机械运动,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而且可以不必说明。
若选取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来研究机械运动时,则必须作出说明。
例4.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应该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关于参照物的选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运动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参照C 、一定要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D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例5.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名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A 、岸边和行船B 、行船和岸边C 、都是行船D 、都是岸边例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边有小东西在游动着,飞行员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他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件事发生的条件是()A 、子弹静止在空中B 、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航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C 、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航向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快慢与飞机差不多D 、不能判定知识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右图,我们乘坐列车时,往往会用地面上的其他物体做标准,感觉我们的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s或·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s=36/h。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初二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含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2、位置≠距离3、关于参照物的题目*思考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
2、选择参照物。
3、判断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变化→运动;不变化→静止)例如:一列客车正在驶离车站,车内的乘客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车站是______的。
你可以这样思考:厢第二个空,车内的乘客对于车站位置发生变化,变化→运动,因此是运动的以此方法推类为其他的题目,即可解决。
4*思考步骤:1、确立静止参照物题目参照寒假作业P9,第2题和第6题5、关于加油机和受油机的题目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静止的。
因此在空中加油过程中,加油机速度=受油机速度加油机与地面、受油机与地面是相对运动的。
二、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1、常见单位换算1km=103m=103mm=103μm=103nm2、刻度尺需要掌握的几个概念: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误差越小。
但仍要考虑实际情况3、刻度尺使用的原则:A、“选”:根据实际选择分度值、量程的合适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准确值+估计值)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不要忘记单位)*例题: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三、物体运动速度快慢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关于看图题,注意竖轴的单位,是路程还是速度。
如果竖轴是路程,则与横轴有一定夹角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重点看寒假作业的第15题和第17题四、关于误差实验次数越多越有利于减少误差测量工具越精确越有利于减少误差测量方法越科学越有利于减少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知识概括
物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将物理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得它们的内在规律。
物理知识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运动,它是物理学中研究最深入、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处不能看到运动的存在。
本文将从运动的描述性知识、运动的物理规律、物体运动的轨迹及轨迹上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原理、物体运动的物理依据等几个方面对初二物理课程第二节中的运动知识进行概括。
一、运动的描述性知识
运动的描述性知识包括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分类和运动的特征。
(1)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固定点的位置发生改变,而被发生改变的物体称为运动物体。
(2)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根据运动物体是否经历相同距离,可以将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不匀速运动;根据运动物体是否有力作用,可以将运动分为有力运动和无力运动。
(3)运动的特征:运动物体的运动具有速度、方向、距离和时间等特征。
二、运动的物理规律
运动的物理规律是指物体运动中必然存在的物理量的变化原理
和对应的关系。
根据此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定律。
(1)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经历的距离。
它可
以用公式表示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物体行进的距离,t 表示时间。
(2)加速度定义:加速度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大小及方向上
的变化。
它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Δv/Δt,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米格尔圆周运动定律:米格尔圆周运动定律指的是圆周运
动物体的轨迹被外力推动,它的速度改变时,其运动的距离也会随之改变。
三、物体运动的轨迹及轨迹上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原理
(1)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以相
同的速度沿一直线行进,此时速度和距离都是不变的。
(2)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以相
同的速度在切线作圆周运动,此时速度是不变的,但圆心的距离却不断在增大。
(3)加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以不
断变化的速度沿一直线行进,此时速度和距离都是不断变化的。
(4)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与它的
速度及其切线的速度有关,可以用公式a=v2/r表示,其中a表示加
速度,v表示物体的速度,r表示物体到圆心的距离。
四、物体运动的物理依据
物体运动的物理依据是指物体运动中构成运动物体的力学、电学、热学等物理学知识的综合作用。
(1)力学:物体的运动受力的影响,力学中研究的是运动物体受力时力与速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电学:电学中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带电粒子及其运动轨迹之间的关系。
(3)热学:热学中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热能与物体及其运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对初二物理课程第二节中关于运动的描述知识概括,在学习运动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以求得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