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教学理念:本课立意:“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探寻世界新秩序智慧的鲜明体现,为建立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贯穿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不同时期中,是本课设计中当代中国外交的主线。
通过学习当代中国外交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及政策调整,构建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感悟外交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指导》中指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本课设计中首先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以问题为驱动、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和路径;其次解决问题的路径中,最具有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材料研习。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对历史问题的解释,不仅要运用史料,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操作,说明自己的看法。
在进行论述论证活动上,尤其注重学生的思辨活动,使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第4课,从时序和逻辑关系上承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其一同构成了本单元国家关系的部分,体现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
当代中国外交既体现了古代对外交往中和平友好的内涵,也体现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近代外交带来的影响。
从横向看,当代中国外交还体现了国际法的影响,实现了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本课包含“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重大外交成就。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取舍,也要注意分析时代背景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学情分析:首先,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已对新中国70多年不同阶段的历史脉络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对本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政治制度史、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学习的基本,已经具备了一些政治学理论基础。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简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张业遂(外交部党委书记)的一句话: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难驾驭的大国关系。
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又最难驾驭的?新时期,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们采取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我们今天就从中美关系的演变看当代中国的外交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引入“中美关系”的概念,揭示贯穿本课的主线是从中美关系看当代中国的外交。
通过设计问题,给学生置以悬念,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拳头对抗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处于严重的敌对冲突和隔绝状态,由于属于不同阵营,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
因此,中美之间的对抗与矛盾属于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伟光《结构性因素与中美关系的变迁》材料二:在美国反苏、反共反华的叫嚷下,在美国支持蒋介石失败后,要从美国获得建设国家的援助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只能从苏联方面得到。
—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导学问题链1】通过史料研读的方式深入历史细节,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导学问题链的设计主要立足于学情,依托教学主题,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沉浸历史课堂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
因此,导学问题链的设置以轻松、明快、简洁为主。
二、握手言交结合材料一及漫画,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走向“拳头对抗”的原因有哪些?说明在美国的孤立与不承认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些外交方针?三大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冷战之下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需要苏联援助;我们倒向苏联、三大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明了方向。
教师引导并讲述:确实如此,三大外交方针打破了美国在外交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我们顺利与十七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那么同学对于纲要的知识点还有印象吗?结合所学以及课本内容梳理以下表格:课堂任务1:阅读课本内容,梳理三条方针。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选必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二)教学难点: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本课教学框架简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统计的1949年至201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统计图,重点带领学生聚焦“1949-1953年”、“1970-1979年”、“2012年以后”三个历史节点,引出本节课教学应牢牢立足的三大时段。
(注:此统计图在本节课会多次出现)与新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统计图是贯穿本节课的主线,以此统计图导入新课,明确本专题教学中聚焦的三大部分的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时空观念。
里边境线、中苏拥有相似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②考虑历史渊源,近代帝国主义国家屡次干涉中国革命,成立之初的新中国对西方国家存有戒心,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最有可能选择站在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一边。
这就是“一边倒”。
梳理自1949年1月中苏关系的发展线索,引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外交举措这一部分教师选择聚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通过史料研读的方式完成。
材料一:缔约国担任协同其他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至获得最后胜利为止,缔约国担任在此次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长春铁路应该中苏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宣布大连为一自由港,对各国贸易及航运一律开放。
中国政府同意依据协定,在该自由港指定码头及仓库租与苏联。
由苏联经该自由港进出口货物免除关税,本协定期限定位三十年;为加强中苏两国之安全以防止日本再度侵略起见,中华民国政府同意两缔约国共同使用旅顺口为海军基地。
——节选自联合国条约汇编之《中华民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友好同盟条约》及附件材料二: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4.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二 Nhomakorabea问题导向
教师应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例如,在讲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对我国外交事业有何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尼克松访华时,可以提问:“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反思与评价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开始了对课程内容的讲授。首先,我详细讲述了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阐述了尼克松访华的历史背景、访华的经过以及访问对中美关系和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最后,我介绍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课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给出了几个讨论话题,如:“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的作用”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内容分析本课时间跨度大,宏观概要地梳理了新中国建立到十九大后中国外交的发展过程,阶段性通史的编写体例对中国具体外交的事件的介绍比较简略。
与以往教科书不同,本课以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为主线,一以贯之,凸显了新中国外交由谋求独立到贡献世界的不断成熟的过程。
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时空联系中分析中国外交的发展过程,注重把握中国不同时期外交发展的统一性与阶段特点。
由于教科书注重宏观历史的介绍,教学书的可读性、趣味性不是很强,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外交事件的细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外交的特点。
此外,作为选修教材教学,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中国外交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多,因此本课教学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提升。
学生对于中国的某些外交事件虽有了解,但对于宏观历史问题的认识还有欠缺,很难把握中国外交的发展规律。
另外对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带一路等历史概念有表面的认识,但不大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时代特征以及创新之处。
此外,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但仍需提升历史地、全面客观地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的背景、具体方针。
时空观念: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重点突出——运用图片及文字史料,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外交理念的发展。
家国情怀: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当代中国的主要外交成就教学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任务驱动法六、学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课上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历史资料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3.情境创设:本案例通过展示我国重大外交活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站在不同历史时期,思考我国外交政策的选择和制定,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4.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小组合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以“和平崛起”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结合我国近年来参与的“一带一路”建设、金砖国家合作等重大外交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此外,我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展开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时间轴和地图梳理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难点: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基础知识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建国初——20世纪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背景:国际:①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支持新中国;②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多国纷纷实现独立;国内:新中国成立,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成就: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49年上半年,先后提出三大外交政策;②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国一周年时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为主);③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④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更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⑥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两只拳头出击,争取中间地带 “另起炉灶” 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 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背景: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②中苏关系恶化;③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2、成就:①出现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三、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1、背景:国际:①美苏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②美国霸权衰落,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国内: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提高;②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恶化,应对苏联威胁的需要;③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需改善中美关系;2、成就: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④打开外交新局面(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与西方大国建交);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不结盟1、背景:国际:①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③经济全球化;国内:改革开放需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2、成就:1、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2、发展与大国、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3、十八大以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①积极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就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③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意义:①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②推动两国关系发展;③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④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考点】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时间轴和地图梳理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难点: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知识链接】1.外交、多边外交: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
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2.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的的方针。
“同”指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指:亚非国家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亚非会议的阴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增强了中国在亚非的影响力。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确立和调整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重要表现。
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从国际国内背景的视角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的原因
2、了解20世纪60—70年代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世纪之交及中国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成就,感悟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一)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背景是什么?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内容有哪些?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成立初期、50-60年代、70年代)(二)自学指导二
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作答。
1、改革开放后的外交背景是什么?
2、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为创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②二战后世界局势:两大阵营对峙
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
A.“另起炉灶”: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B.“打扫净屋子再请客”:
①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②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
③首先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收回对中国主权影响最大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C.“一边倒”
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外交
A.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B.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①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的特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界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主要准则
③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1954年中苏英法美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D.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
E.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的代办级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A.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①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中国予以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B.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③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④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⑤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进行重大调整。
(2)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成就
(1)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3)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4)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5)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6)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7)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8)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9)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板书呈现
本节课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重点在外交成就,难点在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确立和调整的背景同学们要注意梳理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及成就,要知道当时当下的外交政策始终与国情相适应。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建国初期、50-60年代、70年代外交成就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