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识记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
(2)理解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
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通过比较,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置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对我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起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本课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并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实验中学张新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含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课前知识梳理】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年周恩来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第二年周恩来出访印度和缅甸时再次重申(2)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印度支那问题(2)内容: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3)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4)意义:中国推动了会议的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 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二、思想教育目标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三、能力目标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程标准)2)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学习,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2)学生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学生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出示材料:材料一:一幅反映旧中国外交形象的漫画(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清朝官员,苍老的脸上布满伤痕,因为痛苦而长大着嘴巴,手里抱着一大堆不平等条约,也许因为不堪重负,也许是被周围的强盗强行摁着,他只得匍匐着身子、撅着屁股,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
而周围那群强盗有的举着鞭子,有的举着刀枪,似乎在威逼这个可怜的清朝官员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不远处还有几个强盗正迫不及待的赶过来。
这就是旧中国外交的形象,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材料二:周恩来对旧中国外交评论的一段话(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天门实验高中历史组谢艳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开国大典视屏流程一:基础知识梳理快速阅读,提炼要点:1. 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原则和三大政策.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四项成就.流程二: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说说你的看法?(看材料:从国际环境、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态度、中国的考虑等方面思考)探究问题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看视屏)探究问题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学生活动)流程三:课堂小结流程四:巩固练习欢迎指导刘大使美国对我国参加亚非会议深表恐惧,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
并派遣了一个77人的亚非会议工作小组,企图操纵破坏会议。
台湾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为了谋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以60万港元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在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上安放定时炸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
总理是当时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遇难,然而针对总理的暗杀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为了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从2月开始周总理即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主持制定了参加会议的方针和策略:多谈亚非共性问题,少谈中国个性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多做正面申述和说明,避免陷入不同制度的争论。
但会议没开多久,先是伊拉克的发言人,然后是菲律宾,泰国的代表先后起来攻击中国,攻击共产主义。
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
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不是屈从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附美:对共产主义和新中国的敌视;政权的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3、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随着与我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多,我们的外交在理论上取了突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为同邻国和新兴国家发展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
用幻灯打出1953年和1954年接见印度、缅甸等国的代表团的情形
思考:中与印、缅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历史上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都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都面临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学生通过教材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教师作补充说明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利)(基础)和平共处(目标)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迅速被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重大作用。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这一目录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阅读教材自填好学案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成果:《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即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教师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中国的作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小结:通过构建本节知识体系,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