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古岩溶储集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古岩溶储集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古岩溶储集层特征赵淑平;王起琮【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2【摘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应用显微光学方法分析了岩溶储集层的微观特征,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应用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开展了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古岩溶储集层以岩溶角砾岩和泥粉晶白云岩为主,发育溶蚀孔、洞、缝以及晶间孔隙,储集层碳、氧稳定同位素明显偏负,87Sr/86Sr值明显偏高。

岩溶地貌划分为3种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的溶蚀作用强烈,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部位,其上覆铝土岩为有效盖层,封盖能力较强,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域。

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是研究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作用的有效手段,溶蚀及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岩溶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5页(P170-174)【作者】赵淑平;王起琮【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J], 付斯一; 张成弓; 陈洪德; 陈安清; 赵俊兴; 苏中堂; 杨帅; 王果; 密文天2.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模式 [J], 雷涛; 邓虎成; 吴冬; 伏美燕; 唐明远; 崔璐; 丁晓琪; 夏宇; 解馨慧3.酸压裂缝体形态与流动能力的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储层为例 [J], 郭建春;陈付虎;苟波;李嘉瑞;王世彬;肖晖;任冀川4.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储层类型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J], 兰浩翔;伏美燕;邓虎成;雷涛;吴冬;胥旺;李依林5.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裂缝特征及成因 [J], 彭先锋;邓虎成;何建华;雷涛;张烨毓;胡笑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戚家振;过敏;李永双【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吸附能力相对较弱,具有良好的排烃能力.马1段,马3段以及马5段具有膏岩,盐岩沉积分布,盆地东部受到马五段厚层状膏盐层的阻隔,导致来自碳酸盐烃源岩的气源在盐下形成自生自储的碳酸盐岩气藏.奥陶系发育了三类碳酸盐岩储层,第一种组合是风化壳溶孔型储层,第二种是中、下组合白云岩晶间孔储层,第三种是盆地南部台缘礁滩相带储层.研究区源储配置良好,易形成大面积气藏,烃源岩和储层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南缘研究区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是今后勘探研究的重点.【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马家沟组;碳酸盐烃源岩;储层;资源评价【作者】戚家振;过敏;李永双【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位于陕北坳陷内,可分为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包括峰峰组)。

早奥陶世马家沟组沉积期开始出现海进和海退,这导致了马家沟组底层呈现明显的旋回性沉积特征[1],因此前人将其划分了6个层段(O1m1~O1m6)。

下马家沟组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除开乌兰格尔凸起以外,都有不同厚度的沉积。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下部岩性为灰色和黄灰色的薄层状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

在底部夹数层砾岩。

上部是深灰色白云岩并且夹带石灰岩。

南部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0 m,位于盆地西部的下马家沟底部,从北到南超覆缺失,厚度逐渐变小。

南缘地区的下奥陶统上部厚度达到552 m~744 m,可划分为上马家沟组,峰峰组和石马坪组。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即靖边气田的东部下奥陶统马5段的高盐洼地厚层膏盐下勘探取得了新的进展,镇川1井,龙探1井,铺2井和榆9井等都产出一些低产气流,并且是异常高压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时间:2007-08-03 08:41:19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根据岩性组合,延长组最早分为五段,即T3y1、T3y2、T3y3、T3y4、T3y5,随着勘探不断向盆地内部深入,结合井下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将其进一步划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

延长组基本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薄南厚,北部厚约100-600m之间不等,南部厚1000-1300m,边缘沉积坳陷带最大厚度为3200m。

其沉积特征如下:延长组一段(T3y1):盆地东部和东北部主要由灰绿、浅红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暗紫色泥岩、粉砂岩组成的河流沉积。

而在盆地西南部陇东一带,下部以河流、上部以三角洲及少量湖相沉积为主,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色粗砂岩及深灰色泥岩。

总的来说本段沉积以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为主,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砂岩富含长石颗粒,普遍具麻斑状沸石胶结(俗称“愚人花岗岩”)。

自然电位曲线大段偏负,视电阻率曲线呈指状。

含长10油层组,在马家滩油田为主要采油层之一。

延长组二段(T3y2):与T3y1相比,湖盆水域明显扩大,总的沉积格局为东北沉积厚度小,粒度细,西南部沉积厚度大,粒度粗。

本段长9的下部油层以深色泥页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是一套广泛湖侵背景下形成的产物。

在长9的上部,除盆地边缘外,湖盆南部广泛发育黑色页岩、油页岩,通常称“李家畔页岩”,厚约20-40m,这套页岩在盆地内部分布稳定,井下常表现高自然伽玛、高电阻率,是井下对比的重要标志,在盆地北部及南部周边地区渐变为砂质页岩及粉砂岩,高阻现象消失。

本段上部砂岩发育段划为长8油层,主要为湖退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沉积,是陇东及灵盐地区重要的产油层。

延长组三段(T3y3):沉积特征仍表现为南厚北薄,按沉积旋回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长7、长6、长4+5油层组。

长7主要以泥页岩为主,在陇东地区长7深湖相油页岩中夹砂质浊积岩且含油,这套地层是延长组湖盆发育鼎盛时期形成的重要生油岩,俗称张家滩页岩,在湖盆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但东薄西厚、北薄南厚,是一套稳定的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是近年来中国大陆致力于发展的一种新型能源开采方式。

该储层主要包含有机质含量高、孔隙度低的致密页岩岩石,具有高含气量、勘探开发风险大等特点,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难度、高风险的勘探开发工作。

针对该储层的特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度普遍较低,平均孔隙度为0.8% ~ 1.5%。

岩石微观孔隙
主要分布在纳米级和亚纳米级尺度上,而宏观孔隙不发育或相当微小。

此外,孔隙形态主要为微孔和孔洞型孔隙。

综合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表现为孔隙度低,且主要以微观孔隙和孔洞型孔隙为主。

针对这些特征,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探测技术和完善的开采工艺,以尽可能地发掘这些储层的潜力,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不同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不同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不同沉积相有机地球化
学特征
陈建平;张爱云
【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
【年(卷),期】1999(004)001
【摘要】马家沟组浅水碳酸盐沉积体系可分为滩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
蒸发台地相四个相带;讨论了不同相带的有机质丰度、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及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研究表明,局限台地相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富含饱和烃和芳烃,正构烷烃轻组分含量相对较高;滩相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富含非烃和沥青质,正构烷烃重组分含量相对较高。

不同相带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不同,局限台地相水动力条件较弱,处于还原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陈建平;张爱云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J], 文志刚
2.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不同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J], 陈建平;张爱云;丁同福
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J],
4.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烃源岩研究 [J], 朱创业;张寿庭
5.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对成烃的贡献 [J], 王兆云;程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刘璐摘要:本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主要标志层及小层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该区地层剥蚀及展布特征,为区域地层对比及后续沉积相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富县地区马家沟组小层划分地层展布0 序言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为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经历了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由此,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6段,即马一段至马六段。

其中,马五段属于潮坪沉积环境,根据岩性组合特征,马五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10个亚段。

目前关于富县地区马五段地层的小层划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基于对富县地区及周边邻井的分析,以岩性组合、岩相特征、沉积旋回为基础,以测井曲线特征为手段,重新厘定研究区内各亚段划分方案,基本确定了区内马家沟组地层的展布特征。

1 标志层的选择根据岩石地层学方法,可以根据岩性、标志层以及沉积旋回进行地层划分。

标志层是指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分布范围较广、特征突出容易识别的岩层[1]。

O1m55亚段为厚层块状深灰色白云岩,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又被称为“黑腰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O1m6段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层的灰色—深灰色微晶灰岩,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此外,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岩性分析及连井对比,又选择了马五1底泥岩层、马五2底白云岩层、马四顶纯白云岩层、马五7底泥云岩层、马五8底泥云岩或云质泥岩层等5个标志层,作为亚段划分与对比的区域性标志层,具体特征见表1。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家沟组O1m5—O1m6段标志层特征表2 马五段地层划分与对比亚段对比划分的办法是以标志层为界限,再参考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即以K1标志层指示O1m6段,K2标志层指示马五1亚段底部,K3标志层指示马五2亚段底部,K4标志层指示马五4亚段顶部,K5标志层指示马五5亚段,K6标志层指示马五7亚段底部,K7标志层指示马五8亚段底部[2] [3]。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储层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储层特征研究

天然气是一种节能且污染小的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其需求量呈跨越式增长,国家也更加重视该能源的利用,开发天然气不仅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还能在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解决能源需求。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在碳酸盐储层多有分布,对该类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对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为例对碳酸盐储层进行了研究。

1 区域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为我国陆上第二大沉积盆地,处于大陆中部,跨越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多个省市, 盆地南起秦岭,北至阴山,西自贺兰山,东抵吕梁山。

区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区内发育凹陷、隆起、斜坡等构造。

该盆地经历了较长久的复杂地质变化,主要分为坳拉谷时期(发生在元古代的中晚期)、陆表海时期(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以及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等五大演化阶段。

区内构造变形较弱,多发育多旋回演化,盆地基底主要包含了太古界、中元古界、下元古界,岩性以变质岩与结晶岩为主。

由于构造运动发生沉积间断而导致盆地部分地层缺失,缺失包括奥陶、志留、泥盆和石炭统地层,剩余地层沉积相对较为完整,岩性主要以沉积岩为主,其整个沉积岩的厚度较大,约在6千米左右。

盆地主要发育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西部的西缘冲断带、天环坳陷、北部的伊盟隆起、南边的渭北隆起、东部的晋西挠褶带以及中部的伊陕斜坡,盆地几乎不发育二级构造[1,2]。

2 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的成分及结构特征,是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

岩石的组分及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储层的储集性能,是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研究的基础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是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碳酸盐岩的最主要岩石类型。

根据岩屑及岩心资料,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绝大部分为白云岩,其中白云岩占31.25%,主要有泥晶白云岩、泥-细粉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等,其次为含灰云岩、灰云岩、鲕粒白云岩、藻云岩等;石灰岩绝大多数为次生灰岩,其原岩为膏岩、膏云岩或云膏岩,灰化交代形成次生灰岩,其次为云灰岩、含云灰岩、硅质灰岩(硅质隐晶条带状或纹层状分布)等,并见少量硬石膏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
岩储层特征分析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是今年开勘探与开发作业的重点,对区域地质、岩心、测井以及实验分析等方式与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针对研究区域储层特征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将其储层地层、岩性、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确定下来。

关键词: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天然气是一类重要程度非常高的清洁能源,对天然气进行合理而又高效地开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对于环境保护意义亦非常重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储层以非常重要的含气层段的形式而存在,勘察与明确其储层相应特征以及具体的成岩作用,对于区域内部天然气的科学以及顺利开采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

1研究区地质概况
作为我国一个规模上非常大的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有着丰富的油气层系,在下古生界区域,具备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从当前实际开发情况来看,已经完成了对榆林、靖边、子洲、大牛地和乌审旗等大规模气田的发掘。

延长气田面积为1.07×104k㎡,从具体的构造位置上看,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伊陕斜坡以北,整个区域内部构造比较平缓,坡降平均值处在6-9m/km之间,倾角通常在0.3°-0.6°范围内,构造特点为东北部偏高、西南部偏低,整体以平缓斜坡的形式而存在,断裂发育比较少,构造圈闭也不大。

在研究区域上古生界,以石炭系与二叠系为其主要的发育地层,中石炭统本溪组以及下伏下古生界奥陶统马家沟组两者之间呈现出平行不整合的接触状态,在这之中,存在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地层缺失的问题。

2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2.1储层岩性特征
以岩心以及薄片等相关资料的统计为参照,可大致作以下认定:研究区域碳
储层主要是白云岩,进一步地以晶粒的大小为依据,可以对白云岩作以下几种类
型的细分:(1)泥微晶,粒径在0.03mm以下;(2)粉晶,粒径大于0.03mm但
是未超过0.1mm;(3)细晶,粒径大于0.1mm但是未超过0.25mm;(4)中-粗晶,粒径大于0.25mm但是未超过2.00mm;(5)不等晶。

在此研究区域内,白云
岩以泥晶、泥-细粉晶、粉-细晶和粉细晶几种类型为主,其他次要的岩类包括灰
云岩、含灰云岩以及藻云岩等。

泥微晶白云岩主要在潮坪环境下形成,多在马一、马三以及马五段分布;粉晶白云岩则在整个马家沟组中均有分布,所占比例大于50%;另外,细晶白云岩更多地分布于马四、马五与马六段,以浅灰色厚层状或
是块状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中-粗晶白云岩多在马四和马六段分布,但总的来说,此类型并没有很大的分布范围。

2.2储层孔隙类型与特征
通过对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毛管压力曲线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参考,可以对研究区域内马家沟组的储层孔隙作以下4种主要类型的划分:(1)孔隙型;(2)溶孔型;(3)裂隙型;(4)复合型。

其中,最为主要的为溶孔型和
复合型2种类型。

原生孔隙:在沉积作用结束以后,依旧能够保留下来的全部孔隙都被划归至
原生孔隙的范畴,主要包括沉积前孔隙和沉积期孔隙两种子类型,在此研究区域
内部,原生孔隙储层并不多见。

次生孔隙:在沉积作用结束之后,在岩石内部形成的全部孔隙都被划归至次
生孔隙的范畴,此类孔隙亦有沉积后孔隙之称,其形成时间与原生孔隙相比要更久。

以形成时间为划分依据,可以对次生孔隙作早成岩、中成岩和晚成岩3种主
要阶段的划分。

在此研究区域内部,储层以此生孔隙为主。

在碳酸盐岩储层中,裂缝是其一种非常重要的孔隙类型,不仅有着广泛的分布,对于储层的意义也堪称重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储集性能的优化。


究区域内储层裂缝的发育十分成熟,以构造缝与溶蚀缝两种类型为主。

构造缝:在形成储层之后,研究区域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包括海西、
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等,这使得其构造缝的发育程度非常高,不过很多构造
缝都被充填或者是半充填,只有一少部分的晚期缝有效。

溶蚀缝:在溶蚀作用之下形成的裂缝被称作溶蚀缝,此类裂缝通常有着非常
不规则的产状,类型亦多样化,对不同倾角裂缝、层间缝、砾间缝和网状缝等均
有涉及。

整体而言,此类裂缝在储层的改造中有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2.3物性特征
以研究区域内马五1层位为例,其储层的孔隙度在0.4%-12.8%的水平范围内,平均大小为3.2%,渗透率在0.001mD-17.2mD水平范围内分布,平均大小可达
0.5mD。

此区域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具有典型性。

表1 研究区域马五1层位储层物性特征
3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
对研究区域的成岩作用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类型:(1)建设性;(2)破坏性。

在这两种类型中,前者进一步包括白云岩化作用与岩溶作用两种类型,后者在研究区域内则以去白云化作用、胶结作用以及重结晶作用为主。

3.1建设性成岩作用
(1)白云岩化作用。

在白云岩化的过程中,岩石体积呈现出逐渐减小的变化之势,这会导致孔隙空间的增加,进而提高岩石面孔率,与之相伴随,会有很多晶间孔形成,这能够奠定很好的基础以供溶蚀流体实现进一步增容。

在研究区域内部,受到白云岩化作用而形成的晶间孔隙数量比较多,不仅如此,岩性特征亦有多样化的表现,分布的岩层对泥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以及粉晶白云岩均有涉及。

(2)岩溶作用。

此类作用主要指的是溶蚀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的物性改造。

溶蚀流体主要以地表水、中深储层的热液作用和生烃环节生成的酸性流体为来源。

在此研究区域内,岩溶作用会加快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进程,不过也会出现比较常见的填充现象,在此作用之下,形成的孔隙更多的是溶蚀孔隙和晶间孔。

3.2破坏性成岩作用
(1)去白云化作用。

在表生成岩时期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淡水淋滤的影响,此环节白云岩会被方解石交代,它属于白云岩化作用的逆变化。

在去白云化作用之下,之前生成于白云岩化作用之下的晶间孔隙会被填充交代,其物性也会由此而降低。

(2)胶结作用。

研究区域内的储集空间以方解石以及白云岩等填充胶结物为主,储层物性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3)重结晶作用。

这是研究区域碳酸盐储层在中埋藏以及深埋藏沉积环境下的主要成岩作用,主要指的是沉积岩由先前的非晶质转变为隐晶质以及晶质体过程,此环节常常与颗粒的由小变大相伴随。

因此,常常会有孔隙被增大的晶粒
在此环节填充,加之重结晶环节还有流体在其中参与,溶解物常常会在储集空间
内部沉积,储层亦会由此而受到破坏。

研究区域内重结晶成岩是一种常见的破坏
性成岩作用。

4结语
(1)研究区域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灰岩夹白云岩,对其储层孔隙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孔隙型、溶孔型、裂缝型以及复合型4种类型,其中,以溶孔型与复合
型储层最为主要。

(2)研究区域储层属于低孔低渗透类型,具有典型性,很多孔隙都小于几
微米,孔隙度多数都没有超过4%;如果没有微裂缝存在,渗透率多数都不会超过0.1mD,孔隙度和渗透率两者之间有比较好的相关性表现出来;对于存在微裂缝
的岩心而言,其渗透率通常都比较高。

(3)研究区域的成岩作用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建设性,其二
为破坏性,在这两种类型中,前者主要包括白云岩化作用与岩溶作用两种类型,
后者在研究区域内则以去白云化作用、胶结作用以及重洁晶作用为主。

参考文献:
[1]刘运奇. 延长气田马家沟组储层特征研究[J]. 石化技
术,2020,27(6):156,184.
[2]侯学明,杨超辉.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3):181-182.
[3]乔莲莲,谭云龙,杨浩,等. 延长气田南部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特
征[J]. 石化技术,2017,24(7):202-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