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膜质量评定及表调作用
磷化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磷化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引言磷化是一种化学与电化学反应形成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过程。
早在1869年W. A. Ross 就申请了磷化专利技术 [ 2 ]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金属磷化处理作为传统的表面处理技术在金属防护、减磨耐磨及涂层打底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磷化处理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成膜体系可分为锌系、锌锰系、锰系、铁系、锌钙系及非晶相铁系等六大类;按磷化处理温度可分为常温(不加温)、低温(30~45℃)、中温(60~70℃)、高温(大于80℃)四类;按材质可分为钢铁件、铝件、锌件以及混合件磷化;其它的还有按磷化膜厚度或促进剂类型等分类。
用于防锈磷化的主要有铁系磷化、锌系磷化、锰系磷化三种;用于耐磨减磨磷化的种类有锌系磷化和锰系磷化;而锌锰系和锌钙系主要用于漆前磷化。
一磷化基本原理磷化成膜是一个化学动态平衡,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磷化原理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首先是金属的溶解过程。
当金属浸入磷化液中时,先与磷化液中的磷酸作用,生成一代磷酸铁,并有大量的氢气析出。
其化学反应为;Fe –2e→Fe2+2H+ + 2e→H2上式表明,磷化开始时,仅有金属的溶解,而无膜生成。
第二是促进剂加速形成磷化膜。
其化学反应式为:[O]+[H] → [R]+H2OFe2++[O] → Fe3++[R]式中[O]为促进剂(氧化剂),[R]为还原产物,由于促进剂氧化掉第一步反应所产生的氢原子,加快了反应(1)的速度,进一步导致金属表面H+浓度急剧下降。
同时也将溶液中的Fe2+氧化成为Fe3+。
第三是磷酸根的多级离解。
H3PO4→H2PO4-+H+→HPO42-+2H+→PO43-+3H+由于金属表面的H+浓度急剧下降,导致磷酸根各级离解平衡向右移动,最终离解为PO43-。
最后磷酸盐沉淀结晶成为磷化膜当金属表面离解出的PO43-与溶液中(金属界面)的金属离子(如Zn2+、Mn2+、Ca2+、Fe2+)达到溶度积常数Ksp时,就会形成磷酸盐沉淀Zn2++ Fe2++ PO43-+H2O→Zn2Fe(PO4)2·4H2O↓ (4)3Zn2++2PO43-+4H2O=Zn3(PO4)2·4H2O↓ (5)磷酸盐沉淀与水分子一起形成磷化晶核,晶核继续长大成为磷化晶粒,无数个晶粒紧密堆集形而上学成磷化膜。
磷化膜质量评定项目与方法

磷化前处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一、磷化膜质量评定项目与方法1、外观目视法好的磷化膜外观均匀完整细密、无金属亮点、无白灰。
锌系磷化膜为灰色膜,铁系磷化为彩虹色膜。
而铝及铝合金则为无色或彩色铝皮膜。
2、微观结构显微镜法以金相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将磷化膜放大到100~1000倍,观察结晶形状、尺寸大小及排部情况。
结晶形状以柱状晶为好。
结晶尺寸小些为好,一般控制在几十微米以下,排部越均匀,孔隙率越小越好。
3、厚度(或重量法)测定法对于钢板的磷化膜方法是将磷化板浸在75度,质量分数喂%的铬酸溶液中(10~15)min以去除磷化膜,然后除去膜层前后的重量差求的膜重。
3、腐蚀性能测定法最常用的是硫酸铜点滴实验法。
现在常与下道工序进行后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盐雾试验、耐温热试验或循环周期试验等。
4、抗冲击试验常常是进行涂装后一起测定,当用49N•cm对涂装后的磷化板进行冲击试验时,当冲击后的样板的反面冲击点不产生放射性裂纹时,即可确定该磷化膜的质量较好。
5、二次附着力测定磷化膜涂装后测定的附着力为一次附着力。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耐温水实验后测定的附着力称为二次附着力。
一般是在耐水试验后的样板上用划格法作附着力的测定,以胶带剥离后观察涂膜脱落等级,一般均为平行比较实验。
6、磷化膜孔隙率的测定取14%的NaCL和3%的铁氰化钾溶液,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0.1%的蒸馏水溶液,保存在褐色瓶中24小时,用滤纸过滤。
使用时将滤纸切成长、宽均为 2.5厘米的纸片,用塑料镊子将纸片浸入上述溶液中,提出滴净多余试液,将他覆盖在戴测的磷化膜表面,经过一段时间(1分钟)后将试纸拿掉,观察膜层表面,有兰色斑点处表示有孔隙部分。
6、磷化膜的耐碱性比较磷化膜在浸碱液0.1mol/L的氢氧化钠,25度,5分钟前后的质量差,可以得到磷化膜在碱液中的溶解量。
7、磷化膜的耐酸性比较磷化膜在PH值位为2的酸液中的溶解量来评价磷化膜的耐酸性。
磷化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 磷化后的工件

磷化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磷化后的工件,根据其用途,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分项检验。
主要质量控制指标,包括磷化膜外观、磷化膜厚度或膜重、磷化膜或后处理以后的耐蚀性三大共性指标。
根据磷化用途有时还要检测:磷化与漆膜配套性、磷化膜硬度、摩擦系数、抗擦伤性等指标。
关于磷化的三共性指标,可参照如下标准及方法。
磷化膜外观:采用目测法,相关标准GB 11376-89《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和GB 6807-86《钢铁工件涂漆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
磷化膜厚度或膜重:膜厚度测量采用GB 6462《金属的氧化覆盖层横断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法》,也可采用测厚仪,按照GB 4956《磁性金属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方法》或GB 4957《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测量涡流方法》。
膜重测量采用重量法,可依照GB 6807《钢铁工件涂漆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或GB 9792《金属材料上的转化膜单位面积上膜层质量的测定》。
耐蚀性:检测磷化膜本身的耐蚀性可采用硫酸铜点滴法,氯化钠盐水浸泡法和盐雾试验法。
点滴法和盐水浸泡法可依照GB 6807-86《钢铁件涂漆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磷化膜经过后处理如涂油,涂蜡,涂漆后一般进行盐雾试验检验。
盐雾试验可依照GB 1771-79《漆膜耐盐雾测定法》或GB 6458《金属覆盖层中性盐雾性试验》。
建立涂装前处理生产线,先要完成工艺设计,然后才能进行非标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安装。
因此工艺设计是建立生产线的基础,正确、合理的路线对生产操作及产品质量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工艺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处理方法,处理时间,工艺流程等。
在磷化工序中,由于各个磷化液生产厂家和就应用厂家基于不同的性能要求,涉及不同配方的磷化液在磷化工艺中应用。
但规模商品化应用的也仅只有几大主要类型,如轻铁系、锌系、锰系、锌钙系,所采用的的促进剂基本都是钼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有机硝硝基化合物等。
磷化处理温度通常为常温型5~30℃,低温型35~45℃,中温型50~70℃。
磷化膜质量评定及表调作用

磷化膜单位面积膜层质量测定方法按GB/T 9792—2003《金属材料上的转化膜单位面积膜质量的测定重量法》规定进行,该标准系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3892—2000而制定的。
其测定原理为具有磷化膜的干燥试片,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后,在适当的溶液中褪除上述磷化膜,然后清洗、干燥、称重,以退膜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单位面积上膜层质量,单位为g/m2。
测试方法为:取有磷化膜的干燥试片(总表面积为A),用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称量记录质量m1(g);然后将试片浸到相应的退膜液中,按规定操作条件进行退膜,退膜后的试片用清洁的流动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清洗,迅速多次干燥,称量,直至恒重,记录质量m2(g)。
单位面积上的膜层质量mA,按下式计算:mA=100(m1一m2)/A式中mA——单位面积上的膜层质量(g/m2);M1——有磷化膜时试片的质量(g);M2——退除磷化膜后试片的质量(g);A——试片总表面积(dm2)。
磷化膜P比物理意义:代表磷化膜中P组分所占的比率,该值与磷化液的Zn2+含量、材质、磷化方式等因素有关。
磷化膜P比可用下式表示:P比=P/(P+H)式中P——Zn2 Fe(PO4)2•4H2O的(100)晶面,d(晶面间距)=88.4nm时的x射线衍射强度;H——Zn3(PO4)2•4H20的(0/20)晶面,d=90.4nm时的x射线衍射强度。
因此,P比=P/(P+H)已不是磷化膜Zn2M(PO4)2·4H2O的含量的直接指示,而是作为特定条件下产生的x射线衍射强度比。
但习惯还是作为磷化膜中两种不同物质的比。
P比高的磷化膜的耐蚀性、抗石击及磷化膜附着力均好。
目前常用的转化膜孔隙率测定方法有两种:铁氰盐溶液试验法和电化学测定法。
GMR铁氰盐溶液测定孔隙率方法是G.D.Cheever为了测定不经涂装试片的孔隙率而研制的一种方法。
它与盐雾试验法所得结果一致,是一种快速给出定性结果的测定方法。
该法测定要点如下:将质量分数分别为4%的NaCl、3%的K3Fe(CN)6及表面活性剂(如质量分数为0.1%的全氟代辛酸铵)溶解在蒸馏水中,将溶液保存在褐色瓶中,经24h后过滤,将此液保存4个月后即可使用。
磷化膜质量评定项目与方法

磷化前处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一、磷化膜质量评定项目与方法1、外观目视法好的磷化膜外观均匀完整细密、无金属亮点、无白灰。
锌系磷化膜为灰色膜,铁系磷化为彩虹色膜。
而铝及铝合金则为无色或彩色铝皮膜。
2、微观结构显微镜法以金相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将磷化膜放大到100~1000倍,观察结晶形状、尺寸大小及排部情况。
结晶形状以柱状晶为好。
结晶尺寸小些为好,一般控制在几十微米以下,排部越均匀,孔隙率越小越好。
3、厚度(或重量法)测定法对于钢板的磷化膜方法是将磷化板浸在75度,质量分数喂%的铬酸溶液中(10~15)min以去除磷化膜,然后除去膜层前后的重量差求的膜重。
3、腐蚀性能测定法最常用的是硫酸铜点滴实验法。
现在常与下道工序进行后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盐雾试验、耐温热试验或循环周期试验等。
4、抗冲击试验常常是进行涂装后一起测定,当用49N•cm对涂装后的磷化板进行冲击试验时,当冲击后的样板的反面冲击点不产生放射性裂纹时,即可确定该磷化膜的质量较好。
5、二次附着力测定磷化膜涂装后测定的附着力为一次附着力。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耐温水实验后测定的附着力称为二次附着力。
一般是在耐水试验后的样板上用划格法作附着力的测定,以胶带剥离后观察涂膜脱落等级,一般均为平行比较实验。
6、磷化膜孔隙率的测定取14%的NaCL和3%的铁氰化钾溶液,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0.1%的蒸馏水溶液,保存在褐色瓶中24小时,用滤纸过滤。
使用时将滤纸切成长、宽均为 2.5厘米的纸片,用塑料镊子将纸片浸入上述溶液中,提出滴净多余试液,将他覆盖在戴测的磷化膜表面,经过一段时间(1分钟)后将试纸拿掉,观察膜层表面,有兰色斑点处表示有孔隙部分。
6、磷化膜的耐碱性比较磷化膜在浸碱液0.1mol/L的氢氧化钠,25度,5分钟前后的质量差,可以得到磷化膜在碱液中的溶解量。
7、磷化膜的耐酸性比较磷化膜在PH值位为2的酸液中的溶解量来评价磷化膜的耐酸性。
脱脂、酸洗、表调、磷化的技术介绍

脱脂、酸洗、表调、磷化表面处理的技术介绍一. 脱脂、酸洗、表调、磷化常作为表面处理的预处理或中间处理工序二. 脱脂定义工件在进行化学成膜之前,必须先除去表面的油脂及附着在表面的灰尘、锈迹、金属细铁屑等污物,才能保证转化膜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使转化膜与金属基体牢固结合,获得质量优良的转化膜。
除油的方法包括机械法、化学法两类。
机械法主要是:手工擦刷、喷砂抛丸、火焰灼烧等。
化学法主要是:溶剂清洗、强碱液清洗、低碱性清洗剂清洗、酸性清洗剂清洗。
三.酸洗定义1.指清洁金属表面的一种方法。
通常与预膜(pre-passiviting treatment)一起进行。
一般将制件浸入硫酸等的水溶液,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等薄膜。
是电镀、搪瓷、轧制等工艺的前处理或中间处理。
2. 方法说明1).利用酸溶液去除钢铁表面上的氧化皮和锈蚀物的方法称为酸洗。
氧化皮、铁锈等铁的氧化物(Fe3O4,Fe2O3,FeO等)与酸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盐类溶于酸溶液中而被除去。
2).酸洗用酸有硫酸、盐酸、磷酸、硝酸、铬酸、氢氟酸和混合酸等。
最常用的是硫酸和盐酸。
在酸洗时务必加入酸洗缓蚀剂,防止酸对金属的腐蚀。
3).酸洗工艺主要有浸渍酸洗法、喷射酸洗法和酸膏除锈法。
一般多用浸渍酸洗法,大批量生产中可采用喷射法。
钢铁零件一般在10%~20%(体积)硫酸溶液中酸洗,温度为40℃。
当溶液中含铁量超过80g/L,硫酸亚铁超过215g/L时,应更换酸洗液。
常温下,用20%~80%(体积)的盐酸溶液对钢铁进行酸洗,不易发生过腐蚀和氢脆现象。
由于酸对金属的腐蚀作用很大,需要添加缓蚀剂。
清洗后金属表面成银白色,同时钝化表面,提高不锈钢抗腐蚀能力。
采用浓度为5%~20%的硫酸水溶液,清除工件表面氧化皮和粘附盐类的工艺称为硫酸酸洗法。
四.表调定义1.表调就是表面调整,是把工件放入装有表调液的槽子里进行表面调整处理的过程。
有人说我们的磷化液不需要表调,也可以做的很好,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表面调整剂对磷化膜的影响

磷化液 42
0.8 24.6 4.2
b.用分析天平称取4份PL-X液体表面调整液,质 量依次为2.383 6、3.012 5、3.716 2、4.409 2 g,分 别加水稀释至1 000 mL,并搅拌均匀,经化验浓度 分别为2.6、3.3、4.0、4.8 g/L。
c.用pH测试仪测试上述稀释后的表调液的pH 值,并通过添加NT-4055将pH值一致调整为8.95 (帕卡公司产品的最佳工艺要求)。
由表3和图2可见: a.当表面调整液浓度为2.8 g/L时,磷化膜虽然致 密,但有些偏薄,板材边角处发黄。 b.当表面调整浓度为3.2、3.5 g/L时,磷化膜结 晶颗粒大小适中,膜层均匀、致密。
10 汽 车 工 艺 与 材 料 AT&M
2011年第3期
AT & M
AT & M 视 界
FIELD
OF
早期汽车涂装使用的表面调整剂(简称表调剂) 大多数为粉体表调剂,槽液老化周期短,增加了污水
8 汽 车 工 艺 与 材 料 AT&M
处理负荷。目前,日本帕卡濑精公司研究、生产的 PL-X液体表面调整剂老化周期长,磷化成膜更加均 匀、致密。PL-X表面调整剂为乳白色粘稠状液体, 是一种适用于钢铁、锌及锌合金、铝合金等的表面调 整剂。
乳状液的表面调整剂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沉降。 因此,原则上希望表面调整液在使用过程中被始终不 停地循环搅拌,以免表面调整剂中的Zn2+(PL-X液 体表面调整剂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锌铁)沉降,降低表 面调整能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当表面调整槽循 环搅拌时,有时会造成工件局部磷化质量下降,如车 身内表面磷化膜完好,外表面却出现泛黄现象。原因 是悬浮在车身外表面的Zn2+因槽液循环而被稀释,出 槽后又受到大压力的喷淋,使得车身外表面附着的 Zn2+不足,造成磷化膜较薄甚至不完整;当表面调整 槽循环压力不足或不进行循环搅拌时,会出现因表 面调整剂沉降而导致表面调整液上层Zn2+含量低,进 而影响磷化膜的致密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表 面调整剂的浪费。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表面调整效 果,可以增加1个滴加搅拌槽,采用滴加方式,将表 调剂加入搅拌槽中,加水稀释后再打到主槽,从而提 高槽液的循环效率。 参考文献: [1]谭旭祥,王凤平.表面调整剂在常温磷化中的作用 [J].应用化工,2006,9(7):45-48. [2]袁永壮.磷化前的表面调整工艺[J].腐蚀与防护, 2006,11(4):677-683. [3]叶法军,李承樵.表调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影响 [J].材料保护,2006,39(11):62-64. [4]胡美芳,丁映春.新型液体表面调整剂应用试验[J].轻
表面调整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影响的研究

表面调整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影响的研究汽车涂装磷化成膜是保护汽车表面不受环境污染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
表面调整是施加磷化成膜之前的一道重要工序,对于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实验研究的角度分析表面调整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影响,为涂装企业提供一种客观、科学的标准。
首先,要了解表面调整对磷化成膜的影响,必须充分了解汽车涂装表面调整的基础理论知识。
表面调整是表面结晶结构的优化,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表面性能,促进磷化成膜的附着力的过程。
其次,实验研究表明,表面调整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表面调整可以明显改善表面的几何形状,改善表面的光滑度,减少孔壁的粗糙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表面的体积电阻率;2)表面调整可以改善表面强度和耐磨性,这样可以提高表面的耐腐蚀性和抗污染性。
最后,结合以上理论以及实验研究结果,表面调整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影响有以下几点:1)可以改善表面的光滑度和强度,提高表面耐腐蚀性和抗污染性;2)可以改善表面的结构,增加表面磷化成膜附着力;3)可以减少表面体积电阻率,这样可以使磷化成膜更容易应用。
综上所述,表面调整是汽车涂装磷化成膜质量的重要环节,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实验研究结果来看,表面调整可以改善表面的几何形状、强度和光滑度,提高表面的耐腐蚀性和抗污染性,改善表面结构,减少表面电阻率,以此提升磷化成膜质量。
因此,涂装企业应该把表面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加强表面调整工序的管理,不断改善表面调整技术,才能获得满意的汽车涂装磷化成膜效果。
总之,表面调整对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影响十分重要,不能忽视或忽略。
涂装企业应该加强表面调整的管理,对表面调整工序把关,以确保汽车涂装磷化成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化膜单位面积膜层质量测定方法按GB/T 9792—2003《金属材料上的转化膜单位面积膜质量的测定重量法》规定进行,该标准系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3892—2000而制定的。
其测定原理为具有磷化膜的干燥试片,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后,在适当的溶液中褪除上述磷化膜,然后清洗、干燥、称重,以退膜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单位面积上膜层质量,单位为g/m2。
测试方法为:取有磷化膜的干燥试片(总表面积为A),用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称量记录质量m1(g);然后将试片浸到相应的退膜液中,按规定操作条件进行退膜,退膜后的试片用清洁的流动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清洗,迅速多次干燥,称量,直至恒重,记录质量m2(g)。
单位面积上的膜层质量mA,按下式计算:
mA=100(m1一m2)/A
式中mA——单位面积上的膜层质量(g/m2);
M1——有磷化膜时试片的质量(g);
M2——退除磷化膜后试片的质量(g);
A——试片总表面积(dm2)。
磷化膜P比物理意义:代表磷化膜中P组分所占的比率,该值与磷化液的Zn2+含量、材质、磷化方式等因素有关。
磷化膜P比可用下式表示:
P比=P/(P+H)式中
P——Zn2 Fe(PO4)2•4H2O的(100)晶面,d(晶面间距)=88.4nm时的x射线衍射强度;
H——Zn3(PO4)2•4H20的(0/20)晶面,d=90.4nm时的x射线衍射强度。
因此,P比=P/(P+H)已不是磷化膜Zn2M(PO4)2·4H2O的含量的直接指示,而是作为特定条件下产生的x射线衍射强度比。
但习惯还是作为磷化膜中两种不同物质的比。
P比高的磷化膜的耐蚀性、抗石击及磷化膜附着力均好。
目前常用的转化膜孔隙率测定方法有两种:铁氰盐溶液试验法和电化学测定法。
GMR铁氰盐溶液测定孔隙率方法是G.D.Cheever为了测定不经涂装试片的孔隙率而研制的一种方法。
它与盐雾试验法所得结果一致,是一种快速给出定性结果的测定方法。
该法测定要点如下:将质量分数分别为4%的NaCl、3%的K3Fe(CN)6及表面活性剂(如质量分数为0.1%的全氟代辛酸铵)溶解在蒸馏水中,将溶液保存在褐色瓶中,经24h后过滤,将此液保存4个月后即可使用。
将分析的滤纸浸入上述溶液中,然后提出滤纸,并把多余的滤液滴尽、晾干,这样就制得了铁氰法(Ferrotest)滤纸。
当进行测定时,可将此试纸覆盖在待试验的磷化膜表面上,经过1min后,将试纸拿下来仔细观察在试纸上表示有孔部分的蓝色斑点生成情况。
其判别法以优、良、劣三级来表示。
它与烟雾试验相对应:“优”表示磷化膜经过烟雾试验后切割部分剥离宽在3mm以下,“良”表示在4~6mm之间,“劣”表示在6mn,以上。
电化学测定方法为定量测定法,在理论研究中经常用到。
磷化表面调整的处理方法是采用磷化表面调整剂使需要磷化的金属表面改变微观状态,促使磷化过程中形成结晶细小的、均匀、致密的磷化膜。
磷化前零件的表面处理对磷化膜质量影响极大,尤其是酸洗或高温强碱清洗对薄层磷化影响最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冷轧钢板表面存在着一层厚
度为10A~50A的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的完整氧化层,磷酸盐结晶就在此基础上生成,得到完整致密的磷化膜。
如果经过酸洗,则三氧化二铁氧化层过于减薄且不完整,所以很难得到良好均匀的磷化膜,还因为酸洗表面亡生析碳,也影响磷化膜的形成。
对于高温或强碱清洗,由于钢板表面上的活性点转变成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构成磷化膜的结晶晶核减少,因而促使生成稀疏粗大的结晶,影响磷化质量,尤其是低温薄层磷化及低锌系磷化液磷化对预处理特别敏感,不进行表面调整处理,就难以形成优良的磷化膜。
为了克服表面预处理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常常在磷化前一步加入一些有机的或无机的化合物,进行表面调整,这些表面调整剂可以是可溶性的,也可以是用搅拌的方法使之悬浮分散于水中的物质,它是能够改变金属表面状态、加速磷化过程、降低磷化液温度、促使形成结晶细微致密的磷化膜的复合化学材料。
这就是金属表调剂的基本功能。
表面调整剂应用在磷化前表面调整工序,以微粒形式吸附在金属表面,成为一层分布均匀、数量较多的磷化结晶的晶核。
由于金属表面的晶核数量多,在结晶成长过程中,晶体之间能很快互相连接,限制了晶体继续生长,因而使得磷化膜结晶细密均匀。
酸性表面调整和碱性表面调整只适用于金属工件经过酸洗除锈后的表面处理,锰盐表面调整只适合于锰系磷化液处理,钛盐表面调整应用较广,金属工件经强碱除油或强酸除锈后都可以用钛盐来进行表面处理,钛盐表面调整适用于锌系或锌钙系磷化处理,而机械法表面调整几乎适合于所有的磷化处理。
表面调整的应用显然十分明显,但并不是所有的磷化都必须表面调整,一般来说,碱金属(铁系)磷化可不使用表面调整。
表面调整通常是在金属件经过了强碱除油或强酸除锈、有色金属磷化、大批量处理工件等场合使用。
除了机械法和草酸表面调整后需进行水洗再进入磷化工序外,大多数表面调整后不需水洗而可直接进入磷化工序进行磷化。
表面调整可采用浸渍或喷淋的方法进行,采用浸渍方式时要对表面调整剂进行搅拌或放人工件后要上下多抖动几次以达到搅拌目的,采用喷淋方式时,要提前打开喷淋泵进行循环搅拌。
表面调整一般在常温下进行,不必加温,处理时间一般在1min左右,但用钛盐进行表面调整时,一定要控制表面调整槽液的pH值在7.5~l0之内,最好在8~9之间,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使钛盐表面调整失去作用,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把表面调整作为一道独立的工序,但也有将钛盐表面调整剂加入除油剂中配制成“二合一”使用的,但除油剂的碱性不能太高,必须是弱碱性或中性的,否则表面调整不起作用,还有直接将表面调整加入到磷化液中使用的,虽能收到一些效果,但也会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例如磷化剂中任何一种表面调整成分的加入都会给磷化槽液的分析和维护带来麻烦,或是造成磷化液稳定性降低,或是大大提高了磷化成本。
金属工件在磷化前经过表面调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克服粗化效应
表面调整可克服强酸强碱处理后的粗化效应。
一般来说,强碱性溶液通常具有使磷化膜晶体变粗的效应。
金属工件采用强碱除油后,由于一些碱的水洗性差,如氢氧化钠、硅酸钠等,常使金属表面部分活性晶核覆盖上一层氢氧化物或氧化物薄膜,导致金属表面的晶核数量和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因而使得磷化膜粗糙、多孔,成膜也不完全。
所以,金属工件经强碱性除油剂除油后,应进行表面调整。
而金属工件经过酸洗除锈后,由于酸腐蚀的原因,金属会产生粗糙的表面,这虽然使金属的有效表面积增加,这可能也是酸洗后造成磷化膜重量提高的部分原因,但也使得金属表面的活性点减少,因而也会产生粗糙的磷化膜。
金属工件经过表面调整后,可使金属工件表面活性与不活性点均一化,消除金属工件经强碱除油或强酸除锈所引起的腐蚀不均等缺陷,进而克服强酸、强碱处理后带来的粗化效应。
2.加快磷化速度
表面调整加快了磷化反应的速度,降低了磷化处理的温度,并且由于表面调整增加了金属表面的活性点,提供了,磷化膜生长的晶核,使得金属表面与磷化液接触时,立即开始着膜,大大加速了磷化膜的初期成膜速度,进而缩短了磷化时间。
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件经过表面调整可缩短磷化时间1/2左右,此外,表面调整还可使磷化温度降低,减少能耗,改善冬季磷化环境,是低温和室温磷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3.细化磷化膜晶粒
表面调整细化了磷化膜晶粒,改善了磷化膜外观,金属工件经表面调整后,金属表面的活性点与磷化剂接触所形成的结晶核极细,据有关资料介绍,可将磷化膜结晶大小由40um降至20um以下,既防止了大晶核的形成,也防止了形成磷酸铁蓝膜,所生成的磷化膜结晶细密,改善了磷化膜外观,增强了磷化膜与金属表面的结合牢度,提高了磷化膜的耐蚀性。
能使金属表面晶核数量和自由能增加,从而得到均匀、致密的磷化膜的过程叫做表面调整,简称为表调。
所用的药剂叫做表面调整剂,简称为表调剂。
表面调整是金属在磷化前的预处理,表面调整的目的在于使金属表面与磷化液接触前就形成大量的极细晶核,当金属表面与磷化液接触时,立即开始上膜,这不仅加快了磷化速度,而且阻止了大结晶的生成,防止在金属表面生成粗糙多孔的磷化膜,转而促进形成薄而致密的磷化膜。
磷化是一种在金属表面进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特性要求在一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这种反应首先是在金属表面活性点上形成磷酸盐晶核,然后才在晶核上继续生长壮大,直至形成致密的磷化膜。
因此,金属表面晶核的多少、自由能的大小决定着磷化膜的质量,特别是当金属经过酸洗除锈、强碱除油等前处理后,金属的表面性能遭到破坏,要想获得满意的磷化效果,这就更需要对金属表面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