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收入支出和运用各种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保障社会稳定等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的实现。

下面将从定义、原理、工具、影响等方面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运用税收政策、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的政府行为。

财政政策主要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

1.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指的是国家在经济低迷或衰退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刺激投资、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经济复苏。

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等手段来控制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收紧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减少社会需求,从而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态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分为宽松型货币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两种。

1. 宽松型货币政策:宽松型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刺激消费、投资,促进经济活动。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从而提高企业投资和人民消费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

2. 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增长和遏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遏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抑制过度投资消费行为,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引言在经济领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它们都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而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本文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详细解释和比较。

二、财政政策1. 定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它主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状况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目标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 - 经济稳定:通过调控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

- 就业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活动,促进就业增长。

-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 社会公共服务: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

3. 工具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工具来实施: - 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 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水平和结构,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 财政赤字:在经济下行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4. 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对经济有以下影响: - 经济增长: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或遏制经济过热。

- 就业: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就业增长,减少失业率。

- 通货膨胀:如果财政政策过于宽松,导致过多的货币供应,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收入的分配情况。

三、货币政策1. 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它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 - 价格稳定:通过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

- 经济增长: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 就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促进就业增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认为是两种重要的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由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而货币政策则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本文将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实施方式以及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公共收支来影响经济的一种管理手段。

它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调节经济增长和稳定,促进就业、控制通胀、改善收入分配等。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采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其目标是通过增加有效需求来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减少失业率,增加民众收入。

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常用于高通胀或过热经济时,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收来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胀。

其目标是通过减少总需求来防止经济过热、通胀上升,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两种。

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在经济萧条或低通胀时采取,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

其目标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增加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用于高通胀或经济过热时,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来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胀。

其目标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胀水平,保持物价的稳定。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实施。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来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项目的支出来增加总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来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了经济稳定发展减少失业而实行的国家财政需求管理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和政府转移支付,进而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投资,最后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简单来说,财政政策是政府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规划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率、税收政策、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财政的平衡和稳定,同时也可以用来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货币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管理的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政策。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国家税收和支出来调控经济的一种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将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来介绍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征收税收、非税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等手段所获得的财政资金。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个人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和额度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则是指由商品和服务提供者按照商品价格收取的税款,如销售税和增值税等。

除税收外,还有非税收入,如国有资产收益等。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目标和公共利益而支付的资金。

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总预算支出和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等。

政府总预算支出通常分为三大类: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事业支出。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运行和行政管理等,经济建设支出用于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支出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

财政政策的作用:(1)宏观调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税收、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对关系,实现宏观经济平衡,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

(2)收入再分配: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富差距。

(3)优化资源配置:财政政策通过非税收入和财政支出,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区域倾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4)稳定金融市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来稳定金融市场,缓解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

它们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以下将详细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和影响。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旨在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1. 经济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推动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2. 就业:透过提供公共项目和减少税收负担来刺激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3.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制度来调整财富和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财政政策的工具:1. 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便于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增加投资来刺激经济活动。

2. 税收:通过调整税率和税基来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

降低税率可以鼓励消费和投资,提高税率可以减少需求和控制通胀。

财政政策的影响:1. 经济增长:适度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税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 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税收可以刺激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3. 通胀:如果财政政策过于激进,导致需求过热,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4.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制度调整可以实现收入再分配,改善社会公平。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货币的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货币政策的目标:1. 价格稳定:保持物价的稳定水平,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 经济增长:通过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和就业水平。

3. 就业: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工具:1. 货币供应量调控: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节:央行调整利率可以影响市场的融资成本和借贷需求,从而影响企业投资和消费者借贷行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两种不可或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对 policymakers 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义、工具、目标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根据操作方式和目标,货币政策通常分为扩张性与紧缩性两种类型。

1.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时,中央银行可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手段包括:降低利率:通过降低基准利率,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借款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投资与消费者消费。

量化宽松: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将资金注入市场,扩大银行的可贷资金,提高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其能够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

当经济过热并伴随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物价水平。

主要手段包括:提高利率:增加基准利率提高借款成本,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减少资产购买:逐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通过短期内不再购买金融资产,达到收缩市场流动性的目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

二、财政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等方式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收入分配公平。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不景气或失业率上升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支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增加政府支出,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和投资。

在经济过热或者需要控制财政赤字时,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削减公共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政府项目开支,从而减少预算赤字。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两种重要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整个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的。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债务政策。

税收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制度和税率,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通过减税或降低税率,可以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相反,增税或提高税率则会减少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

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增加财政支出可以提高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总需求。

减少财政支出则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投资,抑制经济增长,减少总需求。

债务政策是国家通过发行债券来调节经济。

发行债券可以提供公共投资所需的资金,增加总需求。

但是,债务政策也存在风险,债务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风险和经济不稳定。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率调控、开放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调控是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水平,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借贷行为。

降低利率可以减少借款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

相反,提高利率则会增加借款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减少总需求。

开放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定期票据,来调节银行间的流动性。

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可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刺激银行放贷,增加总供给。

相反,中央银行卖出国债则会减少银行的流动性,抑制银行放贷,减少总供给。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需要留存的存款比例。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总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

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

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

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

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

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

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

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

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

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

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

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

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

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

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

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

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

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

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

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

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

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

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

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

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

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

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

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

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