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鸿门宴》(2)
《鸿门宴》高三一轮复习解析教案资料

• 3.意 •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基本词语
4.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像对待兄长一 样 像鸟张开翅膀一 样 从小路
头发上指
向上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臣活之
使… …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 …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从 使… …停
止
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
于被宰割的地位。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若入前为寿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间行
驻扎、驻军 称王 造册登记 用眼示意 上前 用刀割刺,即 杀 取道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连夜
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道芷阳间行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即“……没有被……”
2、孰与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
作“……比较……哪一个……”。 3、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 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项羽——不知忍辱(杜 牧) 项羽——失尽民心(王安石) 项羽——人杰鬼雄(李清照) 项羽——沽名钓誉(毛泽东)
《鸿门宴》一轮复习课

4.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①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 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④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 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啊。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
A. ①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②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B. ①故遣将距关 (所以)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C. ①范增数目项王 (大王)
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使……为王) D. ①沛公军霸上 (驻扎)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军营)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A ) ①沛公军霸上 (驻扎,名作动; ) ②党以身翼蔽沛公 (象鸟的翅膀一样,名作状;) ③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名作动; ) ④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名作动;)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象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使动用法;) ⑦爽心悦目 (使……爽快,使……愉快,使动用法。)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5.意
•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料想) •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6.辞
•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推辞) • ②大礼不辞小让 (争,计较)
六、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籍吏民
3.范增数目项王 4.刑人如恐不胜
5.道芷阳间行 6.于是项伯复夜去
2019届高考调研文言文复习之—— 断句

答案 解析
C 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
二是抓住句中的文言句式标志词。文段开头“……者, …… 也”是判断句,“者”“也”后面应断开,可排除 A、 B两项;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 以…… 重于齐 ”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后面应断开,可排 除 D项。故选 C项。
优课一
借助6大标志断句——知从何处断
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因此,通读 就显得尤为重要。解答断句题,应先通读语段,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断 句题可以抓住以下“6大着眼点”。
(一)凭借名 (代)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 给文言文断句。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 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 词、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做宾 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两个名词、代词在一 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 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 再提姓了。
2019届文言文第一轮复习之
断句
——提升解题技能 确保高考 题型全通关
考点:分解·突破
思维建模,传授应试知能
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 功。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 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课标全国一 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内断句。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 于主观断句题,无论哪种题型均应掌握 “断句 6大标志 ”。当 然,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可灵活运用排除法来快速断句。
《鸿门宴》一轮复习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复习课件

二 重点梳理·实词积累·(5)再
义项 ①两次 ②第二次 ③与现代汉语“再”相同,又
例句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子为父死,亡【无】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传》)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另一国再(两次),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 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 不知其理,故败。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李密自幼家贫,然内(内心)怀忧国之情,而友人敬之。密常内(同“ 纳”,接纳)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书锦绣文章。
二 重点梳理·实词积累·(3)谢
义项 ①道歉 ②辞别,告别 ③感谢,答谢 ④推辞,谢绝 ⑤凋谢,衰亡
⑥告诉,劝告
⑦告,问 ⑧报答
例句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乃令张良留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
二 重点梳理·4.多义实词
词语 意
例句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③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⑤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⑥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杖击的责罚】时,岂意.其至此哉(《促 织》)【当他充当里正 ,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 呢!】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 ,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
【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 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把它忘!】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陌上桑》)
【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课件——《鸿门宴》

⑤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使……为王
⑥吾得兄事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像翅膀一样
⑦籍吏民/范增数目项王/道芷阳间行 名词作动词,造册登记/使眼色/取道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标志词:为所/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以” 的宾语
③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孰与君少长
固定句式,孰与……
⑤此亡秦之续耳
无标志判断句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标志词:为
6.文化常识 (1)《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纪__传__体___通史,记载了黄帝至_汉__武__帝___ 共3 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_本__纪___(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 _世__家___(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_列__传___(记重要人物的言 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被列为 “二十四史”之首,与《__汉__书__》__《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多义实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1)胜 ③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③乃令张良留谢
(2)谢 ④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⑤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⑦及花之既谢(《芙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二十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任务突破练二十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一组教考衔接对点练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应落实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参考答案: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解析:重要实词:博学(古今异义词,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检验)、省(省察)、知(通假字,同“智”,见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参考答案:(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解析:重要实词: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参考答案: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里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解析:关键虚词:乃(于是)、以(把)。
句式类型:介词结构后置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体会直译与意译的翻译原则。
(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参考答案:我们家读书很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解析: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①“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
②“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③“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呀”。
(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苏武传》)参考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
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了。
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解析: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①“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
②“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
③“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3)纵一苇之所如。
鸿门宴复习课件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ppt

刑,名作动,处罚、惩罚、施加刑罚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5、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形作动,接近 6、还军霸上
军,名作动,驻军
特殊句式
1、今日之事何如? 2、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 代词充当宾语,必须前置)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此亡秦之续耳
词类活用
1、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作动,交好。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作状,在夜里
3、项伯复夜去
同上
4、亡去不义
义,名作动,合乎道义
5、毋内诸侯
内,同“纳”,使…进入
6、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作动,统治
7、臣活之
活,使动,使……活
8、吾得兄事之
兄,名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
9、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形作动,接近
课堂自主互助学习作业: 1、本段共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并解释。 2、本段有三个活用词语,请找出。 (使动、名作动、名作状,各一) 3、找出本段的特殊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至少四句) 4、翻译划线句(注意:准确体现关键词语 及句式特点)
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卻
2、因击沛公于坐 3、不者,若属……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宾语前置 3、得复见将军于此
为何倒装?
状语后置句
4、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句
为何倒装?
5、若属皆且为所虏
省略句(宾语“之”)、被动句
下列均为宾语前置句,请概括其共性,并总 结规律。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然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 3、硕鼠,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4、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P55) 5、时不我待 6、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起,抬起 举出,提出 发动,举行 推荐,推举 推荐,推举 总合,聚合,拿 全,皆 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 法者;因时而化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 12.兔起凫举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14.卒叫,函谷举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 之举
(举言:发言) (举事:作事情) (包举:并吞) (飞) (动问) (攻占、占领) (举动)
•
1.阿母谢媒人 2.秦王恐其破璧,乃 辞谢 3.乃令张良留谢 4.昔初阳岁,谢家来 贵门 5.哙拜谢,起,立而 饮之 6.多谢后世人,戒之 慎勿忘 7及花之既谢 8.使君谢罗敷:"宁 可共载否"
推辞,谢绝 道歉,认错 (辞别) (辞别) (感谢) (告诉) (凋落) (请问)
• 暮春时节,春花谢(
《鸿门宴》一轮复习
【学习目标】
• 1.主动学习,掌握
“谢”“坐”“胜”“举”四个实词 的用法。 • 2.掌握课文中“乎”这个虚词的基本用 法。 • 3.熟记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翻译好 课文中较为难翻译的句子。
谢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 的婉辞。 • 杜门谢客:杜门:闭门不出;谢客:谢绝宾客。指 不与人往来。 • 新陈代谢: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 亡。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 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指生物体 的更替
坐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 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 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 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 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
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 • (坐着,坐下) • 2.因击沛公于坐 • (通"座",座位) • 3.停车坐爱枫林晚 • (因为,由于) • 4.与其坐而待亡,• (坐守) • 孰若起而拯之 • 5.坐北朝南 • (坐落) 指位置所 • 6.坐法去官 在。 • (触犯)
胜
• • • •
•
1.沛公不胜杯杓, 不能辞 2.刑人如恐不胜 3.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 4.一人之智力,不 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 众 5.予观夫巴陵胜状
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 (尽) • (胜利,战胜,取胜)
• •
(胜过,超过)
(优美的,好的)
胜 •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 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 ) 杯杓,至胜( )地,仍不能胜 ( )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 ( )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 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 )道 也哉!
•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 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 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 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 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
•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 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 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 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 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 令事不举(像样子)。
•
•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
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 (能承受)杯杓,至胜(优美)地, 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 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无奈天 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 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 进 • 2.举类迩而见义远 •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 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 8.杀人如不能举
)。一日,杜 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 谢( )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 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 ( )。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 叹曰:“多谢( ) 世人,善者多矣。”
•
暮春时节,春花谢(凋落)。一日,杜 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 谢(拒绝)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 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道 歉,谢罪)。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 牧谢(感谢)其款待。旦日牧谢(辞别) 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告诫)世 人,善者多矣。”
•
•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
)爱美景。 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 ( ),诸多财物散于坐( )下, 似坐( )而待官兵,倾之,官兵逮 之,因其坐( )。
•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 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古人席 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诸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 似坐(坐守,不动)而待官兵,倾之,官 兵逮之,因其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