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分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琵琶曲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
《十面埋伏》所描绘的是楚汉之争“垓下之战”的场面,全曲结构完整,演奏技巧丰富音乐特性突出。
分析《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无疑对加深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简介传统琵琶乐曲分为文曲与武曲,《十面埋伏》属于武曲。
《十面埋伏》所描绘的是楚汉之争中的“垓下之战”,主角是刘邦。
“垓下之战”无疑是我国历史中极为有名的一次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则完美地通过琵琶艺术表现出了这场经典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将刀光剑影的楚汉之争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十面埋伏》与一些文曲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风格不同,其节奏多变、激昂壮丽,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
《十面埋伏》流传至今已有十余个版本,不同流派版本在艺术特征以及技法上也略有差异,其中以浦东派、重名派以及汪派流传最为广泛。
作为琵琶曲中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古典艺术中的瑰宝。
时至今日,《十面埋伏》在演奏了几千年后,仍然是琵琶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
二、《十面埋伏》的曲式结构《十面埋伏》所使用的是我国传统大型套曲结构模式,全曲共有三大部分、十三段,第一大部分为“战前准备”,其主要包括“擂鼓”“号角”“吹打”以及“放炮”等,此四小段将士兵列阵、旌旗满布的战争准备场面烘托得淋漓尽致。
第二大部分为“战争过程”,主要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以及“呐喊”,用激昂壮阔的音乐色彩将战场上互相厮杀、万马奔腾的场面展现出来,同时在“大战”部分中也描绘出了“四面楚歌”背景下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使此段更显凄美悲壮。
第三大部分为“战争结束”,内容包括“凯旋”“收兵回营”等,描绘的为刘邦胜利之后率领军队凯旋的战争场面。
此部分表露出了胜利后欢乐和平的气氛,节奏与前两部分相比较为舒缓。
总体来看,全曲三大部分表现出了“起承转合”的特征。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通过对其历史背景、音乐风格、曲调节奏、歌词意境以及琵琶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这首曲目在音乐艺术上的重要性和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意义。
《十面埋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和魅力,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到这段悠久的历史文化。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独特艺术特色将继续激发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琵琶曲《十面埋伏》、艺术特色、历史背景、音乐风格、曲调、节奏、歌词内容、意境表达、琵琶演奏技巧、艺术表现、重要性、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义、中国传统音乐、美、魅力。
1. 引言1.1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曲,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音乐魅力。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包括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曲调和节奏的独特之处,以及歌词内容和意境的表达等方面。
通过分析琵琶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首曲目在音乐艺术上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
琵琶曲《十面埋伏》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和魅力,为我们传达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之一。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深远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源自中国古代艺术传统的琵琶曲,它的历史背景十分丰富且深远。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陆游是宋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厚的民族气息。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外敌入侵的困境之中,陆游通过创作《十面埋伏》这首曲子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和对抗外敌的决心。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由古琴演奏的古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十面埋伏,曲调悠扬而古朴,给人一种沉稳而深远的感觉。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古曲的内涵和意境。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古朴而悠扬的曲调。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她的音色清亮悦耳,能够深情地表达诗情画意。
《十面埋伏》的曲调起伏自如,仿佛在描绘着一幅幅战争的画面,从而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战争的紧张与激烈。
这种曲调的特色在于其充满内涵和情感,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曲式和演奏技巧上。
这首曲子的曲式严谨而复杂,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琴艺和音乐功底。
古琴演奏需要运用指法、换弦、按弦等技巧,配合各种手势和表情,才能将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琴演奏还注重气韵和神韵的表达,这种表演方式非常注重细节和内在的表达,要求演奏者颇具情感和内功。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音乐情感和意境上。
这首曲子以十面埋伏这一军事策略为题材,音乐中融入了对这一战术的理解和表达。
在曲子的演奏中,可以听到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如悲壮、豪迈、慷慨等。
这些音乐情感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和战争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共鸣和感慨。
曲子的意境也十分深厚,能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遐想和对古代战争的感悟,给人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古朴悠扬的曲调、严谨复杂的曲式和演奏技巧、丰富深刻的音乐情感和意境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这首古曲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曲,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作出积极的贡献。
漫谈琵琶曲《十面埋伏》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作者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琵琶曲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文曲与武曲为主要题材的音乐形式。
文曲曲调舒缓平和,武曲却多表现具有浓烈杀伐气息的厮杀战争场面,艺术风格雄浑激昂。
而《十面埋伏》则是我国古代传统乐器琵琶所演奏的琵琶武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西楚霸王项羽的大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
乐曲采用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体小说等写实的手法,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构成,共分为“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争结束”三部分,以及“列营、擂鼓、号角、吹打、走队;埋伏、小站、大战、呐喊;传号收兵”十三段。
不过,在如今的演奏中,已经很少有人演奏完整的十三段曲子,均以节本演奏为多。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都是著名的琵琶武曲,但《十面埋伏》是表现一个群体的张力,它所塑造的是一个胜利者的形象。
而《霸王卸甲》则表现了一代英雄项羽,终遭毁灭时的内心悲凉,是一曲英雄的悲歌。
因而在演奏技巧上有着极大的不同。
第一部分:“战前准备”第一部分既包括引子部分(列营、擂鼓、号角、吹打),又包含了战前准备阶段(走队)。
引子部分通过凤点头、摭分等技巧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场面展的灵活运用到金派名剧的据实排练,筱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让我们得到了质的飞跃,我们顺利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扬剧从业者的蜕变。
期间,筱老师根据我的特点,具体指导排练了《借子》《二度梅》等经典折子戏以及《珍珠塔》《西厢记》《调女婿》里几个名段的演唱。
在戏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跟随筱老师学习唱腔以外,我们的身段表演课程还得到了昆曲老师的指导,这也让我们的综合艺术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一、历史渊源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
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
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
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
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演奏技巧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
仅《十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
以汪派为例,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1.列营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
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2.吹打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
它模仿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琵琶曲作品的杰出代表。
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项羽的楚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主要从战前准备、争斗过程和战争结束三个层面表现垓下之战宏伟激昂的场面。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
刘邦部下的将领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情景谱写的,主要反映垓下之战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与激烈悲怆的厮杀场景。
在秦朝末年,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统治,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以刘邦、项羽为领导的两个最强大实力的军队力量,为了争夺天下,两军多年征战。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的战略优势将项羽的楚军困在垓下,军师张良运用“四面楚歌”的方式,使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使楚军军事力量涣散殆尽。
项羽听到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突出垓下,结果在汉军的追杀过程中自刎于乌江。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慷慨悲壮的曲调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将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故事进行记录并保存流传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曲式结构分析(一)引子以及战前准备阶段《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引子主要是指曲子的前面四段,主要内容有“列营”“擂鼓”“掌号”和“放炮”。
这四部分曲调内容在弹奏过程中主要采用“轮拂”的弹奏技法,通过反复地渐进地轮拂弹奏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琵琶曲之一,曲名来源于古代典故,描述了将军潘凤十面埋伏,策划了成功的伏击战术。
这首曲子以激烈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手法而闻名,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音乐特色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历史渊源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酷爱参与的文学艺术。
琵琶曲与古琴曲、笛子曲等传统音乐形式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十面埋伏》这一乐曲是在历代文人雅士的创作与传颂之下得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特色1. 情感表达丰富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闻名于世。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通过琵琶的音色和技巧来表现曲子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曲子以慷慨激昂的旋律勾勒出潘凤十面埋伏的伏击战役,拉扯琵琶的音弦间接表现出人间百态中的沉郁、悲壮和无奈等复杂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使得琵琶曲《十面埋伏》在音乐演奏中显得更加生动鲜明。
2. 音乐技巧高超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演奏技巧上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
曲子中的一些演奏要求,如琴音的转折、音域的跳跃、节奏的变化等,都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艺才能够胜任。
特别是在表现潘凤十面埋伏的伏击战役中,需要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来表现战场的激烈与紧张。
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演奏技巧上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三、表演艺术琵琶曲《十面埋伏》在表演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琵琶这一乐器的音色、音域和演奏技巧,来表现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从音色、音量、音调等各个方面加以把握,使得曲子能够更生动地展现出十面埋伏的伏击战争。
演奏者还需要在舞台表演中,通过自身的动作和神情,来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的音乐故事。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是由明代著名琵琶音乐家诸水仙所创作的一首琵琶曲,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之一。
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感染力。
配以叮当铛铛的铜鼓声和尖锐刺耳
的笛子声,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战场上,既沉浸在悲壮的氛围中,又
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壮烈。
曲中描绘的是杨家将领导的抗金武将在潼关十面埋伏中与金兵激
战的故事。
武将杨业决定埋伏敌军十面,从而使得包围他们的金兵惨
遭失败。
歌曲中较为经典的段落为“雁塔新碑,烈士千家。
玉门关外,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这一段落幅员声势恢宏,令
人回味无穷。
《十面埋伏》作为一首传统琵琶曲,其美丽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
曲调在世界音乐领域中享有极高声誉。
同时作为一首反映英雄楷模、
爱国情怀的音乐,它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摘要: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作品,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音乐学家们争先恐后研究的对象。
在这里,笔者从各种渠道大量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从创作、流派、审美、演奏技法及与其“姊妹”作品《霸王卸甲》的比较五个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十面埋伏》;琵琶流派;琵琶演奏;《霸王卸甲》;比较音乐学;一、引言《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琵琶大套武曲,主要讲述了秦朝末期楚汉争雄的故事。
由于该曲的创作可追溯到明代,所以也已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下了无数优秀的演奏家、研究家和兴趣盎然的欣赏者们。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相关文献共五十九篇,精心筛选后还剩二十五篇,仔细阅读后从创作者、演奏风格、段落分析、演奏技法、与姊妹曲《霸王卸甲》的比较以及研究空白等方面总结出此文,虽较为详细却略显愚拙,还望多多海涵。
二、作者关于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作者,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
其中,在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过明代琵琶家汤应曾,认为他才是《十面埋伏》的真正作者,比如齐从荣在多年前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汤应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中就对此作出了简单的分析,认为“从汤的一生经历、《十面埋伏》的作品特点及所用音乐语言来看,此曲出于汤氏之手还是可信的”。
对此,笔者还找到了南京艺术学院教师赵后起的文章《<十面埋伏>作者辨析》。
在此文章中,赵后起先生提到了汤应曾擅弹的琵琶曲《楚汉》,认为“从段落标题比较,可以看出《十面》、《卸甲》两曲都与《楚汉》的内容、情节相符。
换言之,《楚汉》或即《十面》,或即《卸甲》,二者必居其一。
究竟谁是谁不是?还应当从《十面》和《卸甲》的音乐本身及有关联的方面去寻找线索”。
接着,赵便展开了分析,把不同版本的琵琶谱进行对比,从史学和音乐形态学两方面进行了严密推理,“种种迹象和事实表明,《十面》和汤应曾演奏的《楚汉》是同一乐曲的异名,正如后来有人将《十面))又称之为《淮阴平楚》是一样的道理”,“非但如此,它还向人们披露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楚汉》一曲应是出自汤应曾之手”。
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十面埋伏》的作者就是汤应曾。
当然,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认为两者只是相似,不敢妄下定论,如陈艳发表的文章《<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琵琶名曲赏析》就提到了这点。
三、不同流派演奏风格历来各派琵琶家由于历史观、艺术观的不同,在表现内容的侧重、乐谱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流派纷呈的不同。
对此,青岛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林寅之积多年的辛劳,下大力四处搜寻,汇集了自1819年到1988年《十面埋伏》的三十四种版本、琵琶的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汪派)传谱,而当代优秀琵琶演奏家林石城、刘德海、何树凤等人演奏的《十面埋伏》林寅之也一一收集齐全,并撰文《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版本集锦与研究》为琵琶乐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5年,孙丽伟在其发表的《<十面埋伏>流派比较》中将不同流派的《十面埋伏》进行了乐曲结构、曲谱和演奏技巧方面的比较。
首先,孙丽伟提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保存了《十面埋伏》的曲谱“清代有《鞠士林琵琶谱》、《华秋苹琵琶谱》、《植糟集》、《陈子敬琵琶谱》、清末《李芳园琵琶谱》、民初《瀛洲古调》及稍后的《养正轩琵琶谱》、《汪煜庭琵琶谱》等多种,而《十面埋伏》至今演奏的乐派却只有浦东、平湖、崇明、汪派四个传派。
接着,简单比较了《十面埋伏》在不同琵琶流派中的段落和曲式结构方面的不同。
在“曲谱比较”部分,孙丽伟又对对象的七个主要段落音乐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辩证地道出了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而最后,则是对各派演奏所用技法的比较,从打谱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五大琵琶流派——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汪派中,笔者想谈谈浦东派。
王岩曾发表文章《林石城与浦东派琵琶谱<十面埋伏>》,其中提到浦东派的创始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南汇的鞠士林。
鞠士林擅琵琶,门下学生众多、曾被誉为“江南第一手”。
浦东派琵琶曲《十面埋伏》继承了传统曲目的演奏曲式,并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浦东派特色的演奏方法——“滚轮四条弦”、“并弦”、“大遮分”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战场上你死我活激烈拼杀的场面。
第十一段《呐喊》这是全曲高潮乐段。
节奏比较自由,采用没有明显节拍的散板,音型反复的次数也比较随意。
浦东派运用了“并弦”、“推”、“挽”、“长轮”、“长滚”和“夹扫”等指法。
在其演奏中以快而大的“吟”及配合着弦数变化为突出。
而与其他流派如平湖派、汪派相比,有许多的不同。
四、对《十面埋伏》的两种段落分析《十面埋伏》乐曲真实展现了中国历史战争的恢弘与壮观。
乐曲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的音乐语言、特有的演奏技法将尘土飞扬的古战场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浦东派《养正轩琵琶谱》的《十面埋伏》共有 18 段,分为四部分:引子、战前准备、激烈交战和战后凯旋。
第一部分:引子———乐曲的前四段《列营》《擂鼓》《掌号》《放炮》。
第二部分:战前准备———乐曲的第五段至第八段《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第三部分:激烈的交战———乐曲的第九段至第十六段《小战》至《乌江》段第四部分:战后凯旋———乐曲的最后两段《凯旋》、《收阵回营》刘德海的《十面埋伏》则共8段,分为三部分:战前准备、激烈交战和追击。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擂鼓”段落铿锵有力的节奏就好像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犹如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出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
“走队”是全曲中唯一一个旋律性较强和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
琵琶用轮指演奏出来的长音,模拟出了古代管乐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排阵”由开始的“遮”“弹”到“遮”“分”再到最后的“凤点头”这些技巧的运用使速度不短加快为后面激战场面作了铺垫。
“埋伏”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利用了一张一弛的节奏型加以模进并且向前发展的旋律,创造了一种恐怖、紧张和压迫的氛围。
“小站”整段描写打仗场面,曲中有大量扫弦和绞弦,还运用了琵琶特有的“刹弦”技巧“呐喊”是整篇乐曲的最高潮段落,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演奏技巧有拉弦,绞弦,滑音等手法描绘出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激战场面。
“追击”,也是结束段,描写的是追击敌方残兵,用十六分音符来展现马蹄奔跑的节奏,紧张的气氛也慢慢跟着缓下来。
五、演奏技法关于《十面埋伏》的打谱,张丽在文章《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中认为整部作品气势恢宏,表达内容丰富,需从其音乐特性入手,进行整体把握。
自此,她总结出《十面埋伏》的三大特性——标题性、情感性、模拟性。
其中,标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人们只要看到标题,就大概能明白故事的整体要领。
而要想将《十面埋伏》弹奏的到位,就需要注意刻画宏大的战争场面,把那种特有的气势演奏出来,同时对于项羽那种性情中人以及对待虞姬那份真挚感情的描写,也要通过细节尽可能的展现,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境界。
另外,通过这些各种不同的模拟,可以营造古代战场的战斗场面,将听众置身于那种身临其境的境地,从而达到了以物抒情的境界,从而引起演奏者和听众对于作品的共鸣。
关于具体演奏方法,在徐瑞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中的演奏技巧的运用与表现》中“武曲《十面埋伏》中指法技巧与运用分析”这一节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在徐瑞看来,《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并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开始的“轮拂”,演奏上要含蓄有力,才能给人以气魄雄浑,功力深厚之感。
在此可以运用欲强先弱、欲放先收的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叙述的是楚汉垓下决战的故事情节,主要运用的指法有“凤点头”、“分”、“勾”等。
表现第三部分“战争结束”注意了“轮”、“夹扫”指法在收尾的运用。
最后在强有力且快速的“扫拂”中结束全曲,描绘的是收阵回营的场面。
主要运用的指法有“轮”、“双弹”、“扫”。
六、与《霸王卸甲》的比较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因为具有相同的故事背景和相似的旋律因此而很容易混淆。
为此,笔者查阅资料对《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进行了一个多方面的了解。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比较》中,杨燕将《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创作、演奏、审美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都是我国传统琵琶音乐中的瑰宝,很少有两首描绘同样题材的音乐作品都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这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也更加体现出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王婧如的《谈谈《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审美价值》一文中,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审美价值:1,以相同的故事情节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2,阳刚和阴柔的审美性3,挖掘武曲的文学思想4,武曲的完美演奏千言万语其实可以用梁冰的两句话概括——《十面埋伏》是一曲胜者的赞歌;《霸王卸甲》是一曲英雄的挽歌。
《十面埋伏》中的,是汉高祖刘邦的骄傲尊贵与荣耀,而《霸王卸甲》中的,则是西蜀霸王项羽的霸气柔情和悲哀。
七、尚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关于《十面埋伏》笔者共搜集到文献五十九篇,经过仔细筛选后,保留了有用文献二十五篇。
其中,在撰写文献的这些研究人员中,专门从事研究的史学家只占了很小的一个部分,这也可以说明对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专业研究人员的关注。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创作考源、段落结构、演奏技法等的研究比较充分,但是对于曲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英雄主题的挖掘不少文献只是一带而过,研究目光并未作较多的停留。
因此,《十面埋伏》中人物特征和历史背景在音乐色彩中的体现成为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1]齐从容:《汤应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乐器》1989/03/02,p41[2]赵后起:《<十面埋伏>作者辨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12/31[3]黄大岗:《版本汇萃,流派咸集——读<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版本集锦与研究>》,《音乐研究》,1991/08/29[4]王岩:《林石城与浦东派琵琶谱<十面埋伏>》,《美与时代》,2010/02/28[5]孙莉:《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芒种》,2012/01/07[6]倪峥:《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剧影月报》,2008/06/15[7]李虻:《琵琶曲<十面埋伏>结构分析》,《音乐生活》,2014/11/01[8]涂玉乔:《论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的演奏艺术》,《大众文艺》,2009/01/25 [9]徐瑞:《琵琶武曲<十面埋伏>中的演奏技巧的运用与表现》,《通俗歌曲》,2014/06/25 [10]张丽:《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黄河之声》,2014/07/08 [11]王婧如:《谈谈<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审美价值》,《四川戏剧》,201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