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历程

合集下载

生命的起源及演化

生命的起源及演化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 1、生命的化学进化
• 生命的化学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 (1)从简单分子到生物小分子-偶然论
的胜利。
• 1953年美国的一位名叫米勒的研究生,模拟地球
早期状态,经过八天八夜,合成了构成氨基酸等有机 物质。现在认为,地球还原性原始大气中的氢、甲烷、 氨、水等简单小分子,在阳光、雷电、宇宙射线和其 他自然力的作用下,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和单糖等 构成生命必不可少的生物小分子。
的小几率事件。按照生物学若贝尔获奖者莫 诺的话来说,生命的产生是“撞大运”的结
果。
• 解开生命产生之迷的第一步,是探究具有自催化、 自复制性质的生物大分子(如RNA、DNA和蛋白
质)是如何从生物小分子之中产生的。这一过程 大体经历了以下几步:
• i 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小分子的产生。
E
S
P
ii 催化连条的产生。
• 4)生物进化的自组织

美国生物学家斯图亚特.考夫曼将
自组织理论应用于生物学中,提出了
进化地形的NK模型,用于解决上述问 Nhomakorabea。•
在生物进化地形的NK模型中,N
代表一个生物体内的基因数量。每个
基因都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为1和0。
其中,1可能代表长腿,0代表短腿等
等。用K来表示一个生物种内基因中的
上位成对基因的相互依赖程度。
• 3)生物进化论的困境
• ①不能解释物种的非连续性突然爆发。 例如,寒武纪物种的大爆发。
• ②无法说明生态系统的秩序与和谐。例 如,象人脑、鹰眼之类的精密器官,象 生物的共生、竞争等的奇妙现象。
• ③无法说明进化速率的不同。例如,一 方面存在着几亿年停滞不前的活化石, 另一方面存在着几百年便发生了显著变 化的物种。

生命的起源及演化

生命的起源及演化

生命的起源及演化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形成,那时的地球上是没有生命存在的。

在生命未出现之前,地球是一片荒凉的世界。

随着生命的出现和不断演化,地球才逐渐显现生机,形成了一个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繁荣的生态世界。

生命的演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地球是一个以无机物质为主的世界,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到有机,再由有机到具有原始生命特征的复杂有机体这样不断递进的过程。

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

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

随着氨基酸、核苷酸这类有机小分子物质的不断产生和聚集,它们构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环境。

这些有机物分子根据其特性,在适当条件下(如吸附在粘土上),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它们进一步结合成更复杂的有机分子,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多糖和核酸分子。

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有机大分子的不断形成也为更加复杂物质结构出现提供了条件,当由有机大分子构成的新环境形成后,这些有机大分子之间构成了更加复杂的关系形式。

随着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的聚集,由于种种原因(如水分的蒸发,粘土的吸附作用),这些有机高分子物质经过浓缩而分离出来,它们相互作用,凝聚成新的物质关系结构,这种新的物质结构具有了新的属性。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发生。

我们可以推测,生命体是在有机大分子聚集的环境下发生综合聚变反应的结果,反应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压力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原始生命,产生了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的、结构更加复杂的多分子体系,这就是具有初步生命特征的原始生命。

地球生命多样性的演化历程

地球生命多样性的演化历程

地球生命多样性的演化历程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是数亿年的演化过程的结果。

从单细胞生物的出现到今天的复杂多细胞生物,生物的形态和功能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变化。

以下是地球生命多样性的演化历程的主要阶段。

1. 原始生命的起源大约在37亿年前,地球上的原始环境开始形成,条件适宜了生命的起源。

在海洋中,最早的原核细胞出现了,这些原核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这些原核细胞利用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和生存。

2. 多细胞生物的出现约在7.5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

最早的多细胞生物是一些海藻和细菌。

这些多细胞生物通过合作以及不同细胞的分工来提高生存能力。

3. 动物王国的出现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动物王国开始出现。

最早的动物主要是海洋生物,如海绵和珊瑚。

他们通过过滤水中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

4. 陆地生物的进化在4.5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开始形成。

陆地环境提供了新的生存挑战,然而一些生物开始适应陆地环境。

植物是最早适应陆地环境的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

5. 脊椎动物的出现在约5.4亿年前的奥陶纪,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具有脊柱和内骨骼。

最早的脊椎动物是鱼类,进化出特殊的呼吸系统和鳞片,以适应水生环境。

6. 从水到陆地在3.7亿年前的侏罗纪,一些脊椎动物开始适应陆地环境。

这些动物进化出了四肢和肺呼吸系统,使得它们能够在陆地上生活。

7. 哺乳动物的崛起在2.3亿年前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开始崛起。

哺乳动物是一类具有乳腺的脊椎动物,它们可以为幼崽提供乳汁来喂养。

哺乳动物通过活动性智力和复杂的社会行为来适应各种环境。

8. 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分化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爬行动物进一步分化为爬行动物和鸟类。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和水生环境,而鸟类进化出羽毛和飞翔能力。

9. 哺乳动物的繁盛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哺乳动物进一步繁盛。

恐龙的灭绝为哺乳动物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一些哺乳动物开始进化成各种形态和图案。

10. 人类的进化从约700万年前的古人类起,人类开始出现在地球上。

生命起源及其演化的历程

生命起源及其演化的历程

生命起源及其演化的历程生命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秘的领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这个话题,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命起源是一个亿万年的演化历程。

本文将从化学起源、生命的原始形态、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等角度来探究生命起源及其演化的历程。

一、化学起源根据地球学家的研究得出,地球是在约45亿年前诞生的,而最早的生命形式还要追溯到大约36亿年以前。

那么,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当时的地球温度极其高,海洋水温达100℃以上,地球表面气温也极高,有些甚至达到1000℃以上。

同时,当时的大气成分也与现在大不相同,以氨、甲烷、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为主。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命的出现显得更加难以想象了。

然而,生命实际上是从"无机世界"中演化而来的。

最早的生命形式不是有生命力的细胞,而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分子,如氨、甲烷、硫、铁等。

这些分子在大气和海洋中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基本配成了生命体能够使用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分子。

二、生命的原始形态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这些分子逐渐形成了细胞膜和DNA等分子,这就是生命在化学上的构建。

然而,生命不是单纯的化学反应之和,它还有自己特有的动态体系,即所谓的生命起源的演化。

最早的生命形式,或者说是生命起源时的原始形态,是由一些类似细胞的单分子体构成的。

这些"囊泡"状的分子能够吞噬外界的分子,并对其进行代谢,从而获取能量和物质。

不过,在其进化演化的过程中,这些单分子体逐渐演化成了最早的真细胞。

而这些真细胞由于没有细胞壁,难以抵御环境中的压力和各种侵蚀,很快就被淘汰。

三、单细胞生物直到后来,生命起源跨越到了另一个阶段:单细胞生物的演化。

最早的单细胞生物,是由大量单雏菜轮虫状的原始细胞构成的。

这些单细胞生物通过吞噬异生的其他细胞,不断地消耗和更新生命,也逐渐演化成为了现在生命发展的基础。

四、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演化史相对比较曲折。

地球生命的演化阶段

地球生命的演化阶段

地球生命的演化阶段
地球生命演化的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1)原始地球阶段:地球形成之初,大约在45亿年前,气体和碎屑经过施加影响聚集成为地球,最初的地球没有氧气和有机物,但是逐渐有氧气和有机物产生,但没有任何生命形式。

(2)生命形成阶段:大约在4亿年前,在这一阶段水和地表分子开始经历交叉反应,形成复杂有机物,随后渐渐形成了简单的生物单位,比如:酵素等等,单细胞生物,如细菌,现在称之为微生物,也被发现了。

(3)生命多样化阶段:大约在3500万年前,进入生命多样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众多的生物种类,以生命繁衍的形式分布在地球各个角落。

这些生物形成了许多群落,这些群落在微环境的条件下,不断的进化、调节适应性发展,地表有机形式的群落不断扩张,形成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等生物群落。

(4)生物多样化阶段:大约在1万年前,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人类不仅文明发展,而且进一步加速了这个阶段的生物多样化过程,引入了众多种类的动植物,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工作的稳定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 至此,我们得到了两个宏观时间指向: • 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是孤立系统的退化 演化。 • 生物进化论描述了开放系统的进化演化。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具有 时间箭头,且与常识与实验相吻合,因而 是更基本的自然规律。与之相比,存在物 理学也许只是近似的自然定律。罗彭斯相 信,未来的量子引力学应该具有时间箭头, 应该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对应。
• (2)从生物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偶然 论的失效。 • 美国生物学家斯图亚特计算过,依赖于生物 小分子之间的偶然碰撞,生命产生的几率 只有大约1040000分之一,而整个宇宙的 时间也不过1018秒,而宇宙中的原子数 只有1060个。因此,若生命是由偶然碰撞产
生的话,那的确是一个难以让科学家所接受 的小几率事件。按照生物学若贝尔获奖者莫 诺的话来说,生命的产生是“撞大运”的结 果。
• 如果时间悖论仅仅是科幻作家们的想入非非倒 也罢了,但如果真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广义相对 论有局限性。爱因斯坦对此机制认真研究, • 按照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在引力场附近弯 曲。据计算,时空会在黑洞附近会被严重弯曲。
• 据此,爱因斯坦和 罗森于1935年提出 了一个由黑洞进入 白洞出来的时空隧 道又称“虫洞”, 这就是著名的爱因 斯坦-罗森桥。 • 爱因斯坦和罗森的 研究成果激发了人 类的想象力。也对 广义相对论提出挑 战。 • 但1955年爱因斯坦 得出结论——时空 旅行不可能。
E
S S P
E A
P B E
A
P E
B
E A E 以符号
来表示。 I
自催化循环是 一个稳定的结构, 只要有富能的底 物S的源源不断地 供给,它就能不 断地自我复制。
E I
I E I
(3)由生命大分子到原始生命

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

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

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地球上的生命从何时开始演化?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科学通过化石的发现、生命存在的化学结构以及地球的地质历史,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

1. 物质世界的起源在大约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物质世界开始出现。

首先,由于天体碰撞和核聚变,简单的氢、氦原子开始形成,继而产生了其他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在引力的影响下逐渐凝聚,形成了星系和行星。

2. 地球的形成和生命的起源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最初的地球是一个火球,温度极高,不适合生命存在。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开始冷却,水和其它化学物质开始形成,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关于生命起源的机制,目前科学家们还存在很多争议。

但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生命的起源可能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可能在大约38亿年前出现,这些生物只能通过化学反应生存,没有现代生物细胞的结构。

3. 生命的进化最初的生命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通过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现象,形成了多种生命形式。

在地球历史上,生命有过许多重大的进化事件,其中最显著的是寒武纪大爆发和恐龙灭绝。

寒武纪大爆发发生在大约5.4亿年前,此时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复杂多细胞生物,这标志着生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进化事件,也为今天的生命提供了基础。

12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事件发生,导致了大部分脊椎动物的群体灭绝。

在灭绝后的空缺中,一些哺乳动物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今天的哺乳动物。

总之,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过程,我们只是刚刚开始了解这个过程。

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让人类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希望科学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揭示更多关于生命的秘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上的生命资源。

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

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

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自然界中生命的出现和演化是一个充满奇迹和神秘的过程。

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宇宙的生命起源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现代科学逐渐开始揭开宇宙的迷幻面纱,寻找生命的初始来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生命起源的演化过程。

一、宇宙和地球的成因大爆炸是宇宙的始点,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从一颗旋转的点瞬间扩散开来,这是标志着宇宙诞生的一瞬间。

然后,太阳系和地球在距今约46亿年前诞生。

在地球成形后的千万年间,随着天体的碰撞,地球表面曾被巨石砸出过深坑,也曾有过化学反应和热液活动,地球开始形成最原始的有机分子。

二、生命诞生前的分子世界科学家们从最原始的有机分子入手,推测最原始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最初的有机分子很可能是一些小分子,如甲烷、氨、水等转化而成,比较重要的是在碳、氢、氧原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叫做核酸的分子。

如DNA、RNA等核酸分子具有复制自己的能力,并能把自身的信息通过蛋白质转导到其他地方,进而使生命产生交流和适应能力。

因此,核酸分子被认为是生命产生的先决条件。

三、原核生物的演化原核生物也称为古细菌和细菌,是生命演化的起点,是早期陆地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没有包裹在细胞核丝状体内,被称为原核生物。

最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需要一些化学物质保持形状,也没有细胞器,细胞内化学反应全都在液体溶液中进行。

原核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由于生活的原因,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习性,有些进化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生物,有的成了盐湖中的生物。

随着时间流逝,原核生物逐渐演化出多种形态,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

四、真核生物的演化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包裹在细胞核与染色体上,与原核生物相比,其形态更为复杂。

大多数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各细胞通过分工合作,协调有序地完成不同的生化反应。

真核生物从普通的蓝菌转变为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了高等植物、真菌、动物等,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演化历程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程。

并解释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物种形成,现在的各物种之间皆由共同祖先互相连结。

冥古宙时代事件45.7亿年前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

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

[1]41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

[2]40亿年前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

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

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

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

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

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

[3]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

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来抽取能量。

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

糖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

太古宙时代事件35亿年前最后共同祖先出现,细菌及古细菌分裂。

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

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

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

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

元古宙时代事件25亿年前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

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

"runawayicehouse"效应[4]造成休伦系冰期。

[5]21亿年前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

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

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

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

[6]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

[7]10-7.5亿年前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及重新分裂。

9.5-7.8亿年前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

9亿年前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

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

(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的环境中[8]。

)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6-5.4亿年前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及分裂。

5.65-5.25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

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

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

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

[9][10][11]显生宙古生代时代事件5.30亿年前第一个在陆地上的脚印。

5.05亿年前第一个脊椎动物甲冑鱼出现,与现今八目鳗及盲鳗纲有关。

海口鱼属及昆明鱼都是没有颌的鱼类,或称无颔总纲。

4.88亿年前在寒武纪至奥陶纪间发生第一次生物集群灭绝,是为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

4.75亿年前第一个原始植物从绿藻演化[12]并移至陆地上[13],沿湖边生长。

与它们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与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证。

4.50亿年前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及阻止水份流失[14],是第一类移至陆地的动物。

[15]最早的有多足亚门(马陆及蜈蚣),及后有蜘蛛及蝎子。

4.5-4.4亿年前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灭绝。

4亿年前首类没有翅膀的昆虫,即蠹鱼、跳虫及缨尾虫出现。

第一类鲨鱼亦出现。

[16]首条腔棘鱼出现,在1938年发现活标本前它们被误以为是已经灭绝了很久,并被认为是活化石。

3.7亿年前裂口鲨是高速的猎食者。

[17]3.65亿年前晚泥盆纪灭绝事件发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灭绝。

昆虫在地上及淡水中从多足纲演化。

一些淡水的肉鳍鱼类发展了脚及成为四足总纲。

四足总纲(鱼石螈、棘螈及Pederpesfinneyae)利用它们的脚走上陆地,可能是为了猎食昆虫。

肺部及鱼鳔演化出来。

两栖类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总纲的特征。

3.6亿年前植物演化了能保护植物胚体及容易快速生长的种子结构。

伍德利坑及锡林扬环形坑出现。

3.6-2.86亿年前鲨鱼的黄金时期。

[18]3.5-2.5亿年前卡罗冰河时期在早石炭纪开始,于晚二叠纪完结。

由于极移,大部份的冈瓦那大陆从亚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亿年前盘古大陆形成及维持了1亿2千万年。

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后一次闭合在一起。

羊膜卵的演化,产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动物与爬行动物。

昆虫能够飞行,并出现了多个目(如古网翅目、Megasecoptera、透翅目及原直翅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虫。

大部份石松纲、有节植物门及桫椤目的森林覆盖陆地,当它们衰化后变成了煤及原油。

裸子植物开始广泛分化。

苏铁科首次出现。

2.8亿年前原蜻蜓目的巨脉蜻蜓是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长达2呎。

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离片锥目、石炭蜥目及壳椎亚纲、早期的爬行动物无孔亚纲及下孔亚纲出现,例如基龙。

2.56亿年前二硕齿兽、小头兽、二齿兽、雷塞兽、Dinogorgon及原犬鳄龙出现,它们是生存于南非及俄罗斯的众多兽孔目的一小群。

锯齿龙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动物。

最初的初龙形动物出现。

2.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杀死约90%的所有动物,这是第四次及最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

灭绝过后,水龙兽是地表最常见的草食性动物。

初龙类分开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动物。

真骨总目从辐鳍鱼纲演化,最后成为主要的鱼类。

大气层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三分之一的10%,所有有气泡呼吸系统的动物生长理想。

一些杆状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于2000年重新活跃及分裂,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来源请求]中生代时代事件2.2亿年前气候非常干燥,适合这种气候的初龙类及裸子植物得益。

初龙类分化成为鳄鱼、恐龙及翼龙目。

在合弓纲中,演化出哺乳动物的首个先躯兽孔目,特别是真犬齿兽下目。

最初它们都是细小的。

所有哺乳动物幼时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恒常体温。

常染色体对中的一个得到SRY基因(从X染色体的SOX3基因衍生而来)成为Y染色体,长度亦缩短了。

裸子植物(松柏门占大部份)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

草食性动物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以消化这些植物。

2.08-1.44亿年前鲨鱼的第二次主要扩展。

[19].2亿年前第五次生物集群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

海中的爬行动物包括鱼龙类及蛇颈龙类兴盛。

恐龙从灭绝事件中存活过来,并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但槽齿类全面死亡。

现今的两栖类,滑体亚纲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蚓螈开始出现。

联体病毒科可追溯至这个或更早的时期。

[20]1.95亿年前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出现。

1.8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为几个大陆,最大的是冈瓦那大陆,由现今的南极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组成,南极洲当时还是一片森林。

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当时仍然连接,是为劳亚大陆。

1.64亿年前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动物近亲獭形狸尾兽出现,是现今如鸭嘴兽及针鼹等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

[来源请求]1.6亿年前3米长的五彩冠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出现,是最早的暴龙超科。

1.5亿年前巨大的恐龙甚为普遍及多样化,有腕龙、迷惑龙、剑龙、异特龙、细小的嗜鸟龙及奥斯尼尔龙。

鸟类从兽脚亚目演化出来。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来源请求],有爪及羽毛,但没有喙。

1.35亿年前禽龙、林龙等新的恐龙在侏罗纪灭绝后出现。

顾氏小盗龙在中国东北辽宁出现,身长77厘米,四翼上有类似鸟类的羽毛。

1.33亿年前原始热河鸟在中国东北出现,它有大及强壮的翼,并保有像恐龙的长骨质尾巴。

1.30亿年前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虫及其他动物散播花粉的花朵。

被子植物的革新引发动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

1.28亿年前帝龙在中国辽宁出现,有羽毛及体长5呎。

1.25亿年前现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攀援始祖兽出现,它像现今的睡鼠。

鹦鹉嘴龙是后期有角恐龙的祖先。

1.23亿年前千禧中国鸟龙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飞翔,其他有羽毛恐龙包括中华龙鸟及长城鸟,它们共同的祖先为始祖鸟。

其他恐龙包括多刺甲龙及始暴龙出现。

1.20亿年前只有25厘米阔的森林翼龙在中国辽宁出现。

1.10亿年前8公吨重及12米长最大的鳄鱼帝鳄出现。

肉食性恐龙包括驰龙科的恐爪龙及棘龙科,草食性恐龙包括波塞东龙、高吻龙及蜥结龙。

1.00亿年前巨大兽脚亚目的鲨齿龙及南方巨兽龙出现。

8800万年前印度及马达加斯加大陆分裂。

8000万年前蜥脚下目、鸭嘴龙科、角龙科及兽脚亚目很多的恐龙种类出现,超过一半已知的恐龙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后3千万年,被子植物生长后开始出现。

印度开始移往欧亚大陆。

7500万年前人类及老鼠的最后共同祖先出现。

[21][22]新生代时代事件650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包括所有不能飞的恐龙)消灭,可能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

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出现。

没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动的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

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如鲸鱼、海牛目及鳍足亚目等,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

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统兽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及蝙蝠。

灵长目有双目视觉及抓东西的指,可以帮助从一颗树跳往另一颗。

更猴就是一个例子,它于4500万年前灭绝。

6000万年前古食肉目(可能是细齿兽类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

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5500万年前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

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例如美国怀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国云南的亚洲德氏猴。

尖吻鲭鲨可能是大白鲨的祖先。

[23][24][25]5000万年前马由始祖马开始进行演化。

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