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全国卷《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1)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2.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A.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单选)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1)2)1)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2)确定知识点;3)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辨析)1、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教材内容。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最新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6.教育起源学说:a.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b.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c.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d.交往起源说:交流需要(叶澜)7.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a.中国b.古希腊: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c.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婆术:问答法,苏格拉底2.寓学习于游戏:柏拉图3.教育遵循自然:亚里士多德4.“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昆体良,《雄辩术原理》5.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了出来。
6.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泛智教育7.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8.康德: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9.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10.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11.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12.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3.马可连柯:集体主义教育1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5.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α.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β.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学校结构Ω.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α.教育再生产劳动力β.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α.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β.决定教育的领导权γ.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影响部分教育内容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α.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β.教育可以促进民主γ.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与文化a.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α.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β.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γ.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α.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β.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γ.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规律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e.个别差异性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a.内发论:(遗传决定论)b.外铄论:(环境决定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a.遗传b.环境c.个人主观能动性d.学习环境(5)教育制度1.现代学制的类型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型学制2.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3.我国的学制a.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b.癸卯学制:我国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c.壬戌学制:633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4.义务教育特征: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023年中学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汇总

2023年中学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
与能力》重点汇总
本文汇总了2023年中学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内容。
一、教学设计
考查候选人对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中重点包括:
- 完善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流程
- 掌握教材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 熟悉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
二、教学实施
考查候选人教学实施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其中重点包括:
- 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工具,合理运用
- 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学情
- 具备独立教学能力,获得学生信赖和支持
三、教育评价
考查候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中重
点包括:
- 掌握多元化评价方法和工具,科学评价学生研究成果
- 熟悉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理解评价目标和标准
- 具备优秀的教育评价能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教育教学知识
考查候选人对教育教学知识体系和各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重点包括:
- 熟悉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科教学基本
规律
- 理解和运用教育教学相关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
- 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拥有综合素质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能够在备战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顺利通过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国统考)知识点(全)

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特点:教育学还没有从各学科中分化出来,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萌芽阶段中国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立志乐道”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法国卢梭《爱弥尔》教育界“圣经”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独立形态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英国洛克《教育漫话》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天下对阳光…”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苏联最早以马克思注意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重视智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育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苏联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较早提出系统理论学习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现象。
(科学)教育:培养人的活动。
(活动)2.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
1)孔子的教育思想A.有教无类,有教育的地方不分类别。
B.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C.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E.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2)墨子的教育思想A.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B.注重实用技术的实习,C.获取知识的途径,墨子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pdf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pdf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从业的必备证书,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证明自己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教育学理论知识点1.教育学的定义、对象和任务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3.学习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4.学习与教学5.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二、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学习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3.发展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4.个体差异与识人评价三、教育法学知识点1.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和要求3.教育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四、教育经济学知识点1.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数据分析3.教育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问题五、教育社会学知识点1.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3.教育社会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问题六、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学知识点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数据分析3.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4.教育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问题七、教育测量学知识点1.教育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教育测量学的基本方法和数据分析3.教育测量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问题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以便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1.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是教育行为以及教育过程中普遍适用的原理。
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评价、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等。
2.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学生的性别差异、学生特殊需求等。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方法,授课方式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教师需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课程与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包括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要求等。
教师需要了解各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与实施教学。
5.教育评价与学业指导教育评价与学业指导包括教育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利用、学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等。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学业指导。
6.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管理与领导包括学校组织与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
7.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实践的特点与方法等。
教师需要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将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8.教育法律与伦理教育法律与伦理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在教育活动中始终保持职业道德操守。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的一个大致汇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汇总一、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主张思想: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二)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主张思想: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三)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主张思想: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意教育对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
(四)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思想:其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
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二、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的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优点: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缺点:较多的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和学生克伯屈基本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缺点: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金蒂斯、布厄迪等基本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优点: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课程学习应深入社会生活中,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缺点:夸大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把课程设置的重心完全放在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评价主要模式(一)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基本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基本观点: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的。
评价者应该注意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三)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CSE评价模式(Center for Study of Evaluation)步骤:第一,需要评定第二,方案计划。
第三,形成性评价。
第四,总结性评价。
四、课程开发模式(一)目标模式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基本观点: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三)情境模式代表人物: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
基本观点:情境模式典型的可操作性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
五、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探究—研讨法(兰本达)(二)刚要图示教学法(沙塔洛夫)(三)暗示教学法(乔治·洛扎诺夫)(四)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主要观点: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对待学生。
六、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二)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三)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四)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五)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最重要而稳定”,学生学习多半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是一种外部动机。
七、学习动机的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代表人物:巴普洛夫、斯金纳、班杜拉主要观点: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观点: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三)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主要观点: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联系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趋向成功倾向和避免失败倾向,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韦纳主要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韦纳认为有六因素三维度,六因素即能力高低、任务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维度为内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归因。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八、学习迁移的理论(一)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沃尔夫基本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的重要。
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
(二)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和伍德沃思主要观点:认为当两个技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技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技能的习得。
(三)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理论)代表人物:贾德代表实验:水下击靶主要观点: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仅仅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四)关系转换理论代表人物:苛勒代表实验:小鸡啄米实验主要观点:迁移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人物:奥苏泊尔主要观点: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
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九、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代表实验:饿猫逃出迷笼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基本规律:得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代表实验:铃声刺激狗吃食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代表实验:白鼠迷箱吃食基本观点: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基本规律:(1)强化。
(2)惩罚(3)消退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基本规律:班杜拉认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基本内容: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提倡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教学情境。
3、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基本观点:1、学习的分类。
奥苏泊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故此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的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实质: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主观条件来看: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