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3-14章)[1]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3-14章)[1]1](https://img.taocdn.com/s3/m/9651cd3fa32d7375a417807c.png)
第四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对社会化的理解2、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3、人格、自我与社会化4、社会化的类型5、社会化的历程对社会化的理解:⏹1、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 这场社会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争辩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
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
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能。
⏹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理论基础来自巴浦洛的关于“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沃森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好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四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社会化过程是我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
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
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社会动机,顾名思义,是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基 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从其外在 形式来看,总是与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相联系的, 而从其内在起因来看,则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 所推动和驱使的。如果说外在的目标和方向说明 了社会行为的指向、所要获取或所要达到目的, 那么,内在的动力则解释了社会行为的为什么问 题。社会动机的研究直接涉及到上述两方面的内 容,它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理内驱力产生于生理不平衡,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 由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2020/4/30
现代社会心理学
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人的一些社会性 本能,来源虽必然是很早,早到他的原始的时 代,甚至可以更早地追溯到和猿猴难于分辨的 他的远祖的时代,却直到今天还在对他的一些 最好的行为提供动力。”
2020/4/30
现代社会心理学
侵犯的特征
侵犯意图和动机的存在, 它是一种有意使他人 遭受伤害的行为。
侵犯不仅包括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也包括企 图在心理上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暴力伤害 他人身体的行为是侵犯行为,辱骂诽谤、毁人 名誉的行为同样也是侵犯行为。
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还以行为被施予者和社 会的判定为前提。
2020/4/30
பைடு நூலகம்
现代社会心理学
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内驱力是人体维持和恢复生理平衡状态的产物。 生理需要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
机体内生理内驱力的存在 。 体内所存在的这种内驱力必须在个体的心理上有所
映,也就是说个体要意识到这种生理内驱力的存在, 要感受到体内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生理紧张。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揭示 了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和行为活动的目标方向。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10.1复习笔记一、角色1.社会角色的本质(1)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的观点①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③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肖和康斯坦佐的观点①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②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③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④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⑤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⑥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2.社会角色的类型(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先赋性角色是指那些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
(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林泽和阿让森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撰写《角色理论》一文的T.萨宾和V.艾伦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3.社会角色的功能(1)角色的互动功能一方面,角色通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2)角色的规范功能角色的规范功能说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2

第十二章心理辅导、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如智力、人格、态度等)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科学方法。
2,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分数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信程度。
3.效度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该测验是否能测查到所要测的心理品质,在多大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4.常模
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5.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指依据资料,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等心理现象做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鉴别、分类与诊断的过程。
6.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辅导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被辅导者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其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活动。
二、填空题
1.最早的智力测验是1905年,由比奈、西蒙编制的。
2.疏泄法是指将沉郁在体内的不愉快感受,如悲愤的情绪等排出体外的心理过程。
3.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易冲动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
4.调查法包括历史调查法和现状调查法。
5.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该测验是否能测查到所要测的心理品质,在多大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6.“智商”这一术语的英文缩写是比。
三、案例讨论题
四、实践应用题。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态度)【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态度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答案】B【解析】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②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③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答案】A【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一般来讲,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答案】ABC【解析】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4.在心理学中,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是()A.霍夫兰德(C.I.Hovland)的沟通研究B.托马斯(R.U.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C.朗格(J.S.Lange)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D.罗森塔尔(R.RosenthaI)效应实验【答案】C5.“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体现出态度构成要素中的()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偏见成分【答案】A【解析】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三种。
其中,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7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社会认知5.1复习笔记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1.社会认知(1)定义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对人的知觉、印象、判断以及对人的外显行为活动原因的推测和评价,是社会认知活动发生和进行时所经历的几个主要过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2)认知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和费斯汀格等人创立的所谓“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一致性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种典型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作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到60年代中期,在理论上,着重阐述社会认知动力过程的认知一致性理论逐渐为着重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的归因理论所取代。
2.社会认知的途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所有这些组成了社会认知活动的基本途径。
(1)人的面部表情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
(2)人的言语活动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
(3)人的体态表现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体态,都能够表达和反映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4)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做事、待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也是对此人进行观察、了解并形成关于此人的知觉印象时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了解一个人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阅读资料:20世纪初的两大 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 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但最 早将这一理论用于社会行为 研究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 社会学家多拉德和心理学家 米勒等人。他们先后运用行 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挫折和 侵犯的关系问题、社会模仿 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这些研究在70年代以后到社 会学习理论的巨擘班杜拉手 上,终于成为一种较为流行 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 “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 多德直接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
范畴”(威廉·S.萨哈金,1991:1)。他在《诗学》中提 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 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他在 《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 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而他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现代社会心理学
2020/11/14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学伟教授 朱虹副教授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的由来与发展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4、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孔德(1798-1857):社会学之父
孔德:科学是为了预见, 而预见是为了获取力量
实证的含义:(1)真 实的,与虚幻相反; (2)有用的而非无用 的;(3)肯定的而非 犹豫的;(4)精确的 而非模糊的;(5)肯 定的而非否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2.1复习笔记
一、情感、动机与文化
1.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1)在本世纪初的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基本历程是由弗洛伊德描述的。
在他看来,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经历一系列先后有序的“心理一性”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成年人格特征。
而在这一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所谓“俄迪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或“伊列克缀情结”(恋父情结)。
(2)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他认为影响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具体社会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形式以及育儿方式。
2.青春期危机
(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研究
米德详细研究了三个相邻小村中的50名姑娘后发现,和生物学因素相比,文化因素对发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1983年,澳大利亚人D.弗里曼著作《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他认为,尽管“文化是由非遗传过程形成的,但如果不把文化同比它古老得多的系统发育引起的与文化有关的结构联系起来考虑,就无法充分理解文化本身。
”
3.文化、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1)宗教信仰的影响
新教能够通过教育人民具有自主性(成就动机)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而其他文化也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刺激人民的成就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所以,与其说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有关,不如说宗教信仰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更为直接。
(2)家庭与学校教育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新教徒所具有的强烈的成就动机,往往来自于父母亲的家庭教育。
他们鼓励孩子在控制环境方面(如在伙伴面前的自信心、能够独立处理困难)独立自主,是孩子们长大以后产生强烈的成就追求的原因所在。
(3)社会阶层
西方许多研究都发现,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比宗教信仰因素还要高得多。
一般说来,中产阶级的子女,在学校以及后来的生活中,容易接受强烈的追求成功的社会压力的影响,而社会地位较低阶层的子女,其成就动机则较低。
二、文化与认知
1.文化对感知觉的影响
(1)英国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家w.H.R.里弗斯发现居住在几内亚沿海的托列斯海峡默里岛民和英国人相比,较容易出现“横竖错觉”,但不易出现“缪勒一莱依尔错觉”。
(2)对知觉的影响,60年代由M.西格尔率领的一批由文化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组成的调查队又进行了一次历时6年的大规模跨文化研究。
结果发现造成不同文化成员在视错觉上有所差异的某些规律:
①住在“木器化”世界(即方形环境)中、具有理解三维图形的二维表象能力的民族(如美国人),比住在“非木器化”世界中的民族(如住在圆形环境中的布须曼人和祖鲁人),容易产生“缪勒一莱依尔错觉”;
②住在广阔平原上的人(如塞内加尔人)比住在浓密丛林中的人(如达荷美人)更为容易产生“横竖错觉”。
2.场域独立与场域依赖
1954年,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肯就通过“棒框实验”发现,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知觉模式:男性属于场域独立型,即他具有把环境的一部分从整体中独立出来的能力;而女性则属于场域依赖型,即她不把各个部分独立地加以感知而是注重整个环境。
3.东西方价值观的比较
(1)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文化人类学家查尔斯·莫里斯曾于40年代初建立了一套称为“生活方式量表”的测验。
测验结果,美国、中国、印度被试者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具有诸多共同特征,但也分别具有自己的特性:美国学生较为强调适应性和多元取向的价值观,中国学生比较富于社会取向,而印度学生则偏向社会约束与自我控制。
(2)在价值观及文化的差异方面,美籍华人学者许娘光的研究最有影响。
许娘光提出,“较之中国人情境中心的处世态度以及美国人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印度教徒的处世态度是以超自然为中心的。
这三种处世态度不仅在各自的实际行为模式上,而且在各自的意识观念中彼此之间大相径庭。
”
(3)各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进行的有关价值观变异的跨文化研究还有许多,包括G.奥尔波特对美、日、埃及、南非、法、意、德、墨西哥等十国青年的未来观的研究;M.克拉克洪等人对西班牙裔美国人、德克萨斯人、摩门教徒、那伐鹤印地安人和祖尼印地安人的价值取向研究,以及约翰·怀延在美国西南部三个民族中进行的有关价值观的孕育过程的研究。
4.文化母题
(1)文化母题的概念
美国学者莫里斯·E.欧普勒认为,文化为单一的整合原则所支配(就象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论述的那样)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
通常的情况是,在每一文化中都存在一些数量有限的“母题”,它们是该文化的“动力因素”,并构成了该文化的本质。
(2)欧普勒曾用所谓“母题研究”方法分析了印度北部文化,他发现那里的文化母题包括:
①分化性,包括家庭分化、社会阶级的分化;
②等级化;
③对“适当行为”的关注;
④注意仪式的洁净,以及对污秽之物的惧怕;
⑤男性优势的原则;
⑥家庭主义和祖先崇拜;
⑦一致与和谐;
⑧非暴力主义与素食主义;
⑨重视智慧与理性主义;
⑩超越论,即认为世界是一幻象;
⑾因果循环论。
5.公设
(1)公设的概念
公设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共有的那些基本假定。
最早由美国学者E.霍贝尔提出。
他认为,在一文化中,总是存在着若干公设,它们相互之间也可能和文化母题一样发生冲突。
因此,可以将不同公设间的一致和调和程度看成是该文化的整合程度的标志。
(2)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公设
许娘光认为,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各有10余条公设,而其中每一条公设又有若干推论。
中国人的“公设1”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职责是善待双亲,其优先顺序必须置于其他利益(包括自我利益)之上。
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尽孝……”。
而美国人的“公设1”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关心自我的利益: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满足以及个人的独立性其自我的重要性高于一切群体利益。
”
三、文化与性
1.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1)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1933年写成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在该书中,他将女性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归为三个方面: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
(2)米德的观点
1935年,米德根据她在新几内亚境内的三个原始部落中进行的有关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现场研究,写成了《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提出了疑问。
她宣称,“根据我们收集的材料,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方面(虽不是全部方面)极少与性的差异本身有关,就像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规定的男女的服饰、举止等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
”
2.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1)婚前和婚外性行为
在西方的历史上,关于性行为的态度曾几经变化。
时而极度放任,时而极度压抑。
在中国古代直至宋代以前,性不仅未受过分的压抑,而且备受重视。
但是到了近现代后对性的讨论比以往更为公开、大胆、电影、电视和书籍开始明目张胆地表现性与性生活,在西方及东方的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公开同居而不结婚的的“浪潮”。
(2)同性恋的文化变异及其解释
①在不同社会中,人们对同性恋的容忍程度大不一样:有的社会(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雷布查人)严格禁止同性恋,认为那是一种令人作呕的行为;有的社会将同性恋的合法性限定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个人,如美国西南部的帕帕果人在一年一度的“狂欢之夜”就可以表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②对于同性恋行为的说明
a.有人认为,禁止堕胎和杀婴的社会不会容忍同性恋,反之,则可能容忍甚至纵容同性恋;
b.也有人认为,那些出现饥馑和严重食物短缺的社会允许同性恋的可能性更大,换言之,当社会出现人口压力时,就会容忍同性恋。
(3)乱伦禁忌及其解释
①定义
乱伦禁忌就是对母与子、父与女以及兄弟姐妹间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禁忌。
②理论解释
a.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期特马克提出,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如同胞兄弟姐妹)相互之间不会产生性吸引力。
以后还有许多人试图从现场研究的角度证实这种“童年亲密理论”。
b.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子恋母嫉父的情感虽受到压抑但始终存在于潜意识中,而乱伦恐惧就是人们对这种被禁止的无意识冲动的反动或防御。
c.家庭破裂理论及合作理论是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泰勒分别提出的。
在这两种相近的观点看来,家庭成员间的性竞争会使其无法作为一个有效单位而发生作用,而为了消除分裂的危险及增强合作,人类制定了乱伦禁忌,以维护社会结构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