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知识清单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知识清单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知识清单一、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是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够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个点被称为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 u>2f 时,像距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例如,我们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离镜头较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在相机的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距 u=2f 时,像距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 f<u<2f 时,像距 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就是应用了这一成像原理。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使用投影仪时,胶片上的图案(物)离镜头较近(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 u=f 时,不成像。

5、当 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我们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距小于焦距,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光路图来直观地展示光线的传播路径。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折射光线同样会聚形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折射光线会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1、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2、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

(2)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 u>2f,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3)逐渐减小物距,分别使 u=2f、f<u<2f、u=f、u<f,重复上述操作,观察并记录像的特点和对应的物距、像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复习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复习总结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复习总结二. 教学过程:(一)考点点拨:在初中光学部分中重点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前两部分比较简单。

难点在于光的折射之一部分,而光的折射部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重点复习、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跨越障碍<1>凸透镜成像规律怎样记忆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2)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3)当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4)当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当[1]成实像时物和像的位置记忆1、当物体在2f之外时,此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实像,像在1f-------2f之间。

(注意观察一下像和物的位置,理解缩小的像时可以以人的眼睛为例,例如物体隔离我们远时,我们看到物体很小)2、当物体在2f点上时,此时形成的是等大的实像。

像也在2f点上。

3、当物体在1f------2f焦距之间时,此时形成放大的实像,像在2f之外。

(注意观察一下此时像和物的位置,再和物距u>2f时相比较)由上面1,2、3我们可以总结出物和像的位置关系,即物在2f之外时,像在1f----2f之间物在1f------2f之间时,像在2f之外物距u=2f时,像v=2f所以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成实像时物和像的位置称为“互异性”成虚像时单独记忆就可以了。

例1. 凸透镜的焦距f=10cm,蜡烛原来放置在离凸透镜25cm的地方,当逐渐靠近12cm 时,像距如何变化,以及像是怎么变化的?点拨: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25cm>2f,此时成缩小的像,像在1f-----2f之间2f>12cm>f,此时成放大的像,像在2f之外。

所以当从25cm向12cm靠近时,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及其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教师复习提问: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什么特点?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不同?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在使用时条件不同,使得成像结果不同;照相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投影仪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物距(u)和像距(v)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学生认识物距和像距,并会计算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物距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更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等。

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明确其作用及放置顺序,并交流讨论:光具座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物距和像距;用蜡烛火焰作为发光的物体;光屏用来承接实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讲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讲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像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及应用;3.知道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4.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2、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3、实验步骤:(1)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 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f > u > 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7)表格:透镜焦距已 cm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平行光源或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实验室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有5cm、10cm和30cm,我们所选的透镜最好在10cm—20c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

2、操作过程中,应固定好蜡烛、凸透镜,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读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

3、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应去掉光屏,让眼睛在光屏另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火焰的像的情况。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例题)(解析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例题)(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314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4 4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0<u<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正立、放大、虚像;②物像同侧;③像距>物距:v>u;④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焦点),像变大;(4)应用:放大镜2.当物体在焦距处时(u=f):不成像(折射光线平行);3.当物体在1~2倍焦距间时(f<u<2f):(1)光路图:如右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在2倍焦距之外)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小段距离,像移动一大段距离;(4)应用:投影仪4.当物体在2倍焦距处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等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也在2倍焦距处)5.当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f<v<2f;(像在1~2倍焦距间)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大段距离,像移动一小段距离;(4)应用:照相机。

【例题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答案】B【解析】解:A、当u=10cm时,u<f=15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当u=20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当u=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故C错误;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重点知识点整理教科版

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重点知识点整理教科版

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重点知识点整理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重点知识点整理教科版知识点结构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

可分为双凸、平凸及凹凸透镜三种。

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

可分为双凹、平凹及凸凹透镜三种。

对光线作用凸透镜主要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主要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成像性质凸透镜是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正立、倒立;虚像、实像;放大、等大、缩小。

对光线起汇聚作用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规律总结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课后习题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处,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现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移动光屏后,又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则DA.像变小,像距变大B.像变大,像距变小C.像变大,像距变大D.像变小,像距变小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若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l0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看到D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无像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受到倒立、放大的像。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不成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谢谢观看
新知讲解
知识点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题1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出现 等大的、清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0 cm。当蜡烛被移至57 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 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要想观察到像可以从凸透镜的 左 (选填“左”或“右”) 侧用眼睛观察,生活中的 放大镜 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目录
➢ 学习目标 ➢ 情景导入 ➢ 新知讲解 ➢ 课后总结
学习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 2. 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成像情况。
情景导入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它们成的像为什么会不同呢?
新知讲解
知识点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知讲解
知识点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解析: 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由图可知,此时u=v=20.0cm=2f,则f=10.0 cm;保持凸 透镜的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57cm处时,u=7.0cm<f,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像和物在 凸透镜的同一侧,因此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凸透镜的左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生活中的放大 镜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新知讲解
知识点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cm

30.0

27.0

24.0

22.0
20.0

17.0

15.0
12.0
10.0
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像的性质 大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放大 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归纳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书中72页图4-40)所示摆放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
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倒立一定是实像,实像—物像异侧;正立一定是虚像,虚像—物像同侧。

(2)u=2f是想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成实像时(焦点外)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增大)(减小)(变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5)成虚像时(焦点内)
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增大)(增大)(变大)
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倒实正虚
(6)垂直主光轴移动问题:
①凸透镜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同——————像随透镜同向移动
②蜡烛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像随蜡烛反向移动
(7)凸透镜成像为实像时上下相反,左右也相反。

5.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成虚像;②烛焰在焦点上不成像;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⑤可能凸透镜不在蜡烛与光屏中间。

6.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①使太阳光沿主光轴照射到凸透镜上,移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最小的亮点,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中心到亮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②用一发光小灯泡,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当透镜射出的光为平行光时,测出灯泡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③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移动光屏和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为止,此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的2倍。

7.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