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智慧树答案新疆特色草原旅游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草原是一个泛称,按草学的专业术语来讲应该称为草地。
()答案:对2.草原主要有几个功能()。
答案:生态服务功能;游憩功能;生产功能3.草原旅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答案:草原旅游是草原多功能属性的体现之一;草原旅游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能使草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保护;草原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集中体现;草原的面积非常广阔,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美学、科学和人文价值4.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特点和生产条件,塑造了各游牧民族的特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等,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
()答案:对5.欧亚草原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区。
()答案:对6.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王纳群落,其意思就是“树木很少而草很高”的意思。
()答案:对7.新疆有天然草地8.6亿亩,可利用面积7.2亿亩,是新疆农田面积的10.4倍、林地面积的18倍。
()答案:对8.喀拉昆仑冰川和天山冰川区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区。
()答案:对9.“魔鬼城”是中国最大的雅丹地貌群。
()答案:对10.天山雪莲被称为()。
答案:“百草之王”;“药中极品”第一章1.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国界线长达2174.7公里。
()答案:对2.伊犁河是伊犁地区最大的河。
()答案:对3.伊犁山地湿润草原区主要有哪几条河流()。
答案:特克斯河;巩乃斯河;伊犁河4.伊犁草原的草地资源特点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单位面积产草量高居全国之首;优良草地面积占比重大,可食牧草数量多;草地植物多样性丰富,居全疆之首;适宜作天然割草地的面积大5.那拉提风景区新疆著名景区之一,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答案:对6.杏花沟位于新疆伊犁新源县吐尔根乡,是一片公元14世纪遗留下的最大的原始野杏林。
()答案:对7.由于水比较凉,赛里木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鱼。
()答案:错8.唐布拉草原得名于阿吾拉勒山北坡,唐布拉沟东侧山梁上有块硕大无比的岩石,因岩石酷似玉玺、印章,故而得名唐布拉(哈萨克语意为印章)。
人教版草原练习题

人教版草原练习题(正文)一、填空题1. 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湖是 ______湖。
2. 长江的发源地是 ______山,终点是 ______海。
3.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 ______山。
4. 中国的首都是 ______。
5.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 ______岛。
二、选择题1.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江,它的重要支流是()。
A. 黄河B. 乌鲁木齐C. 黑龙江D. 娘子河答案:C. 黑龙江2. 下列哪个不是我国四大名河之一()。
A. 黄河B. 长江C. 淮河D. 松花江答案:D. 松花江3. 以下哪一个湖泊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上()。
A. 西湖B. 婺源湖C. 孔雀河湖D. 青海湖答案:D. 青海湖4. “岳麓书院”位于下列哪个省份()。
A. 湖南B. 湖北C. 浙江D. 广东答案:A. 湖南5. “阿拉善盟”位于下列哪个省份()。
A. 内蒙古B. 新疆C. 广东D. 北京答案:A. 内蒙古三、判断题1.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2. 第一次满洲的统治者是努尔哈赤。
()3. 中国的最早文字是汉字。
()4.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
()5.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
()答案:1. 正确 2. 正确 3. 正确 4. 错误 5. 正确四、解答题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分别又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一天自转一周,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公转一周,沿着椭圆轨道运行。
2.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请简要介绍长江的重要意义。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许多大城市和重要的农业区,为中国水资源和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江流域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港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你知道中国的最高峰是哪座山吗?它有什么特点?中国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课标 试题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新课标制卷人:打自企;成别使;而都那。
审核人:众闪壹;春壹阑;各厅……日期:2022年二月八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开展的经济根底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
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消费方式的持续。
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消费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
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辛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
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
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进步了消费的才能,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HY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历。
从狩猎开展到游牧,表达了消费方式的进步,也表达了人的生存才能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确实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前期。
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
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消费开展程度,具有草原民族消费方式的典型特征。
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一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
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者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
与草原细石器文化一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兴旺。
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一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
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场形成。
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草原生存测试题及答案

草原生存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1. 草原上常见的野生动物中,以下哪一种是食草动物?A. 狼B. 狮子C. 羚羊D. 老虎答案:C2. 在草原上遇到沙尘暴时,以下哪种行为是错误的?A. 寻找遮蔽物B. 用衣物遮盖口鼻C. 逆风奔跑D. 保持低姿态答案:C3. 草原上的夜晚温度会下降,以下哪种行为可以帮助保持体温?A. 穿着单薄衣物B. 靠近火堆C. 保持身体干燥D. 穿着湿衣物答案:B4. 在草原上迷路时,以下哪种行为是正确的?A. 随意走动B. 沿着一个方向直线行走C. 寻找高地观察周围环境D. 躺下休息答案:C5. 草原上常见的水源是?A. 河流B. 湖泊C. 地下水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共15分)6. 草原上遇到野生动物时,以下哪些行为是正确的?A. 保持安静B. 慢慢后退C. 尝试喂食D. 保持眼神接触答案:A、B7. 草原上生存,以下哪些物品是必备的?A. 指南针B. 火种C. 防晒霜D. 手机答案:A、B、C8. 草原上可以食用的植物包括?A. 野生蘑菇B. 野生浆果C. 某些草本植物D. 所有植物答案:B、C9. 草原上遇到蛇时,以下哪些行为是正确的?A. 保持静止B. 迅速跑开C. 用棍子驱赶D. 尝试捕捉答案:A、C10. 草原上如何有效防止蚊虫叮咬?A. 穿着长袖衣物B. 使用驱蚊剂C. 保持身体清洁D. 避免在草丛中行走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题,共5分)11. 草原上遇到雷电时,应立即寻找低洼地带躲避。
(错误)12. 草原上夜晚生火可以有效地驱赶野生动物。
(正确)13. 草原上可以直接饮用河流中的水。
(错误)14. 草原上遇到狼时,应立即大声呼救。
(错误)15. 草原上可以食用所有颜色鲜艳的野生浆果。
(错误)结束语:通过以上测试题,希望你能对草原生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在草原环境中的生存技能和安全意识。
草原文化形考作业

作业一(绪论、一、二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文化的核心部分是()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2.本书所是的“草原文化”的概念是从()层面界定的。
A广义文化 B精神文化 C狭义文化3.用空间范围界定文化类型的方法叫()A地理划分法 B文化形态划分法 C区域划分法4.我国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译为“河套人牙齿”的古人类化石属于()。
A 萨拉乌苏文化B大窑文化遗址C扎赉诺尔文化5.()族是最早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带诸多游牧部族的民族,()文化是北方草原文化中产生世界影响的第一个高潮。
A 鲜卑B 匈奴C 蒙古6.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改称魏王,建立魏王朝。
A 洛阳 B大同 C盛乐7.1204年,在征服乃蛮之后,成吉思汗命乃蛮人塔塔统阿借用()文字母,创制了统一的蒙古文字。
A回鹘 B突厥 C粟特8.以捕捉猎取自然界现成动物为生活来源的经济是()A游牧经济 B狩猎经济 C农耕经济9.遇到自然灾害,如春季干旱无雨或冬季发生大雪时,为御灾而采取的特殊方法称为()A走“敖特尔” B游牧 C四季游牧10.有“草原之舟”美称的蒙古式交通运输车辆是()A 牛车 B勒勒车 C马车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文化的主要功能有()A物质的体现 B品行的教化C思想的启示 D精神的家园2.广义的文化也被称作大文化,大体可以概括为()A思想文化 B物质文化C精神文化 D制度文化3.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A崇尚自然 B践行开放C恪守信义 D兼容并蓄4.成吉思汗时代主要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作是。
()A命乃蛮人塔塔统阿借用回鹘文字母,创制了统一的蒙古文字。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草原文化一枝独秀作者: 冷月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向世人昭示着她特有的灿烂和卓越,并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为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整体形象,始终发挥了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和互为促进的积极作用。
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科学考古发掘,远在旧石器时代初期,与“北京人”同属地质年代中更新世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就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东北33公里的大窑村。
大窑文化,上承丁村文化,下接鹅毛口文化,充分显示了三者属于同一文化发展系统,尤其填补了其间时代的空白。
事实上,在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前,就有所谓“北狄”的众多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孕育、生存和繁衍了。
秦汉以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并首先融合北狄之众的匈奴,曾长期称雄中国的北方、辽东和西域。
两汉魏晋之时,早已存在的乌桓、鲜卑及其后的柔然,先后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隋唐一统之际,突厥与回纥纵横南北大漠,扮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相继逐鹿中原,各自扮演了各自时代的英雄角色。
特别是有元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空前融合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中国北方草原是“行国”与“居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廊。
“行国”与“居国”因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其接触和往来乃至参与诸侯的纷争,早在春秋时期便开始频繁起来。
除了战争,在“行国”与“居国”之间,更多地还是大量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首开中原夏族主动向草原民族学习的先河,也是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所做的独特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积极仿制和推行中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则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创造了第一个成功范式。
呼韩耶“和亲”与汉宣帝“册封”,一方面以“和亲”的方式制止了战争,使武帝以来乃至秦汉以来烽火不息的草原和中原重获安宁,草原“赖蒙汉力”结束了内部分裂和长期动乱,中原“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另一方面,以“册封”的方式赢得了统一,从此打破“正朔不加”胡越的陈旧传统而使草原民族自觉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辖,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在中国北方草原以至西域和中亚的政治地位,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美好象征。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2.A3.C4.A5.B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C2.BCD3.ABC4.AB5. ABCDE6.ABCD7.ABCD8.ABCDE9.ABD 10.ABCD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
(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
(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
(2)半地穴式建筑。
(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
(5)宫殿式蒙古包。
(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
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清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
草原民族在从事游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草场、土壤、水源的诸多禁忌习俗。
这些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生态观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得到了贯彻,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作业二一、单项选择1.B2.B3.A4.B5.C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1.ABD2. ABCDE 3 ABCD 4. ABC 5.ABC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CD三、简答题1.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课时练习及课后复习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课时练习及课后复习题含答案1 草原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
xuàn rǎn dīyín jíchílǐ mào shu āi jiāo()()()()()yíbìqiān lǐcuìsèyùliú()()二、词语手拉手。
无边的小诗各色的帽子白色的带子静寂的微笑奇丽的大花尖尖的衣裳迂回的地毯会心的微笑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过分地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2.形容骏马奔腾,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样子。
()3.细细地回忆、品味。
()4.十分自在,不受拘束。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渲染低吟疾驰礼貌摔跤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二、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奇丽的小诗迂回的带子各色的衣裳静寂的草原尖尖的帽子会心的微笑三1.拘束 2.群马疾驰 3.回味 4.大方1 草原第二课时一、辨字组词。
镜()蹄()羞()裳()境()啼()差()赏()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那么……那么……既……又……不管……总……1.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清鲜,天空是()明朗。
三、读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10分)1. A2.A3.C4.A5.B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1.BC2.BCD3.ABC4.AB5. ABCDE6.ABCD7.ABCD8.ABCDE9.ABD 10.ABCD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1. 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 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
(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
(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4)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答:( 1)兴隆洼文化( 2)赵宝沟文化( 3)红山文化(4)阿善文化(5)海生不浪文化(6)老虎山文化4. 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
(2)半地穴式建筑。
(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
(5)宫殿式蒙古包。
(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1. 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
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
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
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
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
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 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
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
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
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
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
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 3)保护水源的生态观念。
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不仅热爱他们的草场和土壤,对滋润万物的江河、泉水更是怀有深深的情意,蒙古族民间谚语中有“生长之土胜于金,所饮之水胜于泉”说法,充分表达了草原民族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之情,体现了他们爱护自然的生态观。
他们把保护江河、泉水、溪水的清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
草原民族在从事游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草场、土壤、水源的诸多禁忌习俗。
这些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生态观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得到了贯彻,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作业二一、单项选择1.B2.B3.A4.B5.C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1.ABD2. ABCDE 3 ABCD 4. ABC 5.ABC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CD三、简答题1. 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答:(1)部族社会政治形式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2)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因俗而治”是北方游牧民族治理异质文化人群的自然选择。
(4)政教并行的政治制度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 简述草原文化风俗习惯的功能。
答:(1)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调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2)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维系、调节与加强家族关系及社会联系的功能(3)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规范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
(4)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教育功能。
3. 古代草原民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使普通牧人具备军人应有的素质(1).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孩子的军事技能(2).通过游艺、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和格斗技巧(3).通过集体的生产活动培养军事协作能力和纪律4.草原文化基本精神包括哪些内容?(1)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
(2)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3)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
(4)简约朴素的务实精神。
(5)豁达奔放的自由精神。
四、论述题1. 答案要点: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其中宗教与哲学是其核心要素:1)原始信仰。
包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2)宇宙观3)“天族”与“天”哲学4)朴素的辩证法5)“天人合力”的观点6)“天父地母”说7)“天地人”一体的观念2. 答: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
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企图守正不移,原封不动地坚守文化传统,不但不可能,反而只能坐失文化转型和发展的良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草原文化要发扬其包容精神,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草原文化的一些特质正在失去它往昔的功能,许多生产、生活技能,绝艺绝技,民间艺术样式、艺术作品正在流失甚至在消亡,特别是草原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问题,堪称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吸纳与创新问题,增强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下工夫。
草原文化的发展繁荣,既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当中一切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又要以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一切外在文化,借鉴和吸纳它们的优秀成分,用以增强草原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步伐,提升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软实力。
不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业三一、单选题1 B2 C3 A4 A5 B6 A 7A 8 B 9 B 10 C 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D3. BD4.BC5.ABCD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BD1.简述草原文化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
草原民族把英雄作为人生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1)力量是英雄的根本要素。
(2)勇气是英雄的人性力量。
(3)义气是英雄的道德限定。
(4)智慧是英雄的最高境界。
2.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起过哪些作用?1)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组成的中国文化体系这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层面加快了中华文明的建构历程,丰富了中国文化积累;2)草原文化丰富的底蕴与活跃的品质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双向互动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3)草原文化的世界性品质,使中华文明不断处于主动的传播状态。
3.文化全球化与草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1)全球化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它有利于强势文化的传播。
(2)对草原民族文化的认同趋于弱化。
(3)文化产业面临巨大压力。
4.草原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1)培育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智慧。
(2)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为草原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3)草原文化的保护研究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坚持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和跨国界的视野,自觉地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自觉地扬弃消极、落后的传统。
( 4)在文化交流中要坚守住草原文化价值底线,维系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5)草原文化也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新的融合。
四、论述题:1. 草原文化对世界历史有哪些深远影响?答案:(1)政治格局的重构。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和征伐,曾经不断重构世界政治及文化秩序,甚至彻底改变了这些秩序,今日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形成,就与草原民族的历史有着直接的系联。
(2)文化格局的重组。
草原民族所建立的横跨东西的大一统帝国,加快了东西方文化接触的频率,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更加直接。
(3)文明成果的共享。
游牧民族的自由迁徙与鼓励商贸往来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不同文明成果在两大洲范围内的流动。
2. 试论草原文化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启示?(1)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树立并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最具生态特征的生产方式。
以这种生产方式为生计的人们,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护卫自然。
抱着敬畏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护自然,是草原生态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富有生命力的优势所在。
( 2)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价值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如何处理增长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原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与美感,草原民族富于激情、情趣与感染力,不仅能够将自然界作为物质资源加以利用,还能够与之保持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保持一种诗意与审美关系。
用生态文明的眼光看,这就是他们善待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结果。
(3)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担心地球这一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还能否继续维持和保障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思维方式与增长模式,做到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信心,相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