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一)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一)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2、换算关系:1km=m=103m 1dm=m=10-1m1cm=m=10-2m 1mm=m=10-3m1μm=m=10-6m 1nm=m=10-9m3、长度的测量工具:。
使用方法:用前三看:(1)看单位和。
(2)看,以便确定测量的范围。
(3)看,以便决定刻度尺的精确值和测量结果的有效值。
用时五会:(1)会选,根据测量的要求刻度尺。
(2)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
(3)会看,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
(4)会读,要。
(5)会记,记录的数据包括、和。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是,符号。
其他单位:,。
5、换算关系:1min= s 1h= min= s6、时间的测量工具:。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就叫误差。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2);(3)。
10、错误与误差的区别:(1)错误误差。
(填“就是”或“不是”)(2)错误可以,误差不能,但是能够误差。
二、运动的描述1、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在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可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1)选;(2)被判断与之间是否发生。
3、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叫参照物。
注:(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2)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
(2)。
2、速度: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速度1、物理学中常用的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有效物理量是速度,它的单位是m/s。
2、公式: v=st3、重要性: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
速度是矢量,则运动状态是矢量,物体的位置变化也是矢量。
而且要求定义域相同,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公式: v=st=2πn4、速度变化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为: v=at5、方向和大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恒定不变的。
3、重要性: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
速度是矢量,则运动状态是矢量,物体的位置变化也是矢量。
而且要求定义域相同,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加速度1、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1)一个匀速水平抛出的石块,从落地瞬间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先到达最高点A,又沿竖直方向继续下落,碰到竖直墙壁后静止于B,同时地面上的人看到石块继续下落并碰到墙壁,然后再向右上方滑落,接着又回到了起点。
假设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试确定石块的运动轨迹。
(2)如图所示,将石块从竖直上抛至水平位置,连接AB,同时使AB水平向右做匀速圆周运动。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只需要结果)(3)在平抛过程中,设想石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求μ与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
(4)平抛运动的速度v是多少?怎样求?(5)假如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且不计空气阻力,已知水平方向的初速度为4m/s,斜抛角为30。
2、数据处理:不计空气阻力,假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斜抛运动公式可得,其中: V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4m/sV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g/10mV石块所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根据由质量= m*g可得其中: M为石块质量kg石块重力加速度g3、法则: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量与位移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进行分析。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v=AT4、推论:当石块作加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加速度成正比。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构成、运动和力学定律三个方面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构成宇宙和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
它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的核子中,电子则绕着核子运动,在原子的空间中形成一个电子云。
二、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运动产生的物理现象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而加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运动的运动状态由匀速运动和非匀速运动两种类型。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是恒定的,速度不变;而非匀速运动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和速度都是变化的。
三、力学定律
力学定律是物质运动中最基本的原理。
牛顿三定律是最基本的定律,它分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不受到外力的干扰,则会保持不变。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本质、变化与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虽然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不可谓不重要,但不少人都感觉物理学很难理解。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物质的构成、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物理学的种种知识,也能很好地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全部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需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凹凸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打算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抱负的宁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的⼯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m),常⽤的单位有千⽶(Km),分⽶(dm)厘⽶(cm),毫⽶(mm)微⽶(um)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单位变⼤单位⽤乘,⼤单位换⼩单位⽤除3、正确使⽤刻度尺(1)使⽤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时要注意①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取另⼀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只写数字⽽⽆单位的记录⽆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的减⼩误差的基本⽅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法也可以减⼩误差6、特殊⽅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都是相对于另⼀个物体(参照物)⽽⾔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静⽌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1)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 常⽤单位:km/h 1m/s = 3.6 km/h6、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的时间之⽐,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7、测平均速度原理:v = s / t 测理⼯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1 长度的单位a、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 m 1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1m=10dm 1dm=10cm 1cm=10mm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103-运算离方法规律:对于物理学中所有的单位换算类题目,都可以用“单位换算三部曲”解决:数字先不变,单位等量换,换完再运算。
知识点2 长度的测量a、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b、正确使用刻度尺:三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及其是否磨损;(2)看刻度尺的量程;(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四会:(1)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2)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3)会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会记:测量结果记录形式是数字+单位。
考察题型:1、对长度的估计方法规律:一臂展≈身高,一步幅≈一拃≈20cm;1指宽≈1cm。
臂展:两臂左右伸平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从量程和分度值两个方面考虑。
看题目里面对精确度的要求。
刻度尺的精确度由分度值决定,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度高。
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则能精确到1毫米。
3、正确使用刻度尺: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违反规则的读数,都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物体的读数为。
可以推测出它的最小分度值是毫米。
cm)一个准确的读数应该包括三部分。
当估读数字为0时,也不能漏掉。
4、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如何在中国地图上测出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的大致长度?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弯曲的,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长度,可采用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解决。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前言二、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2.力的单位3.力的作用三、力的测量1.测力计的原理2.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四、力的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五、力的作用效果1.物体的形变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六、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七、练习与思考正文:一、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力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三、力的测量测力计的原理: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伸缩变形来测量力的工具。
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其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最后,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四、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磁力等。
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非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不能相互抵消,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
五、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六、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物体,它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一定受到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
七、练习与思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牛顿三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一单元
1、 长度 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 2、长度的单位是 米 符号为 m ,其中它和微米的关系是 1m=106
μm
3、 它和纳米的关系是 1m=109 nm 。
4、 3、在测量长度时,为了使测量结果跟准确,记录测量结果时应 估读
到分度值下一位 。
5、 4、减小误差最常用的办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 5、2.5μm= 2.5x10﹣6 m 4.7nm= 4.7x10﹣9 m
7、 6、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8、 7、在物理学上,用 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的计算公
式为 V=t s ,国际单位是 米\秒 符号 m\s 常用单位 千米每时 符号 km\h 它们间关系为 1m\s=3.6km\h
9、 8、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0、 1实验原理是 V=t s
11、 2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 缓 一些
12、9、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为 S 常用单位有分和小时符号分别为 nim 和 h 测时间用秒表。
13、10、物理学上将速度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14、11、平常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此时参照物省略不提
15、12、在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要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正确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