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控制理论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周期律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官僚贵族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或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经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
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家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作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德治,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明教化。
王朝周期律:特定经济规律下的历史弈局

王朝周期律:特定经济规律下的历史弈局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是王朝的周期性替换。
打江山——坐江山——失江山,从几十年到二三百年,完成一个周期。
这种现象,被称为“王朝周期律”或“历史周期律”。
这种规律性现象应该如何解释?我们可以把历史看作连续不断的博弈过程,王朝的建立,就是博弈暂时达到均衡状态,而王朝的崩溃,则是均衡状态被打破(失衡),开始新一轮的博弈,直到重新找到均衡点。
从这个角度说,“王朝周期律”就是博弈的均衡和失衡。
所谓“均衡”,就是平衡,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博弈中,当博弈主体都确信,如果其他人的策略不变,自己所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策略,选择其他的策略都不会达到比现策略更好的结果,这时博弈就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达到了“均衡”的状态。
当有部分博弈主体认为改变策略会有更好的结果,或者不改变策略将无法生存从而不得不改变策略时,均衡就被打破,也就是失衡了。
解释“王朝周期律”,关键是要找到导致博弈失衡的原因所在。
博弈有三个要素:局中人(player)、局中人的策略(strategy)或者行动(action)、他们在各种策略对局之下的得益(payoff)。
博弈就是有利益关联(包括利益冲突)的局中人运用策略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各自得益的过程。
局中人是博弈的参与者,也就是博弈的主体。
在经济学中,这个主体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并没有错,但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基本上是物质利益,而历史和现实中的人,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精神利益的问题。
为了追求概念的精确性,本书用“福∕利最大化”替代“利益最大化”的习惯用法。
“福∕利”包括“福”和“利”:“利”是物质利益,可以货币化衡量;“福”是精神利益,不能货币化衡量。
“最大化”,就是尽可能地获得满足。
人类历史,是人的历史。
追求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满足,是人的最大特点,也是解释一切历史现象的起点。
人的所有活动,都是追求这种满足;博弈的目的也不例外,自然也是追求这种满足。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中国历史上的轨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
毋庸置疑,历史并不是一些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内在规律。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一、帝王更替的周期性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替的周期性是非常明显的。
从夏朝开始,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有一个明显的周期性,即”盛衰之道“。
这个规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每次朝代的消亡,往往预示着新的一轮百年历史的开始。
后来的共和国和新中国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从封建时代到帝王制度,再到现今的单一政党,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不过,在中国历史中,这个中央集权制度也是有历史演变的。
从秦朝的春秋战国到唐朝的盛世,再到元明清各朝时期的权力结构都存在着变化。
三、批判精神的保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家争鸣”的思想,即相信在众多思想中,会有一种更合理、更真实的思想。
这种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态度,历久弥新。
再加上自秦始皇以来给予知识分子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很高的地位,中国文化氛围中的批判精神得以持续发挥。
四、稳定优先,改革缓进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稳定是第一位的。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不断尝试,中国人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有高度的稳定,才能够稳步推进改革。
因为在较为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任何决定都难以顺利实施,可能导致社会大乱或者是混乱的状态。
因此,中国在往新路上探索的时候,也要求数步走或者是缓慢进发,极少采取颠覆性的改革。
五、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恕、勇、智、诚、信,讲究排除无证据的猜想和主观臆断;道家思想强调“至信无欲”的思想,对做人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存等有深刻的影响。
这两种思想流派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未来八百年的国运

中国未来八百年的国运我研究历史周期律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如果周期律只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
那么就不能成为科学。
即使是再精确的分析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决定用自己的周期理论来推测下一个大周期。
这样就得出了如下的周期时间表。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周期理论。
我们封建社会从秦汉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周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第三个周期还没有完全结束。
大体上每个周期长度为800年左右。
这是常态。
但第二个周期只有700年不到,是变态。
下面我就根据前面的周期来分析未来的第四个周期。
我按照大一统王朝建立,下一个大一统王朝重建,大一统王朝顶峰,大一统王朝灭亡,大一统王朝回光返照和再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的节点来说。
1.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短命)建立的时间为2071年。
这是根据两种算法得出的:一个1271年,加上800年。
这是非常机械和僵化的历史算法,不太符合历史复杂变化的规律。
第二种是用翁文波的数学理论:C+B-A=D。
其中的字母为周期同一个节点的数值。
比如大一统王朝建立的时间节点,秦朝为公元前221年,隋朝为公元581年,元朝为公元1271年。
那么根据公式我们就得出了第四个周期的时间节点为公元2071年左右。
2.第四个周期大一统王朝(长命)重建时间点为2188年。
这个时间节点的获得也是根据翁文波的算法。
汉朝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唐朝为公元618年,明朝为公元1368年。
所以下一个长命的大一统王朝的时间为公元2188年。
3.长命王朝的鼎盛时间为公元2397年左右。
这是因为两汉的时间点为公元9年,唐朝的时间点为公元762年,明清的时间节点为1644年。
所以第四个周期的顶峰为2397年左右。
4.长命大一统王朝灭亡的时间为公元2599年。
我们知道两汉灭亡的时间为公元220年,唐朝灭亡的时间为公元907年,清朝灭亡的时间为公元1912年。
所以第四个周期长命大一统王朝灭亡的时间为2599年。
至此大一统时期结束,历史进入黑暗时期。
中国历史循环

中国历史循环姓名:张希桐学号:201540261自古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历史发展却又不那么规律,令人难以捉摸。
有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
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
这种理论被叫做历史循环论。
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看了一下中国自奴隶制社会结束以来直到现在的历史,很容易得出了一些规律。
证据如下:先说一下汉族统治下中国历史循环的规律:1.要有一个大乱世作为开端,可以有数百年;2.之后是一小段时间的统一,不会超过50年;3.而后会出一个小乱子,从而出现大治世,而这场变乱往往会改朝换代;4.当然是时间较长的太平盛世了,约数百年;5.之后又是一个小乱子,小乱子后是统一,然而基础不牢,马上陷入初始阶段的大乱世。
以上,便是汉族统治下中国的历史循环。
有人可能还不明白,那就将事实套进去说吧:1春秋战国(刚脱离奴隶制社会,大乱世)2秦朝(统一后15年就亡了,没超50年)3楚汉战争(小乱子)4汉朝(长,不算王莽篡政,400年)5三国(小乱子,90年)西晋(八王之乱给分了)南北朝(大乱世)此为第一遍历史循环。
1南北朝(大乱世)2隋朝(和秦一样,没过50年)3唐灭隋(小乱子)4唐朝(300年)5五代十国(小乱子)北宋(被辽欺负得)南宋元明清(不算大乱,但一直受少数民族压迫,对于汉族而言是大乱世)这是第二遍1南宋元明清(汉族乱)2中华民国(三十多年,没过50)3解放战争(小乱子,基本和中华民国一同走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愿如此)5不知道了这是现在的第三遍另外,还有一些小插曲:①在1中,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且规模愈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统一北方、元和清)②在2中,大多只有两代(秦始皇和秦二世、隋文帝和隋炀帝、孙中山和蒋介石)③在4开始不久,有女性短期摄政(吕后、武则天、江青)④在女性摄政后,往往出现繁荣(文景之治、开元之治、改革开放)⑤在5中的小统一往往被外国搞倒(西晋与前秦、北宋和金)这一切或许是巧合或许这是汉族人思想意识统治下政权发展的必然。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是什么意思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是什么意思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
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在历史上,只有中国才有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律,朝代歌想必很多人都会背。
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这些朝代很多都无法摆脱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兴衰更替一次的命运,所以称为王朝兴衰更替周期律,或者周期率。
前者指规律,后者指频率。
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律为何只存在于中国?对于王朝更替周期律的分析与解答,有很多的著名的对话,书籍,点评等,很多都涉及到政治需要,基本上都是诋毁前朝,歌唱本朝,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
首先,我们从王朝的本质出发,看一看王朝更替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其次再看看因为这个性质所造成的东西方差异,最后我们才能得出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逻辑,而不带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答案。
百度王朝的意思是朝代、朝廷,指的是在历史上的一个国家由某一个家族所统治的时代。
由此可见,王朝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政权。
所谓王朝更替,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
那么,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西方世界诸国为什么在古代不会存在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呢?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他的前提就是国家仍然存在,没有国家,也就不会有国家政权,也就存在政权的崩溃重建。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东西方的差异。
在历史上,西方世界,或者说中华文明圈之外的所有文明国家,他们兴起的时间都比较晚,存在的时间也十分短暂。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一个个地来说。
在河流定居时代,与夏商周三朝同时代的文明国家,是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形成了一个大一统帝国,而两河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的集合体。
迈入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后,亚述帝国统一了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两大文明区域,但是存在的时间很短。
亚述帝国统一不久,就因为国家财富饱和崩溃,国内各民族混战。
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

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记忆和经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南。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周期:王朝更替与政权更迭人类历史上,政权的更迭常常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的朝代更迭,还是欧洲各国的王朝更替,都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这种政治周期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政治力量的竞争、斗争和力量的变化所导致的。
二、经济周期:繁荣与萧条的轮回经济的周期性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形成了经济的周期律。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内部循环和外部冲击所引起的。
例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分为景气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等阶段,不同阶段间的转换往往是循环性的。
三、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起伏和变迁在社会文化领域,历史的周期性和循环性也十分明显。
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宗教信仰、近代的民主思潮以及现代的消费主义,都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它们的兴起和衰落呈现出历史的周期性。
四、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战争与和平是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战争不断循环出现,但战争与和平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战争往往引发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而和平的建立又会为新一轮冲突埋下种子,形成战争与和平的循环。
造成历史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各种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变化。
其次,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受到历史经验和传统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历史事件和现象的重复。
最后,历史循环的出现也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有关。
综上所述,历史的周期性和循环性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战争与和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变化。
浅谈我的历史观之中国朝代更替原因

浅谈我的历史观之—中国的朝代更替原因----10财政学侯添耀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尔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的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兴衰循环史,王朝兴衰,循环往复两千年。
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中断了一个个封建帝王的千秋功业,而不能长治久安、延续子孙万代呢?个人认为,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
政治原因:最根本的政治原因是封建王朝的专制主义制度。
专制主义制度中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帝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专制主义就是指导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而中央集权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使全国的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虽然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往往带来统治的腐朽黑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之一。
而具体到对于每一个王朝而言,专制制度的确能对王朝起到维护的作用,尤其在每个王朝初期建立的阶段,对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发展是大为有利的。
但是,专制制度的权利高度集中、缺乏民主使得每个王朝都会出现:(1)皇帝或昏庸无能,或刚愎自用,或只知贪图享乐;(2)官僚组织机构的扩张、导致臃肿重叠,官员无能,欺压黎民百姓,腐败问题严重;(3)赋税制度一次又一次从建国初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后来的转向诛求无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控制理论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周期律摘要: 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存在着很多封建王朝,虽然每个朝代长短不一,但多数在两百年到三百年之间,也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本文将一个封建王朝作为一个系统,用控制理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个王朝兴衰规律。
关键词: 封建王朝, 周期律, 控制理论Analysis of Periodic Law of Chinese Feudal Dynasties withControl TheoryAbstract:there are many feudal dynasties in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Although each dynasty of different l engths, but the majority lasted two hundred to three hundred years. And they can not escape the fate of extinction. This a rticle will take a feudal dynasty as a system to analyze the rise and fall of a dynasty rule with control theory.Key Words: Feudal Dynasties, Periodic Law, Control Theory1绪论中国有2000年的封建王朝,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兴衰交替。
而每个朝代的兴衰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持续时间都不过300年,可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的直接原因有外敌入侵,内部政变,农民起义等,但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国家本身。
当统治者无法对国家做出有效统治,当国力衰弱,无力抗敌时就是一个朝代衰亡的时候。
为了分析封建王朝兴衰的规律,可以将一个朝代看做一个系统,将统治者的政策看做控制手段,这个系统的稳定代表国家的稳定,利用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一个简单的框图如图1所示。
图 1: 控制系统一个封建王朝的衰亡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控制手段,即采用的政策。
对系统来说,也就是反馈。
由于统治者的政策不同,将导致一个朝代进入不同的时期。
这里将一个朝代分为三个阶段考虑,新建期,兴盛期,衰退期。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政策制定的标准,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来研究一个朝代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2王朝兴衰与灭亡必然性2.1 王朝的新建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在另一个朝代灭亡的基础上,可以说此时的治者深知上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也知道眼下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像汉朝的刘邦,明代朱元璋都是从普通老百姓中走出,就更能体会到当前人民生活现状与应采取什么政策。
秦朝不行“仁政”而亡,给汉初的统治集团留下深刻的教训。
从汉高祖经惠帝、高后到文帝和景帝,先后多年的时间内,汉王朝基本上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有人描述了这样一副当时的社会景象:仓库堆满粮食至于腐烂,国库的钱财累巨万而不计。
《史记・律书》说,到文帝时“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乎!”尽管这种田园诗式的描述不免有人为歌功颂德之嫌,但“文景之治”给了广大百姓一个可以安心从事生产生活的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受到人民的欢迎,当是事实。
正是由于汉初统治者的政策基本上顺应了历史潮流,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护,国力逐步增强,因此,尽管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像吴楚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终究未能动摇其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叛乱也很快被平定。
只有正确的了解国家和人民的现状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当一个朝代刚建立时,由于统治者能认识到社会的弊端,往往会采取具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措施恢复国力。
刚刚兴建的王朝,不再受到动乱的影响,但却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此时的统治者主要任务是使系统稳定,即恢复生产,休养生息。
而此时的反馈是一个无延时环节,统治者直接了解民意,将此反馈到社会中。
图2:新王朝的控制框图2.2 朝代的兴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段盛世,著名的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康乾盛世”等。
对这些时期进行比较来看,盛世也到都出现在朝代建立早期。
经历过改朝换代的动乱,此时的政治体制也已经比之前的朝代更适应国家的发展,社会也已经相对安定,统治者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盛世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
此时的国家,已经不同于新建立的时候,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而统治者就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目的是增强系统各方面性能,即使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
封建社会盛世多数出现在朝代建立不久,当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时,可以说这个系统是刚刚接收到输入信号,经过反馈调节后,误差还没有开始累积,对系统影响较小。
另外,对比一个朝代刚刚建立时,统治者对国家现状的了解来源于大臣,并不直接取自民众,是对系统状态的一个估计。
虽然不够准确,但统治者为了维护并增强自己的统治,定会要任人廉能,以民为本。
所以廉洁的官员反映的国家信息还是有其准确性,系统已然接收到正确的反馈量,此时的控制系统满足了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的要求。
还有一种盛世出现的原因,即“无为而治”,著名的是汉初“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
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日子好过。
这里并不是统治者不采取措施治理国家,而是减轻对人民的压力,反而是为广大民众考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方针。
2.3 朝代的灭亡每个封建朝代都逃不了灭亡的命运,而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说,表现为一个系统收到扰动后无法继续保持稳定。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
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此后东汉政局不稳,政治黑暗。
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而无法撼动,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其后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加上人口不断增加,而粮食生产又没有跟上人口增长,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结束。
统治阶级的一切政策方针归根到底都是为统治者自己服务,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对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来说,他们不断占据财富,实力不断增强,统治阶级这个系统各方面性能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官员腐败,而这些官员是最高决策者皇帝进行决策的主要参考因素。
此时皇帝的到的都是官员为了增强自己的利益而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说此时的反馈不是为了增强国家这个系统的稳定。
另外,即使有正确的方针政策下达,也是先经过地方官吏这个高时延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系统产生了较大的累计误差,此时的系统已经不具备快速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虽然统治阶级不断获得利益,但当一个国家不稳定时,这个朝代也就灭亡了。
国力衰退后,系统不具备消除扰动的能力,当出现农民起义或外敌入侵时,国家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可见,由于统治者都是为统治者自己服务,所以在制定政策时会与民意,也就是与正确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久而久之,误差过大破坏了系统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有其必然性。
3 封建王朝的周期律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都没能突破300年这个周期,从之上王朝灭亡的必然性的分析来看,这并不是巧合。
要想使国家这个系统稳定,统治者的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基本上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经历了一个从励精图治到昏庸无为,再到暴虐残忍的过程。
所以一个朝代的兴衰灭亡周期律,也就是统治者从开明到昏庸的周期律。
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最大的弊端在于世袭制,而且但凡皇亲贵族都有一定的官位。
而这些后代的纨绔子弟中必然会有不务正业,祸国殃民者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一代统治者的子孙越来越多,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就原来越严重,呈现出发散的趋势。
由封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由于这个阶级就是不稳定的,必然导致国家的不稳定。
当系统的内部参数发生重大变化时,也即当国家内部人民不再安居乐业,或者受到外部敌人入侵时,系统不再稳定,也就是说鲁棒性差。
在封建社会对于统治阶级这个不稳定的系统是没有反馈控制的,只能任其发展直到朝代的灭亡。
所以封建统治阶级必然有如下的规律:前三代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国富民强100年;中间三代承蒙祖先恩德,结果基本维持100年;最后三代内忧外患、矛盾激化、结果挣扎到灭亡100年。
统治阶级的周期也就对应着这个王朝的周期。
4如何跳出周期律当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时,毛主席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方法,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新兴朝代和兴盛时期的统治者制定策略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使国家得到稳定发展。
但随着时间发展,国家体质变差,统治者无法将正确的信号反馈到系统,最终致使系统不稳定。
由封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时,系统弊端重重,不断累积着误差,鲁棒性差,随时间推移经不起考验。
而当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时,得到信息更准确,就使政策制定更正确,执行时也就更快速有效,国家就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1] 赵中源. 对中国历史上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思考. 湘潭工学院学报, 5(4):25-26,2003.[2] 高庆喜. 中国王朝兴亡周期律与中共民主新路.东岳论丛,31(11) :165-167,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