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

合集下载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诊断相关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一、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心肌酶谱是指检测血液中与心肌细胞损伤相关的一组酶的活性。

常见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这些酶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入血液中,通过测定其活性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其相关疾病。

二、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诊断意义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及脑组织中的酶。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测定血清中的CK活性可以帮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

2. CK同工酶(CK-MB)CK同工酶是肌酸激酶的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在心肌损伤时,CK-MB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且在心肌梗死时持续较长时间。

测定血清中的CK-MB含量可以帮助区分心肌损伤的类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包括肝脏、心肌、骨骼肌等。

心肌损伤时,血清中AST的活性会升高。

AST的升高可用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4. 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酶,包括心肌组织。

当心肌受损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LDH的升高可以用于心肌损伤的初步判断,但由于其在其他组织中也存在,诊断意义相对较低。

三、心肌酶谱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心肌酶谱测定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学领域,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不同时间点抽取患者的血样,测定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此外,心肌酶谱测定还可用于评估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风险,以及疗效的监测。

总之,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分析

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分析

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分析发表时间:2017-08-07T16:13:12.9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4期作者:罗其彬1 辛燕2[导读] 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联合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1肥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肥城 271600)(2肥城市中医医院山东肥城 271600)【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

方法: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且各项结果正常者46例为对照组,抽取两组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与肌钙蛋白I水平,并展开组间比较。

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指标及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经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肌钙蛋白I阳性率最高,心肌酶谱阳性率为52.4%-83.3%之间,42例患者中无1例心肌酶谱与肌钙蛋白I同时为阴性者。

结论:将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测定联合应用,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092-02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是目前我国致残、致死的重要疾病之一[1],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重大。

现阶段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是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改变和胸痛情况。

有研究[2]指出,33%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无典型临床表现,50%左右的患者心电图未发生特异性变化,而心肌标志物的变化是每位患者均会发生的,因此心肌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心肌酶谱是急性心肌梗死常用诊断指标,且从上世纪90年代起,肌钙蛋白I也在该病诊断中作为新型血清学指标得到应用。

本次研究选取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46例健康体检者,分析两组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I的测定情况,现报道如下。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规的心肌损伤评估方法,通过测试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和水平,可以提供关于心肌损伤的信息。

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和cTn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

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肌损伤,有助于尽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监测治疗效果: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通过连续检测心肌酶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判断器官损伤范围: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伤的范围,例如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进一步为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等提供依据。

结果分析:1.CK和CK-MB:在心肌损伤后,活性和水平会明显升高,通常在心肌损伤发生后数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

由于CK和CK-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因此不能区分是心肌损伤还是骨骼肌损伤引起的酶升高。

2.cTnI和cTnT: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的水平在心肌损伤后也会显著升高,这种升高可以持续数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可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特别是cTnI,其水平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的大小相关。

3.其他指标:除了上述常用的心肌酶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后也会升高,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应该综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单凭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此外,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也受到抗凝药物、降糖药物等干扰,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正确解读结果。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重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心肌损伤信息,指导诊断和治疗决策。

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沉增快等。 发热大多数 出现在疼痛发生之后的2 - 8 x 体温多数位于  ̄- 4 时, 4 3 ℃左 右 。 出现 恶 心 、 8 ③ 呕吐 及上腹胀 痛现象 , 重者 出现 呃逆 ; 律失常 严 心 大多数 出现于起病后1 周内, —2 且以2t 时内比较常见 4b 低血压以及休克
心病患者必须时刻注意避免激动、 过于兴奋, 还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 不 能过 量服 用降 压药 物 ; 防大 量 出血 及严 重感 染 ; 可 吃得过 饱 , 预 不 尤其 不能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 戒烟限酒; 不可长时间进行激烈运动或劳动 , 注意劳逸结合; 如果长期服用心得安等药物 , 不可立即停服, 防止心肌梗
多半在起病后数小时到1 周内发生, 大多数为心源性 ; 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
左心衰竭, 梗塞以后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或收缩不协 。
1 资 料 与方法 1 临床 资料 . 1
本 院内科  ̄2 l年8 oo 月— 2lg8 收治6 例急性心肌 梗死患 者 , 确 Ol 月 8 经 诊 , 部符 合wHO A 的诊断标 准 。 中, 全 MI 其 男性 4例 , 性2 例, 龄在 0 女 8 年
【 摘要 】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既要依据心电 图及患者的病史 , 要借助生物化学标志物, 还 同时萼进 行预后评估。 心肌酶谱极强的敏感性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血清心肌酶。 血清心肌酶是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肌损伤生物化标志物。 大部分处在心肌位置。 只有 心肌 组织 受到 严重损 伤 的时候 , 寸会 释放 入血. 于 比较 小的损 伤却 没有 多大 影响。 肌梗 死发病 后 的4 6 对 在心 —_小时 开始慢 慢 升高 , 6_4 1 _ 2 小时 以后 达到高峰,-4 3一 天以后 才恢复正常。 其增长程度及时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梗死的具体方位及范围, 其高峰期是否提前出现, 则可判 断溶栓治疗是否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90·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分析刘家政 赵月妍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大连 116000摘 要:目的:分析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0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以及羟丁酸脱氢酶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心肌酶谱检测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在急诊检验中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心肌酶谱检测 急诊检验 临床意义心肌酶是一种催化心肌细胞产生并调节其生理活动的酶,大量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中,当人体心脏功能发生问题,例如心肌细胞坏死或破裂,心肌细胞中所含有的酶会流入血液中,造成血清中酶含量上升。

根据心肌酶自身特异性,可以采取心肌酶谱相关指标检测方式,判断心肌细胞是否出现损伤,评估心脏功能损伤程度[1]。

部分医院未将心肌酶谱检测纳入急诊检验项目中,不利于患者快速确诊和治疗,因此,为了研究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作用,选取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10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对比研究,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100例健康体检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所有人员均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检查,其中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4.75±2.64)岁;对照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18±2.52)岁。

两组人员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心肌酶五项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心肌酶五项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临床医学】心肌酶五项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李秀姿,吕庆良,廖衍强(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检验科,广东珠海519125)[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五项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检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D)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水平;比较两组对象心肌酶检测结果,观察急性心梗患者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的敏感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K-MB、LDH、CK、α-HD和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CK-MB、LDH、CK、α-HD和AST异常水平检出率分别为96.0%、94.0%、96.0%、86.0%和94.0%。

结论:心肌酶五项检测可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关键词]心肌酶五项检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DOI:10.16833/j.cnki.jbmc.2017.07.024Diagnostic value of five detections of myocardial enzyme in AMI patientsLI Xiuzi,LV Qingliang,LIAO Yanqiang(Clinical Laboratory of Qiaoli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Doumen District of Zhuhai,Zhuhai519125,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five detections of myocardial enzy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Methods:50cases of AMI patients admitted from May2015to November2016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50healthy people receiv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creatine kinase-MB(CK-MB),lactic dehydrogenase(LDH),crea-tine kinase(CK),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D)and aspartic transaminase(AST)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detected.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myocardial enzy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sensitivity of indexes of myocardial enzyme in AMI patient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levels of CK-MB,LDH,CK,α-HD and AST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among the50AMI patients,the abnormal detection rates of CK-MB,LDH,CK,α-HD and AST levels were96.00%,94.00%,96.00%,86.00%and94.00%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five detections of myocardial enzyme can be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AMI.KEY WORDS Five detections of myocardial enzyme;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Diagnostic value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以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前区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肌损伤为主要表现,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2]。

心肌酶四项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肌酶四项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果条件允许 可将腹 腔 内的新鲜 血液 … ( 妊娠 <1 2周 , 胎膜 未
破, 出血 时 间 <2 4 h , 血 液未受污, 镜检红 细胞破坏率 <
测定 既简便又经济 , 所 以应用 比较 普遍 , 但此法 是定性 试验 ,
敏感性差一些 。血 清 B . H C G测定 ( 放免法 或酶标法 ) 可定 量 动态观察血 中 p - HC G的变化 ( 血 p — H C G的倍增在 4 8 h内增
破裂 的患者 , 但 腹腔 内如果 出血量 多或严重休 克时是不 能做
腹腔镜检查 的。如果 患者 阴道 流血 较 多又不 能排 除是 否为 异位妊娠时 , 可做诊断性刮宫 , 将其 内容 物做病 理检查 , 结果 是蜕膜而没有绒 毛就可排除宫 内妊娠 。 目前输 卵管妊娠还是 以输卵管切 除术为 主要治疗 手段 , 此法安全有效 , 手术快捷 。适 于年 龄较 大、 已有子女 、 不想再
妊娠 为首次妊娠者 可行 输 卵管保 守性 手术 。保守 性手 术取 决 于受精卵植入部位 , 输卵管破损 的程度和 之前输 卵管就 已
高不足 6 6 %者异 位妊娠的可能性大 ) 。即便 B . H C G为 阴性 , 也不 能完 全排除异位 妊娠 , 若 结合 临 床表 现及超 声显 像 , 尤 其是 随着 彩色超声 , 三维 超声 及 经阴道 超声 的应 用 , 诊 断准 确率 不断提高 。腹腔 镜检 查适 用于 输卵 管妊 娠 尚未流 产或
L D H正常值为 1 0 9~ 2 4 5 U / L, A S T正常值为 0~ 4 0 U / L 。 1 . 4 统计学方 法
2 结 果
使 用统计 学软件 S P S S 1 9 . 0对汇 总数据

心肌酶谱.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联合检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分析

心肌酶谱.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联合检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分析

心肌酶谱.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联合检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07-24T08:15:13.27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郑红霞李宁[导读]郑红霞李宁(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检验科;山东青岛266071)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对其心肌酶谱以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检测的诊断价值。

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60例健康体检者,依次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测定2组的心肌酶谱指标、血清BNP水平并进行对比。

结果:血清LDH、CK-MB、CK、BNP水平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LDH、CK-MB、CK、BNP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联合检测心肌酶谱以及血清BNP水平可有效提升诊断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谱;BNP;诊断;价值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病率较高的急危重症,患者具有一定的猝死风险,威胁其生命健康,且伴随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具有年轻化发病趋势,通过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降低其死亡率和残疾率的重要手段。

心肌酶谱测定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常用方式,然而单一应用存在着准确性和特异性偏低的情况。

近年来研究发现[1]血清脑钠肽(BNP)的上升与心室功能和急性心梗面积之间具有相关性。

以下将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合检测其心肌酶谱指标以及血清BNP水平的诊断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60例健康体检者,依次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3~85岁,均数(61.6±1.5)岁;体质量43.6~82.5kg,均数(61.8±1.5)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WHO的标准,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
胸痛或不适的临床表现、连续的心电图演变、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其中以血清生化标志最为敏感和最为特异,对症状模糊、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的病例要多依靠血清生化标志协助诊断。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T分布很广,几乎全身各个组织都有。

但是各器官和组织的含量有很大区别含量最多的是心机和肝脏,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7000~8000倍,其次是肾脏和骨骼肌,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5000倍。

红细胞中的AST较血清高15倍,因此用于诊断的血液标本应避免溶血。

急性心肌梗死50~96%患者于发病后8~12h开始出现AST活性升高,24~48h内血清AST活性达到峰值,常为正常值的2~20倍,高活性维持3~5d后恢复正常,故对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AST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内,故其特异性不高,在心肌梗死以外的一些疾病,如肺梗死、心包炎、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肝胆疾病、骨骼肌疾病、外科手术和心脏转复术,以及传染病和口服避孕药后,AST均升高。

由此表明,AST的特异性较差。

谷丙转氨酶(ALT)
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肝细胞为最多,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血清ALT活性增高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

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

③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

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AST,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因心肌内ALT活性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时ALT升高不明显活不升高,AST/ALT>1。

由于肝细胞内ALT含量最高,在肝胆疾病等情况下,AST和ALT活性均升高,AST/ALT<1。

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需要同时测定AST和ALT活性。

乳酸脱氢酶(LDH)
LDH分布于全身各组织。

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其次为骨骼肌、
心肌、脾、脑、肺。

心肌细胞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LDH活性的3000倍,红细胞中LDH含量约为正常血清的1000倍,因而采取血标本时不能溶血。

急性心肌梗死后24~48h,80%以上病人血清LDH升高,于第3d 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为正常值的2~10倍,从第7d开始下降,第14天恢复正常水平。

由于很多组织和器官都含有此酶,因此在一些非心肌梗死患者也可出现血清LDH活性升高,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主要用于发病已超过2-3d的晚期病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低于肌钙蛋白,但价格低廉为其优点。

人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用电泳法可以分离出LDH1,LDH2,LDH3,LDH4,LDH55种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LDH同工酶一般是不必需的,只是在CK-MB已恢复到正常范围时,LD1/LD2比值猜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6h内CK-MB的阳性率高于LD1/LD2,而24h后LD1/LD2的阳性率高于CK-MB,因此在发病后24h入院的患者,或临床疑似而CK-MB连续观察仍未阴性时,测定LDH同工酶,可肯定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其次,LDH同工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虽然不如CK-MB敏感,但前者假阴性甚少,特异性很高,对于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总之,CK-MB和LDH同工酶同时测定,可使诊断的敏感性提高。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及其同工酶
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

CK-BB主要存在于脑,CK-MM主要存在于肌肉,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血浆CK水平迅速升高,由于他们在血浆中清除和转化的速率很快,其血浆基础水平很低,所以在心肌坏死后,即使有少量的释放,血浆中水平也会急剧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极早期诊断指标。

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始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

如果梗塞后3~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有新的梗塞病灶;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即可
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

血肌红蛋白,在AMI后升高较CK略早:肌钙蛋白I对早期检测的灵敏度优于CK-MB,AMI发生后3-6小时,即可检出。

传统的方法是测量CK、CK-MB和LDH及其同工酶在血浆中的含量,但由于存在特异性低或上升速度慢等缺陷,因此新的血清标志物出现,如小分子的肌红蛋白、以及肌钙蛋白等。

肌红蛋白(Mb)
肌红蛋白分子量小,为心肌特有的一种载氧蛋白。

心肌受损,Mb 迅速释放入血,1-2h后肌红蛋白血浆浓度即可升高,3-15h达到峰值,升高快,消除快。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Mb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与CK-MB相比,肌红蛋白能更早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诊断。

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是有cTnC、cTnI、cTnT三种。

目前临床测定的cTn有cTnI和cTnT两种。

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cTnT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1h在血中检出,在心肌损伤后血中含量升高幅度大,且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因此cTnT对AMI的诊断价值优于CK、CK-MB。

cTnI被认为是心肌唯一特异的心肌蛋白,为心肌损伤提供鉴别诊断,血清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很高。

心肌损伤后12-18h出现高峰,持续7-10d,cTnI诊断心肌损伤比cTnT更具特异性。

除心肌酶还可检查什么以诊断AMI以及怎样更准确的诊断AMI
除了心肌酶还应检查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
肌红蛋白(Mb)
肌红蛋白是一种含血红素的呼吸蛋白质,分子量小,为心肌特有的一种载氧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肌肉组织中贮存氧,在人和动物的横纹肌、心脏中含量丰富。

心肌受损,Mb迅速释放入血,1-2h后肌红蛋白血浆浓度即可升高,3-15h达到峰值。

肌红蛋白很快升高,很快又消除,呈断续性曲线。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Mb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但是,任何的腹部和骨关节手术,过度体育训练、横纹肌创伤,各类休克等均可引起血中Mb升高。

与CK-MB相比,肌红蛋白能更早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诊断。

对可疑病例,至少抽血两次,每次间隔两小时,如果两次血标本肌红蛋白均不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可基本排除。

AMI确诊后,MB可作为预测在发生梗死的指标。

Mb在发病一天内即可回到正常值,当再有心肌梗死时,Mb则又迅速升高,形成多峰现象。

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是与心肌与骨骼肌收缩有关的调节蛋白,有cTnC、cTnI、cTnT三种。

其特异性高于CK-MB,但是其敏感性很高,影响了它的特异性。

如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发生微小损伤时,cTn可能升高。

cTn 用于早期诊断并不优于CK-MB,CK-MB已肯定诊断的病例无需再测定肌钙蛋白,但对CK-MB同工酶改变不明显而临床高度可疑病例,可测定肌钙蛋白,另外对晚期来院的病例,肌钙蛋白常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目前临床测定的cTn有cTnI和cTnT两种。

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胸痛发作24h 内cTnT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和93%,第二天敏感性个特异性均为100%。

cTnT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1h在血中检出,由于在心肌中含量高,所以在心肌损伤后血中含量升高幅度大,且升高持
续时间较长,因此cTnT对AMI的诊断价值优于CK、CK-MB。

cTnI被认为是心肌唯一特异的心肌蛋白,为心肌损伤提供鉴别诊断,血清cTnI的敏感性是97%,特异性是98%。

心肌损伤后12-18h 出现高峰,持续7-10d,cTnI诊断心肌损伤比cTnT更具特异性。

以往早期的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的升高,单纯靠上述检查方法,容易漏诊或者误诊。

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而对心肌是否损伤的诊断更准确。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诊断学》于金德 40-42页
《心血管病诊断常见误区与防范》张文博 103-104页
《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进展》马依彤 60-92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胡大一 176-180页
《现代冠心病》邵耕 356-359页
《心脏病学》陈灏珠 1089-1092页
《急性心肌梗死》孟庆义 142-15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