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4)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训练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训练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训练潍坊市育华学校主备人:王玉红【学习目标】:1.复习理解并掌握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并默写。

2. 复习理解并掌握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掌握部分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一、八年级上学期古诗文默写练习(一)识记续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请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3.浩荡离愁白日斜,。

4 ,夜泊秦淮近酒家。

5.城阙辅三秦,。

6 ,干戈寥落四周星。

7.白头搔更短,。

8、,谁家新燕啄春泥。

9.飞来峰上千寻塔,。

10、,灵旗空际看。

11.僵卧孤村不自哀,。

12、荡胸生曾云,。

1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4.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15.,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实味不同。

16、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二)理解识记1.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两个诗句是:,。

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的:,。

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句子是:,。

4.《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作者文天祥以死明志的两句诗是:“,。

”5.《七律·长征》一诗采用夸张手法的诗句是:,。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7.《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的诗句为:,。

.8.《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____ __ ,_ 。

9 、《雁门太守行》中哪一句诗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10、《别云间》中哪一句诗表达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

让我们走近陶渊明,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无题》)的执著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登飞来峰》)的坚毅与无畏。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是我们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因为课外阅读更考验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入蜀记二十三日,过巫山①凝真观②,谒妙用真人③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④,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

①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②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

据《元一统志》说:“唐仪凤(高宗的年号)初置神女祠,宋宣和(徽宗的年号)改曰凝真观。

”③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

④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

⑤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谒妙用真人祠谒:拜见(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全,都(3)是日是:这(4)如鸾鹤翔舞徘徊如:像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2)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

4.选文所写的山有怎样的特点?高、奇、秀。

5.选文与郦道元的《三峡》所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参考译文: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天空,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都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最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这一天,天空晴朗,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四单元文言文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四单元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阅读专训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属引..差互:..凄异属引:⑵犬牙差互2、下列语句中加点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其.间千二百里不可知其.源B. 清.荣峻茂以其境过清.C. 猿鸣.三声泪沾裳如鸣.佩环D. 故渔者.歌曰似与游者.相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⑴略无阙处⑵凄神寒骨4、【甲】文以“回清倒影”写出江水的清澈,【乙】文“”一句则借鱼表现潭水的清澈。

两处景物描写的不同在于:【甲】文处为,【乙】文处为。

八、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文训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文训练

治水必躬亲钱泳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也。

7.解释加点的字词。

(4分)①既不可执一..()..()②泥于掌故③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④潴.有浅深()8.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②是以必得躬历山川9.第二段介绍了海瑞的什么事?这与第一段有什麽关系?(2分)10.末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11.本文对您有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简要谈谈。

(3分)3.按课文原文填空。

(6分,每小题1分,错漏一字扣1分)(1)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2),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过零丁洋》中作者用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句子是:“,。

”(4)橘生淮南则为橘,。

(《晏子使楚》)(5),家书抵万金。

(《春望》)(6),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3.默写。

(9分)(1)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2),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4)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5)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7),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4.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过零丁洋别云间文天祥夏完淳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2021-2022学年江苏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一、课外阅读(2022•江苏扬州广陵区,八年级期末)周亚夫直谏(亚夫)归,复置太尉官。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

景帝由此疏之。

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僚侯(周亚夫曾被封为"脩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

亚夫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①,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勺,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

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

丞相亚夫日:"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日:"丞相议不可用。

"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

亚夫因谢病。

景帝中三年,以病兔相。

(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注:①王,动词,称王。

②如,遵守。

2.用"/"为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3.翻译句子。

(1)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2)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4.本文记叙了周亚夫哪几件直谏之事。

(2022•江苏扬州江都区•八年级期末)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崎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叫及出击胡,而广无部伍行陈3,人人自便,不击刀斗6以自卫,英府3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阅读知识要点。

1. 实词积累。

- 古今异义:文言文里有很多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不同。

例如“交通”在古文中常指“交错相通”(如“阡陌交通”),而现代指运输业等。

- 一词多义:像“之”字,可作代词(“下车引之”中的“之”指代元方)、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等。

-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情况。

如“狼不敢前”中的“前”是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

2. 虚词理解。

- 常见虚词有“而”“其”“以”“于”等。

- “而”的用法: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等。

- “其”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如“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揣测语气(“其真无马邪”)等。

3. 文言文句式。

- 判断句:一般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或者“……也”(“夫战,勇气也”)的形式来表示判断。

-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应为“于长勺战”)等情况。

二、阅读训练方法。

1. 初读文章。

- 借助课下注释,尝试通读文言文,了解大致内容。

对于不认识的字,先根据字形结构或上下文推测读音和意义。

- 标记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字词分析。

- 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

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要结合句子语境判断。

- 注意特殊句式,调整语序后再理解句子的准确意义。

3. 内容概括。

- 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

-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

4. 主题探究。

- 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可以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苏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 【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江苏省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文言文习题 苏教版

江苏省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文言文习题 苏教版

第四单元文言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7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2)怀民亦未寝.() (5)念.无与为乐者(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翻译句子。

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4.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对比阅读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4)(一)李贺作诗李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每旦日出,与诸公交,未尝得题③,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④,骑弱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⑤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⑥成之,投他囊中。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 【注释】①李长吉:李贺。

唐朝著名诗人。

②通眉:两眉通连。

③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

④小奚奴:小僮仆。

⑤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

⑥足:补充。

【阅读指津】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天资聪慧的人也要勤奋,呕心沥血,更何况普通人呢?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每旦日出( ) (2)即书投囊中( )(3)见所书多,辄曰( ) (4)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能苦吟疾书。

(2)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3.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即。

4.李贺后来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成名给你的启发是什么?(二)晋人好利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 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

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同“值”。

⑤哂(shěn):讥笑。

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

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阅读指津】好利是人类普遍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还不如文中的晋人。

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为卑劣的品行—虚伪!作者借晋人之语,一方面批判了社会中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好利者”,另一方面也揭露了那些以“坦荡”为名,实则行“好利”之事的小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攫已,即去.( ) (2)市伯随而索.其直( )(3)尔幸予.我( ) (4)岂不又贤于.彼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三)给猫取名齐奄①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

请更名‘龙猫’。

”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②龙乎?不如名曰‘云猫’。

”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风猫’。

”又客说之曰:“大风飚③起,维屏以墙④,斯足蔽矣。

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⑤,斯墙圮⑥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⑦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⑧自失本真哉!”(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注释】①齐奄:人名。

②尚于:超过。

③飚(biāo):巨风。

④维屏以墙:只要立一面墙;维,同“唯”;下句中二“维”字均为无实义的发语词。

⑤穴之:打洞。

⑥圮(pǐ):毁坏。

⑦东里丈人: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丈人,老人家。

⑧胡为:为何。

【阅读指津】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一生孜孜于理学。

“存守本体,随事躬行”是他的言行准则。

猫就是猫,不会因外表的改变而改变它的本性。

虎不如龙,龙不如云,云不如风……人们根据事物的相克来给猫命名,却忘了猫的本性,实在可笑!如果以虚为实,把幻想当现实,在臆想中折腾,就不是什么好兆头。

如何在众说纷纭中认清事物本质,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像东里丈人那样冷眼看世界,才会有正确的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 ) (2)虎诚.猛。

不如龙之神也( )(3)龙固.神于虎也( ) (4)东里丈人嗤.之曰(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2)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3.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四)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

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

”积薪暗记。

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唐国史补》) 【注释】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逆旅:旅店。

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

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阅读指津】王积薪闻棋这个故事说明了艺无止境、“学”亦无止境的道理。

强中更有强中手,有一点本领不要骄傲自满,学习提高是无止境的。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自谓宿于逆旅..( ) (2)既.灭烛( )(3)尔.败矣( ) (4)意思皆所不及.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2)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3.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4.选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从王积薪最初“自谓天下无敌”,到自叹棋艺不及媪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五)答李几仲书①(节选)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

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李几仲的信(摘录)。

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

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

④中朝:朝廷中。

【阅读指津】《答李几仲书》是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写给李几仲的一封劝勉信。

该信赞扬中有劝勉,劝他不要自负,不要怨天尤人;勉励他要勤奋学习,超越前人。

文章措辞得体,语气委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以就.晚成之器( ) (2)皆.在中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难生于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

(2)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3.通读全文思考:“学问琢磨”是指;“晚成之器”即成语。

(六)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许衡①字仲平,怀②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

”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③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④家见《书》⑤疏义⑥,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⑦,始得《易》⑧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⑨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

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怀州。

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更:换。

④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⑤《书》:也叫《尚书》《书经》。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

相传是孔子编选而成。

⑥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⑦徂徕(c ú lái)山:山东泰安境内。

⑧《易》:《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

以阴阳符号的不同排列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⑨揆(ku í):揣度。

【阅读指津】许衡这种高尚的品德与他长期认真读书是分不开的。

后来,许衡通过刻苦学习,成为元初著名的理学家。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他制定了一系列朝仪官制,对蒙古族和汉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成为鲁斋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1.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1)幼有异.质( )(2)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3)身体而力践.之( )(4)吾心独.无主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2)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3.从选文来看,许衡的什么精神令人感动?(七)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②典史③。

龙阳濒洞庭④,岁根水患,道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⑧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⑪十四年诏有司⑫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夔( 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道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登闻鼓: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免。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⑪万历:明神宗年号。

⑫有司:官吏。

【阅读指津】从文章的事例看,青文胜是一个爱国爱民,关心百姓疾苦,舍己为人,有着强烈责任心的有志之士。

同海瑞一样,为社稷敢于抛弃前途,而青文胜更是献出生命。

他的精神永垂不朽!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仕.为龙阳典史( ) (2)岁罹.水患( )(3)为.民请命( ) (4)悯.其为民杀身( )2.选择题。

(1)“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 登上D.责骂(2)“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 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

4.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八)衙役夫妇救犯人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①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