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

合集下载

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康复的护理体会

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康复的护理体会

脊髓损伤(spinalsordinjury,SCI)通过损伤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或损害其神经通路,引起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致使尿潴留或排尿困难。

传统的治疗方法靠导尿管排尿。

长期使用导尿管不利于膀胱功能恢复,甚至加速膀胱纤维化进程[1]。

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泌尿系感染、结石和肾功能衰竭。

据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12~15年随访的报道,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43%~75%)[2,3]。

尽快拔除导尿管,利用生理尿路排尿,避免并发症是SCI膀胱恢复的最终目的。

本文总结了1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加强尿路管理,尽早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自行解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10月~2005年5月,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脊髓损伤患者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33~58岁。

包括颈椎损伤4例,胸椎损伤5例,腰椎损伤6例;其中四肢瘫3例,下肢瘫8例,不全瘫4例。

手术治疗12例,其中2例合并颅脑外伤,行开颅术;牵引治疗3例,2例颅骨牵引,1例颈颌牵引。

1.2方法损伤一周内尿管持续开放引流,一周后夹管,4~5h放尿一次,定时放尿期间训练皮肤―膀胱反射,刺激患者大腿内侧后放尿,夹管训练2~3周后,检查膀胱功能。

方法①肛门收缩反应,即牵拉气囊导尿管时,已伸入肛门戴手套的手指能感应到肛门收缩;或刺激肛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肛门出现收缩反应;②膀胱排尿试验,60ml无菌0.9%氯化纳溶液由导尿管注入膀胱内,然后将夹住的导尿管突然放开,如果1min内排出即表示膀胱功能开始恢复,可试行拔管。

拔管后如果不能自行解尿,予CREDE氏压迫法[1]协助排尿。

手法:手掌触摸胀大的膀胱,将双手重叠放于膀胱上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手法由轻到重直到排出尿液,待尿液不再流出时,松手再毫秒加压1次,力求排尽。

此方法忌用于膀胱过度充盈,以免膀胱破裂。

2结果本组病人留置尿管为16F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时间14~36d,2周内拔管4例,3周内拔管6例,4周内拔管3例,5周内拔管2例。

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观察

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观察

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9-04-18T10:26:25.4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2期作者:于慧金[导读] 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甘肃省康复中心 737100【摘要】目的:讨论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的40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对其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

结果:40例患者经实施延伸护理后,2例患者出院后未检查维护,自主排尿后1个月,经家庭访视发现其残余尿为200ml,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再次告知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危害及其他健康教育,1周后电话信访追踪发现,患者的残余尿为50ml。

40例患者经实施延伸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为95%。

结论: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延伸护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自主神经活动的丧失,会导致其出现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障碍,最终致使患者出现尿潴留,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长期对患者进行导管留置容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是引发脊髓损伤患者出现死亡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配合治疗依从性较高,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但在出院后随着病情的减缓而淡忘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进行有效的维护,从而造成患者行为上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维护产生倦怠。

基于此,本文对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进行了探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8年5月-2019年1月,选取我院的40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2:8,平均年龄为(32.5±5.1)岁。

纳入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的患者。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意识及精神障碍患者。

1.2方法(1)膀胱自我管理指导:①饮水指导:告知患者每日的饮水量控制在2200-2500ml之间,若存在有患者的夜间摄入量少,但尿流量多的情况时,可见其饮水摄入量多控制在上午或下午。

1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1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1 2 2 2 饮食护理 当患者脊髓损伤后, . .. 因其交感神经 的功能下降 , 导致其 胃肠 的蠕动 减慢 , 消化液分泌减少 , 因而产 生食欲不振、 胃胀等现象 , 此时, 应立即静滴葡萄糖 , 必要时, 还 可 进行 胃肠 减压 , 以减 轻腹 胀 。 果 患者 的早 期 体 重下 降很 快 , 如
1224 体温调节 患者的脊髓受损后, ... 由于植物神经系统 功能的紊乱, 以致身体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失去常规的调节和 适 应 能力 , 出现 高热和 低温 。 易 当患者 出现高 热时 , 可采 取物 一般 将 8例 患者 随机 分 为2 , 照组 4例 和观 察组 4例 。 . 6 组 对 3 3 如 用 用 用 1 . 对照 组护理 方法 对 照组 患者4 例 , 0 ]女 1例 , .1 2 3 男3f , 3 年龄 理方 式为其降温 , 使用空调调 节室温 、 冰袋敷 、 酒精擦拭 、  ̄ 当患 则可 需要 2 -6 岁, 4 6 平均年龄4 .岁, 4 7 完全陛脊髓损伤患者3例, 8 不完全性 冰水 灌肠 等 ; 者 出现低温 时 , 用热水 袋保 暖 。 重要 的 水的温度 需小 于等于 5度 , 0 且用布 袋包裹 热水 袋 , 以防烫伤 。 脊髓损伤患者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例。 入院后即予留置导尿, 是 , 1 2 2 5 导 尿 护理 一 般 来说 , ... 患者 都会 经历 早 期 尿道 2 内后 定 时开放 尿管 ,h~6 h 周 4 排尿 1 , 给予膀 胱 冲洗 2 次 并 ~3 括约肌痉挛期, 此时 ,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使用 留置导管 。 一般情 次/日,~4 后拔 尿 管 , 压 排 尿 , 不成 功 , 间歇导 尿 。 3 周 挤 若 予 临 在 应 1 . 观 察组护理 方 法 观察 组患 者4例 , 8 , 1例 , 龄 况下 , 床上 多 采用 间歇 导尿 的 方式 , 进行 留置 导尿 时 , 每 .2 2 3 男2例 女 5 年 —h 之 一 以减 少 2 " 2 平均年龄4岁 , f脊髓损伤患者4例 , 3 6 岁, - - 3 完全 生 0 不完全l 生脊 4 6 开 放 一 次 导尿 管 排 尿 , 后 逐渐 延 长至 8 h 次 , 导尿管对患者尿道 的刺激 。 在进行间歇 导尿时 , 护理人员应注 髓损伤患者3 。 例 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龙良春【期刊名称】《泸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疗效。

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30例,记录患者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尿中白细胞数和清洁尿培养细菌数来评价疗效。

结果:3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后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残尿量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小、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

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Objective: Te study the role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neurogenic bladder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Methods: Integrated neurogenic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method was applied in 30 patients with bladder dysfunction, average frequency of urination, maximum amount of urination, residual urine volume、average bladder capacity,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 in urine and bacterium count of clean urine culture were record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Results:Average frequency of urin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maximum amount of urination increased, residual urine volume reduced,average bladder capacity decreased,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 in urine and bacterium count decreased after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P < 0.05).Conclusion:Comprehensive exercise can markedly improve bladder function in neurogenic bladder function.【总页数】3页(P199-201)【作者】龙良春【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3【相关文献】1.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J], 胡兆君;张婧;柴园;钟梅2.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J], 胡兆君;张婧;柴园;钟梅;;;;3.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J], 房健4.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J], 房健5.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J], 陈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工作 单位 :410011长 沙市 中南大学湘雅二 院脊柱外科 王卫 星:女,本科 ,主管护师,E—maihxiaohan5295625@sina.COITI 收稿 日期 :2009—03—05
1_3 Bors分 类 法 此 法 是 根 据 病 变 部 位 而 制 定 的分 类 方 法 。分 为 2类 :① 上 运 动 神 经 元 膀 胱 :由 于病 变 在 脊 髓 中枢 (骶 2~4)以 上 而 引 起 的 排 尿 障 碍 ;②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膀 胱 :是 圆椎 和 骶 2~4 神 经 根 或 马 尾 神 经 未 受 损 伤 ,经 盆腔 植 物 神 经 和 阴 部 神 经 的反 射 弧 完 整 ,脊 髓 排 尿 中枢 本 身 或 其 周 围 神经 (包 括 副交 感 和体 神 经 )病 变 引起 的排 尿 障 碍 ,上 述 反 射 弧 消失 或减 弱 。该 方 法 的优 点 是 通 过 确 定 病 变 在 脊髓 的 部位 ,反 映 神 经 源性 排 尿 功 能 障 碍 , 从 而 进 行 分 类 。但 在 临床 上 因神 经 损 害 程 度 、累及 神经 及其 范 围 的不 同 ,常难 以准 确 确 定 病 变 部 位 ,使 得 该 分 类 方 法 的 临 床 应 用 受 到 限 制 。 I.4 Yeongchi分类 法 此 分 类 方 法 是 近 年 提 出 的 新 的 分 类 方 法 , 是根据患者排尿时有无使尿道外 括约肌松弛的能力作为 SCI患 者 神 经 源性 膀 胱分 类 的 基点 。分 为 4类 :① 大 脑皮 层 型 …C’型 :患 者 由于有 残 存 的 大脑 脊 髓通 路 ,故 能 随 意地 控 制 尿 道 外括 约 肌 的 收 缩 与松 弛 。常见 于 不 完全 性 脊 髓损 伤 ,如半 切 综 合 症 和 中央 索 综 合 症 。在 治 疗 脊 髓 损 伤 的 同 时 ,积 极 采 取 生 物 反馈 训 练 、电 刺 激 、针 炙 或 药物 治 疗等 ,预后 较 好 ,可 恢复 正 常 的膀 胱 功 能 。②脊 髓 协 同型 “s”型 :凡 能 通过 对 耻 骨上 加压 的 Crede法 、Valsalva的 屏 气 法 、耻 骨 上 轻拍 法 等 皮肤 或 其 他 刺激 使 尿 道外 括 约 肌 开放 ;行 肛 门牵 张括 约 肌 收缩 训 练 或刺 激 敏 感点 激 发 逼 尿 肌收 缩 ;电刺 激 促 使 膀 胱 收 缩 及 生 物 反 馈 训 练 以 加 强 逼 尿 肌 与 括约 肌 的协 同等 都 属 于 此 例 。此 型 患者 在 尿 流动 力 学 检查 时 ,可 看 到 逼 尿肌 和 括 约 肌 是协 调 的 ,在 完 全 性脊 髓损 伤 中此 型 占 10%~15%。⑧ 截瘫 型 …P’型 :此 型不 具 备 c型 和 s型 的 条件 ,丧 失 了尿道 外 括 约 肌 的皮 层 和 脊 髓 协 同控 制 ,但 具 备 正 常功 能 ,可 通 过 自我 间歇 导 尿 等 方 法 使 尿 道外 括 约 肌 开放 ,多数 完 全性 截 瘫 患者 即属 此 型 。④ 四肢 瘫型“Q”型 :此型患者多不具备 c、S、P型的条件 ,无皮质控制和脊 髓 协 同 ,尿 道 外 括 约 肌 松 弛 ,不 能 通 过 随 意 的 或 会 阴 的 刺 激使 膀 胱 排 空 ,亦不 能 实施 自我导 尿 ,导 尿 仅能 由护理 人员 完成 。尽 管偶 尔 可 通过 牵 张肛 门和用 Crede法 排 空膀 胱 ,但 一 般情 况 下 均需 他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脊髓损伤后常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尿功能障碍,通过对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利于帮助建立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本文对近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阐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间隙导尿、手法功能训练、盆底肌肉锻炼和手法训练、物理疗法训练等。

当控制膀胱中枢或周围神经受损时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排尿障碍、尿潴留、尿路感染。

脊髓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要保证。

本文就SCI 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康复护理原则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护理原则主要有: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使膀胱具有括约肌的控尿能力;使膀胱具有适当的排空能力;尽量不使用留置尿管[3]。

2 康复护理的方法2.1 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将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在膀胱而进行持续引流尿液的一种方法称为留置尿管导尿法。

该方法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对于留置尿管的初期,传统的留置尿管护理方法是:留置初期持续引流开放尿管引流尿液,防止尿潴留致膀胱壁纤维受损,1~2周后定时将尿管夹闭,定时开放尿管,每3~4小时一次,保持膀胱一定的容量,防止膀胱挛缩,视情况更换尿管[4]。

单小虹等[5]提出留置尿管期间次日即夹闭尿管,定时开放引流尿液,有静脉输液者每2小时开放引流尿液1次,无静脉输液者4 h开放引流尿液1次,2周后拔除尿管。

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应用膀胱管理方案的护理价值。

方法:本次纳入研究对象共计40例,均选自于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因脊髓损伤在我院进行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在对照组中纳入20例,开展常规管理方案,在观察组同样纳入20例,开展膀胱管理方案,观察各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估患者的负面情绪。

结果:组间对比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各项指标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负面情绪,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中,采取膀胱护理管理方案,可以促进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改善其负面心态。

【关键词】膀胱管理方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膀胱功能;负面情绪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症,常合并多种并发症,而神经源性膀胱就是其中的一种,且相对严重,导致患者出现尿潴留、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1]。

目前,针对于该类患者,临床主要采用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但是长期的临床经验表明[2],常规康复护理的作用并不理想。

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选择我院就诊的40例患者开展研究,以效果对比的方式确认膀胱管理方案的临床价值,并整理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对象共计40例,均选自于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因脊髓损伤在我院进行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在对照组中纳入20例,在观察组同样纳入20例。

组间一般资料内容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7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49.37±5.21)岁;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9.50±4.97)岁。

浅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

浅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

浅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作者:何琼芳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19期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索有效康复护理模式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是选取脊髓损伤患者1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84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间歇性清洁导尿等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等综合康复护理。

在护理8周后对两组效果分别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日排尿频次、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均优于观察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得到的结论是,综合康复护理的运用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关键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综合康复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间歇性清洁引言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以下简称SCI)的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由于神经环路的损伤,会出现逼尿肌无力、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等各类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的SCI产生的排尿功能障碍类型也各不相同,但普遍会引起膀胱排空障碍,造成膀胱长时间充盈膨胀、黏膜充血、水肿等,严重者还可能产生肾积水、肾结石或尿路感染,有的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当患者度过SCI危险期后,如何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优化排尿功能和膀胱储尿功能,是关系到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问题。

临床上康复护理主要是通过规范、系统、周全、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保护肾脏并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SCI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度过脊髓休克期、心肾功能正常,符合神经性膀胱的诊断标准,在院康复住院时间在8周以上。

排除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双肾及输尿管结石、心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

入选的患者中有98例男患者、70例女患者,年龄介于22至58岁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
目的讨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的临床管理方法,包括心理干预,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的测定,制定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计划以及膀胱功能训练计划,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18例患者经过制定有效的临床护理管理,膀胱功能恢复明显。

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通过规范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指数得到了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护理管理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患者可表现为排尿和/或储尿功能障碍。

给患者的生活的心理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脊髓损伤的患者的逐年增长,而且患者的年龄相对年轻化,对疾病康复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那么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正确的早期的临床管理就越来越重要。

现将我科室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为34.5岁,胸腰椎损伤为8例,马尾神经损伤为10例,均为意识清楚患者,能够配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没有泌尿系疾病,尿常规正常,B超显示膀胱内残余尿量大于200ml。

2 护理管理
2.1心理干预神经源性膀胱的的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往往觉得难于启齿,此时护士的鼓励和安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原因和我们要为患者所制定的管理方案,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愈后还是很乐观的,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参与,进行自我管理。

2.2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通过测定,初步评估患者储尿期与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功能和膀胱感觉功能,了解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以及膀胱内压力的变化,安全容量的信息情况,以便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和指导。

2.3制定饮水计划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的情况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水计划,患者的液体量小于500ml/d,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d左右,6:00~20:00平均分布。

饮水时间可以与三餐同时,饮水400~500ml/次包括所有的汤、粥、果汁等,上午10:00,下午15:00可以饮水200ml左右。

三餐饮食不宜过咸,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强的饮品。

每晚20:00以后原则上不喝水。

导尿时间一般安排在饮水后3~4h,当导尿量少于200ml不限水量。

如患者为青少年
或心肺功能较差者,饮水量可适当的减少。

2.4间歇性导尿计划根据患者的膀胱容量情况,残余尿量的情况,制定导尿的时间。

首次进行操作时可有责任护士进行,再次进行操作时由护士进行床旁指导,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患者可取仰卧、侧卧位、半坐卧位。

选用12~16号一次性无菌尿管,常规进行手消毒,按导尿操作常规进行导尿,尽量选择小号的导尿管进行间歇性导尿,以减少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如患者的尿液浑浊或有絮状物时,应选用大一号的尿管,以便彻底引流尿液,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几率。

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向患者讲解手卫生及皮肤消毒的重要性,观察患者在导尿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血尿、下腹痛、有烧灼感等不适,及时处理。

间隔时间:根据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评估,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一般导尿不超过6次,每4~6h 1次,随残余尿量减少可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

当残余尿大于300ml导尿6次/d,大于200ml导尿4次/d,小于200ml导尿2~3次/d,100ml导尿1次/d,当残余尿小于100ml,可停止间歇导尿。

2.5膀胱功能训练①根据患者的排尿习惯,定时安排患者如厕,训练患者的排尿意识;②根据脊髓损伤平面的不同,在导尿前30min通过寻找扳机点,如刺激会阴区、手指牵张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轻叩大腿内侧上1/3或耻骨上区诱发反射性排尿的冲动;③代偿性排尿训练,对于膀胱顺应性较好的患者可Grede 按压法,在脐下3cm处深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同时嘱患者屏气以增加腹压,帮助排尿;④盆底肌的训练,指导患者有意识的反复进行盆底肌的收缩锻炼,增强患者盆底肌肉的力量,增加控制排尿的能力。

2.6物理疗法中医穴位针灸30min,1次/d配合下肢肌肉的力量训练,30min/次,2次/d,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3 效果评价
18例患者均经过5~8w的治疗后,再次评估,患者或家属能够掌握间歇性导尿的操作方法,膀胱储尿和/或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残余尿量减少,患者无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4 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神经系统受损而导致患者排尿系统障碍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及对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自信度。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水计划,实施间歇性导尿,训练膀胱功能的定时充盈及排空,促进患者膀胱容量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的机会。

所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收到良好的恢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指数,提升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家庭和社会,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励建安,徐光旭.实用脊髓损伤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291-198.
[2]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30-238.
[3]李世平.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6):18-20.
[4]吴文娜,欧志梅,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理论与实践,2014,11(4):150-151.
[5]马泽萍,巫惠珍,王友梅.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14,2(28):454-455.
[6]周波,张威,李璇.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4(29):133-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