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视觉实验综述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颜色视觉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颜色视觉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颜色视觉实验报告报告:普通心理学颜色视觉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颜色视觉在普通心理学中的作用,探讨颜色视觉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颜色视觉与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相结合,以探索颜色视觉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法用于收集志愿者的颜色视觉知识和态度,实验法用于验证颜色视觉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的颜色视觉材料为常见的颜色样本,如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并使用计算机程序对颜色样本进行量化处理,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步骤:1. 招募志愿者:在本实验室范围内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并进行初步筛选,确保志愿者符合实验要求。

2. 颜色视觉问卷调查:对志愿者进行颜色视觉问卷调查,包括颜色认知、颜色偏好、颜色情绪等方面的内容,以收集志愿者的颜色视觉知识和态度。

3. 实验操作:将志愿者分为颜色认知组和颜色情绪组,分别进行颜色认知和颜色情绪实验。

颜色认知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对颜色样本进行量化处理,并比较不同颜色样本的认知表现。

颜色情绪实验通过问卷调查法测量志愿者对不同颜色样本的情绪反应。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志愿者的颜色视觉问卷调查结果和实验操作结果进行分析,探究颜色视觉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颜色视觉与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对志愿者的颜色视觉问卷调查和实验操作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颜色视觉在认知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志愿者对不同颜色样本的认知表现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红色样本的认知表现最为突出。

志愿者对不同颜色样本的情绪反应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黄色样本的情绪反应最为积极。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探究了颜色视觉在普通心理学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了颜色视觉与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颜色视觉在认知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

(优选)实验心理学视觉与听觉

(优选)实验心理学视觉与听觉

1、觉察(detection)
觉察:不要求区分物体各部分的细节,只要求 发现对象的存在。
①在暗背景上觉察明亮的物体主要决定于物体的亮 度,而不完全决定于物体的大小。 ②人们觉察明亮背景上的暗物体的能力很强,这种 觉察主要取决于视网膜上刺激物的投影与其周围的 亮度差别。
2、定位、解像与识别
定位(localigation)是觉察两根线是否连续或 彼此有些错位的能力。
3种特性:
1、颜色的明度与其物理刺激光波强度相对应。
2、颜色的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波长相对应。
色调(或色别)(hue)是由物体表面反射的光 线中什么波长占优势所决定的。
解像(resolution)是知觉某一模式(a pattern) 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识别(recognition):认知不仅包括明度辨别还 包括解象力及定位能力,可看作测量视敏度的 综合步骤。视力表就是一种识别任务。
3、影响因素
照度水平、刺激物大小、刺激物与背 景亮度的对比。
三、时间辨别
在某种条件下,闪烁的灯光可能会被知觉 为连续的。许多普通的光源(荧光灯、电 影)似乎都给出了稳定的照明,但事实上 它们的光线是断续的。
二、空间辨别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即视锐度(visual acuity) 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以及辨别物体细节 的准确性。
视角(visual angle)离眼睛一定距离的物 体的大小与眼睛形成的张角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an S
2 2D
(S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视角是按几何学的规律变化,即随物体距离的 远近而按比例地缩小和增大。
临界闪光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或临 界融合频率(flicker fusion frequency):物理上 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与稳定之间 时的频率,简写为CFF。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打印的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打印的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系《实验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2年5月26日星期六姓名:郭欣桐班级:心理学1001班学号:1090080122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摘要:两个实验分别用于测量视觉简单、选择的反应时。

目的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视觉(光)简单反应时的测量方法;了解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区别,以及了解选择反应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三个实验均通过计算机呈现视觉材料,要求被试根据给与的刺激按键,以测定视觉反应时。

被试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学生,男女比例为1:1,得到的结果是性别差异,左右手差异,个体差异对视觉反应时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视觉,反应时一引言:在许多情况下,系统呈现一个刺激,要求操作者根据信息的操作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

一般将外界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又称A反应时。

是指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立即做出固定反应的时间。

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做出反应,中间没有其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

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简单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希施(A Hirsh)在1861—1865年间利用计时器,测量视听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值光为180ms,声为140ms,触觉为140ms。

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

指的是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一个随机呈现的刺激要求被试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研究表明,人类在对特定的刺激做出特定的动作或反应前,在大脑内有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又称心理潜伏期。

在复杂任务中心里潜伏期可划分为:(1)刺激识别阶段;(2)选择反应阶段;(3)反应组织阶段和反应执行阶段。

选择反应时的研究对理解人类对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个体的选择反应时和反应过程的分析,推测其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

视觉辨别反应实验报告

视觉辨别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视觉辨别反应实验是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对刺激的反应特征,以及认知能力。

通过该实验,研究者可以了解人类视觉加工过程,为视觉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类型刺激的反应特征;2. 了解视觉加工过程中的认知能力;3. 为视觉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计算机、投影仪、反应时测量装置;2. 实验刺激:不同形状、颜色、大小和方向的几何图形;3. 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在视觉刺激呈现后,对特定刺激进行辨别反应。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2(刺激类型:形状、颜色)× 2(刺激难度:易、难)的混合实验设计;2. 实验步骤:(1)被试准备:招募30名年龄在18-25岁、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被试;(2)实验流程:被试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3)刺激呈现:通过投影仪将刺激呈现于屏幕上,刺激呈现时间为500ms;(4)反应任务:被试在刺激呈现后,对特定刺激进行辨别反应,如形状辨别、颜色辨别等;(5)反应时测量: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五、实验结果1. 不同刺激类型对反应时的影响:形状辨别反应时显著短于颜色辨别反应时(p<0.05);2. 不同刺激难度对反应时的影响:易难度刺激反应时显著短于难难度刺激反应时(p<0.05);3. 不同刺激类型和难度的交互作用:形状易难度刺激反应时显著短于其他类型和难度的刺激反应时(p<0.05)。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类型刺激的反应特征存在差异,其中形状辨别反应时最快,颜色辨别反应时最慢;2. 实验结果还表明,刺激难度对反应时有一定影响,易难度刺激反应时显著短于难难度刺激反应时;3. 实验结果支持了视觉加工过程中认知能力的研究,为视觉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视觉辨别反应实验,探究了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类型刺激的反应特征,以及认知能力。

视觉心理学文献综述

视觉心理学文献综述

视觉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综述前言心理学家卡夫卡于1925年曾为心理学下过一个定义:心理学是探讨生物和外界环境接触时产生相应“行为”的科学。

而“行为”则包含两种意义:一是具象可观的反应,如说话、动作或可以量测之生理变化;二是抽象不可观的反应,如人内在的动机、情绪、思考、知觉等等。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可说是内外兼具,涵盖了人类所有可观、不可观的心理活动历程与表现,因此它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心智历程,经过缜密观察与测量而建立的科学。

由卡夫卡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视觉心理学,他是探讨生物和外界环境接触时由视觉及相关行为产生的相应“知觉”反应的科学。

视觉心理学是一个细化的分类,它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有外在向内在的过程。

这一过程比较复杂,二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视觉心理学的特性主要包括:固有优越性、聚焦区域、尺寸大小、距离远近、运动模糊、运动视差和磁滞现象等七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固有优越性、聚焦区域、运动视差磁滞现象这四个方面来综述国内外基于视觉心理学的交通安全研究。

1.固有优越性固有优越性是指某些类型的物体具有“天生的”相对重要性。

视觉最先选取的东西往往是环境中最为突出的东西,由于有机体的需要是由眼睛调节的,对于一种运动的,即使是很微弱的,离注意中心点很远的,都会使生物以闪电般的速度对其做出反应。

当某种东西出现或消失,或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或形状、大小、色彩、亮度、材质等发生变化时,人们都会依据这个原理选择进入视线的物体:朱红丽在《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中提出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进入视野;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物体更容易让人发现;明亮的色彩比昏暗的色彩更容易进入人的视线;陌生新奇的事物比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具有光亮材质的物体比粗糙的物体更容易进入人的视线;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远比杂乱无章的感觉更让人舒适。

栗海翔在《驾驶人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探讨》中提出驾驶人的颜色视觉特性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现象。

实验心理学第05章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实验心理学第05章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深红及带紫味的红给人 感觉是庄严、稳重、而又热情的 色彩、常见于欢迎贵宾的场合。 含白的高明度粉红色,则有柔美、 甜蜜、梦幻、愉快、幸福、温雅 的感觉,几乎成为女性的专用色 彩。
橙色
橙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 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 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 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 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 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 福,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 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含灰的橙成咖啡色,含白的橙 成浅橙色,俗称血牙色,与橙 色本身都是装中常用的甜美色 彩也是众多消费者特别是女妇, 儿童,青年喜爱的服装色彩。
体现轻量感 的香水瓶
体现重量 感的相机
另外,色彩的轻重感还会受 到色彩样态的影响。有光泽、质 感细密、坚硬的表面色样态给人 以稍重的感觉,而无光泽、质感 粗松、柔软的表面色样态给人以 稍轻的感觉。例如,在工业生产 中,高大的重型机器下部多采用 深色,上部多采用亮色,可给人 以稳定安全感,否则会使人感到 有倒下来的危险。
属性
明度 亮度
色调
明调 中间调 暗调 极高调 高调 低调 极低调
颜色
含白成分 平均明度及面积 含黑成分 白-淡灰 白-中灰 中-灰黑 黑加少量白
心理效应
透明、鲜艳、悦目、爽朗 呆板、无情感、机械 阴沉、寂寞、悲伤、刺激 纯洁、优美、细腻、微妙 愉快、喜剧、清高 忧郁、肃穆、安全、黄昏 夜晚、神秘、阴险、超越
10、明朗与阴郁感
色彩与人类的个性一样,具有 明朗与阴郁的分别,可以用来表达 人的感情,其主要以明度作用为主, 同时也与纯度因素有关。 明朗的色彩必然是明度高,明度对 比较强的色彩,以及纯度偏纯且色 性偏暖的色彩。
阴郁的色彩则是明度低,明 度对比较弱的色彩,以及纯度偏低 且色性偏冷的色彩。

视觉错觉实验报告分析(3篇)

视觉错觉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感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对物体或场景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视觉错觉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探究视觉错觉的产生机制,本研究设计了一项视觉错觉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究视觉错觉现象在实验条件下的表现。

2. 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可能原因。

3. 为视觉错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准备一系列具有视觉错觉效果的图片,如卡尼莎三角、Z形错觉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视觉检查,确保其视力正常。

(2)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分别观看不同的视觉错觉图片。

(3)观察志愿者在观看图片时的反应,记录其感知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4)对两组志愿者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观察结果:两组志愿者在观看视觉错觉图片时,均出现了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例如,在观看卡尼莎三角时,部分志愿者认为三角形的两边等长,而实际上两边不等长;在观看Z形错觉时,部分志愿者认为Z形是直的,而实际上Z形是弯曲的。

2. 数据分析:对两组志愿者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志愿者在视觉错觉现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五、实验分析1. 视觉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1)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对光线的敏感度不同,导致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偏差。

(2)大脑皮层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受到经验、记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物体或场景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

(3)外界环境因素,如光线、颜色等,也可能导致视觉错觉现象的出现。

2. 视觉错觉现象的应用(1)在艺术创作中,视觉错觉现象可以用来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如莫奈的印象派画作。

(2)在广告设计中,视觉错觉现象可以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广告效果。

(3)在建筑领域,视觉错觉现象可以用来优化建筑物的外观,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心理学中的视觉研究进展

心理学中的视觉研究进展

心理学中的视觉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还能反映我们的情绪状态、认知水平和行为倾向,因此对视觉的研究有着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近年来视觉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I. 脑功能与视觉知觉人类的视觉能力是由大脑中众多区域相互协作而产生的,这种协作机制被称作“网络”。

网络中的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视觉功能,它们相互连通,共同构成了人类视觉系统。

因此研究大脑的视觉功能成为了现今许多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方向。

最近一项关于脑功能与视觉知觉的研究表明,我们对物体外轮廓的感知是由一个称为“IPL(下顶颞回)”的区域掌控的。

IPL的活动程度会影响人们对于物体的形状和轮廓的判断。

这项研究结果深化了对于脑功能和视觉知觉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区域(PFC)是视觉深度感知和决策的重要区域。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太空中展示了不同深度的物体,发现PFC活动的强度与深度的视觉感知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II. 注意力与情感视角除了脑功能外,注意力和情感视角对于视觉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

注意力是指人们针对某个目标的关注程度,情感视角则是指人们倾向于对周围事物产生某种情绪反应。

在注意力方面,有一项研究发现,人类会对在他们视线前经常出现的物品失去兴趣,称之为“看烦”。

看烦被证明与视觉皮层和背侧前额皮层的活动水平息息相关。

同样地,在情感视角方面,我们发现一些情绪状态如焦虑、愤怒、忧郁等会影响人们对于物体形状和空间感知的判断。

这些发现提醒我们不能将注意力和情感视角视为全局性的作用,而需将视觉研究双向地研究。

III. 认知与行为视觉认知的研究是另一个重要的方向,认知研究包括人们处理物体、人脸、语言和其他表征的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例如,人们已经发现由脉动灯光构成的图案可以非常精确地模仿多种动物的行动模式,进而探讨了视觉认知在生命起源上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离
研究举例
电子显示器设计中屏幕背景亮度与对比度对视觉作业绩效的影响
三种背景光强:20cd/m2, 30cd/m2, 40cd/m2;
七种对比度:3:1, 5:1, 7:1, 9:1, 11:1, 13:1, 15:1。
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搜寻 由26个字母随机组合的字符 中的特定字母
并要求被试在实验后对各种 变量条件的字符显示质量作 出主观评价。
光强度(I):光源在给定的方向上, 在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
光照度(E):光源照射到单位面积 上的光通量
光亮度(L):指一个发光表面的明 亮程度,也即从一个表面反射出来的 光亮
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 各个方向发出的光能量
C:光源的烛光数 L:亮度 R:反射系数 E:照度 D:光源到屏幕的
测定方法
变化标准光源的距离(r1),使之与未知光源做视觉匹配,在眼睛 觉得视野两侧的亮度看来相等时即停止移动。根据照度第一定律: 照度是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同被照射面到光源的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 E1=I1/r12 , E2=I2/r22 ;根据视觉匹配: E1 = E2 即: I1 / r12 = I2/r22
4.光亮度(L):指一个发光表面的明亮程度,也即从一 个表面反射出来的光亮。亮度与照度的关系为:L=ρ•E(L 为亮度,ρ为反射系数,E为照度) 单位:尼特,是指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光均匀分布在 1米2表面上产生的明亮程度。 反射系数(ρ):指某表面反射的流明数与入射到该表 面的流明数之比。公式为:ρ=某表面的反射的流明数/ 入射到某表面的流明数
视神经通路与大脑
三处重要的信息加工站:上丘、外侧膝状体体和视皮层。
思考:导致失明的原因有哪些?
视觉恢复技术
用微型芯片代替失效的视杆和视锥细胞的功能,通过电刺 激模式实现视觉信息的传输。Liu Weitai(2001)研制出一种 多单元人造视网膜芯片集(MARC)。还可以用微型摄像机从 环境中捕捉图像信息。试验结果表明,病人采用该系统后 可辨别一些简单的图像和形状。
结果:背景亮度不同,最对比度绩效随屏 幕背景亮度增大而降低。
测量工具——光度计
测量发光强度、光通量、照度、与亮度的仪器通称为光 度计。
基本装置:一切光度计都利用人的视觉或光电管来比较 一个已知的“标准光源”和“未知的待测光源”。图中 S度1为为标I2,准在光S源1和,其S2发之光间强有度一为视I屏1,,待r1测和光r2分源别为为S2,标其准发光光源强和 未知光源距视屏的距离。
2.光强度(I):光源在给定的方向上,在单位立体角中 发射的光通量。 单位:坎德拉(cd),指燃烧某种特定规格的蜡烛(黑 体)后产生的光强度。 1坎德拉表示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出1流明的光通亮。
单色光的度量:SIE单位制(国际单位制)
3.光照度(E):光源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计算公式为:E=∮/A (∮为光通量,A是表面积)。 单位:勒克司(lx),表示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 米2 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照。
城市色调
颜色混合的方法
色光混合(加法原则) 颜料混合(减法原则)
色光混合
波长决定色调, 但每一种色调并不只和一定的波 长有联系。
520nm产生绿色,510和530nm光线的混合也可得到绿 色。而且绿色还可以从其他大量的混合光线中得到。
色光混合
色光混合的三原色:红、绿、蓝
红色+绿色=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 蓝色+绿色=青色 红色+蓝色+绿色=白色
根据成分:
单色光,由单一波长组成的 光;
复合光,由两种以上波长组 成的光波组成的光。
单色光的获得途径
三棱镜分解(分离,选其一); 滤光片过滤(玻璃片或塑料片,吸收一部
分,透过一部分); 单色仪;应用有色表面的反射。
单色光的度量:SIE单位制(国际单位制)
1.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各个方向发出的光 能量。 单位:流明(lm),光强度为1烛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 体角度发射的光通量。
若标准光的强度不变,标准光与视屏的距离固定不变,I1 / r12=K (常数),则 I2 = K r22 , 这样就可计算出待测光源的强度。
1.2 视觉系统
眼睛的结构
角膜、房水、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网膜上视椎细 胞与视杆细胞有不同特点和功能。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性比视锥 细胞强约500倍;但视锥细胞有分辨颜色的特性,而视杆细胞没 有。
色调:由物体表面反射的光 线中什么波长占优势所决定。
饱和度:指同一种色调的两 种颜色,哪种含颜色较多或 较少,它决定于物体所发射 出来的光线中规定其色调的 波长占多少优势。
光源的喜爱指数
什么样的色光照什么样的物体时可以获得 最佳视觉心理效果。
如,生活、学校、办公照明,柔白荧光灯,视 觉效果最好
1.3 几种重要的视觉实验研究
颜色混合 暗适应 视敏度 视觉后像
1.3.1 颜色混合
实际用途:印染、印刷业、纺织业——色 度的选择;交通运输业——各种信号灯; 钢铁冶炼的程度与特定的颜色相对应;电 影、彩电的颜色配制。
颜色特性
三种特性共同决定颜色感 觉
明度:指明亮程度 (brightness),与光强度和 反射系数成正比关系。
补色:两光相混成白色的光,为互补 色。
无所谓是否基色。
色光混合的特点
相混合的各色光的能量值的相加等于被混 合色光能量的值,由于被混合的色光的能 量增加,因而其明度是增加的。
色光混合
色光混合定律
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 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 若 A+B=白或灰 则 A、B互补。 两种颜色成为互补色的条件是:两者波长的差别都要足够大。
第五章 感觉实验——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系统 主要的视觉实验研究
1.1 视觉的适宜刺激
可见光谱
光与视觉:能引起视觉刺激的电磁波,就是光。 可见光的波长大约为380 – 760纳米。 只占整 个电磁波范围的1/70。
光的种类
根据来源
自然光,如日光及日光的反 射光;
人造光,灯光,烛光等由人 造光源产生的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