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知识讲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好的爱情”,所选的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对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的追求。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真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同时也能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爱情这个主题也缺乏成熟的思考。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舒婷及其创作风格。
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把握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实际,对爱情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情感。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橡树与情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深沉的爱情之情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这首诗歌,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920年,曾经历过动荡的社会时期,对爱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1.2 诗歌背景:《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40年代的诗歌作品,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社会风气压抑,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更加强烈。
1.3 背景影响:诗歌中的橡树象征坚强和执着,与作者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期待和执着相呼应,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二、情感表达2.1 爱情之苦:诗歌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同时也揭示了爱情之苦,橡树的形象象征了爱情中的坚韧和忍耐。
2.2 爱情之痛:诗歌中的橡树在风雨中挺立不倒,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忍耐和坚强,同时也揭示了爱情中的痛苦和挣扎。
2.3 爱情之美:尽管爱情充满了磨难和挑战,但作者依然对爱情怀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橡树的形象象征了爱情中的美好和坚定。
三、意义解读3.1 爱情的坚守:诗歌中的橡树象征了爱情中的坚守和忍耐,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
3.2 爱情的忍耐:橡树在风雨中挺立不倒,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忍耐和坚强,同时也揭示了爱情中的痛苦和挣扎。
3.3 爱情的美好:尽管爱情充满了磨难和挑战,但作者依然对爱情怀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橡树的形象象征了爱情中的美好和坚定。
四、艺术表现4.1 比喻手法:诗歌中采用了橡树与情人的对话形式,通过橡树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感悟和思考。
4.2 意象描绘:诗歌中描绘了橡树在风雨中挺立不倒的形象,通过对橡树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
4.3 情感抒发:诗歌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通过橡树的形象来抒发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五、现实意义5.1 爱情观念:《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对当代人们的爱情观念和态度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所涉及的教材为《致橡树》这首诗歌。
该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c.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
b.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坚持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a. 匡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橡树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思量和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阅读《致橡树》这首诗歌,让他们先自己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
3. 教学展开(30分钟)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行数、节奏等特点,匡助他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同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如比喻、拟人、压韵等,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运用和美学价值。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橡树象征坚持和执着,树叶象征爱情的痕迹等。
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通过提问和讨论,匡助学生思量诗歌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类之间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橡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致橡树》的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诗歌背景1.1 诗歌创作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
《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
1.2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致橡树》以橡树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顽强不拔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结构和形式2.1 诗歌结构《致橡树》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四句。
2.2 诗歌表达手法诗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橡树比作爱情,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2.3 诗歌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优美,通过压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三、诗歌内涵解读3.1 橡树的象征意义橡树象征坚毅、执着和忍耐力,代表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3.2 橡树与爱情的比喻作者将橡树与爱情进行比喻,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爱情的夸姣憧憬和执着追求。
3.3 爱情的力量和意义诗歌中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爱情可以使人变得坚毅、勇敢,有了爱情的支持,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挫折。
四、诗歌语言特点4.1 比喻和修辞手法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橡树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4.2 诗歌的抒情与感染力诗歌通过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4.3 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诗歌的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通过少量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五、诗歌的意义与启示5.1 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启示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坚持和努力,不轻易抛却。
5.2 爱情的力量和夸姣诗歌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夸姣,使人们相信爱情可以赋予人们力量和勇气,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致橡树课文讲解

致橡树课文讲解一、诗歌背景。
二、诗歌内容解读。
1. 第一节。
-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里诗人首先表明态度,她否定了那种依附男性的爱情模式。
凌霄花是一种攀援植物,它需要借助其他植物的枝干才能向上生长并展示自己。
诗人将这种攀援的凌霄花比作在爱情中依附男性、靠男性的地位来显示自己荣耀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这种不平等爱情关系的不屑。
-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痴情的鸟儿在绿荫中重复单调的歌声,这象征着在爱情中只知道盲目奉献、失去自我的女性形象。
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一方对另一方无原则的痴迷和奉献,而应该是双方平等的互动。
-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泉源为橡树提供清凉慰藉,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其威仪,这都是一种不平等的给予关系。
在传统的爱情观念里,女性往往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默默为男性奉献,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而诗人认为这种爱情不是她所追求的。
2. 第二节。
-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进一步强调前面所列举的种种关系都不足以表达真正的爱情。
无论是像日光给予温暖,还是像春雨给予滋润,这些单方面的付出关系都不是理想的爱情状态。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这是全诗的核心表达。
木棉是一种独立的树,它和橡树一样有着自己的躯干和力量。
诗人强调自己要以和橡树平等的“树”的形象站在一起,象征着在爱情中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各自有着自己的人格、价值和尊严。
3. 第三节。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根在地下紧握,象征着爱情双方心灵深处的紧密相连;叶相触在云里,表现出双方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
他们虽然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每一阵风过互相致意,这种交流是独特而私密的,不需要他人理解,体现了一种基于平等、独立之上的亲密关系。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中国著名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橡树与爱情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本文将从诗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一、主题分析:1.1 《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与坚守。
1.2 诗人通过橡树与爱情的对话,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1.3 诗中透露出一种对爱情的无怨无悔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珍视和珍惜。
二、结构分析:2.1 《致橡树》共有五个六言句组成,每句都以“我爱你”开头。
2.2 诗歌结构简洁明了,表达直接,具有一定的韵律美感。
2.3 通过“我爱你”这一重复句式,强调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
三、语言特点分析:3.1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
3.2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3.3 诗中的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四、意境描绘:4.1 诗中通过橡树与爱情的对话,营造出一种深情厚意的氛围。
4.2 橡树作为坚强的象征,与爱情的柔情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坚定和温柔并存的美感。
4.3 诗歌中的意境描绘细腻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五、情感表达:5.1 《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
5.2 诗中透露出一种深情厚意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珍视和怀念。
5.3 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作者传递了一种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结语:通过对《致橡树》的分析,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希望读者通过这篇说课稿,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愿我们都能像橡树一样,坚守自己的爱情,不忘初心,矢志不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
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说学生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对诗歌有了一定感性积累。
职高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
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以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爱情、人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个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
知识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知识点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
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
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
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3、重难点讨论分析
(1)由浅入深,逐步推导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里,舒婷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凝聚成意象,用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
理解了这首诗的意象我们也就领悟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爱情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诗人所否定的几种爱情。
为此,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
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表格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
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2)置身角色,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
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女性的阴柔之美
4、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1)对比阅读: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示从整体感悟和找寻意象入手,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
得出:舒婷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独立、平等、自由又忠贞不渝;裴多菲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地位上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依附男性。
通过比较,学生深刻理解了舒婷作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的爱情观,比较中也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爱情观。
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爱情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
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
5、布置作业:让学生以“早恋”为话题写篇作文。
九、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附板书:
致橡树
象征
像凌霄花一方攀附的爱情
不平等的爱情像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险峰
像一味奉献的爱情
日光春雨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伟大的爱情
分担共享,分离相依同甘共苦,独立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