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月大师》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月大师老舍小时候,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
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
我说“偶然的”,是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
他是一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
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
一进门,他看见了我。
“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母亲。
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
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
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费、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刘大叔去入学。
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观里。
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
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眷。
大殿里很黑、很冷。
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
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
西墙上有一块黑板。
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
刘大叔和老师“嚷”了一阵,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
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
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
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
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
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地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
此外,他还有几处店铺。
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
他绝不以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
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人们吃他,他甘心叫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
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
他不管这些,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文学类文本刘兆亮《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刘兆亮老傅拍过一组照片叫西湖边的一棵树:西湖边一棵桃树的春夏秋冬,人去湖空,人来湖拥,都安静得能听见风去风来,你说不出来个所以然的好,却让人体会到渗落到心底的妙。
老傅喜欢定点在一个位置拍植物,四季轮回,雷打不动,像是一把锁总喜欢待在门扣地方,而这里,恰恰是一扇门或一个城市的某种重要地带。
终于有一年,他拿出潜心之作——西湖边的一棵树,一举获得全球摄影最高奖的荷赛奖,领奖地点是在自行车的天堂城市——阿姆斯特丹。
于是,大家都开始管老傅叫大师,且把大师常挂在嘴上,见到本人叫,见到照片也叫。
老傅成为大师后,便在城市北郊布置了一个工作室,是旧民房改的,最大一间是冲洗照片的暗房。
边上原先有座大钢厂,刚迁走,那里原本是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场景,如今复归自然。
颓败,荒芜,秋天的狗尾草,总能在风中把阳光撩拨得魅力缤纷。
老傅就是想借比桃树更小的植物拍出大意境。
他这次是站在路边的一片草地前,开发之前的荒芜,像烟雾一般缭绕。
老傅想,内心再静一些,再静一些,等这个地方再次喧闹起来,超越西湖边的一棵树的片子可能就出来了。
某天夜里的十点钟,他在暗房冲洗照片的手抖了一下,造成冲出的照片失去光影水准。
他托照片的食指是被暗房上顶一个沉重而笨拙的钢琴键给弄的。
楼上那户人家,恰好在暗房头顶,有架钢琴,每晚都在十点准时响起,老傅的安静被沉闷的琴声侵占了。
笨笨的钢琴声过后,便是“吱吱呀呀”的纤细二胡声,两种乐器交替,要到夜里12点才停歇。
而乐器声落,准有“嘣嘣嘣”的拖鞋声,老傅停下手里的活儿听楼上琴声之后的一来一回,两趟脚步声,一趟是碎步,心情有点儿小兴奋走出那种声音,一趟则是缓慢,充满思考与疲惫,两种脚步声都像是贴着老傅的头皮在走。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半年,老傅常待在暗房里,再望望窗外,感觉天上的星星,都是那些杂乱的音符飘上天空的。
白天,再路过河边的茅草地时,看到那些狗尾巴草在风中左右摇摆,再怎么拍,都是一堆杂草。
文言文《北史李大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大师字君成,幼而爽悟。
好学,无所不窥,普缀文。
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得其精。
弱冠,州将贺兰宽召补主簿。
宽当时位望,又与大师年事不侔,初见。
言未及终,便改容加敬,曰:“名下故无虚士.今者非以相劳,自望坐啸有托耳。
”每于私室接遇,恒尽忘年之欢。
俄而以资调补左翊卫率,寻除冀州司户参军。
炀帝初,改州为郡,仍除信都司户书佐。
及大业暮年,王涂弛素,居官者率多侵迫,皆致润屋;大师独守清戒,无所营求,家产益致窘迫。
郡承鞠李棱益相叹服,曰:“后于岁寒,此言于公得之。
”十年,迁渤海郡主簿。
及窦建德据有山东,被召为尚书礼部侍郎。
武德三年,被造使京师,因送同安公主,遂求和好。
使毕,还至绛州,而建德违约,又助世充抗王师于武牢。
高祖大怒,命所在拘留其使。
世充、建德寻平,遂以谴徙配西会州。
大师既至会州及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
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
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
至是无事,而恭仁家富于书籍,得态意披览。
宋、齐、梁、魏四代有书,自余竞无所得。
居二年,恭仁入为吏部尚书,大师复还会州。
武媳九年,会赦,归至京师。
尚书右仆射封德粼、中书令房玄龄并与大师亲通,劝留不去,曰:“时属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之道。
”大师曰:“昔唐尧在上,下有箕山之节,虽以不才,请慕其义。
”于是俶装东归。
家本多书,因编缉前所修书。
贞观二年五月,终于郑州荥阳县野舍,时年五卜九。
既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焉。
所制文笔诗赋,播迁及遭火,多致失落。
(节选自《北史·李大师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B.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C.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柯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D.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时身体尚未强壮,称弱冠。
《高手》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手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
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有个叫李土方的来找他鉴定古玩。
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
李土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
一只青铜酒杯。
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
李土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
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土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
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
”李土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帅子摇头:“买不起。
这是无价之宝!”“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亏一点也买不起。
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土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
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
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
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
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
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
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
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
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
双雪涛《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
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
你好好活着。
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
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
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
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
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
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
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
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
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
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
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
“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
”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
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
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
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
然后换身衣服出去。
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
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
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
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
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
《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于坚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
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晴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
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
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
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
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
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
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彼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
某个有着播音员嗓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仲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
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
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辉煌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
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
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
他走路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师。
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
《大师的学生》练习题及答案

《大师的学生》练习题及答案本份资源不足之处:原文只提供一篇,故部分试题涉及原文有变动的无法展现,敬请谅解。
参考答案只经过简单验证,不确保准确无误,第四则答案不完整,欢迎提供。
以下为阅读试题: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
他开始用十个手指头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
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
“试试看吧!”他说。
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
“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
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
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
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
学生再也忍不住了。
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乐谱,交给学生。
“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眼神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
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面对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难度渐升的工作压力,持续提升自我,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1.《海底两万里》的人物形象鲜明,请你从XXX、XXX(也被译为阿龙纳斯)、孔XXX(XXX)、XXX(XXX)四人中任选两人,结合具体情节分别说说人物的突出特点。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XXX船长和XXX。
XXX船长最突出的特点是果断冷静,当鹦鹉螺号在南极被巨大的冰山困住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采用排放沸水的方法阻止了海水凝固,从而使潜艇最终冲出冰层,得以脱险。
XXX最突出的特点是勇于探索,被困在鹦鹉螺号的时候,他还在研究那些堆放在玻璃柜里的贝类学珍藏,翻阅收藏丰富的植物标本集,从中发现了新的海洋植物。
示例二:我选择XXX和XXX。
XXX最突出的特点是忠诚善良,当XXX教授遭到意外被抛到海里,生命危在旦夕时,他勇敢地跳入海里,陪他一起游,直到获救。
XXX最突出的特点是热爱自由,他受不了被监禁,也受不了在鹦鹉螺号上与世孤立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在他的帮助下教授和XXX最后回到了陆地上。
解析】【分析】阅读《海底两万里》,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首先要根据你对名著的日常积累,从题干所给的四人中选出一个你最熟悉、印象最深、对你影响最大、最有话说的两人。
再结合具体情节分别说说人物的突出特点即可。
如我选择XXX船长和XXX。
XXX船长:博学多识。
他会法语、英语、德语等语言,他的藏书库藏书多达本,涉及从古到今各个时代的大师的杰作——从XXX到XXX,一直到XXX、XXX。
地理学、机械学、地质学、气象学等科学书籍更是丰富。
他还收藏了很多的乐谱名画和海底宝藏。
沉着机智。
在海底采珠场,XXX人面临死亡威胁时,XXX船长毅然地独自上前与鲨鱼搏斗,救回了采珠人。
XXX:是个博物学家,XXX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XXX,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XXX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一一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知道了什么是太平洋黑流,什么是墨西哥暖流,飓风是怎样形成的,马尾藻海又是什么样……我们知道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吗?知道海洋究竟有多深吗?知道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有多快吗?这一类知识,书中比比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
于坚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
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
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
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晴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
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
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
但他最
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
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
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
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
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
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
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
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彼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
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
某个有着播音员嗓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仲缩
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
出来,就放弃了。
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
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
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
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
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辉煌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
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
只有在冬天,在
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
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
东走去。
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
他走路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师。
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
的森林。
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
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
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
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
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
难道这
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
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抢着老于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
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街的另一头,累暗在后面簇
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
到的这一幕。
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
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
我
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
是的。
他说,我最近经常
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
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
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C.想“躲得远远的”“
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
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
3.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C
2.①指看似傲慢、超然物外,实则不守规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在喧哗的大街上,“他”全然看不见红灯的警告、听不见车流的嘈杂,神游物外地缓慢穿过车流。
②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实则语焉不详、没有水平的人。
在会议中,“他”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
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浪费时间。
3.①用即将“抽风”、仿佛“抽风”写“他”渴望发言的急切之态,意在与会场外的气定神闲、置身度外形成反差,突出“他”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②用提不起来的“深井的水”写“他”发言的吃力样
子,与“他”发言的急迫形成反差,表现“他”的真实水平;③在反
差中,表面在写“大师”的真实样子,实则表达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